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以后有可能成为第二个深圳吗?

云不凡666


不可能,厦门就是厦门。厦门的独特性在于海特别多,用它的海景吸引了很多人来旅游来定居。这里几乎看不到什么山,整座城地势特别的平坦,这是它的优势,也是它的劣势。而深圳是地势和厦门有很大不同,没有那么多的海,同时,地势更高。地理上差距很大。同时,厦门面积太小了,这是不能否认的现实。经济政策好是优势,可是,这里的天气太舒服很宜居,更多的人在呆在这里,容易变得懒散。这里闽南人太多了,文化思想都很闽南,整体思想比较封建,又没办法像深圳那么开放包容,那么国际化,怎么可能成为第二个深圳。同时,深圳就是深圳,是一座移民城市,就像美国一样,是移民国家,是一座没有底蕴文化,充满现代气息的城市,是天时地利人和成就了深圳的今天。厦门本来也占了天时人和,可是,城市面积太小了,这里的居民思想不够开放,比较狭隘保守,也不够勤奋勇敢,又已经错过了最佳的发展时间。

但是,厦门也有厦门的独特的魅力,是文艺又浪漫的,是一座充满现代气息的旅游城市,有好多清新的美景可以欣赏,比深圳更有生活气息更有情调,这是深圳没法比的。


言如幸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设立了四个经济特区,分别是:深圳、厦门、珠海、汕头,我们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数学公式,深圳GDP≈(厦门GDP+珠海GDP+汕头GDP)×2

深圳GDP是厦门的5倍以上,其中深圳面积和厦门相差不大,深圳是1996平方公里,厦门大概是1700平方公里。但是深圳实际管理人口有2000万以上,而厦门的常住人口只有500万。

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方面,厦门在后两个方面落后于深圳!

1:地利,如果说上个世纪80年代,深圳与厦门还在同一起跑线上,那么到了90年代,深圳与其他三个特区逐步拉开差距。首先是深圳因为靠近香港,特别是香港回归中国,深圳的发展更加快了,有了香港的资金、技术、先进的管理经验,深圳很快在内地众多城市中崛起,而厦门和珠海、汕头一样,都没有深圳这样的地缘优势。

2:人和,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下海捞金”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旋律,深圳成为当时中国市场经济的试验田,数以万计的年轻人、企业家开始来深圳淘金,彻底激发了新中国的第一次创业热潮,无数人在深圳扎根,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从万科的王石到华为的任正非,再到比亚迪的王传福,再到腾讯的马化腾,他们都是深圳快速发展起来的佼佼者。

3:文化,如今的深圳,俨然成为中国市场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中国规模最大、发展最好的民营企业,大部分都在深圳,回过头来看往昔,深圳的模式很难被复制,因为很多城市资源都是不可再生的,最重要的是文化,深圳的海纳百川文化,是这四十年改革开放最宝贵的结晶!


总结:“摸着石头过河,黑猫白猫,不管什么猫,能抓到老鼠的就是好猫”。这是改革开放总工程师邓小平同志的经典名言。如今的深圳和厦门,都是非常漂亮的海滨城市,而衡量一座城市的成功,早就不是看人口的多寡和GDP的总量,不管是深圳、厦门还是珠海,我认为,都是中国迄今为止,最漂亮的海滨城市,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气质,我们都应该点赞!


蒋昊说经济


两个城市都待过不少年份,尤其在厦门乃至将近十年。

(参照全国一二线城市:满分10)

人文容纳性:深圳9.5,厦门7

(如果说深圳不行容纳,请问中国哪个城市敢说容纳?在厦门闽南语人口超过40%,本地人对外地低收入者较为架空。事实上较为上流的厦门人或者说闽南人基本上流出至一线城市乃至移居国外,大多依托地域方针获得资产的中下层本地人具有典型的中国式狭隘优越感)

挣钱创业:深圳9.5,厦门6

(全国性城市与省区城市的距离,深圳经济风向标不是白当的)

