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百润医生抗“疫”的一天


林百润医生抗“疫”的一天

林百润(右)



“我们只是做了一些医生应做的事,却有那么多热心人惦记着我们,把最好的都留给我们……”广东省第二批医疗救援队队员林百润在日记里写道。日记的主人翁是梅州市农工党党员、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粤东医院的主治医师林百润,在疫情防控攻坚期,身处医疗关键部门的他克服家庭和工作的诸多困难,主动请缨“上前线”。

此刻林百润医生正奋战在武汉汉口医院抗击疫情,让我们一起来聆听这位义无反顾驰援无硝烟战场最前线的“战地英雄”故事。

2020年1月28日,林百润跟随广东省第二批医疗队启程,来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区中心武汉。他们经过2天的严格培训后就投入了临床一线的工作。他所属的医疗队于1月30日正式接管汉口医院呼吸六科三病区。由于该病区是临时设置的隔离病房,面临的实际困难远超他的想象,“这里没有清洁区、半污染区,也没有更衣室,全部医务人员无论男女都只能在公共走廊上更衣换鞋。”医疗环境的不完善,给林百润所属医疗队带来了很多不便之处。

第一次上班是8:00-12:00。四个医生组成一个医疗小团队,由年资高的医生全盘负责病人的治疗方案、过程调整,其他三人则负责查房、收治病人、办理出院。虽说上班时间只有4个小时,但事实上他们从提前准备——穿防护服——交接班——正常处理病人——脱防护服——坐车回家,前后至少要8个小时。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来之前,中山三院本部的一位同事告诉他们,不要想着还能看书、写资料或看电视等,实际上,除了上班和吃饭,最重要的就是好好睡觉,如果睡眠质量不好,一是会影响到自己的工作,因为至少有8个小时全身穿着防护服,不能吃、喝、拉,没尝试过的人,一时间很难习惯;二是会影响到自己的情绪,来到疫区中心,每天接受各种信息的刺激与冲击,压力和焦虑自然而然的就产生了。

所以如何保证有质量的睡眠至关重要。比如他们是2月1日8:00-12:00的班,那睡觉就得从1月31日的中午开始,因为在这种压力与无形的焦虑之下,无法保证晚上是否能睡得着,除非吃安眠药。所以晚上真睡得不好,至少白天还多睡了几个小时,对精力恢复还是有好处的。

6:30天刚刚亮,下夜班回来的同事已经休息了,他们在此之前就起床洗漱、吃早餐、穿好衣服下楼等7:00出发去医院的车。虽说8点才上班,但是因为酒店到汉口医院需要20分钟左右的车程,8点前他们十几个医护人员穿好防护服至少需要半小时以上。所以不早不行,他们想着上一班次的医护人员已经很辛苦了,要早点去换下他们。

在援汉期间,林百润所属医疗团队每天担负的都是危重患者诊疗、隔离观察等工作,为防止病毒感染,每天进入病区前,要花上半个小时穿戴好防护用品,“穿脱一次防护用品特别费时间,为了节约时间同时也为了节省防护服,我们都穿上纸尿裤了。”林百润看似轻描淡写的一句调侃,却道出了工作的不容易。

上班前,他也很纠结到底要不要穿纸尿裤,一是肯定会不习惯,二是穿着也不舒服。不过一想到至少有五六个小时不能上厕所,万一……那就麻烦了。所以再怎么不舒服还是穿着去上班。

每组医护人员穿防护服时间至少需要半小时以上。一是人多,二是穿防护服的地方相对比较小,因为汉口医院原来就不是专门为感染科设置的,只是临时为了应对疫情而开的。

虽然穿防护服相对比脱防护服没那么严格,但大家都严格按照流程来穿,穿好后让组员们相互检查,看护目镜是否戴得严实?N95口罩是否气密性不够?防护服领口处胶带是否粘紧了?检查身上的每一个部位是否都处于保护状态,否则病房中无孔不入的病毒随时可能侵入到医护人员的身体。只有保护好自己,才能让家人放心,才能更好地为疫区的患者服务。

