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囧媽》:愛不是“控制”和“索取”,愛是“接納”和“尊重”

《囧媽》:愛不是“控制”和“索取”,愛是“接納”和“尊重”

大年初一,電影《囧媽》在“頭條系”網站免費上映

今年的春節很特別,大年初一,電影《囧媽》在今日頭條、西瓜視頻等“頭條系”網站免費上映,這對廣大觀眾們來說絕對是一個驚喜。

然而,不少人看過電影《囧媽》之後,大都持有一種失望或批評的態度:批評者認為這部電影並沒有什麼地方令人感到“新鮮”,不少情節中過去的“囧系列”電影中已有展現;即便是獨特的俄羅斯異域風情,也未能博得這些觀眾的青睞。

不過,這些批評者並不能代表所有的觀眾。至少,我在觀看這部電影時,不止一次地嘩嘩地留下了“眼淚”,我認為這種“眼淚”是一種令人印象深刻的“感動”,而這種“感動”則是對電影《囧媽》表達出的一種最樸素的“肯定”。

毫無疑問,電影《囧媽》是非常成功的,它的成功並不展示在電影票房或網絡評分上面,而是表現在其真實的人物形象刻畫和深刻的生活主題挖掘方面。

換句話說,“幽默搞笑”不再是徐崢追求的電影標準,而“生活真實”才是其孜孜不倦的藝術目標。只有經歷過頗多生活故事的人,才能夠看懂這部電影,領略其豐富內涵。

電影《囧媽》實際上是探討中年男人如何在“夫妻關係”背景下處理“母子關係”的問題,儘管有人批評劇中的“徐伊萬”扮演著一種“媽寶男”的角色,但它所塑造的“囧媽”形象則非常成功:“囧媽”身上具有中國母親所具有的各種優點和缺點。

下面,我們就從兒子徐伊萬的視角,來討論一下這個“囧媽”的人物形象和電影主題。

《囧媽》:愛不是“控制”和“索取”,愛是“接納”和“尊重”

徐伊萬與母親的矛盾從一個個生活細節開始展開


一、“中國式母親”往往同時具有“控制型父母”和“奉獻型父母”的特徵

根據母親對孩子的教育方式,我們可以把“中國式母親”分為兩種:一種是“控制型”的母親,一種是“奉獻型”的母親。

1.“控制型”的母親,千方百計把兒子塑造成理想中的樣子。

“控制型”的母親,是指母親這教育孩子時以“管控孩子”為目標,包括管控孩子的一切言行、思想或心理。採用的教育方式主要有嘮叨、責罵、打罰等,通過這些方式來管理、控制或塑造孩子。

“囧媽”將具有這樣的特徵:因為丈夫較早去世,孩子徐伊萬就是囧媽的唯一寄託。

囧媽把大部分經歷都放在培養孩子身上,她希望將孩子培養成區別於丈夫、理想中的完美兒子,這個目標,從徐伊萬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一直到他長大成人結婚成家,都沒有變化過。

在許多人看來,這種“專制型”的管理,實際上就是一種“控制”,“教育孩子”的實質是“控制孩子”,用孩子的“未來人生”來實現父母曾經未完成的理想。

在去往莫斯科的火車上,母親不但管控著兒子的“吃”,還管控著兒子的“住”,每一個細節都做得太“細膩”,讓徐伊萬反感不已,最後他偷偷地將母親給他吃的“一盆子小番茄”一個一個地仍出火車。

而最讓徐伊萬反感的是,母親不斷地嘮叨干涉他和妻子張璐生孩子的事,而此時的徐伊萬正在和妻子張璐鬧離婚。從“試管嬰兒”到“那個事情”,徐伊萬的“囧媽”都絕不放過。

用徐伊萬的話來說就是:

“這就是我們之間的問題,在你的心裡面住著一個幻想出來的兒子,他應該吃幾塊紅燒肉,臉上的肉是橫著長還是豎著長,什麼時候要孩子,膀胱幾點鐘排水,你全部都設定好了!”

