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天屠龍記》中,張無忌隱退時明明只有二十三歲,他為什麼不繼續努力自己建國稱帝?

平凡的帝企鵝


在《倚天屠龍記》中,張無忌退隱的時候還很年輕,只有23歲,其實按照當時張無忌的實力,他是可以自己建國的,但是他卻沒有那麼樣,這就給人們留下了很多問號。在這部作品中,張無忌當時被朱元璋下了蒙汗藥,而且朱元璋還讓張無忌和常遇春等人的關係分崩離析。

有了這些經歷後,張無忌已經對於人世間感到有些麻痺,他不想要在看到這些醜陋的嘴臉,所以張無忌才會選擇退隱。

另外張無忌當時似乎找到了人生的另一種境界,他曾經和趙敏等四位美人一起去過冰火島,在冰火島上雖然人人都擔心生存問題,可是張無忌卻看到了另外一番景象,他當時對於冰火島的生活十分陶醉,還沉浸在自己的美夢中,在張無忌的眼中,冰火島是一個可以避免和朱元璋等人接觸的乾淨的世界,而一旦離開冰火島,也就意味著又要沾染塵世間的煩心事。張無忌甚至還幻想從此就和她們一起在島上生活,他當時還真的做了一個美夢,在夢中張無忌迎娶了趙敏和周芷若,他每天都和這些美人在島上生活,不亦樂乎,對於張無忌來說,這樣的生活才是他所追求的。

那麼張無忌是否真的有建國的本事呢?其實這一點張無忌自己更加清楚,他雖然可以讓已經分裂的明教再次組建起來,可是他確實不適合當皇帝,在他和朱元璋等人的拉扯中就可以感受到,張無忌無法做到像朱元璋那麼決絕,想要建立一個國家,殺伐決斷是不能缺少的一種能力,而這正是張無忌所缺乏的。另外張無忌算是一個有優柔寡斷的人,他雖然讓明教重新組建起來,但是未來如此他沒有清晰的概念,也沒有想得那麼長遠,張無忌缺乏長遠的戰略眼光,也可以看做是他的缺憾。

張無忌當時受到眾人的追捧其實也是有原因的,張無忌有一幫好兄弟幫助他,而且這些人都具備張無忌所缺乏的能力,也可以給張無忌出謀劃策,這些都是保證張無忌一切順利的主要原因,但是如果只論張無忌個人能力,可能有些不盡人意。張無忌可以得到眾人的擁護,也是因為他本人比較好擺弄,不是很難搞,所以在種種因素作用下,讓張無忌成為了一呼百應的人,可是張無忌無論從未來規劃還是從能力方面都是不具備建國稱帝條件的。


歷史小地主


《倚天屠龍記》大結局,張無忌和趙敏被朱元璋下了蒙汗藥,然後用了一箭三雕之計,既離間了張無忌和常遇春徐達的關係,又找到殺害韓林兒的同盟軍,還讓張無忌覺得人生險惡,頓生退隱山林之心。其實並非如此,這只是他和朱元璋演了一出雙簧而已。

朱元璋根本不可能用“極烈”的蒙汗藥麻倒張無忌。張無忌是胡青牛徒弟,著名藥物病理學毒學專家,趙敏在綠柳山莊下的那麼精巧的毒藥張無忌都能察覺,朱元璋魯班門前弄大斧孔子門前讀論語給他下毒,還是毒品中最為淺顯的蒙汗藥,身邊還有比鬼還精的權術玩家趙敏,居然就雙雙人事不省被蒙了?而且朱元璋的陰險狡詐張無忌親眼所見,就一點提防沒有?所以這是二人演的雙簧,其實張無忌根本沒喝藥,都是裝的。那他為啥要裝,為啥要讓出教主之位,因為他不想幹了。

明教教主其實是個精神領袖,是個被崇拜的圖騰,在明教教義中,教主是明王下凡,彌勒佛轉世,打敗暗黑之神拯救眾生的,實際並不掌握軍政大權。張無忌在總教主要靠天鷹教和楊逍撐場子,原教旨主義派五行旗和教義改良派五散人並非嫡系。朱元璋部屬於五散人之一彭瑩玉發展的白蓮宗支派,這一支派植根民間勢力龐大。還有海上明玉珍部,陳友諒投靠的徐壽輝部,都是軍閥山頭,張無忌根本指揮不動這幫人。根據明史,朱元璋殺死韓林兒第二年稱吳王,並未接替韓林兒名號稱明王,因為政權高層像李善長劉基等都是儒家信徒,朱元璋已經在逐漸去明教化了。正因如此,才要讓明教的精神領袖張無忌消失掉。