日子丰富性:深圳9,厦门6.5(经济体量的不同造就消费市场彻底不是一个量级,基本上世界(乃至国内)尖端文体现场鲜至厦门。本地充满的却是门槛不高的类小布尔乔亚咖啡文明及所谓文青现象区,与此并排的是典型的具闽南风格的茶文明,比较深圳的文体美食消费丰富性而言彻底不可比)

空气、气候与环境:深圳9 厦门9典型的海滨城市造就不错的空气,除了部分工业区,整体来讲二者气候宜人。环境上各有千秋,深圳更大气,厦门小有小的风格。

笔者以为:

深圳适宜:一切人挣钱创业,有钱人日子,有钱人养老厦门适宜:部分人挣钱创业,有钱的老年人养老

深圳与厦门比较:这个觉得真没意思,我的意思是说深圳和北上广比会比较适宜。厦门却是能够和大连,青岛,宁波等比较

捣你两锤


作为厦门人,对这个城市爱过于痴狂,但仍然很遗憾的说,除非深圳自己遭到不可控毁灭,否则完全没可能超越。

厦门能够取得现在的发展成果,整个大福建功不可没,由于经济特区的封号,福建周围的人赚了钱之后都会选择移居厦门。福建周围的企业也会把总部商业中心迁到厦门,这直接拉动了厦门的城市发展,但是这种发展方式十分粗犷,完全没有持续发展的源动力。

无科技发展会很要命。透过现象看本质,几乎所有城市都有自己的领头企业,唯独厦门没有!在科技决定一切的今天,除非厦门本土在未来二十年内诞生一个属于自己的本土企业品牌,否则维持现有的城市规模都很难。

慵懒会毁掉整个城市。这个城市养老的氛围太重,游玩的氛围太重,使人很难有那么打鸡血拼搏的的劲。家里有房子租的人基本上就不干活了,整天游手好闲,喝酒唱k打麻将。而这些人的生活费最后会转嫁到那些为厦门发展做贡献的外来人口身上。如果哪一天这些背井离乡的人忍受不了撤离,谁来养着这些自甘堕落的寄生虫。


优己


“深圳现象”不是不可复制,而是很难复制,改革开放至今总共就设立了五个特区,这其中深圳的先天条件最差,深圳的前身宝安县在建国之初是广东省有名的贫困县,深圳能够发展到今天,除了特区的设立各种政策的大力扶持,还在于其特殊的区位优势,一河之隔的香港,是深圳早期成名的主要原因,厦门有对台优势,但受两岸政治影响最大,海南土地最多,但定位不清晰,汕头所在的粤东地区一直是广东省经济比较落后,基建比较差的地区,珠海属在人口规模过小。

五大特区中,除了深圳一枝独秀,其实又属厦门发展的最好,虽然经济总量只及深圳的四分之一,但经济活跃度和对外开放度丝毫不亚于深圳,那为什么厦门成不了第二个深圳呢?个人觉得有如下几点原因。



一:人口规模有限,中国大型的经济强市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人口规模够大,北京,上海都是2000万级别的特大型经济强市,深圳,广州的人口规模都在1100万到1500万之间,而厦门呢?2017年厦门常住人口首次突破400万人达到401万人,其中户籍人口231.03万人,而同年深圳常住人口达到了1252.83万人,其中户籍人口434.72万人,深圳的常住人口是厦门的三倍,户籍人口是厦门的近两倍,而在改革开放之初,深厦两市的人口规模都是差不多的,人口多就意味着劳动力密集度高,对消费的需求强,能够不断的扩大城区面积,完善基础配套,带动市场经济,把城市做大做强,显然以厦门这样的人口规模,还不足以具备成为像深圳这样的特大型经济强市。



