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还未离去,千亿蝗虫又逼近边境,蝗虫会携带传播病毒吗?

爱音乐爱电子


蝗虫一般不会携带致病病毒,但是可能会有化学毒素——氰化物。


蝗虫的体内病毒,主要在昆虫和植物之间传染,和人类的关系很疏远,所以不会有太大危害。但是,蝗虫体内可能会含有氰化物,这对人类可是有危险的。



普通蝗虫(土蝗),也就是没有形成飞蝗的时候,是不会含有这么多氰化物的。但是,大量蝗虫聚集后,互相之间的挤撞,会严重刺激蝗虫们分泌相应的激素,变态为凶暴的飞蝗。同时,这些飞蝗也会自行分泌出苯乙腈,作为种群之间的示警信号。


但是,当遇到天敌或其他危险时,这些飞蝗又会迅速将苯乙腈转化为氰化物,导致鸟类等天敌产生中毒反应,从而降低鸟类的食欲。


因此,形成蝗灾的飞蝗,和我们一般烧烤吃的蝗虫(土蝗)不太一样,会含有微量毒素,尽管实际是一个品种,但吃太多了可能会闹肚子。少量吃还可是可以的。


陶式防务评论


2020开局不利,大家正在忙着对抗新冠病毒引起的疫情时,蝗灾又悄然的来到。当然了实际上东非的蝗灾在2019年就已经开始形成。埃塞俄比亚、肯尼亚、索马里这三个国家的沙漠蝗虫数量已经达到了3600亿只,它们以每天150公里的速度已经进入了印度和巴基斯坦,蝗虫过境对农作物来说就像是收割机一样,仅仅一平方公里的蝗虫群一天之内就能吃掉3.5万人的口粮。联合国的相关组织已于近日发布警告,多国和地区已经进入紧急状态。



这次的蝗灾破坏力是埃塞俄比亚25年之最,是肯尼亚70年之最,而对于我们的邻国印度和巴基斯坦来说也是自1993年以来最严重的蝗灾,因此需要引起注意。气候对于蝗灾的影响非常大,蝗虫卵在干旱炎热的天气里,孵化率是非常的高,预计一个月就会孵化出新的一代蝗虫,而蝗虫的生命周期大约是3个月左右。

因此说如果不加以控制,它们的数量会以指数倍增长,科学家预测此次蝗灾的数量在6月份可能增加至500倍以上。



对于此次蝗灾的重灾区是在东非和西亚一带,虽然这些蝗虫已经到了印度和巴基斯坦,距离我国也不算太远,但是由于地形上的限制,蝗虫几乎是不可能来到我国境内的,因为横担在我国边境的是高寒的喜马拉雅山脉,蝗虫不可能跨越。与此同时此次泛滥的蝗虫是沙漠蝗虫,这类蝗虫在我国境内是没有分布的,因此从这两点来说蝗灾并不会蔓延到我国。


我们更加不用害怕的是,我国拥有非常成熟的治理蝗灾经验和技术,现在的重中之重是防控疫情,不用担心蝗灾的问题。

那么这些蝗灾会携带遗传病毒吗?

蝗虫一般都会被通俗的称之为“蚂蚱”,属于直翅目下的成员,包含了蚱总科、蜢总科、蝗总科三大类共10000种,而在我国境内就分布有1000余种。可以说蝗虫全部都是昆虫,一般昆虫几乎都是不携带病毒的,即使携带病毒也很难跨不同纲物种之间的传播。

病毒属于一种特殊的类生命体,它们的繁殖和复制都需要在宿主细胞里进行,但病毒并不是所有生物的细胞它都可以侵入。就像是你回家一样,开门得需要钥匙或者密码,而病毒也是如此。它们要想进入细胞,需要在细胞表面寻找特异性的受体,这样才能平稳的“着陆”。


一般病毒跨物种传播就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现在蝗虫和人类之间相差的太多了,甚至都不是同一个纲下的成员,因此说蝗虫并不会携带新冠病毒,当让也不会传播到我们的身上。

蝗灾对于人类的影响,就是它们对于农作物的破坏,也就是抢我们的食物,不存在疾病上的传播。因此说那些喜欢吃野味的,还是去吃蝗虫吧,既不会有疾病的传播、还能为抗蝗灾出一份力、同时还能节省点粮食,一举多得。



科学黑洞


都说蝗灾有毒,你把这个“有毒”理解成了携带病毒了吧?