那張無忌為啥不想幹,金庸在《後記》中說的明白,像張無忌這樣的人,任他武功再高,終究是不能做政治上的大領袖。中國三千年的政治史,早就將結論明確地擺在那裡。中國成功的政治領袖,第一個條件是“忍”,包括剋制自己之忍、容人之忍、以及對付政敵的殘忍。第二個條件是“決斷明快”。第三是極強的權力慾。張無忌半個條件也沒有。張無忌也知道自己拉不了這趟車,所以趕緊撤了。梁山好漢為啥宋江能當老大,就因為宋江身上具備金庸說的這三條。

所以說張無忌和朱元璋演了一出雙簧。張無忌想歸隱,卻不想讓明教大亂,和朱元璋攤了牌,只要朱元璋能善待明教眾兄弟,善待全天下老百姓,他就情願給朱元璋讓路。在得到朱元璋承諾之後,張無忌把教主之位讓給楊逍飄然離去。而楊逍在明教的名聲和威望已經臭大街了,根本對朱元璋造不成任何障礙,朱元璋順理成章當了皇帝,建國大明。這個明據著名歷史學家吳晗考證,就是明教的明。


唐風宋月


應該說,在金庸大師裡,最無能,最沒出息,最沒成就感,實力最強大但卻最失敗的就是張無忌的了,張無忌氣度不如楊過,豪邁不如郭靖,瀟灑不如段譽,圓滑不如韋小寶。俠義不如蕭峰。情感上不如令狐沖。綜合評比是最差的一個。在周芷若和趙敏之間搖擺不定。十足渣男一個。在地窖裡摸了趙敏小腳一下,就徹底地放棄一切,連“皇帝”都不當了。

金庸書中多數主角的最後結局是歸隱。大都是連看透了江湖恩怨世俗紅塵而歸隱,對於張無忌而言,歸隱生活才是他唯一的選擇。張無忌為人綿軟,懦弱,優柔寡斷。不適合當教主。就更別提當皇帝了,自古成大事者,無不面善心狠腹有良謀。由於張無忌秉性善良,根本不具備這樣的能力,即便日後起義也未必成功,就算成功大概也是一個韓林兒,給他人做嫁衣。

能力不具備也就算了,像劉邦一樣有識人之名也可以,但這個才能也不具備。金庸曾經這樣點評張無忌:“像張無忌這樣的人,任他武功再高,終究是不能做政治上的大領袖。當然,他自己根本不想做,就算勉強做了,最後也必定失敗。中國三千年的政治史,早就將結論明確地擺在那裡。中國成功的政治領袖,第一個條件是“忍”,包括剋制自己之忍、容人之忍、以及對付政敵的殘忍。第二個條件是“決斷明快”。第三是極強的權力慾。張無忌半個條件也沒有”金庸大師意思就是張無忌缺乏領袖氣質,個人能力再強,沒有政治野心。沒有權力慾望,這樣的人根本不會去建國稱帝,朱元璋之所以能夠成就天下能為皇帝,就是具備了以上的素質,即便沒有朱元璋,也會有劉元璋。無論如何也輪不到張無忌,這是必然的。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歸根到底,張無忌智謀鬥不過朱元璋,也鬥不過趙敏;而他也沒有問鼎天下的野心和霸氣。

張無忌退隱之時的確很年輕,也才二十出頭,可是他的武功卻是僅次於張三丰,畢竟作為武功秘籍收割機的他囊括天下絕學:“九陽神功”“乾坤大挪移”“太極”以及“聖火令武功”。

