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文登历史上有位乐善好施的人物,绰号“王十万”

在古代,很多富家大户都有绰号,知名者当属元明之际的江南富翁沈万三,而在清代的胶东半岛,黄县“丁百万”家族的名气也不小。

古代以农为本,想积攒数以百万的财富并不容易,对于一个县来说,其实“十万”的水平就已经相当不易。在威海文登的历史上,就有一位有名的富户,他的绰号就叫“王十万”。

威海文登历史上有位乐善好施的人物,绰号“王十万”

根据文登县志记载,“王十万”的真名叫做王道,是明代中期人物,具体籍贯没有详细记载,不知是出自哪支王氏。

关于他的生平,县志称:“王道,家素封。乐善好施,人称为‘王十万’。”在这段记载当中,引用了《史记•货殖列传》中的典故:“今有无秩禄之奉,爵邑之入,而乐与之比者,命曰‘素封’。”通俗来说,古代人讲究“富贵”,很多人是先贵后富,因为出身地位而得到先天的俸禄和封地;而素封就是“富而不贵”,光有钱,没有身份,更直白一点的说,可以理解为“土财主”。

王道是如何发家致富?县志没有详细记载,从后来他的行为来看,应该跟栖霞牟氏相似,并非经商,而是经营田地起家。

威海文登历史上有位乐善好施的人物,绰号“王十万”

前文提到王道乐善好施,主要指的是发生在明成化六年的一件事情。根据《明史》记载,成化六年,直隶、山东、河南、陕西、四川府县卫多旱。而文登县也遇到了“大饥”的情况,此时,王道拿出家里的存粮赈济灾民,获得好评。

威海文登历史上有位乐善好施的人物,绰号“王十万”

朝廷闻知此事,授予他“义官”身份,用以褒奖。在古代,有“义官”,有“寿官”,义官多授予有善行义举之人,寿官多授予长寿老人(如四世同堂者),两者都属于一种荣誉虚职,并无实际职务,也不领取俸禄,只是可以享受相应的社会地位。王道本来虽然有钱,但终究只是一介平民,授予义官之后,多少也算有了身份。

威海文登历史上有位乐善好施的人物,绰号“王十万”

根据史料的记载,王道的家风相当不错,他的儿子王瓒,在弘治年间遇到饥荒时,捐出了两千石米,朝廷同样下诏嘉奖,授予“义官”。王瓒去世之后,妻子鞠氏为他守节,也得到官方褒扬。嘉靖初年,为她建造了牌坊。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文登的大户并非王道一家,根据记载,毕氏家族的毕叔广,也是“家素封”,成化六年的饥荒,毕叔广也慷慨解囊,从家里拿出了上千石的粮食赈济灾民,并捐出耕牛和种子。不过,与王道被授予“义官”不同,朝廷给毕叔广的嘉奖称号是“义民”。以此来看,王道或许是更富一些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