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書上說,經濟危機的時候,西方資本家寧願把牛奶倒掉也不願分給窮人。這是真的嗎?

靈通玉石


這種情況很大一部分是由於上層對下層的剝削而產生,產能增加的同時。下層工資不變 ,下層消費能力不足以吃掉產能剩餘。後面的下層失業,上層浪費產能剩餘,這都是由於上層人對下層人常年累日的剝削造成,正確的方式是上層人在豐富產能的時候 一定要按比例提升工人工資以刺激消費能力,。從另一方面想,如果上層人對下層人的所處定位不能隨著產能上升而上升的話,那麼社會經濟就一定不會上升,這就會造成社會經濟進步停滯。在停滯期,富人的財富並沒有減少,若真的有賬面上的損失,也只是為之前沒有應該給下層的錢買單,從一開始剝削到停滯,上層對下層的相對財富根本沒有減少 。相對財富可能還少有增加 ,但是這種相對經濟對社會的整體發展並沒有幫助,從這一部分來說,上層一定需要做好對下層的定位,產能上升一定要刺激下層人消費,簡單點就是漲工資


令狐之之


作為一個經濟學專業畢業的學生,我很高興能回答你這個問題。

這當然是真的。

我給你舉個例子,假設你是一名出租車司機,你每天都在火車站附近接送乘客,但是由於晚間打車比較貴,你能拉到的客人很少,幾乎每晚都有大半的時間是空閒的。

相對的,因為晚間出租車價格較高,所以很多人打不起車,他們都在排隊等候公交車,甚至有的人因為貧窮只能走路回家。

請問,你願不願意利用你拉不到乘客的空閒時間去免費接送坐不起出租車的乘客?

我想,你是不願意的。

為什麼不願意呢?

首先,你無法分辨出,哪些人是真正坐不起出租車的人,你免費接送的人中,可能會有原本應該對乘坐出租車這個行為進行付費的人,所以你無形之中擾亂了這個行業的正常經營。

其次,就算你不是全免費,而是對打車費用進行折扣,那麼真正受益的,也並不全是窮人,因為有許多窮人本就打不起車,你降價與否與他們無關,並不對你的收益有任何幫助。這也是為什麼大部分奢侈品賣不出去寧可銷燬也不會打折銷售的原因。

最後,你好心好意的幫助行為,可能會佔用你原本可以去創造效益的時間,比如你正免費拉著一位乘客,這時你突然看到路邊有一個真正的乘客在招手,你不能把車上的乘客扔下然後接上新的乘客。

所以,就如同你不願意免費拉乘客一樣,資本家也不願意把相對過剩的產品免費分給窮人,這不是道德品質問題,而是在現實中,這個理想化的行為根本無法實現。


薄利好食


其實我上學的時候,這是一個很經典的故事。但是我之前始終無法理解這些資本家的行為,總認為這些資本家真是人性最醜陋的展現。但是,最近在這次疫情期間,我忽然通過出租房子的事件,想明白了這裡邊的人性。可能不見得是醜惡,也可能是無奈。

首先看看為什麼資本家寧願倒掉牛奶呢?

有一點經濟學常識的人應該知道,牛奶之所以賣不出去,大多跟供求關係有關。牛奶生產太多了,超出了需求,當然就賣不出去。不過,經濟危機期間,今天買一瓶牛奶的錢,明天可能就得花10倍。

如果把牛奶分給窮人,那麼資本家不僅需要承擔原本賣不出去的虧損,還要承擔分發牛奶產生的成本和時間。而且,如果把這些牛奶分發給窮人,那麼人們發現有免費的牛奶可領,誰還會願意掏錢買牛奶。要知道,經濟危機之下,大家可都是勒緊褲腰帶過日子啊。當大家都在等著領免費牛奶的時候,原本的需求會進一步下降,這對於牛奶廠家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會有更多的牛奶廠倒閉。

所以,資本家選擇了最簡單,最省成本,也是最現實的做法,就是直接倒掉。這看起來罪惡的做法,卻是在困境下自救之法,救的不僅是資本家,還有其僱傭的工人。

再說現在疫情期間租房的事。我有一套房子租給了別人,這段時間他沒有發工資,我同意他下個月再把租金補上。但是我想到了一個問題,也是拷問我自己的問題。如果疫情持續好幾個月,他一直沒發工資,難道我就一直延期收房租嗎?如果不這樣,難道我把他趕出去嗎?趕出去後,這段時間肯定也沒人出來看房子,這房子也不太可能租出去,就只有空著。那麼我是應該把房子免費給他租著使用,還是寧願讓房子空著呢?如果我選擇後者,我是不是也成了“傾倒牛奶的資本家”?但是如果我選擇前者,那麼房子使用過程中的房子和傢俱家電的折舊和維護費用等其實就是我的成本,相當於我不僅沒有出租房子的收入,我還得承擔折舊成本,相當於是負收入。我不是富翁,我也有自己的經濟壓力,疫情期間我的收入也會受影響。如果是你,你願意做一個“慈善家”,還是做“傾倒牛奶的資本家”呢!