成群蝗虫是很可怕的


我们平时吃的蚂蚱,基本上都是零散地出现在田间地头,各种油炸很好吃,因为其有比较丰富的蛋白质,相对而言也比较有营养。


但是成群的蝗虫就不是这么回事了。我查了一篇科普文,对于引发蝗灾的成群蝗虫会有这么个情况:


大量的成群蝗虫之间通过苯乙腈(蝗虫中主要的密度依赖型挥发性化合物),在种群之间进行信号传递,主要用来示警。如果遇到了天敌比如鸟类,蝗群会迅速把苯乙腈变化成为氰化物,引起天底的中毒反应。

所以在出现蝗灾的时候,鸟类是不愿意进食蝗虫的,拿来喂鸡鸭也会出现一定程度上的厌食反应。而散居的蝗虫则没有此类反应。


这就是很多人都在说的:蝗灾是有毒的。


结论:这种毒,仅仅是蝗群进化形成的防御机制,这种有毒并不是指“携带病毒”的意思。


夏酱Summer



蝗虫作为重要的害虫,最近东非爆发的蝗灾席卷西亚来到南亚,对环境的危害和人类农业的影响受到日益关注,最近已经引起了人们对利用其病原体作为微生物控制剂可能性的极大关注。蝗虫携带的病毒一般对同类或其他昆虫有危害,并且携带和传播对植物有危害的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

蝗虫携带对人类有传染性的病毒还不清楚。但人类已经通过能蝗虫疾病的病毒抑制蝗虫了。引起蝗虫疾病的致病因子包括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和病毒。 科学家发现两种细菌——粘质沙雷氏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与野外和实验室饲养的蝗虫中观察到的流行疾病有关。这些细菌在被蝗虫摄入后会感染宿主,并经常在实验室菌落中迅速传播。然而,它们在自然抑制蝗虫和蝗虫种群中的作用仍不清楚。



蝗虫的细菌病原体作为潜在的微生物控制受到了相当大的关注。1997年,一个多国小组在非洲进行了控制蝗虫的试验。干燥的绿僵菌真菌孢子在蝗虫爆发区喷洒后,能穿透蝗虫的外骨骼并侵入体腔,导致蝗虫死亡。这种真菌在昆虫之间传播,并在该地区持续存在,因此不需要重复喷洒。2009年,坦桑尼亚采用这种方法控制蝗虫,控制了约10000公顷蝗虫群。


军机处留级大学士


这次武汉的新型冠状病毒,传播的源头被认为是海鲜市场里的野生动物,可能这些所谓的野味比如竹鼠、獾等就是个二传手,基因线索还是指向蝙蝠。蝙蝠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大概有1200多种,占到了哺乳动物物种总数的20%,仅次于啮齿类动物。

我们都不应该吃野味。近些年来世界各地出现的新发传染病,例如亨德拉、尼帕病毒,H7N9禽流感、埃博拉、中东呼吸综合征等等,都和动物有关。

蝗虫是昆虫,与我们所说的野生动物有所区别,我们所指的野生动物主要是指哺乳动物。蝗虫是世界性的重要害虫,给发生地区的农牧业生产带来巨大威胁和损失。在蝗虫生物防治中,人们早期主要开展寄生性天敌和植物源药剂等。

防治蝗虫,我们可用病毒

对于蝗虫,我们不用担心病毒。而相反,蝗虫,可能要怕我们找到的病毒,如蝗虫痘病毒,病毒包含体球形、椭圆形、近方形、扁圆形等。防治蝗虫的病原微物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如真菌、蝗虫微孢子、杀蝗金线虫、蝗虫痘病毒、苏云金杆菌、蜡状芽胞杆菌等可有效控制蝗虫的生物防治因子,这些杀蝗生物制剂在蝗虫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综上,没必要担忧蝗虫的问题,现在做好疫情的防护工作,才是重中之重。



一般不会,除非人为的让昆虫携带,如生化武器,二战中日本投放的带有鼠疫的动物昆虫等等,都是可以携带病毒和细菌的。


太极寄畅


蝗虫若能突破世界屋脊而来,我就会觉得这是大自然专门的报复来了,如果真那样,它们携带什么都是有可能的,要怪就怪人类的无耻吧!


装机帝


蝗虫不会传播病毒,现在的主要传播途径是人传人,飞沫传播+接触传播!


小雄DNA


邯郸北方学校温馨提示:科学防范是关键,勤洗手,戴口罩,相信科学,相信国家,只要我们共同努力,一定可以控制病毒。


小敏6773


无法确定有没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