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葡萄酒產業與澳大利亞葡萄酒產業誰的競爭力更強?


如果單純的問葡萄酒產業哪個國家更強,中國和澳大利亞比,當然是澳大利亞更強。

但是如果論葡萄酒的消費在哪個國家更強,中國顯然後來者居上,畢竟中國已經成為澳洲葡萄酒的第一齣口國,如果中國不消費澳大利亞葡萄酒了,它八成要玩兒完。

為什麼說澳大利亞的葡萄酒產業競爭力更強呢?

<strong>這裡有許多我們羨慕不來的因素。

1、澳大利亞的葡萄酒業歷史悠久,比中國早了100多年。

從1824年澳大利亞葡萄酒之父James Busby來到澳洲大陸開始,澳大利亞就開始了葡萄酒這一產業。

而同時代的清朝人還在釀黃酒米酒和白酒,根本就沒有葡萄酒什麼事兒。

所以在歷史上,就沒有什麼可比性。

2、澳大利亞的風土和氣候條件比中國更適合種植釀酒葡萄。

葡萄酒的競爭,說到底還是葡萄的競爭。沒有好的葡萄,巧婦也難為無米之炊。

這就像是我問你,是新疆產的葡萄乾好吃還是黑龍江產的葡萄乾好吃?只要吃過的肯定都選新疆,因為真的沒有什麼可比性。

澳大利亞的風土和氣候條件決定了它適合種植釀酒葡萄,有了好的葡萄,當然就有了釀造好葡萄酒的先決條件。

曾經有一些國際知名釀酒師蒞臨中國煙臺的葡萄酒產區去指導釀酒,但後來幾乎都沒有成功,原因就是中國北方冬天太冷了,葡萄園需要培土,需要一些加熱手段才能保證葡萄藤不凍死,這使得葡萄的產量很低,而且品質也不好,釀不出很好的酒來。

3、澳洲政府更注重葡萄酒產業的發展。

澳大利亞地廣人稀,農業是澳大利亞的支柱產業,所以政府非常注重農業的發展和農產品的品質。

澳洲出口的每一條集裝箱的葡萄酒,都會由專門的機構進行品質的檢測,只有符合標準的葡萄酒才能出口到澳洲以外的國家。

此外,為了保證葡萄酒的品質,澳大利亞會對葡萄酒品質較低的酒莊進行拔除葡萄的舉措,通過政府補貼,拔除一些影響澳大利亞葡萄酒整體品質和價格的葡萄藤,來提高整體的出口單價。

並且,澳洲還有貿易移民的政策,達到一定要求的人可以通過出口澳洲相關產品獲得移民澳洲的資格。葡萄酒因為保質期長,通常是貿易移民產品的首選。

所以,綜合這些優勢,澳大利亞在葡萄酒產業上顯然是勝過中國的。


薄利好食


中國因為佔了人口優勢,不管是什麼消費品的市場都大。下面就從更領域分析中國與澳大利亞葡萄酒的競爭力。

1.從葡萄酒專業技術和知識上來說

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葡萄酒專業是全世界最好的兩所大學之一在葡萄種植和釀造方面每年除了輸出頂尖人才以外還有很多新技術革新的推廣

中國早年就西農 中農有這專業不假,但都是不斷向國外取經的那種,屬於幫扶對象,這幾年全國搞這個專業的大學多一些了,但是就業主要是去賣酒,去酒店當服務員。

2.產區氣候方面

降雨葡萄樹生長期需要一定供水,但果實轉色後到採摘需要儘可能少降雨

山東蓬萊 煙臺(渤海灣產區)雲南彌勒香格里拉(雲南高地產區)剛好那段時間都有很高的降雨量

對中部西部地區 河北 山西 陝西 寧夏 甘肅 新疆來說,夏天熱的太快,糖分成熟的太早,酸度和香氣物質沒有積累,導致口感香氣偏簡單。

作為多年生藤本植物葡萄樹奈不了寧夏 陝西 甘肅 河北的嚴寒,需要埋土,一來影響種植密度,二來沒有老藤齡的葡萄樹,複雜度和集中度都有欠缺。

3.澳洲有了特色品種代表 西拉

現在已經有很多不同的風格,平易近人的,優雅的,氣勢磅礴的,陳年潛力驚人的、起泡型的,中國現在還沒找到自己的特色,也是幾年前才嘗試推廣馬瑟蘭,這個產品目前還不好說,畢竟品種問世才幾十年,但是陳年後沒什麼發展。




漫漫的美好生活


就生產技術,葡萄品質和環境而言,澳洲更勝一籌,就銷售而言,澳洲人普遍買普通的牌子,他們日常的紅酒消費還是很大,但中國人更看中牌子,要是名字翻譯的好,會受熱捧,如奔富等,隨著中國中產階級的所謂生活高品位,中國紅酒消費能力增加,市場巨大。澳洲人的紅酒就是日常飲品,很多10澳元左右、而中國人視紅酒為高端大氣上檔次!其實很多人喝不慣


Heidyw


澳大利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