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疫情對醫藥行業帶來的影響究竟有多大?

思考:疫情對醫藥行業帶來的影響究竟有多大?


一起懷著希望,擁抱暖意,不負春光,不負夢想。願春回大地時,萬物更新、硝煙皆逝。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到來。災難總是突如其來,但這種時候我們更該眾志成城、團結一心。我們相信,一切終將過去,定會春暖花開。


這次肺炎,相當於給整個中國社會,踩了一次急剎車。好多年了,各種媒體都在反思,說中國走的太快了,要停下疾馳的腳步,等一下我們的靈魂。


本以為非典之後,我們有了足夠的經驗和儲備,但經歷這次肺炎,國家意識到還缺得太多。尤其在基礎醫療設備、藥物研發上,都還不足以讓事情變得穩妥。


大眾感觸最深的是口罩、消毒液、肺炎治療藥物等與防疫直接相關的物品,由於需求急劇上漲而供不應求。


醫療健康行業是抗疫戰爭中的第一線。疫情之後,醫療健康行業會有哪些改變?


01

疫情過後的商業機會


1、 口罩等防護需求大爆發


首先這次抗疫是對大眾的一場健康衛生教育。國民對口罩、電子體溫計、空氣消毒機、多次循環電子口罩等的需求都將成為大眾日常需求品。


以口罩為例,數據顯示,我國每天口罩的產能最高達2,000萬隻,專業的N95口罩日產能僅有60萬隻。但對應的是上億的需求。即使疫情結束後,口罩仍面臨巨大的需求,因為未來將有越來越多的人,在公共場合佩戴口罩。


以日本這個“口罩大國”為例,數據顯示,2018年日本全國的年產量約為55億枚,其中家用口罩近43億枚。


在日本,口罩除了醫用外,還被賦予更多功能。比如防花粉、飛沫外,還有修飾臉型的口罩。此外,更多科技也被用於口罩。


2、互聯網醫療平臺和醫藥電商


疫情是互聯網醫療的“催化劑”,在線義診大火。2019年之前,人們線上問診的比例僅為2%-4%。在此次疫情的催化作用下,線上問診的比例已經提高至10%左右。


疫情期間,諸如丁香醫生、微醫、阿里健康等平臺開通了線上義診服務。互聯網醫療具備的遠程、專業、便捷、高效等優勢凸顯。在淘寶上,只要點擊“買藥不出門”服務,線上問診後,就有在線醫生開方,藥品直接配送到家的服務。


再加上,2019年6月國家明確規定互聯網醫療可以納入醫保支付。有充足的理由判定:未來,互聯網醫療平臺企業,將迎來一場大爆發。


在醫藥購買環節,一些常規藥已經可以通過餓了麼、叮噹快藥等平臺購買。這對醫藥電商也是爆發性機會。


3、精神心理市場元年


在疫情影響下,除了患者出現焦慮和抑鬱情況外,普羅大眾也容易出現類似情緒。不少心理平臺也退出了抗抑鬱診斷和講座。“抑鬱研究所”就是其中之一。這家平臺幫助抑鬱症患者提供完整的解決⽅案,包括醫療和諮詢⽅案的渠道對接,以及在患者社區內提供疾病教育和解決失眠、焦慮問題等衍⽣服務。


抑鬱研究所CEO任可曾表示,“這場社會科學的認知教育,將改變大市場,小需求的膠合狀態,心理賽道正在成長期內孕育價值力量。”春節期間,抑鬱研究所就推出一系列舉措。


未來越來越多的心理需要安撫,心理諮詢等線上服務的好日子來了。


4、公共衛生和醫療基礎設施投入增加


武漢是這次疫情的重災區,醫院床位緊張,醫護人員不夠等問題突出。這次疫情透露了我國醫療服務供給不足,公共衛生體系的質量和效率有待提升的問題。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截止2018年,全國執業醫師總人數為301.04萬人,平均“每萬人擁有執業醫師數”為21.5人。而根據WHO的統計,美國的這一數字為26人,日本為24人,歐洲國家多在30人以上。也就是說,即便不考慮新冠病毒疫情導致的短期激增需求,我國的醫療服務供給仍然是相對不足的。加之未來二十年老年人口數量會持續增加,全社會對醫療服務的需求仍將持續上升,因而對醫生的需求會更大。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肆虐之際,對我國醫療與公共衛生短板出現的問題,具有更廣泛更迫切需解決之事。


