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话:“春打六九头,牧童怕放牛”,为啥呢?

新大风歌


因为立春后气温还比较低,春节期间,小孩子已经玩惯了,一旦立春,他们就要开始放牛了,没时间玩耍。


Mf墨菲


“春打六九头,牧童怕放牛”一说,实际上就是说立春立的晚了,春天到来的就迟了,地里长不出草,牛吃不饱,放牛娃恐怕要挨打。

我国有24个节气,从冬至那天算起,每隔9天就算一九,九九八十一天就到春暖花开了,数九寒天说的是三九四九,到五九六九的时候,天气就渐渐地变暖了。按照农历,春天从立春开始,到立夏为止,也就是农历的一、二、三月。立春是我国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它基本上不是在五九最后一两天,就是在六九的头一两天时间里。

俗话说,“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对于农事来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气,它不仅代表着冬天即将过去,春天就要到来,还预示着春播就要开始了。过去,我国广大的农民兄弟就是看着节气做农活的,农谚也有了很多。

在我国农村有春要早打秋要晚立之说 ,就是说立春这个节气立得早,春天就会到来的早,树木发芽,冰雪融化,气温上升,地里的青草也能早早长出,放牛的娃去放牛,牛就能吃饱;如果立春这一天在六九的第一天或者头一天,就是“春打六九头”,那就是说这一年立春立的晚,天气暖和的晚,地里的草长出来的慢,而立春后很快就要春耕了,在过去牛做为家里重要的生产工具,是家里收成的重要保障,很受主人爱护,春耕农事时节,人可以吃不饱,但牛是必须要照顾好,牛若吃不饱,就长不了膘,干农活就没有劲,所以,放牛娃也会因此挨骂或者挨打。


汉中小雪


牛在中国古代地位是很高的,多高呢?可以说,比一些人的地位高。为什么这么高呢?因为它是主要的劳动力。一般不会宰杀牛的,如果做了,是犯罪的。《水浒传》中写到:“小二,拿酒来,再来二斤牛肉。”那毕竟是小说,明白就好。

“春打六九头,牧童怕放牛”,谚语说的就是牛的地位很重要。春天来了,野外应该有青草了,天儿也暖和了,应该去外面放牛了,以补充牛的给养。谁去?当然是小孩子了。古代的小孩可不像现在的小孩在家的地位,都是要干活的,放牛就是小孩的主要任务。要不古代有好多诗歌也好、绘画也好,内容都是“牧童放牛”,不是“老伯放牛”,当然,家中没小孩的另当别论。

那为何“牧童怕放牛”呢?你想,六九是过了冬至第六个九天,按照今年(2020年)来算,是农历正月初十左右,明白了吧,天还是冷,只是相对前几个九暖和了一些而已。有草吗?草多吗?牛能吃饱吗?你开车去郊外转一圈就知道啦。这时候让孩子去放牛,孩子不怕吗?牛吃不饱,回家的日子不好过呀,怕呀!

所以,“春打六九头,牧童怕放牛”。

附九九歌以共赏: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  

九九又一九,耕牛遍地走。





文化小咖豆


一、春打六九头是立春在六九的第一天的意思。二、“春打五九尽,春打六九头”是一句民间谚语,意思是说,立春 这一天,不是在五九的最后一天,就是在六九的第一天。春:立春。六九:冬至后的第六个九天的第一天。三、算法所谓“数九”是指“冬至”这天是“一九”第1天,“六九”第一天就是冬至后第46天(包括冬至当天);立春是冬至后的第三个节气(冬至,小寒,大寒),一般15天一个节气,那么“立春”就是冬至后的第46天(包括冬至当天),所以立春一般都在六九的第一天,即“春打六九头”。但也有例外。比如,2011年和2012年连续两年立春在五九最后一天,即“春打五九尾”,而不是“春打六九头”。这可能是因为“数九”同时以阴阳两历为计算点的缘故。

“春打六九头”。这就是农历“五九”的最后一天,为“立春”节令。按照农历的传统产法,春天从“立春”开始,到立夏为止,也就是农历的一、二、三月。立春是春天的开始,是二十四节中的第一个节令。古时候,曾以立春之日为春节,后来才能春节改为农历正月初一。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曾说:“直又立春之日为孟春之一日。”太平天国的天国即采用这个说法。立春与春节相接近,它们相隔的时间最长也不会超过半个月。

