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的力量系列專題】外資機構將ESG深化融入投資流程 建議儘快推出ESG產品定義

【編者按】當前,世界經濟增長持續放緩,科技創新競爭日益激烈,氣候變暖、資源短缺嚴重威脅人類生存,可持續發展成為全球課題。我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面臨的發展形勢複雜嚴峻,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實現金山銀山與綠水青山常在的高質量發展,是時代與歷史的必然選擇。作為實體經濟的血脈與直接融資的重要工具,私募基金被賦予新的使命:適應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求,探索環境社會可持續、內部治理有效的發展路徑和投資路徑。

2月10日開始,《中國基金報》將每週刊發專版,從不同角度剖析私募基金如何支持創新,為實體經濟服務。外資機構在ESG投資方面有著更為深入的探索,他們的經驗和建議對於私募基金更好地踐行ESG投資有著重要的借鑑意義。第四版就此刊發專題文章《外資機構將ESG深化融入投資流程 建議儘快推出ESG產品定義》。


外資機構將ESG深化融入投資流程 建議儘快推出ESG產品定義

ESG投資已經成為全球趨勢,不少外資機構在這方面有著更深入的實踐,他們有哪些經驗分享?如何評價中國ESG投資的發展?又有哪些建議?中國基金報記者就此採訪了富達國際等外資機構。他們認為,中國的ESG近兩年發展迅速,但仍有很大的完善空間,建議未來儘快釐清ESG產品定義,加強機構投資人和上市公司的溝通,引導上市公司完善ESG數據。

外資機構將ESG因子

融入投資流程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不少外資機構在踐行ESG投資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

MSCI ESG研究部亞太區(除澳洲和日本市場)負責人王曉書表示,很多國際投資機構都會有整體的ESG政策,不是隻拿一兩隻基金或一部分錢去做ESG投資,而是整個投資池裡面所有的資產,都要考慮ESG,它是作為一個風險控制指標納入到整個投資和風控體系中去。

富達國際大中華區可持續投資總監王芳介紹,富達在投資過程融合ESG投資因子,一方面,從價值取向上,將菸草、彈藥等客戶普遍不能接受的行業在投資組合中過濾掉;另一方面,從風險管理層面,整個投資決策鏈都會要求投資團隊對覆蓋的公司仔細分析ESG風險,並在公司報告中做出具體闡述。

王芳表示,在基金經理做買賣決策的時候,一是在投資前端考慮到每個公司的ESG風險以及投資組合的ESG風險;二是在投資後持續跟進一家公司的ESG表現,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就ESG的問題和上市公司溝通,使其在ESG方面更好提升自己。

王芳介紹,富達有專門的團隊分析上市公司股東大會議案,如果不認同議案會和上市公司進行溝通,不贊成會毫不猶豫投反對票。“據我瞭解,國內的機構投資人還很少去做股東大會投票的工作,這點國內外差別比較大,富達是隻要有投票權,每一票都會投出去。”

在踐行ESG投資方面,路博邁表示,ESG因子是左右長期投資表現的重要驅動因素,因此,以全方位角度管理客戶資產,並將環境、社會與治理等因子融入投資流程中。

據瞭解,1940年,路博邁首度運用“迴避篩選機制”過濾投資標的,如今路博邁依然延續過往優良傳統,其投資適用範疇涵蓋路博邁投資平臺上的多種投資策略。投資組合經理人融合ESG因子的方式取決於多種要素,包括策略目標、資產類別、投資時間範圍、投資組合構建以及投資組合經理人的投資哲學與流程等。

在具體操作上,路博邁表示,其研究分析師與投資組合經理人負責將ESG因子融入各自負責的投資組合與研究流程中。不同的投資工具可依照需求選擇整合ESG因子的方式,各個投資組織者團隊自行決定整合ESG因子的最佳方式。路博邁並不設立獨立的ESG研究團隊,而是將ESG研究融入每一位分析師的工作中,各個投資團隊可以充分運用各種主動式投資管理工具,選擇積極參與企業治理,或是賣出風險調整後回報已不再具吸引力的投資標的。

中國ESG投資剛起步

實踐推廣任重道遠

對於近一兩年中國ESG的發展,外資紛紛表示認同。王曉書表示,隨著中國A股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目前他們的ESG研究團隊對已納入的400多家大盤和中盤A股公司完成評級。在2018年MSCI首次將ESG評級擴展到中國A股上市公司時,低評級的中國公司比例較高。到2019年重新評級,雖然中國公司整體表現跟全球發達市場仍然有差距,但上升的勢頭非常明顯。

