清朝为什么能够统治中国200多年?

冷月钩沉


这个问题提得很有好,清朝做为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能够凭借比较少的人口基数统治了偌大中国200余年,的确是很有其独到的统治艺术的,浅析有如下几个原因。

1.在开始入关逐鹿中原之前,清朝统治阶级就已经依靠投靠他的前明官员,制订出了详细的进击路线与争夺中原的总体战略。其进击路线为:利用南明对清朝意图的错觉,以及其联虏灭寇的幻想,先消灭长江以北李自成的大顺政权,然后再进入四川剿灭张献忠的大西政权,以便将整个北方纳入自己的统治之下。从而达到既能形成对南明政权的包围态势,又能先将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即使消灭不了南明,也能够形成类似南北朝的局面!

至于争夺中原的整体战略也无非就是:招降纳叛,尽最大可能性吸引前明的官吏和将领投靠清朝。以便于清军借力打力,利用投靠者的力量去充当佂服中原和兼并天下的主力,以弥补清军自身兵力不足的缺陷——正是清朝的这个策略,使他们在扫除抗清势力时如虎添翼,从而在不长的时间里就迅速地占领了大半个中国。

2.在基本稳固了大局以后,清朝统治者釆取了剃发易服的策略,来区分顺民与反抗者。这个方法虽不算高明,但是却很有效果——许多拒绝剃发易服的坚定反清之人就此暴露无遗,从而遭到了无情的清洗与屠杀。在高压政策的打压之下,反对清朝统治的行动与声音被镇压下去了,清朝的统治也因此得到了稳定。

而对那些尚在举兵负隅顽抗的明朝残余势力,清朝统治者则釆取了分封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为藩王的方法,令其对东南部及西南部的反清势力进行剿杀。从而借用这些汉族藩王之手,达到了稳固清朝统治的目的。

3.即使清朝的统治进入了稳固期以后,统治者也从未放弃对潜在反对者的警惕心。他们借用文字狱的方法,清除了大批被视为不可靠的人。同时又釆取八股取士的方法,从被统治者中大量选拔顺民与奴仆为自己效忠。古语说:唯名与器不可以假人!在名利的诱惑下果然有许多的读书人被笼络到清朝的阵营里去了,而清廷也借此达到了笼络人心的效果。

在这种文武两种手段齐下,镇压与怀柔并用的统治艺术的慑服下,中原地区的反对声音消失了,至此清朝便稳定了在中原的统治,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构建了一套统治秩序。

4.清朝在成为定鼎中原的天朝大国之后,丝毫没有放松对沿海与边疆的控制:清朝统治者釆取了积极讨伐的策略消灭郑氏集团收复了宝岛,同时对于为患中原上千年的塞北游牧部族釆取了分化瓦解、封官赐爵以及使其崇尚喇嘛教的方法,将其力量逐渐分化并弱化掉,使这些被化部为旗的各支力量,在“南不封王,北不断亲”的联姻感化与武力震慑之下,自愿或不自愿地臣服了清朝皇帝——清朝皇帝也就此成了蒙古大汗,从而消除了北方边患。

而对于青藏高原地区,清朝统治者的统治与笼络策略做得也很到位,从而收服了那里的人心。而后在佂服准噶尔时,清朝虽然遇到了麻烦,但是却依然能够坚持不懈,在经过康熙皇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这三代人的努力下,清朝终于剿灭了准噶尔,收复了西域——清朝在其前期采取了各种手法,不仅消除了边患,而且还积极了开拓疆土,这是清朝对后来中国的最为重大的贡献!

5.在清朝统治的后期,随着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到来,统治者的原有统治艺术已经不够用,或是有所过时了。在鸦片战争以后暴发了太平天国运动,在镇压这场运动中一些统治阶级內部的有识之士开始有所觉醒了,特别是以清室贵胄奕忻和汉族大臣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人为首的人,主张引进西洋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以便改变清朝器不如人的现实处境,洋务运动由此而生。因此也可以说是洋务运动为晚清腐朽的统治延续了数十年之久的国祚!