立春,象征着春天的到来,预示着一年农事活动的开始,我国民间历来都很重视这个节日。古时候立春这一天还未明时,农民就到自己的耕地上,面对正南方向的“农祥星”翻土,表示新的一年劳动的开始,并希望风调雨顺,获得好的收成。养牲畜的人家还要在门外呼叫六畜,祈求六畜兴旺,免灾避瘟。

北宋的都城开封还有“打春牛”的风俗,就是在立春之日,造土牛以劝农事。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开封府僚在立春前一日,把春牛送入皇宫,由皇帝派人“鞭春”。然后再把春牛置于府门前,由府僚率部下鞭之。从早到晚,过路的人都可以鞭打春牛,表示鞭策耕牛,辛勤耕耘。旧历书上还往往印有《芒神春牛图》。

立春喝春酒。吃春盘的习俗古已有之。春酒一般在冬季酿制,及春而成,所以又称“冻醪”。西晋左思《蜀都赋》上说:“若其旧俗,终冬始春(即立春),吉日良辰,置酒高堂。以御嘉宾。”春盘始于唐代,《四时宝镜》中记载:“立春日,唐人作春饼生菜,号春盘。”立春前一日。皇帝要以春盘并酒赐近臣。民间也有以此相互馈赠的习浴。春盘的制作是很讲究的,据《武林旧事》记载:“春前一日。后苑造办春盘,翠缕红丝,备极精巧。”杜甫说:“春日春盘细生菜”,苏轼也有“青蒿黄韭试春盘”的诗句。可见唐宋时期食春盘的风气之盛。清代时,春盘中的青菜常出芹、韭、笋组成,象征勤劳、长久、兴旺。

立春的民俗,各地不尽相同。有的过方,立春时要吃春饼或春卷,以蔬菜和肉为馅,做成面饼或菜卷,油炸而成。北方不少地方还习惯在立春时吃生萝卜,谓之“咬春”。据说“咬春”,可以在春天这个生病的季节使人免生疾病。“咬春萝卜同梨脆。”从医学观点来看,萝卜有消食、化痰、止咳等功效。民间有“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的说法,说“咬春”吃萝卜,对防治疾病有好处。

你可能也喜欢:春分饮食小细节帮你预防小疾病两款谷雨美食药膳,小米唱主角谷雨美食吃五谷杂粮滋补内脏雨水节气,春回大地,也别忘“春捂”!


庄子大讲堂龍飛


“春打六九头,黄牛满地走”春天来了农民开用牛耕田了,牛的食量大增,而春天草又嫩,牛吃草慢时间要长,所以牧童怕放牛。


陈相因631


“春打六九头,牧童怕放牛”的意思是,立春节到来了,时值春天,太阳光照向地球北极逐渐移动,气温也随之而来的上升,大地动植物开始复苏,春耕农业生产在即,耕牛加紧催膘壮体,准备春耕,牧童开始忙碌起来。过去十几岁的小孩子一般在家放牛,立春后,气温还比较低,天气有些冷,经过春节期间,小孩子已经玩惯了,一旦立春,他们每天都要开始放牛了,没有时间玩耍,因此小孩子非常害怕放牛。~





土皮


在农村留下了古老的俗语“春打六九头”或“春打五九尾”。这两句俗语,在时间上说法都是一致的,只是说法不同而已。其实质“立春”、“数九”等等是与农历历法是一脉相承的,基本上是完全一致。所以说,“春打六九头”是永远不会改变的,是固定的规律性节令。在农村有一古老的俗语“冬至跑不出年内是铁板上钉钉”应证了“春打六九头”的正确性。


豫州小李


意思是:五九未,六九头就是打春之际,天气漫漫暖和了,草长莺九,牧童就开始放牧了。一年之计在于春,各种事物盟发积极向上的态势。


甘肃行者杨


按照民间的说法,立春节气发生的时间不同,对于全年的气候影响有直接的影响,这也是地域性的一种说法,在有的地区认为立春发生在六九头,是很不好的一个年景,春季会比较的干旱,全年气温不定,降雨量也很少,这样的气候所带来的自然是没有什么好收成,不但农田里面的庄稼会生长不好,就连草木也会生长得比较稀疏。


Silent柏桦


这时间草刚发芽牛吃不饱,加之冬天牛圈里待长了性情爆燥,不好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