不過,外資機構也認為,現階段中國ESG投資仍在起步階段。

路博邁認為,中國ESG投資的相關理論研究在不斷髮展,但離深入廣泛的實踐推廣階段還有一定距離。在這一過程中,既要借鑑海外成熟的經驗,也不能忽視ESG投資在中國的理論、實踐差異。這種差異體現在市場結構不同、社會經濟發展階段不同、信息披露要求不同等。如針對“環境”指標,對發展中國家來說,考察企業的相對減排比絕對減排更加合理,重要的是企業在環境治理、清潔能源、生態保護方面做出了什麼努力。

路博邁表示,ESG投研的推廣要求市場建立本土化的投研體系,並且這個體系不能僅僅停留在理論上,必須可執行、可獲得、可標準化。

在本土化方面,王芳認為,投資人在投資A股公司的時候,不能照搬國外的框架,因為公司治理和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狀況和法治體系有關。

王曉書也表示,過去一兩年ESG投資趨勢已經在中國迅速形成,這與監管部門做了很多引導工作密不可分。不過,整體看中國的ESG投資還是在起步階段,目前一些最頭部的、對國際趨勢關注最高的投資機構在行動,從數量上來看,還有更多金融機構需要做好ESG整合的準備。

此外,頭部機構還需要更多時間建立內部流程體系,在投研、投後及日常風險監控等各方面都融入ESG。“基於我們與國內機構投資者的溝通和交流,一些頭部機構在過去一兩年逐漸建立起較為成熟的ESG投研和風控體系。”王曉書表示。

王曉書認為,ESG的推廣更需要最前端的基金經理接納並瞭解ESG的價值,一開始大家會認為,考慮ESG會帶來成本增加或更多限制,但長期來看ESG是對風險控制很好的因子,可以幫助投資者規避“黑天鵝事件”,對於風險調整後的超額收益是有幫助的。

信息披露需完善

ESG產品定義待釐清

對於未來中國ESG投資還有哪些工作要做,外資機構提出建議,一方面,需要完善信息披露,加強溝通;另一方面,要釐清ESG產品的定義。

路博邁表示,推動ESG在實踐中深入下去還需要有高質量、可獲得的數據。首先,上市公司或發行人需要完善信息披露。一方面,責任投資教育很重要;另一方面,需要監管共同努力,制定法規強制要求披露。針對非上市的債券發行人,關於ESG的披露要求有待完善。此外,信息披露的標準目前不是特別明確,這也會影響數據的質量。其次,推動ESG落地,需要各方持續的努力,包括金融機構、企業、投資人、學術研究機構和政府職能機構等。

路博邁認為,“懲罰”不僅是體現在監管層面的處罰,金融機構也可以識別這些低ESG企業並且在融資成本和資本市場定價的層面給予其“懲罰”,從而引導其履行社會責任。相反,對踐行ESG原則的企業,則需要有合理的激勵措施,如稅收優惠政策等。

路博邁還表示,對於很多金融機構和投資人而言,ESG投資的有效性至關重要。對責任投資的有效性的驗證,會鼓勵更多長期資金進行責任投資,從而形成良性循環。

“我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隨著中國市場這方面的理論研究不斷深入,隨著信息披露、法規監管的不斷完善,會為各方推動責任投資注入更大的動力。”路博邁相關人士表示。

王曉書對ESG在中國的前景表示樂觀,並期待未來有更多投資人從各個方向上重視。她指出,挑戰在於ESG數據方面,中國的上市公司披露還不足。“我們非常期待監管能夠出臺更多措施,推動上市公司強化披露。不過,MSCI對於數據不是特別擔心,因為我們有其他很多數據資源來支撐我們的產品。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運用AI、大數據等前沿科技工具來進行數據的收集和整理。”

王芳建議,在產品端,中國市場需要關注一個問題,即ESG產品的定義。現在國內一些機構已推出ESG產品,但定義並不清楚。目前歐盟正在做定義ESG產品的工作,到2022年會推出一套可持續投資產品非常詳細的定義標準。2019年,香港證監會也做了市場信息收集工作,後續準備推出ESG產品的定義。此外,在投資人義務端,投資人和上市公司溝通在國內還是比較大的空白,主管機關可以督促機構投資人更多地參與股東大會的投票。同時,鼓勵國內的機構投資人更多地與上市公司就ESG的問題進行溝通。最終目的都是讓上市公司明白投資人不是隻關注股價,還關注基本面之外的ESG要素,希望公司在運營過程中,能夠在環境、社會方面擔起更多的責任。

□ 中國基金報記者 趙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