在洋务运动期间内,一些镇压太平天国有功的汉族大臣被掌权的慈禧太后任命为中央与地方大员,这一时期由满汉枢臣共同掌权,而慈禧太后居中制衡的统治方式,使清朝的统治秩序出现新的平衡态势,从而保障了清朝的统治能够继续维系下去。

结语:尽管内忧外患严重,但是在1894年的甲午战争失败之前,清朝的统治基本上还是比较稳固的。只是后来在经过了1894年的惨败和割地赔款(赔银2亿3000万两,割台给日本)以及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的惨败之后(再次赔银4.5亿两,还未计算利息),因为财力的被淘空,军事的连续惨败,才引发了清朝的统治危机。最终因为清朝统治者消极应对改良,拖延召开国会、拒绝即行君主立宪制。从而导致因失去人心的支持,引发了政治动荡。这种由动荡和隐患产生的政治危机,随着慈禧太后这个晚清强权人物的去世,而被激化并在1911年以辛亥革命的极端方式表现出来。随后再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派系的逼宫与利诱下,清太后隆裕被迫答应接受优待清室条款,并签发《退位诏书》宣布清帝逊位,将政权过渡到民国之手。至此清朝的200多年统治就结束了!


北疆同心


大清能征服中原主要是凭一股霸气。就像一只狼能吓得一群羊哆嗦。但是能统一200多年,这就不单单是霸气的问题了,清朝的所有帝王在对汉问题上都是恩威并用。但总体上威大于恩。火候掌握的恰到好处。<strong>

入主中原后,首先就是用留辫子先威慑一下汉人。明确的告诉全天下百姓,现在是大清的天下,从最根本的生活习惯上你们得适应。在这一点上,冲仔还是比较佩服南方人的民族气节。因为辫子问题,江南地区被屠城了几个来回,就是不屈服。比平常看起来豪爽义气的北方大汉们气节强多了。

但是清政府的火候掌握的非常好。并不是一味的霸气对汉,打你几巴掌,只要你屈服了,马上就怀柔政策。把汉人的知识分子捧的很高。借书生的嘴宣扬大清的正能量。再加上只要当官就有腐败的特权。弄得全大清的读书人都一门心思的科举当官。这样一来。大局就稳定住了。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满清的危机意识一直都很强。这也是被逼无奈的,毕竟几百万满人要统治上亿的汉人。所以清朝的所有皇帝都很勤政。这一点,比明朝的皇帝们强多了。

然后还有一个小问题也很重要,那就是土豆的引进。别小看一个小小的土豆,可是把大清的根本问题给解决了。所有的起义,根源上都是因为老百姓没饭吃,活不下去了。一直到明朝,灾民人吃人的惨剧还屡见不鲜呢。自从西方传教士把土豆引进到中国之后。大清的粮食问题得到了极大的缓解。因为土豆这东西好种,容易存活,而且一年熟两季。相当于把全国的粮食产量增加了一倍。老百姓其实是很好满足的,只要有饭吃,没有几个愿意跟着带头大哥们造反的。

随着满清政权的越来越稳固,时间久了,汉人也习惯了。习惯这东西是很可怕的,一旦养成,很难改掉的。新政府提倡全民剪辫子的时候,有多少汉人都不剪,都说辫子是老祖宗的传统,剪不得。可是他们早就忘了两百多年前,他们的老祖宗是不留辫子的。这就是上百年的习惯,慢慢的就顺其自然的成为了传统。

冲仔就不在政治、文化、经济、军事等领域详细分析了。换一个角度回答问题,希望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思路。冲仔只是初级历史爱好者,有不同意见欢迎评论区雅正,原创不易,冲仔期盼您的点赞和右上角的关注。


冲仔学历史


满清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其入主中原之后就大力推进满汉一体,任用汉族官员,推行儒家文化,没有像元朝一样实行野蛮统治,把人分成四等,这一点满族统治者是非常聪明的,在其自身人口数量远远不及汉人的情况下,必须要笼络汉族高知识分子的心,让其安心为满族人做事,汉人治理汉人远比满族人有经验的多。