這些武功成就了張無忌,於是他得以成為明教教主,成為江湖上頂級高手。

可是,他的能力卻不足以統領明教,更不足以統領江湖。

在明教,他之所以成為眾人推舉的明教教主,一方面是因為他修煉了乾坤大挪移,其實更重要的原因是他的關係最過硬。

如他是白眉鷹王的外孫,又是金毛獅王的義子,又是楊逍的恩人,千里迢迢護送楊不悔來到崑崙山。這幾個人都與張無忌有極深的淵源,而且張無忌為了救明教也是奮不顧身,所以他們都推舉張無忌為明教教主。

張無忌的仁慈讓他成為明教的首領,他能夠讓分裂幾十年的明教重新團結,找到當初的節奏。

可是,張無忌卻不能帶領明教走的更遠,因為他對未來非常盲目,他的眼光缺乏前瞻性。

當然,他的手下彌補了他的不足,如楊逍範遙,如說不得冷謙等等,哪個都是智計百出,張無忌就被他們架的高高的,畢竟張無忌有最大的好處:聽話。

張無忌誰也不得罪,讓明教高層都對他很滿意。



張無忌老好人的個性註定只是維護一時,能夠將分裂的明教重新整合,但是當明教做大做強之時,內部還是會產生各種糾紛,最終形成小山頭。

特別是明教從江湖勢力轉化為對抗朝廷的起義大軍之後,明教內部的勢力劃分更為明顯。

朱元璋徐達等人雖然剛開始只是壇主,可是後來他們在起義上的出色表現讓他們成為明教最強的地方勢力。

可是,朱元璋所想的絕不是當一個壇主,隨著他的實力的強勢崛起,明教高層也沒有人真正的有能力統領於他,索性將明教教主讓給他。

因為張無忌也看出朱元璋的野心,可是如何處理他又陷入兩難境地。

如果除去朱元璋,那勢必影響到起義的大業,導致推倒暴元功敗垂成,這是涉及到民族大業,不能草率。

如果不除去朱元璋,那麼明教高層在以後都會受到威脅,因為朱元璋這種人又如何能夠容忍有人在他之上呢!

對於張無忌來說,他的境地就非常微妙了,明教教主雖然是他,可是他卻逐漸掌控不了大局,憑藉個人能力,他完全可以除去朱元璋,但是他從大局出發又不能殺他。

張無忌的抉擇只有一個,既然掌控不了朱元璋,那就必須給他讓路,自己隱退。



的確,張無忌只是一個普通人,只是武功高強的普通人。

如果把他一身武功都去掉,他身邊不可能有趙敏,不可能有周芷若,甚至小昭都不會多看他一眼。

普通人都是如此,沒有野心,缺乏能力。

歸根到底,張無忌太過柔弱,沒有狠勁。

如果他真的想稱霸武林,甚至成為皇帝,他的優勢比誰都明顯,畢竟他是明教教主,他完全可以全方位的管理朱元璋,畢竟在逍遙二仙,兩位法王和五散人五行旗的輔佐下,他有實力掌控大局。可是,張無忌不會給他的部下承諾,更沒有想過去當皇帝。故而他的部下都沒有想過跟著他幹,換來榮華富貴。只有朱元璋敢想,也敢幹,所以朱元璋的部下都被朱元璋籠絡起來,畢竟目標非常明確。

等到朱元璋做大做強,一切都晚了。

張無忌之所以要辭去明教教主,歸根到底就是給朱元璋讓路,因為他已經感覺到自己就是朱元璋的絆腳石了,再不及早抽身,那恐怕就難以抽身了。

如果張無忌身邊不是有趙敏,估計他都死了多少次。在善於用權謀的人面前,張無忌只是一個孩子。

而且,張無忌歸隱以後那就只能遠離中原,只要是朱元璋的領地,張無忌就一定是被追殺,因為朱元璋絕對不會允許自己的領導生活中自己的勢力範圍內,那就是對自己最大的威脅。

張無忌只能遠離中原,或者冰火島,或者跟著趙敏去了蒙古大草原。



*忠肝義膽嶽老三聊武俠第319期*


忠肝義膽嶽老三


張無忌為什麼不建國稱帝?磊落故人認為,無非不願、不能、不敢而已。

1、不願

汝之蜜糖,彼之砒霜。你視若珍寶,我棄之如敝履。我們可能覺得做皇帝很爽,掌天下生殺予奪大權,擁三宮六院人間絕色,但張無忌並不這麼想。你看他在光明頂力挫六大派,眾人推他當教主,他反覆推辭,最後為了救明教上下,才勉強接了,還說:“小子張無忌,暫攝明教教主之位,度過今日難關後,務請各位另擇賢能。”可見張無忌並沒有什麼野心,連教主都不願當,更別說皇帝了。

