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1968年初中往事

初中往事1968

张彩梅


忻州1968年初中往事

我的初中生活是在忻州市南街七年制学校度过的,时间像白马过隙,一转眼50年过去了,可发生在南街学校的往事,却历历在目,栩栩如生:


(一)


一九六八年,原忻师附小改为南街七年制学校。当时由六六、六七、六八三届学生合成初中班,建制学习解放军为连制,四个班也叫四个连,我在三连。教室在进校大门,北面第一个,紧挨着学校传达室。

那个年代,上课老师进教室,班长一喊“起立!”同学们立刻齐声高喊:“祝毛主席万寿无疆!林副主席身体健康!”老师回敬:“请同学们坐下。”这时,才开始上课。现在想起这事来,心里边还好笑。

我们课程有语文、数学,工农业基础常识,还有劳动实践课。教学宗旨是:学以致用,知识与劳动相结合,向工农兵学习。

忻州1968年初中往事

网络图片图文无关


我记得学工课,学校从印刷厂,拿回半成品毛主席语录书页,让我们装订成册。老师先给我们讲解装订的方法和程序,然后我们就开始,动手学着装订,对我们这些初学者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先将书页前后对准,排整齐放好,接着穿针引线,按书页顺序,里外上下用针线缝好,抽紧线绳,将书页装订成册。

我的同桌王建功,虽是男生,但看到他在装订毛主席语录时那麻利的动作,连我这女生也自叹不如,我很惊讶。问他为什么缝制得又快又好。他告诉我,他有两个哥哥,一个弟弟,一个妹妹,家里孩子多,父母亲上班忙,从小就帮着父母学着做针线活。哦,原来如此,我打心眼里佩服他的那独立能干的精神。

我们的劳动课,是学农“拾粪”。说起拾粪,现在大多数人都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就是在大街上溜达,看到牲畜的粪便赶紧捡到箩筐里。王效平和我一个小组,我们各自拿着从家里带来的箩筐和铲子,他领我们去东大街拾粪。那时忻县古城,汽车很少,骡马、牛车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好多人家的猪、狗、羊也可以在街上随便跑。当我们远远看见一堆牛粪时,快步跑去,我站定一看,牛粪似一盘圆团,红黄色,冒热气,臭味熏鼻,真恶心。就在我犹豫着,不知所措的时候,效平迅速将牛粪铲入箩筐。他得意的瞟了我一眼,哼着说:“拾粪就不能嫌臭嫌脏”。我后悔没有先下手去拾,只好跟着他继续前行。暗自下决心,下次碰到我一定抢在你前面。过路的行人用异样的眼光,瞅着我们这些学生,不解的询问我们:“不好好上学,拾粪干什么?”我们回答:“这是学农课。”那个年代,人们思想觉悟高,听说是学农,连声赞叹:“应该!应该!”说话间,效平猛推我,喊道“你看!前面有驴粪蛋”。我朝前方一看,啊!一溜驴粪蛋,闪闪发亮,这一次真正体会到“驴粪蛋蛋外面光”的含义了,我赶紧拿着箩筐和铁铲,直奔驴粪跑去,抢先拾在箩筐里,驴粪臭味,随风飘散,也随心境飘走。就这样,我们兴致勃勃地在马路上寻觅,见粪就拾,见粪就抢。劳动课结束,效平的箩筐满满的,我的箩筐只有一半。但我还是挺高兴的。


忻州1968年初中往事


返校,同学们个个兴高釆烈,提着粪筐,互相攀比着,看谁拾的粪多,有同学在西门坡,拾得是羊粪蛋,看到我们这个组,拾得是牛马驴粪,羡慕不已。我们欣赏着,像“小山”似的粪堆,用我们的双手,辛苦换来的“果实”,感到欣慰和满足,得意洋洋。效平“果实”最多,在评比中受到表彰。我也上了一堂生动有趣的“拾粪”课。


(二)


那个年代,最有特色的口号就是“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学校为备战,在校园内挖地道。每个教室,都有地道口。我们三连教室,讲台左边是地道入口处,从入口进去,通道直至教室门前的枯井,枯井中间处有两个洞口,放着一条宽木板,我们走到枯井洞口时,伸出头一看,不敢沿木板过,唯有胆大的男生沿着木板爬过去,学校地道是相连通的,出口有两处,一个在南城门楼的城墙外,另一个在西门坡。