清朝自康熙年间就大力实行汉化,皇帝也需读四书五经,朝廷也大力发展科举制度,延续了前明制度,这样前明遗留的读书人也就得到了往上爬的机会,这样可以拉拢读书人源源不断的为满清效力,毕竟在那种年代,读书也是比较奢侈的事情,只有大家族的子弟才能无压力的读书,这也让大家族大地主听命于满清的皇帝,毕竟大家可以互惠互利。

满清实行的是愚民统治,大力搞文字狱,实行海禁,广大人民群众终其一生都在一亩三分地中碌碌一生,而汉族的精英高层们,也为了自己得之不易的高官厚禄为满清朝廷卖命,虽说有利益的因素,但是也有三纲五常这个封建王朝最高道德标准禁锢着大臣与民众的手脚,就算清末李鸿章张之洞之流也被慈禧左右,而满族统治者利用汉族精英之间的矛盾,大力搞平衡,利用科举笼络大批士族子弟的心,利用文字狱打压反对自己的人,愚民统治禁锢人民群众思想,海禁压制人民睁眼看世界的心。从此,汉民族从开放进取变成愚昧保守,满清统治也就更加的稳固。


Sylar弈


皇帝不称朕,专注史评与时评

清朝统治中国的时间,从入关时(1644年,顺治元年)算起,到1912年“逊位让国”,长达267年,这确实创造了“少数民族王朝”统治天下的最长时长。

之前,除了元朝,其他少数民族王朝都只能统治天下之一半,唯元、清实现“大一统”;且此前盛传“胡无百年之运”,清朝的统治则近于三个百年!这是清朝的厉害之处,它必有很好的统治政策,否则是难以做到的。

其实,“胡无百年之运”,并非正确的历史总结。

历史上,有众多“少数民族”(古代蔑称为“胡”“虏”“夷狄”)建立的王朝,在存续时间上超过百年,这是不须多说的(如北魏,其存国就接近150年,还不算分裂后的西魏和东魏)。但那些政权都没能一统天下,唯独元与清实现了大一统。元朝从1271年正式称“大元”,到1368年被明朝逐出关外,确实不满百年,可元朝的根基——蒙元之兴,应从1206年铁木真统一大漠算起,也有160年。

一百多年,对“胡人”王朝来说,确实是一个相当稳定的结构;而清朝统治的时间,接近三百年,达到了“大一统”的汉王朝才具有的更为稳固的统治结构。

她为何能做到?对此我不拟长篇大论,仅提出两个最根本的原因,做最精简的分析,望各位通家补正。

首先,清朝自入关伊始,即追求自身地位的正统性,以“大一统”理想为追求目标。清廷是打着“为明复仇”的旗号入关的,但她迅速实现转换,将身份定位重新调整为大明王朝在政治上的继承者,从而确立了“清王朝”在中国历代正统王朝谱系中的正统地位。可以说,崛起于东北一隅的清朝,在战略上站得很高。

这一点非常关键,同样是暴力征服王朝,元朝在这方面(即正统性建设方面)做的就很不够。

清初的战争,不是今天民族主义话语下认为的民族战争,而是王朝之战、是“争正统”的战争。清朝自立正统的意义,就在于“四海归心”,确立了政治上的合法地位,以此来收揽、容纳异己的势力,为其所用。所以清朝的核心力量,不过区区满洲八旗,然而很快八旗又包括了辽东汉人和被她征服的蒙古人。进关之后,清朝即接收了整个明朝的北京政府,不问那些官员是否投降闯王,一概接收,任以官职,甚至对明朝的藩王,她也尽力加以延揽。这样,清朝的力量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后如滑落的冰山一样,碾压过整个中国的本土,无人能敌。

它还通过开科举,吸引中国的统治精英(士绅)的归附,又通过减轻赋税,争取广大农民和工商业者的支持。最终建立满蒙的紧密联合,又对汉人精英加以笼络,从而夯实了她统治的基础。虽然满洲人、蒙古人确实在某些方面占据优势地位,但对人口众多的汉人,却没有像元代那样的歧视性政策;而且清朝帝王比任何王朝都更强调:“天下一家”,宣扬“满汉一家”。因此,清王朝的统治基础是非常牢固的。

