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线篆怎么打格?

舞墨21


铁线篆

铁线篆为小篆书体之一,由秦代《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等玉筯书风中脱出。其书写方法与玉篆的书写方法基本相同,因笔画纤细如线刚劲如铁而得名。此篆书用笔圆活,细硬似铁,划一首尾如线。后世称唐李阳冰书《谦卦碑》为铁线篆的代表作。

普通篆书打格方法:可以只打顺格(竖方向),这种打格方式可以用以创作大篆作品“秦诏版”之类;

铁线篆的独特打格方法:打长方形立格,宽和高的比例是--1:2或者1:2.5.,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写作特点适当调整,但不要太大。

篆书之道,重在规整统一、庄重典雅、古朴流畅、刚柔相济。

“篆书有三要:一曰圆,二曰瘦,三曰参差。圆乃劲,瘦乃腴,参差乃整齐,三者失其一,奴书耳。” 这是王澍对篆书理论的真知灼见。

“铁线”是因为它的笔画纤细却不纤弱得名,相反,它那筋骨强健的线条有如银钩铁画,以这种独特的手法来表现铁线篆的艺术魅力,使之个性鲜明、独树一帜。

书写:坚劲畅达 曲直相宜

铁线篆的书写难在笔力挺劲,中锋运笔,笔笔如刚丝受外力制约而转换形态,富有张力和弹性。所谓铁线,必当做到笔圆气畅。起笔藏头,收笔护尾,使起收之处呈现圆和之态,不露锋芒;起笔后的运笔稳行慢书,不轻不重,不提不按,线条始终保持着当直则直、当挺则挺、当婉则婉、当曲则曲的状态。骨力内蕴,气息通畅;明丽清朗,干净利落;运笔坚劲畅达,线条圆润瘦劲;点画粗细均匀,既具图案之美,又有飞动之势;其结构布置变化合度,曲直相宜。

由于铁线篆的线条十分匀细,起笔收笔做到藏头护尾很难,再则因为铁线篆的线条的超常匀细,字与字之间笔画多少而导致疏密相差悬殊,产生对立,更难体现出含蓄中庸、和谐统一的内涵。要做到通篇结构严谨疏朗,姿态优美飘逸,在书写用笔和线条表现力上要具有足够的创意。

铁线篆的书写,不但要学习古人,临习碑帖,更要对前人书写技巧和审美情趣进行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注重创新,重视独立意识,这样才能给后世新书体的诞生提供可借鉴的经典范例,避免过于严谨而影响书法的发展。

结体:横如架梁 竖比立栋

在铁线篆的字形的设计上,取长方纵势,昂首垂尾,如洪钟稳立,呈均衡对等之形。然而洪钟毕竟是洪钟,不能机械照搬,导致铁线篆字形上窄下宽,脚宽腰细,这是常见的病态,一定要避免因为这种结字完全失去了铁线篆无宽宏大度之胸怀。

铁线篆的结体颇显辩证,长方纵势,上收下放;左右对称,字心中立,具装饰性。用笔似锥画沙,劲如屈铁,体态狭长,结构上紧下松,平稳端严,疏密匀停,雍容典雅,有庙堂之气概。

铁线篆横如架梁,竖比立栋,布白匀衡,守黑有度,犹如窈窕淑女,长裙曳地,自然飘动,缓缓前行。每根线条充满生命的活力,且有明确的审美追求,要体现出铁线篆独有的丰富的意蕴和超脱的精神。

布局:简约质朴 矜持端庄

写铁线篆作品选文章诗词或者自作诗文都很讲究,内容和字形选得恰当,写出来之后,字与字之间搭配妥切,通篇就很调顺。文章中常有重复字出现,但是写铁线篆作品时,一定注意通篇重复字要有变化,最好做到不雷同;

笔画多和笔画少的字避免碰在一起,否则会有拥挤或空旷之感;

字形相同或相近的字要多变化,参差却不杂乱,变化中要保持一致;

章法上要体现出大小统一、井然有序,笔画多的要小,笔画少的要大;

讲究布列成队,行气贯通。单独观看,个个如白描图案,清新淡雅;

整体欣赏,每一幅作品若精美织锦,飘逸柔美。

铁线篆有超越时代审美的情趣和独特的风格,无论是唐代或清代的铁线篆,都能体现出汉人着装,宽舒长垂,雍容优雅,简约质朴,矜持端庄的精神内质。

孙过庭在《书谱》中说“篆尚婉而通。”屈曲流美乃是篆书的首要审美特征。铁线篆的线条更为纯净温婉、秀美端庄,它本身就能包蕴着情感和修为。

新莽时期,同律度量衡的铭文,笔画纤细,盖即铁线篆之先河。迄今流传的有唐李阳冰的《城隍庙 碑》和《谦卦碑》。李氏攻小篆,很有功力,曾自谓:“斯翁而后,直至小生。”《城隍庙碑》全学李斯,虽较细但很圆润。《谦卦碑》笔画纤细刚劲,风格独具,是典型的铁线篆。关于“铁线”的名称,有的说是取像于“铁线草”,这种草叶柄细长且黑,有光泽,像铁制一般,故得是名。

