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部《易經》的演變看東西方文化之差異

一提到《易經》,大多數人會將其與《周易》畫等號,甚至還有周文王將八卦演為64卦之說,這是不對的,我們從周朝用到現在的《周易》只是“易經”之一,除了《周易》還有另外兩部“易經”,分別是《連山易》和《歸藏易》。《周禮•春官》曰:“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三部“易經”皆是由八個經卦相互重疊出64個別卦所組成的。

從三部《易經》的演變看東西方文化之差異

《連山》相傳為天皇氏所作,因其以艮卦開始而得名,艮代表山,為夏朝所用。《歸藏》相傳是黃帝所作,因以坤卦開始而得名,為商朝所用。這兩部“易經”已經失傳,當然也有人說這兩部“易經”並不存在,是後人猜測出來的,在我看來,從人類的發展邏輯來看,這兩部“易經”應該是存在的。
《周易》很明確,是周文王所作,以乾卦開始,總體上是重陽的,即重視陽的整體引領作用。思想之於行為,思想為陽,行為為陰,故而“諸子百家爭鳴”發生在春秋戰國時期,這與《周易》有直接的關係。另外兩部“易經”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先看《歸藏易》,其重陰,即重視陰的積累和承載,與《周易》的思路恰好相反,所以用《周易》對比著看,就能略窺其真容。舉一個例子,可以很直觀的做一個瞭解。比如我們要蓋一個房子,按照《周易》的思路,是先規劃好要蓋一個什麼房子,是廚房?倉庫?還是廁所?規劃好了以後,核算物料,看看都需要準備一些什麼,準備好了以後再根據規劃來建。而如果按照《歸藏易》的思路則是事先沒有規劃,平時就埋頭生產物料,等到物料儲備了很多的時候就問問老天爺該建什麼,所以殷商時期尚鬼神,重占卜,幾乎是逢事必卜,甲骨文基本上都是與占卜有關的。

從三部《易經》的演變看東西方文化之差異

通過這個不是很恰當的例子可以看出來重陽與重陰的區別,所以《周易》取代《歸藏易》是文化的進步。那麼《連山易》大致又是怎麼回事呢?《連山》相比《歸藏》更為久遠,所留下的信息量更少,不過依然可以通過蛛絲馬跡來推導。
目前已知,在五行學說產生之前,早期的中醫理論來自《連山》,而中醫最注重的就是平衡,故而《連山易》極有可能是一部反映陰陽平衡的易經。《周易》重陽,《歸藏》重陰,從邏輯上也可推測出《連山易》重平衡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如果《連山易》反映的是平衡的話,那它反映的就是事物的核心本質,同時也是反映“本源”的,這也就不難理解其為何會以艮卦開始了。現在科學界對於地球誕生有兩種意見,一種推測是認為地球誕生的第一個元素是水,另一種意見則認為是泥或岩石一類屬土的物質。水應該是生命產生的條件,如果按照《連山易》的路徑,地球首先誕生的是“山”,就像我們看月球或火星一樣。《周易》言“山澤通氣”,“山”誕生之後再出現的應該是水。
但是萬物沒有絕對的平衡,絕對的平衡只是一種理想,可以無窮趨近但達不到。所謂的平衡都是動態平衡,所以《連山易》在應用的時候不切實際,其被淘汰也屬情理之中,不過相較於《歸藏》,其能體現事物的本源和本質,故而《連山》的失傳是至為可惜的。


《連山》到《歸藏》再到《周易》的演化路徑,恰恰反映了萬物發展的一個規律,即先是由無序的陰陽平衡狀態進入一個以陰為主的積累和承載過程,然後再進入一個以陽為主的進階發展狀態。人類的發展就是這個軌跡,先是由無序進入母系氏族再進入父系氏族。用八個字來概括這個過程就是“從無到有,厚積薄發”,這八個字恰恰與我們一位古人的思想相合,這位古人就是老子。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什麼?很多人張嘴就來“無為”,不好意思,錯!扣100分,扣1—99分都代表是有偏差,扣100分就是說完全錯了。“無為”是莊子的思想,不是老子的,老子的原話是“無為而無不為”,其本質是有為,有為是目的,無為是方法,也就是以無為的方法來實現有為。
老子思想的核心本質是“陽”和“陰”的關係,即以陽為引領、為目標,以陰的積累和承載來實現陽,也可以理解為以陰的量變實現陽的質變。陰和陽的這種關係才是老子的核心思想,其主要是通過“大X若X”來體現的。在《道德經》裡有很多“大X若X”,比如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大盈若衝、大成若缺等等,它們其實都是以後者為方法或手段來實現前者,“大X”與“若X”都是相反的,且前者維度要高,前者為整體,後者為局部。總結起來就是一句話:若想達到一個正向的目標,需要用反向的方法來實現。通過“大直若屈”可以很好的理解,比如我們開車想要走直線,需要方向盤不斷地左右調整來修正方向,此時的方向調整非左即右肯定不是直的,這就是“屈”,但是“屈”的目的是為了“直”,即以局部不斷的“屈”實現整體動態的“直”。以此思路來理解“無為而無不為”,那就是“大為若庸”。