武志紅在《為何家會傷人》一書裡面說,這是“以愛的名義摧毀孩子的感受”,這種“愛”不是“真愛”,它是一種“溺愛”,另一種形式的“傷害”。

《囧媽》:愛不是“控制”和“索取”,愛是“接納”和“尊重”

母親以“愛”的名義來“控制”兒子徐伊萬

2.“奉獻型”的母親,寧可犧牲自己也要保護兒子。

中國的父母區別於國外的父母,前者是沒有“自我”的,後者保持著“自我”。

這句話其實很容易理解,意思就是:

中國的父母往往把“孩子的一生”當成“自己的一生”,孩子就是自己的一切,“活著就是為了孩子”;而國外的父母也依然重視對孩子的培養,但是他們絕不會因為孩子而拋棄“自我”,他們教育孩子時為了“讓自己包括自己的家庭生活得更好”。

於是,中國的父母往往為了孩子而奉獻自己的一生。這種奉獻品質是一種徹徹底底的“犧牲精神”:為了孩子,寧可犧牲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

“囧媽”的形象也具有這個特徵。在電影中有一個“林中遇熊”的情節,在白雪覆蓋的廣袤森林裡面,“囧媽”和徐伊萬正這裡遇到了棕熊的襲擊,兩人奪命逃跑。

在逃跑過程中徐伊萬腳部受傷摔倒在地,在生死攸關的時刻,母親“囧媽”一邊高喊“別吃我兒子”,一邊用自己的身體引開棕熊,棕熊飛奔撲向“囧媽”,徐伊萬見狀也飛奔過來用身體保護母親,千鈞一髮之際,兇惡的棕熊被一名俄羅斯人持槍射擊倒地,兩人最終得救。

雖然這個情節設計有吸引觀眾興趣的目的在裡面,但母親用身體引開棕熊保護兒子的行為的確令人“淚流滿面”,這種犧牲精神,是中國式母親普遍具有的高尚品格。

值得注意的是,“囧媽”人物形象設計,既不是簡單化的“控制型”描寫,也不是臉譜化的“奉獻型”刻畫,她是一個兩者兼具、較為複雜的母親形象。但是,正是這種“兩者兼具、較為複雜”的母親形象,才顯得更為真實。

《囧媽》:愛不是“控制”和“索取”,愛是“接納”和“尊重”

母親這緊急關頭寧願犧牲自己的生也要保護兒子


二、“中年危機”試圖同時摧毀“夫妻關係”和“母子關係”

“中年危機”是心理學的一個名詞,根據“科普中國科學百科詞條”的解釋,它是指“人到中年可能經歷的事業、健康、家庭婚姻等各種關卡和危機”。

1.夫妻彼此相愛卻吵著要離婚。

和《港囧》一樣,電影《囧媽》的一開始,就是徐伊萬和張璐夫婦吵著要離婚。其原因在於兩人的生活方式並不融合:一方面,徐伊萬要求妻子張璐生活出自己所希望的樣子;另一方面,張璐又擁有自己的思想和自由。

由於分歧的繼續存在和加大,兩人不但沒有“生下孩子”,反而造成了“婚姻危機”,兩人都希望通過離婚的方式來緩和矛盾衝突。

但令人奇怪的是,在夫妻兩人吵著要離婚,卻又在內心裡面深深地愛著對方,不希望對方離開。徐伊萬遲遲地不籤“離婚協議”,絕不僅僅在於“生意上的糾紛”,更多地是一種對妻子的“挽留”。

而妻子不斷地關心婆婆的生活,以及在電話中聽見徐伊萬懷疑她和秘書的曖昧關係而產生的巨大憤怒,包括在電影末尾她接收到徐伊萬的短信也留下感動的眼淚等情節,都顯示出妻子張璐也最內心裡面愛著對方。

這意味著:兩人的“婚姻危機”絕不是“情感危機”造成的,而是一種“性格危機”所造成。最後,令人依然未能複合,徐伊萬簽訂“離婚協議書”,“婚姻危機”還是變成了“婚姻悲劇”。

《囧媽》:愛不是“控制”和“索取”,愛是“接納”和“尊重”