铁线篆是小篆的一种。由秦代《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等玉筯书风中脱出。用笔圆活,细硬似铁,划一首尾如线,故名。后世称唐代李阳冰的篆书为“铁线篆。”铁线篆和玉箸篆是有区别的,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用笔刚劲如铁,笔画都纤细如线,后者笔画均匀圆润,左右对称,犹如两根筷子,故名。书法上前者有李阳冰的《城隍庙碑》,后者有李斯的《泰山刻石》。篆刻配篆则反之,铁线篆以“朱文(阳文)”为主,两面下刀,玉箸篆以“阴文”为主,略粗且略“迟涩”,冲刀为主,一气呵成。篆书是以时期风格划分,有大篆、小篆之分,字体也是逐步形成风 格的,没有具体谁首创之分。

结体特点

铁线篆的体势是标准篆书的变体,结字是篆书第一法,它以圆熟优美的形体结构,施以毫厘不爽的线条,来成就铁线的定义。前朝人写铁线篆,极尽婉转流动之能事,降至近世,则参以方折劲峭的笔法,故能圆融与刚健相佐,视觉上既流美又端凝,因而,它的书写特征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和学习。

书写要领

书写状态

经典篆书与其他书体的书写方法不同,在落笔之前,要对全文篆法有个安排,既要强调单字的结体到位,以至全篇的布局妥当,“精心”安排之外,不能忽略其书写过程中的意趣。前人有一种衬以粉本的写法,绝不可取,这样会湮灭用笔的自然生动,因你的注意力要分散一部分给粉本,这就削弱了书写激情和随机应变的机会,因而显得刻板生硬,虽然结构准确,但少了书法所要求的真趣。

结字方法

铁线篆书以小篆为本,清人对篆法的使用比较严谨规范。随着创作的深入,后来者更参以许多其他方面的篆法,以补充小篆的局限,多有创见。汉许叔重有“必遵修旧文而不穿凿”之论,是有其局限性的。愚以为,可以尝试着打破陈规,用字技巧若穿凿合度,有道而裁成,也许会另出境界,何乐而不为。研究上要严谨,创作上要变通。故铁线篆书的创作不必拘泥小篆一端,略施以融通之理,可得新趣。

用纸选择

铁线篆线条虽然纤细,然既名之曰“铁线”,可见其对用笔的力度是有要求的,若力度不透纸背,怎能合乎刚劲如铁的要求?合理地使用生宣,笔法和墨法的变化才能显而易见,使墨能有机地融入纸中,线条益显凝练,运笔的趣味性也就应运而生。若选熟宣,墨是浮在纸面上的,线条也显得板滞无神,总有“做”的感觉,失去了笔情墨韵。

笔墨要求

写铁线篆书的笔锋不宜太短,笔锋短了,含墨量也就少了,会增多蘸墨的次数,直接影响通篇的控制。在行笔上,要能清晰看出起笔、行笔、收笔的过程(同玉法),根据字的结构,线条要有微妙的粗细变化,才会流动而婉约,产生一定的节奏感。笔宜用兼毫,固是锋挺而能杀纸,力透纸背。墨的使用则要适度,太稠则滞笔,致线条无生气,太稀则起笔易生墨结,在通篇线条的控制上,尤难停匀,用墨的最佳效果是能表现用笔的起、行、收。视觉上通篇线条粗细一致而不生意外,这样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心境调整

书写(创作)一幅铁线篆书作品,对心境状态的要求相对很高,它不同于其他书体的创作。例如,行草书创作情绪外露,一蹴而就;隶书创作线条要在丰富多变的情况下统一;楷书创作中笔法既要协调,又要丰富激越,在通篇稳健的情况下产生肃穆的效果。铁线篆的线条变化较简单,要求视觉上粗细一致,(有微妙的粗细变化),这就给书写过程带来了相对大的阻力,甚至在书写进行时,没有了调整的余地,须全神贯注地使笔笔到位,字字精准,行行贯气,通体寓神,在这种近乎禅定的状态下,产生一种高度精确、雍容富丽的审美情趣。在如此背景之下就需要简淡平和、不激不励的心态,把创作激情委宛地融入这种平和之中,甚至不动生色。这种心态在创作前需要主动调整,关键是心情平稳的持续性,在书写过程中,要主动快速“感受”书写的快感,“创作”的愉悦。如此才会避免斤斤计较于点画而导致无情,这种“随意”是在“理智”的控制下产生,使之达到肃穆、庄重、精美、活泼、古艳、隽秀的艺术效果。







虫字祺


铁线篆书写时一般需要先打格:1.可以用折叠方式,确定格的大小、比例、字数多少,特点无格线,写出字生动活泼,适用于写诗词、楹联。2.竖式条格。3.方格式样。4.竖长方形格式,比例一般为1:2或更竖长一点。总之,多看、多读、多写古碑帖和今古大家篆书作品,古为今用,继承传统,乐在其中......











和平鸽151212276


为篆书打格:1、可以只打顺格(竖方向),用以创作大篆作品“秦诏版”之类可以;

2、打长方形立格,宽和高的比例是--1:2或者1:2.5.可以创作小篆作品“铁线篆”

3、就是打正方格,用来书写汉篆。“说文解字”或者秦汉印文之类的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