2、不能

首先,與朱元璋相比,張無忌在明教的威信,特別是在軍隊中的威信大大不如,也就是他對軍權的掌控力不夠。眾所周知,槍桿子裡出政權,即使張無忌有心稱帝,也無能為力。再者,張無忌的政治手腕離朱元璋差得太遠了。在小說結尾,朱元璋略施小計,就令得張無忌心灰意冷,最終攜趙敏歸隱。就這個城府,還想稱帝,簡直就是個笑話。

3、不敢

這就不是張無忌的責任了,而是在於金庸先生。金庸先生的小說,善於將小說虛構人物嵌入真實的歷史,而不露痕跡,當然歷史發生過的事情還是會發生。如果要讓張無忌稱帝的話,唯一的方法是引入“平行宇宙”理論,而這一理論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後才慢慢為人所熟知,《倚天屠龍記》的成書時間是在1961年至1962年,就算當時金庸先生敢用這種理論去寫小說,也要考慮當時群眾的知識水平,而顯然金庸先生是不敢用這種太過先鋒的理論的。

就這樣。




磊落故人


你好,這裡是影劇觀世界,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張無忌年紀輕輕就歸隱山林,不是因為他不努力,而是在於他的人生選擇,他已經在自己選擇的道路上努力了。

首先,張無忌並非急功近利之人,論智謀鬥不過朱元璋,並且沒有問鼎天下的野心和霸氣

張無忌退隱之時的確很年輕,也才二十出頭,但是他武功卓絕,於是他得以成為明教教主,成為江湖上頂級高手。可是,他的能力卻不足以統領明教,更不足以統領江湖。在明教,他之所以成為眾人推舉的明教教主,一方面是因為他修煉了乾坤大挪移,更多的是他宅心仁厚,心胸寬廣,並且他是白眉鷹王的外孫,金毛獅王的義子,楊逍的恩人,要說恩人,而且張無忌為了救明教奮不顧身,力挑六大門派,所以他們都推舉張無忌為明教教主。

可是,張無忌並沒有統一江湖、甚至是稱王稱霸的野心,他的手下有這樣的政治才能,但是他沒有。

其次,張無忌一生多情,周芷若,殷離,趙敏,小昭都是和他有關係的女人,為了美女他甘願放棄江山

而朱元璋徐達等人雖然剛開始只是壇主,可是後來他們在起義上的出色表現讓他們成為明教最強的地方勢力。

當然,朱元璋所想的絕不是當一個壇主,隨著他的實力的強勢崛起,明教高層也沒有人真正的有能力統領於他,索性將明教教主讓給他。因為張無忌也看出朱元璋的野心,可是如何處理他又陷入兩難境地。如果除去朱元璋,那勢必影響到起義的大業,導致推倒暴元功敗垂成,這是涉及到民族大業,不能草率。

如果不除去朱元璋,那麼明教高層在以後都會受到威脅,因為朱元璋這種人又如何能夠容忍有人在他之上呢!對於張無忌來說,他的境地就非常微妙了,明教教主雖然是他,可是他卻逐漸掌控不了大局,憑藉個人能力,他完全可以除去朱元璋,但是他從大局出發又不能殺他。

而且張無忌心裡愛著趙敏,自己又沒有統一天下的心,所以順水推舟,把一切交給朱元璋。

張無忌空有一身武藝

最後,這麼說吧,張無忌的武功有:“九陽神功”、“乾坤大挪移”、“太極拳”、“太極劍”以及“聖火令武功”,但是除了這些神功呢,張無忌有什麼,沒有政治才能,沒有軍事能力,什麼都沒有。

感謝您的閱讀,這是我的答案,還請大家多多留言關注哦!