二:厦门缺乏有领导力影响力的企业,一座城市要孵化出一家国际知名企业是很难的事情,如果能跻身世界五百强那就更难了,2017年广东省共有11家企业跻身世界五百强,而深圳一个市就占去了6家,超过了总算的一半,除了大名鼎鼎的腾讯,还有平安,华为,正威国际和万科,招商银行五大巨头,其中平安和华为更是强势进入百强。反观厦门,去年共有两家企业进入世界五百强,总数占福建的五分之三,分别是厦门建发集团,厦门国贸控股集团和象屿集团,不仅排名比较靠后而且三家都是国有企业。厦门目前共有47家世界五百强企业在此投资发展,深圳的数字是多少,比厦门翻两倍还多!显然深圳的经济活跃度和国际化程度要远高于厦门。世界500强企业的多少可以从侧面体现出一座城市的经济活跃度和国际化,在这一点上,厦门虽然输的并不很狼狈,但与深圳的差距也很明显。



三:经济规模,城市规模和土地规模都太小,2017年厦门市共实现GDP4351亿元,经济增长率为7.6%,同年深圳共实现GDP2.24万亿,并二度超过广州初次实现对香港的超越,增速高达8.8%,厦门的建成区面积是335平方公里,这只是一个普通省会城市的建成区面积,而深圳,建成区面积是932平方公里,几乎是厦门的三倍,深圳的城市化率是100%,而厦门的城市化率才88%,厦门市面积1669平方公里,是五大特区中面积最小的一个,而深圳的面积为1996平方公里,虽然面积相差无几,但深圳对土地的利用度远比厦门高,深圳的土地每平方公里的产值在广东省是最高的。



不过与汕头的没落和海南的“慢跑”不同,厦门和珠海应该是五大特区中就目前发展最好的两座城市,不过很可惜,深圳这样的奇迹在五大特区中竟然找不出第二个,可见这种成功模式依然难以复制,深圳还是深圳,而厦门不会是下一个深圳。


大国布衣


天方夜谭 白日做梦 我就说三个方面一个前提,每一个城市发展普通百姓能够生存下来做为前提。1.工资低举例新来大学生每月应在厦门消费4000左右相当保守,工作顶多3000,我这里说的三千还是挺可观的,这里加说一个情况,消费升级物价高,按我对周边了解,大学生头三年平均负债达到10-15万普遍。2.租金以岛内居住,10平米左右大概平均1000以上,其实大多情侣租金在2000以上,家庭很多在3000以上。3.高房价把我周边很多朋友逼离厦门主要因素,房价之高可以说周边买房的大多朋友除家庭开销几乎没有余钱甚至说几乎几代人被掏空做房奴,你告诉我他们拿什么激情积蓄创业。

我总结1个情况,我的一些朋友放下身段,回乡做小买卖目前活得都还滋润,这个城市其实没有什么幸福感。一切的一切都是政府主导的高房价惹的祸



小伟科技


在厦门生活了二十几年,厦门的发展无法和深圳比的,市政建设没有整体!岛内岛处差距大!医院,五缘片区就三所大医院不到三公里,岛外集美区包括杏林同安的几个医院都是小小条件差等等!!!说实话!要发展大厦门,政府一定要重视岛外几个区域分配的发展全面!


手机用户53297996981


厦门不太可能成为第二个深圳。

从内部环境看,厦门没优势。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过去了,国家从高速发展调整为中高速发展。虽然这些年厦门发展不错,但是还想利用特区区位优势掀起发展新高潮几乎没有可能。特区对今天中国发展已经无足轻重,国内许多城市发展远远超过某些特区,地位更加重要。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以前凡是侨胞,大家都认为是财神爷,意味投资、项目和就业。现在呢?呵呵……

从外部环境看,厦门没机会。

港澳是改革开放之初外商投资大陆的跳板和桥梁。港澳回归后,深圳不仅吸引了全国的人才,也吸引了全球的资源,加之“深圳人”的敢干、能干,使深圳从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迅速成为国家一线城市。厦门与台湾隔海相望,暂不论解决台湾问题的复杂性和后遗症,现在看来厦门与台湾发展水平也差不多,依靠台湾带动厦门?算了,还是想想吧。