忻州1968年初中往事

我、王建功,李变清、卢先荣,李京蜀和闫学明,我们一行六人去南城门外挖地道,这是通往学校的主干道,已经挖了四、五米深。进入洞内,只能弯腰走。京蜀同学因个子高,也性格腼腆,负责在洞口外接应倒土,建功、先荣、学明三位男同学轮流着蹲着刨土、铲土、我和变清是往外运输。我们分工合作,干的十分起劲。三位男生在洞里一会儿就汗流浃背。京蜀在洞外,酷暑难熬,阳光直射,也浑身是汗。在洞里,挖累了,就席地而坐,边休息,边聊天。不知不觉就到了收工的时间了。回学校的路上不知谁起头唱起了“打靶归来”这首歌,我们一起唱着歌返回了校园。就这样,我们劳动着,快乐着。通过我们的吃大苦,流大汗,这条通往学校的地道,胜利完成。我们毕业多年后,因雨水的渗透,校园里地道处处塌陷,学校也因此而搬迁。但是,当时挖地道的艰辛和乐趣却深深的印在心中。


忻州1968年初中往事

那个年代,学习知识要与工农兵相结合,学校从驻忻部队,请来辅导员上课,给我们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军事化训练有:队伍站立,挺胸抬头,稍息立正,齐步走,正步走,匍匐前行,敬军礼等等。记得,在操场上,辅导员让我们男女生分开两排站,练习齐步走和正步走的步伐。要求动作干净利落,右腿站立,左腿向前抬起,右手臂朝前伸直,左手臂向后甩,两目注视前方。我们站立不到五分钟,身子就开始摇晃。站累了,换姿势,做另一个动作。火红的太阳,当头照,晒的我们两颊红彤彤,泪水和汗水一起从脸上往下流。一次在烈日下,康贵章同学中暑晕倒在地,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发出惊叫声,辅导员将脸色煞白的贵章慢慢扶起,让他在树荫下休息片刻,接着继续训练。通过艰苦的训练,我深刻地感受到,做一名合格的解放军战士,是多么的不容易。回顾我军历史:八一南昌起义,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才获得了新中国的解放,我们要珍惜和平,热爱祖国。


忻州1968年初中往事

通过这次的军事化训练,不仅锻炼了我们的身体,更主要的是锻炼了我们坚强的意志,经得起吃苦劳累,也经得起大风大浪的考验,更能经得起人生道路上的磨砺。学校既是学知识的场所,也是学做人的始点,为我们从学校走向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


那个年代,学校的教学方针,是学习与实践相结合,走出去,请进来,开门办学。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教育理念受到批判。

曾有一段时间,学校名称改为“南街学校革命委员会”。校长称主任。请进南街大队一位有文化的农民当顾问,成立监督管理委员会,我们三连爱玲同学是监管委员。学校有重要活动,监管委员会都要参与,并作指示。

有一次,农民代表给我们上阶级教育课,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同学们,你们要听毛主席的话,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就像农民种田一样,只有付出辛苦,才能在秋天有个好收成,获得丰满的果实。”农民代表的语言朴素而生动,教育着我们,也感动着我们。老师依据教育课的内容布置作文,题目是“向农民伯伯学习”,刘金凤同学是我三连学习委员,她写得作文,内容丰富,叙事生动,文笔流畅,受到老师和同学们一致好评,获得全校作文优秀奖。