徐伊萬和妻子張璐雖然在爭吵離婚,但內心卻彼此相愛

2.母子情深卻鬧翻了臉。

電影《囧媽》所要表現的主題,絕不會是“婚姻悲劇”,而應該是“母子危機”。

當然,徐伊萬所碰到的麻煩,則是既遭遇了“婚姻危機”,又碰上了“母子危機”。“中年危機”正試圖全面摧毀組成家庭的各種親密關係,事業、婚姻、親情幾乎遭到了全面的挑戰。

沒有孩子,夫妻離婚,這已經是生活的不幸了;而恰恰在這個時候,徐伊萬又和母親爭吵起來。

徐伊萬和母親的爭吵主要有兩次:一次是有關“生活細節”的爭吵,一次是有關“感情是非”的爭吵。

“生活細節”的爭吵表現在電影的開頭,徐伊萬因為“母親不斷給他嘴裡塞吃的”以及“按時喝湯喝水”而和母親發生爭吵,這次爭吵是徐伊萬對“控制型母親”的初次反抗,不過很快徐伊萬意識到“母親仍然需要自己的陪伴”,哪怕是去遙遠的莫斯科,也必須陪伴,因為這也是“孝心”的體現。

“感情是非“的爭吵表現在電影的高潮階段,“控制型母親”整天嘮嘮叨叨,不給兒子一點自由,不斷干涉兒子的感情和婚姻,徐伊萬終於爆發了,他說:

“我今天就是要大聲說出我的心裡話,我受夠了跟你呆在這個包廂裡面,我受夠了你的教導,我受夠了你的強迫症,還有你的疑心病……我現在知道爸爸為什麼要喝酒了,就是因為你上麥事情都管著他,你管他吃管他喝,管他調工作的事情,管他怎麼穿衣服,管他怎麼樣交朋友,管他要不要喝酒……他根本不是喝酒喝死的,他被你氣死的!”

《囧媽》:愛不是“控制”和“索取”,愛是“接納”和“尊重”

徐伊萬受不了母親對其進行的非常細緻的“管控”

可以說,這段話將徐伊萬作為一個兒子多年來的內心壓抑全部傾倒出來,這時的他完全喪失了理想,他做得唯一事情就是“反抗”——否定母親的一切“犧牲行為”和“真實情感”!

這對一個處處疼愛兒子、事事關心兒子的母親來說,是絕對不可接受的。母親因此而提前走下火車,一個人走進了廣袤的森林和雪海。

這一段情節的展現和情感的抒發,深深地刺痛著所有父母和孩子的內心,母親對兒子的愛被全盤否定,這是多麼令人傷心欲絕啊!

意大利著名的作家“亞米契斯”說:

“一個人如果使自己的母親傷心,無論他的地位多麼顯赫,無論他多麼有名,他都是一個卑劣的人。”

作為一個孩子,如果不能夠明白這句話的深刻寓意,那麼他就是一個“不但卑劣而且愚蠢”的孩子。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才說“只有經歷過頗多生活故事的人,才能夠看懂這部電影,領略其豐富內涵。”

《囧媽》:愛不是“控制”和“索取”,愛是“接納”和“尊重”

黃梅瑩飾演的“囧媽”形象完全符合“中國式父母”的特徵

2.所有的矛盾都來源於“固執”和“偏見”。

這部電影的真正魅力不在於“驚險的情節設計”,也不在於“獨特的異域風光”,而在於“矛盾的深刻反思”。

它給所有人一個啟示:為何深深地愛著對方,卻又深深地傷害著對方?

徐伊萬和妻子張璐明明還深愛著對方,卻非要吵著離婚;徐伊萬明明知道對母親“囧媽”要孝順地陪伴,卻最終吵翻了臉。

這究竟是“為什麼”?

其實答案很簡單,那就是:因為“固執”,所以不願改變;因為“偏見”,所以難以改變。

不過,令人感到遺憾和悲觀的是:道理大家都懂,但要真正做起來,要真正去改變,卻非常困難。

徐伊萬對妻子張璐的“固執”和“偏見”,正如“囧媽”對徐伊萬的“固執”和“偏見”。都企圖以“愛”的名義去設定和改造對方,實際上卻在以“愛”的名義去傷害和控制對方。

由此,我們發現了破壞“夫妻恩愛”和“母子情深”的最大敵人,那就是源自每個人內心的“固執”和“偏見”。

“固執”和“偏見”就像藏在身上的“蝨子”和“跳蚤”,時不時地跳出來撓一撓“人生的癢癢”,如果你找不到這些個“蝨子”和“跳蚤”,那麼你就會被“人生的癢癢”折磨得出離憤怒而四處抓狂,甚至會失去理性,傷害他人。