其次,清朝统治的成功,在于它灵活地采取了统治策略。

在传统的中国本土,“清承明制”,几乎完全继承了明朝的统治结构与方法。在原明朝的版图上,就是“腹里十八省”,是传统的汉区,实行汉法(郡县制)统治。庞大的中国本土,成为清朝实力的根本,是她对外战争的基础。

在“中国本部”以外的地区,统治手段又不一样:回藏疆等地区(“番部”)在中央由理藩院管理(而不是六部),地方上多设“办事大臣”(如驻藏大臣)和将军辖区;在东北“龙飞之地”,则设立陪都(盛京,即沈阳),统以将军。汉、番各部禁止随便来往,尤其是广袤的东北地区,严禁汉人过柳条边北进。

这样的统治方式:一方面根据各地习俗进行统治(如对蒙古王公的笼络政策、对藏区佛教领袖的尊重等),一方面又对各部地区实行严格的分而治之,而以北京的中央集权的正统王朝为唯一的最高中心。这是统治的创新,有利于将疆域庞大、族群及风俗各异的中国捏在一起,形成一个以“五族”(满汉蒙回藏)为基础,容纳了不同种群、文化及风俗的“大中国”——显然,只有有了新的“中国”(非传统“华夷”话语下的中国),才有有新的“中华民族”的产生。

清朝的统治策略是非常高明的。强有力的专制统治也会造成很多负面的影响,比如对思想的束缚,那是其必然付出的代价,孰轻孰重,从今天来讲,很难评判定论,勿可轻率而言。

不过,不可争议的事实是,到清朝灭亡时,清帝通过退位诏书,将这么一份厚重的政治遗产交给了民国(当然是被迫的),她奠定的政治基础,至今不可更变。(皇帝不称朕答题)


皇帝不称朕


清朝作为最后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政权,从努尔哈赤1616年建立后金到1912宣统退位,共享国296年。满人统治汉人时间之长,实属罕见。

首先政治上,从顺治入关以后,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励精图治,疆域广阔,平定四海。使清朝成为当今最繁荣鼎盛的朝代。但是由于清朝乾隆后期,政治腐败,闭关锁国,国内社会不稳,爆发白莲教起义。从此以清朝国力逐渐衰弱。

其次是文化,清朝一直受中原文化文化影响,他们学习汉人礼仪,学习汉语。实行满汉一家,允许满人和汉人通婚,这样很快就融入了汉人思想当中。

最后是重视人才,清朝沿用明制,采取科举取士,大肆选拔人才。重用汉臣像纪晓岚,张廷玉,刘统勋,刘墉等内阁大学士。但是文字狱的兴起又大肆残害读书人,使部分读书人对朝廷失望之极。

清朝的皇帝总体来说都比较兢兢业业,没有哪个皇帝昏庸之极。更没有宦官外戚专政,这一点比明朝要好很多,他们积极吸取明朝灭亡经验,禁止宦官问政,违者斩立决,后宫不得干政,这是祖宗规矩。违者必究。


因此清朝能享国近三百年,也不是偶然的,但是世界历史是不断前进的。由于闭关锁国,西方的工业文明已经开始渗透进中原文化。最终古老的中国抵挡不了工业革命带来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

欢迎大家发表自己的见解,我是小海


小海说说


1.一个初有文字,仅有十多万人口的少数民族统治在文化、经济都比其强大若干倍的几亿汉民族二百多年,这在世界史上独一无二的,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2.统治者的高超政治手段,完胜中国各个朝代的同阶者。从狡猾如狐的努尔哈次、精明过人的皇太极、乾隆、雍正更是人杰之辈。清朝彻底降服蒙古、平定西北、将西藏真正纳入中华版图。即始在统冶末期让人指责的慈禧,一个女人掌控当时汉族精英为其驱纵四十年,足以智商、情商之高!正因如此,即始各个新兴工业化的欧洲列强也没让中国沦为殖民地,你再看印度。