如果厦门脑子清醒,赶紧抛弃优越感,融入整体发展潮流,或许才有机会。


看不清楚


短期内是不可能的。撇开过往种种,就简单提个几点:

一、地方ZF、企事业单位对人才和创新创业的态度和包容度是完全不同的。在厦门最明显的感觉是,你是人才,单位就拼命用你,因为不可用的人太多,但是呢,单位也没办法多给你太多待遇,因为也没有这种激励机制。单位也不会让你太多创新,因为多做多错,出了事情没有免责一说。而关键的是哪一天你干不下去了,走了,单位也无所谓,反正都是阿公的,单位好坏谁在乎?顶多大家叹口气,干活的人走了,以后没得闲了。事实上这种现状在二线三线城市很普遍。身边很多朋友去过很多地方打工,一致公认深圳企业老板最舍得给钱,因为老板们懂得留住人才的重要性。而这点明白,说的简单,事实上来之不易,也就是我想说的第二点。

二、一座城市的管理者,一个企业的管理者,一个社会的上层人士,综合素质如何,决定了一座城市,一家企业的格局与发展。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和恶性循环的过程。深圳发展到今天,越来越多优秀的企事业管理者到深圳,也推动深圳更加良性发展。我们现有的官员选拔调用体制也决定了越好的城市,配备的管理者就越优秀。一个没有从政经验的官员肯定得从一个乡镇一把手开始到县一级,到三线城市,到二线城市,最终才会到一线城市当父母官。这也使得深圳的管理走入良性循环。相比之下,就说以前厦门的夜景工程吧,晚上开灯是给市民看的,因为总是到节假日才开灯,平时整座城市一片漆黑。导致很多外来游客的印象中,厦门很破旧很落后。毕竟很多人一辈子就来一次厦门,不会那么凑巧刚好是节假日亮灯的时候来。金砖会议后,这点有所改观,现在主要街区晚上都有亮灯,但这种本地局限性的管理思路仍然存在,市民都很难再看到金砖时夜景工程全开的盛装。更别说外来游客了。试问上海的外滩,会等到周末或节假日才亮灯么?诸如此类,体现了一座城市的国际化视野和思维还不够,小家子气,或许也没有能力大气,差距就在这里。


零凝


没有可能,深圳设市初期,身边就有广州、香港、澳门三个世界级都市的可倚重,一边珠江一边海,地理位置绝佳,其局域环境是厦门远远无法比拟的。而且深圳当初是举广东全省之力,集国内源源不断的优质资源和投资建设起来的,何况还有政策扶植。而厦门在福建的优先级比起90年代反而有所淡化,反倒是泉州优先级提高了,自然也就谈不上举全省之力去建设的说法,更没有特殊政策去支持。

另外就是深圳崛起的时机,深圳是靠电子行业的井喷期一举奠定发展地位的,而且直到如今电子行业依然是深圳的支柱产业,如果没有电子行业,或许深圳的成就达不到如今的高度,所以这种模式和机遇是不可复制的。重点是深圳的电子行业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准,属于行业金字塔类型的城市,但是厦门的支柱产业在行业当中只能算金字塔半山腰级别的城市。

还有一个重点就是城市规模,深圳和厦门总面积虽然差不多,但建成区面积只有深圳的三分之一,而且至今为止,深圳的人口净流入率依然大于厦门,就连厦门引以为傲的旅游业来说,都已经被深圳一举逆袭,目前不论游客接待量还是旅游收入,深圳都领先厦门,重点是旅游收入增速厦门也跑不赢深圳,所以深圳之强是全方面的,并非GDP看上去那么简单。所以别说厦门这样的位置,即便是长三角这样黄金地脚的王牌地级市苏州都不可能复制深圳的奇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