《囧媽》:愛不是“控制”和“索取”,愛是“接納”和“尊重”

徐伊萬非常討厭母親對其進行“設定”和“改造”,但又以同樣的方式對妻子張璐進行“設定”和“改造”


三、電影主題:愛不是“控制”和“索取”,愛是“接納”和“尊重”

電影的眾多人物對話都在不斷地暗示,“接納對方”才是化解矛盾的正確方式。甚至在電影的最後,徐伊萬直接向母親吐露真誠:愛不是控制和索取,愛是接納和尊重。

1.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

徐伊萬和張璐曾經是恩愛幸福的一對夫妻,兩人一起打拼,一起奮鬥,事業逐步走向成功,然而兩顆相愛的心卻在逐漸分離。

在婚姻生活中,愛一個人不等於就是完全的付出,就算是付出也難免相互傷害。這也就是說,僅僅依靠“愛”是難以完全維繫婚姻的,徐伊萬和張璐正是陷入了這樣的小衚衕。

徐伊萬曾經想方設法去設定和改造妻子張璐,而張璐也曾經努力地想辦法變成丈夫理想中的妻子;母親想辦法去設定和改造兒子徐伊萬,徐伊萬也努力地想變成母親心目中理想的兒子,但是最終他們都失敗了。

因為他們忽略了一個最基本的前提: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

忽略了對方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用自己的思想去重新改造一個人成為理想的樣子,實際上這不是“愛”,這是一種“控制”和“索取”,這是一種“否定”和“傷害”。

《囧媽》:愛不是“控制”和“索取”,愛是“接納”和“尊重”

俄羅斯風情的特寫鏡頭為電影《囧媽》也增加了不少看點

2.學會“接納”和“尊重”才能夠建設美好家庭。

在《囧媽》這部電影中,最後徐伊萬遺憾地和張璐永遠的離婚,但是他卻幸運地找回了和母親的真摯情感。

徐伊萬正給張璐的短信中說:

“這六天的旅行讓我明白: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個個體都應該是完整的,愛不是控制和索取,愛是接納和尊重。可惜我明白得太晚了,張璐,謝謝你為我做的一切!我會記住你給過我的所有的美好,我相信你一定會成為最好的自己。我衷心地祝福你!”

有人批評電影的這個情節設置太過失敗,徐伊萬的這段內心表白太過蒼白,既然都領悟到了“接納和尊重”的真諦,那為何最終還是要離婚呢?

從這個情節來看,的確不太符合中國傳統的“大團圓結局”。不過,誰說故事的結局一定要“大團圓”呢?從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到曹雪芹的《紅樓夢》,它們都是以“悲劇”結局。

有時候,以“悲劇”結局的故事反而會給人一種悲壯的力量。雖然電影《囧媽》的結局算不上“悲劇”,但是,徐伊萬和張璐最終離婚的結局反而會引人深思:“究竟要如何接納和尊重對方,才能建設美好家庭,才能獲得幸福快樂?”

然而,面對現實生活,我想起一句名言:實實在在地做好一件事,比痛痛快快地說上一百條道理,要困難一千倍!

《囧媽》:愛不是“控制”和“索取”,愛是“接納”和“尊重”

俄羅斯演員歐麗娜在劇中的表現非常突出


結束語:

電影《囧媽》的確是一部難得的優秀作品,它的“優秀”之處絕不在於給人捧腹大笑的歡樂,而在於給人冷靜深刻的沉思:

接納對方的生活方式和人格理想,放棄自己的固執心態和偏見思想,才能真正建設美好家庭與和諧生活,才能真正維護好夫妻關係和母子關係、父子關係!

《囧媽》:愛不是“控制”和“索取”,愛是“接納”和“尊重”

當“囧媽”卸下她的假髮變成一個蒼老的母親時,我忍不住眼淚嘩嘩地往下流

(如果您有更好的建議或看法,歡迎留言討論、分享)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