林百润说,当厚重的防护装备一层一层套在身上,整个人会感到闷热,体力消耗也远超平常,全副武装的工作和平时的工作状态是完全不同的。“每次换班脱下防护服,大汗淋漓是正常的,双手发颤、手指肿胀也难以避免。”为了珍惜防护服等应急医疗物资资源,避免吃饭、上厕所脱防护服增加污染的概率,他和队友们一轮值就要近6个小时不吃不喝。也正由于长时间穿戴防护装备处于密闭环境,再加上超负荷工作,林百润的身体亮起“红灯”,诱发了头痛、恶心等身体不适症状,甚至与医疗队部分医务人员一样,睡觉前都需服用一颗思诺思缓解焦虑助眠,但医生救死扶伤的天职,他都乐观地坚持了下来。

交接班可以在办公室,也可以到床边,对于特别危重的患者,一般说来会亲自到床边讲明目前病情,提示下一班医生要注意什么,有什么问题可以请求二线的帮忙……


林百润医生抗“疫”的一天

开医嘱


交接班后,医生会第一时间去查看患者,如果是早上,通常需要全科查看一次,记下每个患者的重点情况,如是否仍发热?呼吸困难情况如何?有没有复查核酸、胸部CT?哪些病人要转ICU?哪些病人能出院……对危重患者,大家会一起重点查看其病情变化,讨论并调整治疗方案。

因为情况特殊,医院很难招到后勤工作人员,所以有时候医护人员要自己去拿氧气筒。遇到重症病人要自己给病人上呼吸机高流量吸氧,特别严重的患者如果需要插管,就要转ICU。

查完房后,回来马上要开医嘱,可以出院的患者要给他们办出院,医生在这样的条件下收治病人,要比平时只穿白大褂时难多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又得去抢救患者,所以能做的事情要尽快做。

不少医护人员都反映,只要一戴上护目镜进入病房,用不了多久,护目镜里就布满了雾气,视野基本只能看到影子,工作时只能透过雾珠间的缝隙看电脑屏幕,如此工作,效率就低很多。所以有不少医生干脆戴面屏,虽然总体保护没有眼罩好,病毒仍有机会以气溶胶的形式进入眼睛粘膜感染到他们。但为了工作,他们只能承担这点风险。

12:00到了,先分出一部分医生与二线或是刚来的部分一线医生交班,一边说一边记,满满的几页纸。要管好这些患者不容易,每一个患者都是一条鲜活的生命,医护人员的认真细致常常能挽救他们的生命。

经过一个上午紧张而又充实的工作,队员们在汉口医院前合影一张,毕竟这是他们人生中难忘的一天。作为一名医生,他们曾经像战友一样,一起在祖国最需要的前线战斗过!


林百润医生抗“疫”的一天

分组查房


虽然只是4个小时的班,但从早上6点多起床,下班回来时已接近下午2点。午饭已有同事领回放到走廊上了,微波炉热一下便可以吃了,但更关键的是要马上洗热水澡,将可能粘附在身上的病毒冲洗干净。身上穿的所有衣服要放在加了含氯消毒剂的桶里、脸盆里,好好泡上2-3个小时,然后才能拿去晒或烘干。

饭后不久就要去午睡了,一直睡到晚饭时间,然后九点多又得上床睡觉,只有养好精神,免疫力才好(免疫力是抗击新冠病毒最有效的方法),才不容易生病。现在医护人员生病可不是一个人的事,是全组医护人员,甚至是整个广东省医疗队的事。大家都尽可能不让本就忙碌不已的其他战友,为了一个人而分心。

这就是驰援武汉一线战士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定点收治医院工作的一天。

若轮到上夜班,辛苦程度就更加不言而喻了!“昨晚19时从驻地酒店出发,一直到大概凌晨1时左右从病房出来,天空飘着细雨,回到酒店大概1时30分,照例要在门口全身喷含氯消毒液消毒,在寒风细雨中只觉得瑟瑟发抖……”林百润的日记里零散记录了他前线抗“疫”的日常瞬间。

但比起描写辛苦与困难,他用更多地笔墨写出了温情,“刚刚有队员姑娘敲门,送来不知名人士送来地一些车厘子,我们猜都是武汉市民,因为之前就有送餐的经历,非常感动。”“早餐居然是武汉最出名的小吃——热干面,跟我们梅州的腌面一样好吃,让我顿时感到心里一暖。”

“怕吗?其实我也怕,我们都是肉身凡胎,都怕病毒,但我是一名医生,还有那么多病患需要救治,这是我的责任,也是我的使命。”截至目前,林百润已在武汉抗“疫”一线坚守了10天。正如他所说,穿上白大褂,作为一名医生的义不容辞,就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做好自己的工作,再困难也要坚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