影劇觀世界


一句話可以解釋原因:性格決定命運。 有人天生喜歡清風明月,有人則醉心名利,有人喜歡輕歌曼舞,有人則喜歡實心用事,青史留名。要做一個合格的開國帝王,要在戰情稍縱即逝,權鬥爾虞我詐群雄逐鹿的情況下保全自己甚至脫穎而出一統天下,政治情商高手段要狠御下要穩,可惜的是,依據在《倚天屠龍記》中張無忌同學的個人秉性,他城府不夠深,屢屢被騙,對權力的慾望也不夠強烈,處理事情有時候拖泥帶水,總之殺伐決斷並不是張無忌的強項,而這恰恰是作為一個帝王的必備素質。


個人認為,在元末群雄並起的亂世之際,張無忌坐擁明教眾多高手和組織較為嚴密的數萬教眾,完全可能建國稱帝。正如元順帝末年,白蓮教領袖韓山童利用白蓮教起事,他死後,部將劉福通繼續擁戴其子韓林兒建立了大宋政權,年號龍鳳,並一度被朱元璋奉為正朔。

張無忌也深知自身的性格特點,爭權奪利既不是他的強項,也不是他喜歡做的事,與大多數梟雄追逐權力不同,“彼之甘露,吾之砒霜”,即使勉強做下去,亂世之中,像朱元璋這樣有野心有能力的人不在少數,總會有類似於朱元璋這樣的人才出現在張無忌部下或是他的敵對面,處事不斷用人不察遲早會讓張無忌丟掉江山地盤乃至性命。他的最終結局可以參見小明王韓林兒和張士誠。小明王韓林兒雖被朱元璋奉為正朔,但自身能力不足,最終被朱元璋唆使部將將韓林兒在江上殺死;張士誠坐擁江浙肥沃富庶之地,只求自保不思進取,雖待民有方,但治軍不行,最終被朱元璋擊敗,身死命滅。


滄海拾遺錄


因為對於他來說,建國稱帝並不是什麼好玩的東西啊。

人各有志,對於某些人來說,醒掌天下權,醉臥美人膝。是天下最好之事。

如朱元璋,如古往今來的那些政治人物。

而對於某些人來說,隱居於山林之下,看雲捲雲舒,聽風於林下,畫眉之樂,也是一種享受。

比如張無忌。

有人說張無忌是優柔寡斷之人,其實未必,縱觀《倚天屠龍記》,張無忌行事也極為果斷,除了在周芷若、趙敏的感情線上有點遊移不定之外,並沒有其他的優柔寡掛之處。

張無忌的幼年經歷以及父母雙亡導致他親情的缺失,以致於他對於親情,愛情的重視。

《倚天屠龍記》裡說過,他不想為父母報仇,只要他們還活著。

他與周芷若的糾纏,更多的不是愛情,而是感恩之心,幼年相遇,餵飯之恩,一直銘記在心,而周芷若由於張無忌地位高、武功強引起的糾纏,讓他一度迷茫。

而他與蒙古郡主趙敏的相遇,相鬥,密室相處,慢慢地產生了真正的愛情。

這一點,在書中可以看出,與趙敏的互動中,他遠比在與周芷若的互動中輕鬆和主動得多。

還有一件事,他幼年生活於冰火島,那個人跡罕跡的地方生活了好幾年,也讓他的性格相對來說比較淳樸,更喜歡較為簡單的生活。

學會九陽真經和乾坤大挪移,讓他達到了武林人窮其一生也達不到的高度,也提高了他的眼界,他本身當明教教主之時,也只是說過,暫時替義父金毛獅王擔任教主。

本身不喜歡俗務,這樣的人,教主都是一種拖累,更何況稱帝建國呢。

彼之蜜糖,我之毒藥。

這也是他不願意稱帝建國的原因之一。

而導致他出走的原因,卻是朱元璋設計一事吧。

濠州,朱元璋將他與趙敏下了迷藥,藏之於密室,借談話離間了張無忌與徐達、常遇春的關係。

貌似因此,導致張無忌心灰意冷而出走。

但是實際上呢,此計有太過的牽強之處,張無忌練習九陽真經,又身懷醫術,普通的迷藥又豈能製得住他?我個人認為,不過是他藉此退出江湖而已。

畢竟,驅除韃虜,恢復中原大事,已經初定了。。

剩下的,也就是他與趙敏的二人世界了。


木子君的小屋


一個人小時候的成長對他的一生影響是極為重要的,這點在張無忌身上就得到了很好的體現。不是他不努力,實在是他無意如此,從小冰火島長大,讓他對人懷有善良的底色,而稱帝需要具備的素質,張無忌完全沒有,不管他有多高的武功多高的聲望。