這種思想在老子的一句話裡體現得比較明顯,即“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

從三部《易經》的演變看東西方文化之差異

現在有很多人,包括一些所謂的專家、學者、教授都用“將欲X必固X”這句話來證明老子是個陰謀家,他們壓根就沒弄懂老子的思想,整天在那大言不慚,欺世盜名。老子思想就如同“照妖鏡”,照出了這些人的無知。在這類無知之人的解釋下,我們熟知的“大智若愚”就被解釋成了“真正有才智的人表面上像愚笨的”。

後人之所以把老子思想說成是“無為”或“順其自然”或“弱者生存”,皆莊子之故,是莊子把老子的思想理解在了“若X”這個層面,後人便以莊子的“無為”來批判老子的“無為而無不為”是“假無為”,純屬本末倒置。將老子思想理解錯的道家人物不止莊子一個,比較典型的還有楊朱。提到楊朱,不是研究道家思想的人一般不知道,但他給我們留下了“一毛不拔”這個成語。楊朱依據老子“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和“治人事天莫若嗇”等話的表面意思,提出了“貴己”的主張,其表述為“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也是把老子的思想理解在了“若X”層面,與墨子的“兼愛”主張正好相反。

楊朱對老子思想的誤讀與莊子各有不同,比如我們要跳起來,一般需要先蹲一下,按照老子的思想就是“大跳若蹲”,楊朱是沒有蹲就跳,像電影裡的殭屍一樣,而莊子蹲下去了,但是蹲過了,一屁股坐在了地上,真的順其自然什麼也不幹了。

楊朱的“貴己”思想說白了就是“個人利益不容侵犯”,其表現就是 “個人主義”,以前的文章裡提到過,個人主義發展到後來就是自由主義,自由主義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會向上要求民主,而自由主義的不穩定性就必然會催生法制。說到這大家就看出來了,這正是西方的社會體制,可以說楊朱是西方社會體制的老祖宗,同時也要看到,對一個人思想的誤讀會產生什麼樣的巨大影響,可謂失之毫厘謬以千里。現在很多人羨慕西方的自由民主,殊不知這是早已在2000多年前就被我們否定和拋棄了的,楊朱除了“一毛不拔”以外,幾乎什麼都沒留下來。


  前文有講,“大X”與“若X”是相反的,且“大X”是整體,“若X”是局部,結合我們與西方的文化來看,西方是個人主義,我們是集體主義,按照老子“大X若X”的思路來看,我們的社會文化是處在“大X”層面,而西方是處在“若X”層面。前面說了“大X”是通過“若X”來實現的,二者是對立統一關係,所以一個最合理的社會體制應該是越往下越自由越民主,越往上越集中越統一,類似於金字塔型機構,給它起個名字:民主集中制。

這通大啊若啊的,腦子快暈了。民主集中制可以說是目前世界上最合理的社會體制,沒有之一,我們沒有必要再去羨慕西方那套,我們的架構是優於西方的,只是在具體實踐的時候,在細節上還有瑕疵而已。

前面在講三部《易經》演化的時候說了一個規律,即萬物先是由無序的陰陽平衡狀態進入一個以陰為主的積累和承載過程,然後再進入一個以陽為主的進階發展狀態,其實後面還應該有一個階段,只是目前無論是《易經》還是社會發展都還沒有到這個階段,這個階段就是陰陽協調的有序平衡。正所謂從哪裡來回哪裡去,我們從平衡而來,最後還要歸於平衡,只不過前者是無序的,後者是有序的。人類經歷了原始平衡、母系、父系,後面還會有一個顛覆性的社會發展階段,這個階段想來應該是男女真正的平等,不再需要向上集中的民主自由,東西方文化的融合,或許就是所謂的“大同社會”吧。這個過程也許幾百年也許上千年,反正你我是看不到的,不過這個變革的過程會非常痛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