老萌有個存錢罐


孩子,這是真的,書上沒有騙你。經濟危機是供過於求,記住這句話資本家或富商要追求自己的利益,你細想就明白了,他有商品,免費送人,就不會有人買了,扔掉,可以穩定價格,保證一點收益。我舉個例子,假如你種了一百垧西瓜,今年嚴重過剩,你把它送人,收益一分都沒有。如果扔掉九垧,剩下一垧可以一元一斤賣掉,是不是還可以有一垧的收益?二者你怎麼選?

有的人可能會說,把九垧送人,一垧賣掉,我只想說你真是個孩子,一,對於窮人來說,你給了他,他看見你賣一元一斤,肯定會把你給的五毛一斤轉賣,物價直接崩盤,增加你的損失。二,就算窮人不轉賣(太理想了,窮人更需要錢,肯定會轉賣),富人看見窮人免費他花錢,也不會買了。

如果毀掉九垧,剩下一垧,對於富人,公務員事業單位的人,該消費還是會消費的,所以不要懷疑老師講的。

以前學校反傳銷活動,我和學生說,其實傳銷說的話百分之九十五都是對的,是正能量的,可怕的是剩下的百分之五,邪惡的地方。我們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多想細想才行。


仰望星空的男孩


中學教科書中提到“資本家寧願將牛奶倒掉也不分給窮人”,在歷史上是真實存在的,主要是在1929年到1932年大蕭條時期。

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人民連正常生活都無法保障,整個社會對於牛奶的需求大大下降,牛奶收購價大幅度下降,提供次級奶品的“獨立”奶農無法受到價格保護,牛奶收購價低到無法維持奶農基本生活的水平,許多奶農就連生活必需品都買不起,同時面臨無法償還貸款即將失去奶場的危機。在1933年,紐約州一牛奶協會組織奶農罷工,他們為了抗議奶價太低還傾倒了6000加侖牛奶。

緊接著,1933年羅斯福上臺,《農業調整法案》等一系列農產品價格支持計劃隨即出臺,試圖提高牛奶價格與奶農的收入。《農業調整法案》規定牛奶和奶製品是基本商品,準備收購過剩的奶酪和黃油。 到了1933年9月中旬,聯邦政府共撥款4300萬美元收購了6000萬磅黃油,想要提高黃油價格,結果過剩比起之前更加嚴重。基於同樣的理由,聯邦政府 按照奶牛的頭數給補貼,奶農只在乎奶牛補貼,而不是為了賣牛奶,倒掉牛奶也就不足為奇。

那麼,從經濟學角度,如何看待奶農寧可倒掉牛奶,也不願意低價出售或者直接送人呢?

低價出售:牛奶並非生產出來馬上就能賣掉,還需要一定的加工、包裝、運輸等工序才能在市場上進行交易,很重要的一點是,這其中的每一道工序,都是需要成本的。

免費送人:運輸,勞動力都是要花錢的。

因此,無論送人還是低價出售,都是在增加成本,而奶農根本負擔不起這些成本,為了避免這種持續虧損,就必須將牛奶浪費掉。“倒牛奶”是迫不得已也是必然之舉,這就是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的作用。


泡麵品人生


是真的。同時我要告訴你的是不只是西方資本家會這樣做。90年代,上海光明牛奶也往黃浦江裡倒過。不奇怪,企業是講市場講成本的。產品滯銷或市場供需失衡的時侯,倉儲成本,物流成本可能都會超過產品本身的價值。這個時候為了渡過危機,採取最簡單的方式來處置商品無可非議。不能簡單的用純樸的道德觀來限制企業的經營行為。


弘金先生


是真的,造成這種情況,通常有兩種原因,一種是供給大於需求,銷售停滯。另一種是通貨膨脹,物價飛漲。

對普通消費者來說,失業或降薪,導致可支配收入降低,生活質量下降。以前可以買2瓶牛奶,現在手裡的錢只能買1瓶。

對商家來說,顧客購買力下降,需求下降,公司發生虧損,庫存嚴重,產品滯銷。

倒掉牛奶,減少供應,是商家自救的最優選擇

需求減少,供應也要跟著減少,其餘產品的價格才能提高,才能賣出更多的錢。

商家賺錢了,僱傭更多人手,促進就業率回升,增加勞動者收入。等社會購買力慢慢提高,需求也會同步上漲。

需求的上漲,帶動更多競爭者入局,社會生產規模擴大,就業率大幅上升,產品價格降低。

等到生產規模大到再次造成大量產品滯銷,企業破產,員工失業,就重新回到了開頭的局面。

所謂的經濟週期,簡單來說,就是以上行為週而復始的往復交替。

免費贈送產品,會打破循環,終結市場

有人說,如果把賣不出去、保質期有限的產品免費送出去,反正也是損失這些產品,還幫助了別人,為什麼不這麼做呢?