在張翠山自刎武當上,殷素素教張無忌記住面前的所有人,以後一個個報仇的時候,張無忌說的是我不要報仇,我要父親活過來。之後千里送不悔,又遇到簡捷等中毒後被他所救的武林正派,結果差點被吃掉。但是張無忌依然選擇相信別人,再次被朱長嶺武烈所騙。這實在是他小時候得到的關愛太多,冰火島上的動物甚至都能和人和平共處,這樣的人哪裡會發狠,哪裡想著去追求權力呢。

在他以命相救五行旗,明教高層各大佬後,有了當明教教主的機會,但是他緊守師公張三丰的叮囑,不願意入教。最後是外公舅舅相勸,甚至說以此二人抵消張三丰一人之話。還是丐幫等攻上光明頂,明教無法抵擋,不當教主破不了禁令,才不得已當了明教教主的職位後讓人避入地道。完全是為了救人,權力到了手邊也要推走。後來更是以陽頂天遺命非要找到謝遜卸下這份擔子,結果聖火令又被他奪回了.......

張無忌既無心如此,而且時常覺得明教的擔子太重,扛不起啊扛不起。所以不是出海找義父,就是在趙敏和周芷若的鬥法中毫無辦法,後來更是忙於打通關大BOSS三渡,遊戲這麼好玩,女孩又這麼美,當什麼皇帝,挑什麼擔子。再說幾次見朱元璋都覺得他手段毒辣,讓人沒有一點辦法,這讓張無忌怎麼跟人鬥。

張無忌和朱元璋第一次見面,朱元璋身為明教教徒,視吃青菜,不食葷腥的禁止如無物,註定了朱元璋最後會反叛明教。第一次徐達欲救他,而且送了不少牛肉度過饑荒,張無忌就只好把號令天下無所不從的武穆遺書相贈啦,徐達身後的主謀上司,主謀殺牛吃牛的朱元璋,就把那皇帝當啊。

金庸寫小說借用了歷史,但是不能改變歷史的軌跡,所以張無忌的出路就只能是歸隱遠走。而且性格已經塑造得對權力毫無興趣,對和人爭鬥更是除了一身無敵的武功外沒一點手段,還屢屢因心善沒勝遭受譏諷實戰能力差,只好年紀輕輕就佛系啦。反正武俠小說中最高的權力就是武功,他有了除張三丰外天下無敵的武功,還要那皇帝之位幹啥。


斌比冰水冰


江湖再遠,不如廟堂之高,江湖再橫,不如廟堂之強。《倚天屠龍記》中的張無忌再牛,也不過江湖豪傑,遠非平定四海,掌控天下,經綸治世的真龍。

不要高估了張無忌,不要將江湖人士和真正能夠安定天下的雄主混在一起。一人的武功再高,敵不過百萬雄兵,一人的神功再強,也贏不了亂世中翻雲覆雨的真龍。


張無忌能走到目前這一步就是巔峰和極致了,就足夠他逍遙自在,盡享高手的寂寞了。要是野心再大一點,就有殺身之禍了,就不是一宗一派,一個武林可以解決的問題了。


因為一旦想建國稱帝,他面對的就是天下,就是民心,就是四方的軍隊,就是無盡的權謀,就是要逆轉整個國家命運,民族的未來,時代的潮流。

那等氣魄,智慧,能力,胸襟,機緣,氣運,力量,決斷,還真不是張無忌這種為點愛情就死去活來,為點江湖恩怨耗費所有心神的人所能搞定的。


當然,他不是沒有機會,也有自己的優勢,但他走不遠的,最後很可能不能善終。這一點,別說朱元璋曾經是明教的小弟,和這個沒有太大關係。


另外,金庸老先生的武俠小說的男一號裡,沒有誰是試圖做皇帝的,即是其中有人像陳近南一樣野心勃勃,最終也是黯然收藏。江湖兒女做江湖事,才有真正的江湖味,越界了太多了,就沒意思了,就是按照江湖的規矩來了。那金庸武俠的魅力也可能要失去許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