3.我们仍然生活在满清开创的广阔疆域中。一方面他丢失的土地是他们自已原本打下来的,多与少、得与失仅是这个民族的荣辱,总体所得远超付出,另一方面,满清是主动交政权与臣子,并全身而退,并不是被某个集团暴力手段推翻的!其后的政权只是接手者而已,讨来了的饭,就别嫌馊。而在清之后的100多年,也未见对其谩骂者收回哪些原属大清的丟失的土地。

長白升紫气、一朝十二帝。

兴衰二百年、荣辱成追忆。


这个名字起得真好


清朝的入关多亏了明朝降将洪程畴,和满洲汉人范文程,这些人出谋划策,使满人对汉族有了清楚的了解,对明朝有了清楚的了解。清朝统治者也深读了中原朝代的历史,和其它地区和国家的历史,这就是前朝留下的统治机构不能够随意的更改,摘除首脑,接管所有官僚体制人员,提高他们的俸禄等,官僚利益不能受损。对百姓生活不能随意的改变,应该尽快的恢复生产,使百姓的生活尽量安顿下来,农业,商业尽快恢复。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丰衣足食。这样汉人的基本利益没有受到损失,官僚的俸禄比明朝略有提高,这个天下就稳定了,不可能会有造反的倾向。清朝这样做到了,天下也就稳定了。

官僚体制的稳定,清朝统治就稳定,各级机构办事效率就会大力的提高。清除明朝余党各地的官僚就会不遗余力地把事办好,而使明朝永远不能死灰复燃。对于汉族的文化要弘扬传统,发展灿烂,而不能做任何的改动。使中国的知识界感觉不到外族的统治,而和往常一样没有区别。

尤其是前朝官员的俸禄没有降低反而提高了,官僚利益没有损伤。国家机器能够正常高效率的工作。

清朝统治地位的稳固,奠定了清朝的统治基础延续三百年,而繁荣昌盛。这就是清朝统治者能够长期统治中国的要诀。如果清朝军队入关到处杀人放火,什么扬州十日屠,清朝是不能站住脚根的,会激起中国各地的反清势力,明朝的残余势力也会壮大起来,清军很快就会被消灭,而出现另一个汉族朝代。


宝树白石


这个问题应该从两方面来回答,即:①朝廷如何安定民心?②人民为何不能推翻统治?

先来说是满清政府是优势。

第一点是满蒙和亲。这个非常重要!自从林丹汗之子额哲“奉传国玉玺出降”后,满清皇帝就得到了从成吉思汗开始的蒙古帝国和元朝的法统地位,平定葛尔丹之后清朝再也没有北部边患。除此之外,笼络三百万蒙古族为后援,在对付汉族反叛上也是一大助力。

第二点是采取儒家思想治国。按照汉族的传统来治理汉人是明智的选择,一方面自诩为正统以安民心,另一方面可以拉拢汉族士人集团,让读书人有出路,读书人自然就不会带头造反了。

第三点是优秀的宫廷教育。在集权政治体制下,独裁者的素养决定了国家统治的稳定性。纵观历朝历代,很少有那个王朝像清朝这般皇帝都勤于政事,这同皇家的宫廷教育有关。清朝是少数民族统治,故而皇帝都是兢兢业业,唯恐一不小心被赶回东北老家,所以对皇子们的教育也是颇为严格的。

再来说说劳苦大众的弱势。

第一点是高产粮食的大丰收。从明朝中后期开始逐步在中国推广的玉米土豆等高产作物帮了清朝的大忙。明末清初的战乱导致人口减少,再加上粮食高产,使得人口鼓胀极限增大,从一亿到三亿,造就了一个“康乾盛世”。毕竟民以食为天嘛,有口吃的谁还造反呢。

第二点是文字狱。因为“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这两句诗就诛了人家九族,可见一斑。作为精英分子的读书人不敢开口说话,普通民众们就没有了指导。即便是白莲教起义又能如何,只是打着神鬼的名头聚众闹事的一群乌合之众罢了,不能成政治势力。

