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不舒服会引起心脏的不适吗?

你286031091


是的。而且这种情况还非常多见。

在中医经络学说中,《灵枢 经别》云:足阳明之正,上至髀,入于腹里属胃,散之脾,上通于心,上循咽,出于口,上頞䪼,还系目系,合于阳明也。 《素问 平人气象论》云: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

胃与心的作用是相互的,题目中只问胃不适,引起心不适,故分析如下:心主血脉,以流通为贵;胃主受纳,以通为顺。胃中燥结,腑气不降,浊气上逆,阻蒙心窍,可致心气逆乱,神明失常。见于足阳明胃经病侯,“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等情志、神志病。

因此,在中医学中有胃痛、心痛,以及真心痛之别,古人认为心痛与胃痛常共见,常相互影响,如心绞痛患者发作之初出现胃中的饥饿感、空疼感,如胃痛患者伴有心悸现象。那么,在现代医学中,是否也这样认识呢。

我们知道,胃居膈下,心居膈上,当胃脘不适,特别是痉挛出现时,引起膈肌紧张,进而影响膈上纵膈之内心之外的以交感和迷走为代表的植物神经系统,这一系统调控着心的节律,因此很多胃病患者会诱发心悸、怔忡、多梦、失眠的症状,不是有句话叫“胃不和则卧不安”吗!而古人也把这个现象,归结入手厥阴心包经病候之中,代表性的穴位就是内关啦,主治胃心胸的病。


程氏针灸程凯


六经系统中,胃属于阳明系统。阴阳之气交点在人体膈这个部位。膈以上属于上焦,里面有肺与心脏。膈以下是人体的腹部,伤寒论中称之为“心下”或者上腹。属于人体中焦系统。


胃属于三阳中的阳明,气交点在上,主阳,脉在左手。在引起人体疾病的“太过”与“不及”之中,阳明系统的疾病,往往会表现在心脏的不适上。

当阳明中“气”太过的时候。人体气机不下行,会引起腹部发涨、胀满、牙龈肿痛、口臭、易饥、便秘等症状。气上行到心脏部位,心脏便会感应,而生心悸动。气有余则生火,胃火亢盛,上行就会引起牙痛、鼻衄、胸满、心脏不适等症状。胃火亢盛,上炎心肺,还会引起咳嗽、心肌炎、心脏受迫等不适。心主神明,心受到扰动,往往会表现出种种不适的症状。


当“气”不及的时候。人体气机不畅,阴气会表现的比较突出。胸中的心脏会因为阴气的“太过”而表现出相应的胸痛、心悸、脉速等症状。这些症状在“伤寒论”中均有提及。阴气太过而满,会引起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缺血、心肌梗塞等疾病,不可等闲视之。

人体疾病,莫过于阴阳的“太过”与“不及”,治疗上也应该依从相应的原则,采取“汗”“下”两法,消除太过的,填充不及的,则阴阳就会达到平衡,疾病就会消失,这也是千百年来中医采用的人体阴阳平衡的治疗疾病的方法。


释道放


你好,这个问题不是绝对的,胃不舒服不一定会出现心脏不舒服,但是大家知道一个疾病就是心肌梗塞,心梗发作前的先兆症状,胃疼是其中之一,特别是患有肥胖,三高,而平时又没有上腹部不适的患者,如果出现胃疼,就需要高度警惕冠心病、心绞痛或急性心梗。

首先考虑是否与进食有关,以及不适持续时间的长短。短期的不适,避免刺激性食物,进食容易消化的食物,多吃水果,适当喝点酸奶,常常有助于不适的恢复。对于持续时间较长的胃不舒服,应该尽快到消化科就诊。必要时接受:14C呼气实验,或幽门螺旋杆菌抗体检查,排除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可能;如果有消瘦需要查一下胃镜。明确病因,

胃不舒服有时和心梗、心绞痛的症状容易混淆,但是心绞痛会放射到胃部,持续的时间更长,胃部由隐痛变为绞痛,像是刀割一样的剧烈。持续的时间不缓解,以前胃疼的时间可能有半小时到一小时,现在持续几小时不能缓解;还会放射到胸前区、后背等处;最后辨别是否是心梗的情况,只需要含服硝酸甘油或者麝香保心丸,含服以后2、3分钟胃疼会很快的缓解,就说明是心梗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要及时前往医院进行检查以及治疗。


也可能是由于胃肠功能紊乱,出现了消化不良。因此,平时饮食要注意饮食规律,不要暴饮暴食,消化不良时可以少吃多餐,多吃易消化的流质饮食,如清淡的面条,稀饭等。

尽量少吃容易引起腹胀不易消化的食物,如糯米、板栗、红薯等。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可以补充多种维生素,少吃辛辣、刺激、生冷、油腻的食物,饭后适当活动,睡前不要进食,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运动。


还有合理膳食.营养均衡,饮食多样化、新鲜果蔬和高蛋白食物对保证身体所需的膳食纤维、矿物质、维生素的摄入,促进消化吸收,提高人体抵抗力,减少肠胃疾病的发生都有帮助.规律饮食、定时定量、细嚼慢咽、不暴饮暴食,有助于提高食物的消化吸收率,避免因肠胃功能紊乱而造成的各种肠道紊乱.

但是一旦出现心脏不舒服,表现的是复杂多重症状。如常见的胸闷、心痛,甚至气促,或者活动后感觉疲乏、气促,都是心脏病发作症状。可能不一定表现为胸口痛严重,轻者甚至可以出现胸口闷、憋闷感、感觉压榨感,持续时间可能是几分钟,也可能是心肌梗死需要及时就医治疗,以免耽误病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