忻州1968年初中往事

那年,学校开展“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演讲。我们三连连长卢先荣同学演讲获得好评。先荣同学虽是男生,但有一双秀美而细长的手,写字很有特色,横竖规整隽永,撇捺飞舞飘逸。我和他参加西街学校“斗私批修”演讲会。他神采奕奕地走上讲台,向全体师生深深地一鞠躬,亲切的问候语:“老师好!同学们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狠斗私字,一闪念。”私字一出口,余音悠扬,调子拉长,引爆全场一片掌声。先荣同学演讲,绘声绘色,风趣幽默,受到全场的一致好评,得到赞誉,他被评为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先进分子,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还记得,我们三连副连长郜树实同学,脑子聪明,勤奋好学,数学特棒,说话温和。上自习课,同学们有不会做的数学题,就请教他,他细致入微地一一讲解。有一次,快下自习课了,有几位同学还没有做完数学题,就相互抢着抄写树实同学作业,他没有一点生气样子,语气温和地说:“能不能等我做完了作业,你们几个再抄。”他勤奋好学的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年,期中几何考试,当卷子发下来,我一看,天啊!不及格,霎时差点晕了过去。上学以来,不及格的记录那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给我敲响了认真学习的警钟。毕业多年后我还经常梦在考试上,急得解几何题,冒身冷汗被惊醒。

上学期间,老师让同学们写日记,我的日记本,老师保存留作纪念。毕业后,有一次,遇见太平同学,交谈中,她告诉我,她上高中时,老师把我初中的日记当作范文,供同学们参考。这是我最值得骄傲的回忆了。

那年,我在校园捡到一顶解放军帽,交给老师,受到表扬,在毕业证书评语栏里,是金凤同学亲自写得评语,赞扬我思想觉悟高,拾金不昧。至今,50年前的初中毕业证书,我保存完好,它是我短暂学业的见证物,弥足珍贵,视为文物,珍惜收藏。


(四)


在我的记忆深处,有很多难忘的事情,有像恋爱、结婚、生子的家庭大事,有参加工作、入党、职位提升的工作事情,这些事情都有前因后果,唯独发生在南街学校中学时期的一件小事,則成为我一生中一次难忘的不解之谜。


忻州1968年初中往事

记得那年,全忻县中小学联校,在忻县师范学校大礼堂,组织各校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汇报演出。我所在忻师附小,(又名忻县南街七年制学校)参加了此次的活动。当演出轮到我校演出时,校宣传队能歌善舞的主持人梁苏,不知什么原因没有到位。谁来报节目?节目内容是什么?当时蒙蒙胧胧的我,正在舞台后面帮忙,一时也十分着急,突然,校蓝球队长王海涛,拿着一张节目单,跑过来让我去报节目。霎时我傻眼了,在校我是篮球队员,打左前锋,远投球是我的长项,而普通话却是我的短板。

当我拿着节目单,走在舞台中央时,抬头一望下面,啊!………下面有无数只眼睛看着我,

没上过舞台的我,一时蒙了,看着全场好似蓝球的人头晃动,我用颤抖的声音报完了节目。刹那间全场哄堂大笑,我急忙跑回了舞台后面,场下一片嚷嚷声。

就在这千钧一发的关键时刻,有一米八个高的王海涛同学救驾来了,她对我说,别怕!并从我手上拿上节目单,走上了舞台中央,用抑扬顿挫的普通话报出了节目,顿时场下安静下来。我们学校演出的文艺节目非常成功,获得了场下阵阵掌声,我们很兴奋。


忻州1968年初中往事

演出结束后,在回家的路上,姐姐问我,你怎么去报节目呢?出了洋相。那时十四五岁的我,不懂报节目的艺术性和重要性,我又不擅长文艺表演,记得在三连时,唯一的一次在学校舞台上表演学毛选的舞蹈,是和爱玲,金凤,太平,利平,变清等同学一起舞的。这次在特别情况下报节目是第一次,也是我生平唯一的一次。

随着岁月的增长,今年的我,也六十有五了,回忆起此事,只是觉得自己好笑而又传奇,讲给朋友们听,开心笑一笑!但心里有个不解之迷,为什么当时联校演出,负责校宣传队老师呢?怎么是校蓝球队长负责呢?我又怎么在舞台后面服务呢?我还真想不起来为什么?真成为一次难忘的不解之迷!

在我的记忆深处,南街学校留给我太多的欢乐和感动,平日同学间的一个玩笑、一声祝福、一张贺卡,老师们的一个鼓励眼神、一次表扬,考试中的一次满分等,无不给初中的生活带来无限的乐趣。如果说南街学校的初中时光像音乐中的七个音符,看似平淡,但对我来说无论怎样排列,都会组成一首动人的歌。


忻州1968年初中往事

(来源:忻州记忆,旨在传播本土历史文化。版权归原作所有,向原作者致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