第三点是闭关锁国和愚民政策。在明早中期有大量的汉人移居到东南亚地区,清朝禁海禁边就是怕汉族民众被外界影响,危害到统治的稳定。对先进的火药技术也是一概排斥,因为火枪火炮可以有效的对抗游牧骑兵,颇像十字弩可以危害到骑士而被斥之为魔鬼武器一般。


归去来兮Roc


清朝能够统治中国200多年主要有一下原因:

1.满清入关后,由北方发迹,他们很快占领了北京,当时北京已经成为了中国的文化政治中心,虽然南方的势力占据了南京,但很快遭到了满族军队残酷的镇压,最后占据南京的势力成了一群乌合之众,各反抗势力基本被消灭。


2.清政府稳定后,百姓的人均耕地面积有所增加,生活逐渐变好,明朝末期发生了很多自热灾害,农民的生活苦不堪言,农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这就导致了清军顺势入关,清军入关后,对自然灾害加强了治理,他们趁机收拢民心,战争的减少,使得人均的耕地面积也多了起来。

3.清政府非常重视科举,清政府尊孔孟文化,在统一全国思想方面,清政府加强了对汉族文化推广,并遵从汉人的儒家文化,把满族和汉族的文化相互融合,他们大量的接受了汉族的先进文化,并把汉族文化作为统治工具。清政府大量吸收了汉族的人才,让他们为大清效力,逐渐收拢了汉族人的心。

总结

满清王朝能够统治中国两百多年,主要是满清的统治者接受汉人的文化,并大量收拢汉人的人才,让这些人才为满清效力,如果满清政府在后期实行变法,很有可能不会被灭亡。满族人的历史其实并不长、它的文化还处于荒蛮之中、很多人还都是牧民,但其统治者对于如何稳定政权、如何对付汉人,研究的确实比较透彻。


公元前


准确些说,我不喜欢满清,自认为它杀气太重,思想禁固,封建专制。但人家毕竟也混了267年,自有人家的生存之道。

原因是:

第一、前期的历代皇帝都比较聪明,善于利用形势。最初是哈尔努赤,皇太极利用明朝的党争将范文程、耿精忠等一部分汉人争取过去,为己所用。随着关内的变化,又争取了洪承畴,吴三桂等人为已所用,用汉人打汉人,先后打败了李自成,张献忠,南明政权等。奠定了清初的基础。

第二、前期,历代皇帝都励精图治,善断乾坤,因此前期清朝政治清明,朝纲整肃。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高峰是清前期。行政效率确实比前代强。这使它迎来了康乾盛世,奠定了今日中国的版图。如果沒有西方异质文明崛起,清朝应当是封建社会最完善的一个朝代。

第三,思想禁锢了得。特别是康熙皇帝推行科举制,崇儒家,温暖了天下士大夫的心,给他们以出路。同时又大兴文字狱,不让这些文人胡说八道,禁锢人们的思想。把士大夫变成了统治阶级的奴才,多听话少思考。人们失去了灵魂,没有了造反精神,自然天下安稳多了。

第四、整顿财政。清虽承明制,但财政上却不从明制。它一方面用暴力重建了国家税收制度,侧重从蓬勃发展的工商业中征收赋税,另一方面却减轻了农民负担,推行摊丁入亩制度。这种政策一方面确保国家财政收入,有钱运行国家机器,另一方面安抚农民,保持政治稳定。

这是清朝统治超过200多年的重要原因。

但是,时代在发展。无论是西方还是明代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己经生长,势不可挡。它将导致整个社会变革,必然反映到政治上了。虽然,明朝党争严重,但却是资本主义在政治上的必然反映,利益博羿的表现形式。如果因势利导的话,必然导致民主政治制度的诞生。而清朝虽然大力打击,将明代形成的党争压下去,但是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造成了万马齐暗的局面。而同期,西方社会却沒有停下来,而是继续发展,迈进了近代化之门。

它的后果反映在清后期,等中国国门被西方船坚利炮打开后,整个清朝表现了麻木不仁,形同一具政治僵尸的状况,而毫无变革能力。这同明后期中国社会主动学习西方社会,你追我赶,生机勃勃的情形形成了鲜明对比。

中国的百年耻辱,就从清军入关那一刻奠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