5、生命科技技術和新藥創新


在疫情肆虐期間,最振奮消息莫過於2月4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李蘭娟團隊宣佈兩種治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的有效藥物,分別是阿比朵爾和達蘆那韋,以及美國抗病毒藥物瑞德西韋的馳援。


疫情之後,中國市場對生命生物技術的需求,將越來越呈現爆發趨勢。這將推動中國三方面的進步:一是原研藥的加速;二是5G下智慧醫療的需求;三是高端生命生物技術的創新。


02

醫藥企業應對探討


1、積極開展外部合作,整合資源


顯然,單靠企業自身平臺很難在特殊時期,滿足醫患多元化的需求,充分發揮行業內,乃至跨行業的資源整合優勢,為醫患提供全面綜合的一站式服務,也是醫藥企業在特殊時期提高“發聲”和更加貼近客戶的一個競爭優勢。


除了醫療機構,製藥企業、器械企業、診斷設備試劑公司、第三方檢測機構、線上線下患者服務提供商、醫療大數據提供商、電子商務平臺、醫學信息和內容提供商,都將是這場抗擊疫情戰役中的重要力量,醫藥企業可考慮積極外部合作,引入開放創新的模式,通過外部平臺、信息或資源,填補自身在服務醫患中的資源和能力上的不足。


2、銷售推廣模式轉型


從藥企的銷售推廣模式上,醫藥行業數字化轉型在政策環境、用戶接受度等方面曾面臨較大的挑戰和壓力。


我們預期此次疫情將給數字化醫療和數字化營銷轉型注入一針“強心劑”,無論政府、醫生還是患者,都將對數字化和線上平臺有更為深入的瞭解和體驗,對數字化的接受度將前所未有地提高。


政策層面對於互聯網醫院、線上處方、互聯網藥店和線上醫保等預期將進一步放開,藥企應加大新渠道和新創新銷售推廣上的投入,持續優化未來的銷售推廣模式,實現更為合理的線上線下結合的銷售推廣模式。


3、強化品牌影響


這次疫情對醫藥商業企業而言,不僅僅是考驗供應鏈響應速度,更考驗整體協作能力、內在免疫力,以及擺脫危機同時能否平衡發展的能力。一方面物資供應是醫藥商業必須承擔的責任,另一方面品牌影響的強化也是一個加速淘汰和加速升級的過程。


品牌的宣傳最好的方式是社會各界願意為你發聲和為社會貢獻熱量。在防控疫情中,部門醫藥商業企業深入醫療單位,數日不停晝夜籌集、運輸應急物資,通過自媒體、電視媒體、交通運輸一路宣傳,有很多很多個令人感動的舉措和事蹟,得到醫療單位、政府衛健委、市場監管、交通管理等等部門的認可。相信在非常時刻那些能升級自己、提升免疫力的企業,將會化危為機,獲得完全不同的發展,成為強者。


4、內部運營模式轉型


最後,引用經濟學家許小年疫情對中國企業影響的判斷——疫情會使得中長期結構性改革的推進比以前更加緊迫,對企業轉型的要求也更加緊迫了。


風物長宜放眼量,“數字轉型”莫相忘。企業的決策者們要未雨綢繆,疫情過後把數字化轉型提到議事日程上來,儘快實施數字化轉型戰略,才能在未來的不確定性環境中適應變化,立於不敗之地。


今年流行新型冠狀病毒又是一塊企業良心和責任的試金石,醫藥商業企業重新審視競爭戰略、保持增長的信心、強化品牌力、數字化運營管理變革、搭建或加入生態平臺通現金流是企業轉型之選擇,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