因為如果免費贈送產品,會降低市場整體需求,那些本來能夠付費購買的人,也會來免費領取。這樣其餘剩下的產品也賣不出去了,如此下去,企業只有破產一條路。

更何況贈送行為還會花費額外的人員和物流成本,打亂產品的價格體系,花錢不討好。

而消費者在集體享受了一波免費紅利以後,面臨的是企業破產和失業上升,影響不斷蔓延,市場無法自愈。

打破循環的後果,可能引發更大範圍的震盪。

就好比國家為了穩定物價,向市場投放儲備凍肉,採用的是競價交易的方式,而不是簡單的低價供應。

所以,為了保護市場機制,要用經濟學的方式來處理問題,而不是單純的免費舉措。


我是草根創業老油條,連續創業者,行業老司機。分享創業案例覆盤、科技財經觀察、個人能力提升。日積跬步,成就自我。


草根創業老油條


不需要看西方資本家這個歷史,其實只要看看現在。我國春節,基本上都有花市,花農種花到市場上賣,一般會很貴,但是精明的消費者,往往會不在那個時候賣,他們等到除夕深夜快到初一凌晨時,花市結束,花農不會把未賣完的花帶回去,很可能會賤賣,就撿這個便宜,但是農民們也不是傻的,這種事多了,他們往往到時把花摔爛,也不會賤賣給那些人。這個道理其實跟資本家不肯把牛奶分給窮人是相通的,產品畢竟有成本,付出了勞動和支出,銷售跟成本相稱還可以接受,但絕不可能會虧本賣,送人更不可能,這次這麼做了,買家就會專門等這種時機,他們不會開這種先例,必須讓對方死了這種心態,不然以後不用做生意了。


所謂經濟危機,是產量過剩,賣不出去,消費者消費不起,那是一種成本本身已經居高不下的狀態,不是降價可以解決的,降到與成本持平窮人也一樣買不起,才會發生經濟危機(想想我們的房價),已經血本無歸,送人也是白送,寧可不送,把產品毀了。房子賣不掉,自己出錢拆了也不會賤賣給你。


TonyDeng


這個事情是真的,牛奶倒掉,也不免費送給窮人,雖然會讓很多人憤怒,但是在供需不平衡的時候,“倒牛奶”是減少損失的無奈之舉。

試想一下:

如果你是農場主,你的牛奶生產過剩,你要把牛奶送給窮人嗎?

我們可以先分析一下這個事情有什麼壞處:

1,送牛奶,需要增派人力負責運輸、看管、分裝,比起直接倒掉,肯定是要增加人工成本的。

2,送牛奶,如果出現食品安全問題,農場主還是要承擔相關責任,會引起不必要的麻煩。

3,送牛奶,還會讓本身喜歡佔小便宜的人群,不再購買牛奶,而是等著每天的免費牛奶,會更加惡化供需關係。

4,送牛奶,會導致資本利用效率降低,長期以往,對農場主的經營會產生極大風險。

有些人又會說,如果連資本家都不做慈善,要讓老百姓做慈善嗎?

其實,做慈善需要有正確的姿勢,才可以將慈善事業持續不斷的經營下去。充分利用資本效率,用賺到的錢買牛奶送窮人,也比把賣不掉的牛奶直接送窮人更好一些。

慈善的本質是在資本的助推下,通過建設希望小學,工廠,醫院等一系列科學的手段,幫助窮人在健康,溫飽的基礎上,通過知識、勞動為社會貢獻更多價值的過程,窮人在這個過程中會逐漸實現脫貧。


小侃財經


農村地區的土地現在大部分,都被村委會承包給了外地人或者種糧大戶。

有些沒事做的農村大爺大媽們,會在農忙的時候去撿地裡承包戶們收穫完,丟棄的少量農作物;比如白菜,蘿蔔,西瓜,玉米,小麥,……

有很多承包者會提前故意,把已經不要了的農作物打碎在地裡。意思是告訴他們,我付出的勞動成果就算是不要,也要爛在我的地裡不會白白給你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