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特的一生》:冷冰冰的時間統計,溫暖多彩的柳比歇夫

《奇特的一生》這本書在我的書架上“躺”了很久。

早早買下它,是因為我對主角柳比歇夫和他的“時間統計法”早有耳聞,我“斷定”:“時間統計法”是個強大的武器,它成就了柳比歇夫,應該也能幫助到他人。

《奇特的一生》:冷冰冰的時間統計,溫暖多彩的柳比歇夫

我長時間地冷落這本書,是因為我在內心深處對“時間統計法”鑄造的人生有一種抗拒和恐懼。我覺得,如此人生,即使成就斐然,也太過枯燥和冰冷。

算是一次偶然的機緣,才讓我讀完了此書。我發現,自己之前對主角人生的認識有太多錯誤。柳比歇夫不是苦行僧,他的生活其實溫暖而多彩。

用近乎冰冷的“時間統計法”鑄就瞭如此溫暖多彩的人生,在我看來,這才是書名中“奇特”二字的真實涵義

01

或許是人類歷史上最冰冷的日記

據說,格拉寧寫作《奇特的一生》的原因之一是看了主角柳比歇夫留下的日記

格拉寧說,一個人的日記,即使是最秘不示人的,也總是下意識地,在心靈察覺不到的地方,隱隱約約地期待著它的讀者

。所以,在流傳於世的日記裡,我們似乎總能看到這種期待。

《奇特的一生》:冷冰冰的時間統計,溫暖多彩的柳比歇夫

唯有柳比歇夫的日記不是這樣,他的日記僅僅是對他當日所做之事的“機械”記錄,下面是他在1964年4月7日的日記。

烏里揚諾夫斯克,1964年4月7日。

分類昆蟲學(畫兩張無名袋蛾的圖)——3小時15分鐘。

鑑定袋蛾——20分鐘。

附加工作:給斯拉瓦寫信——2小時45分。

社會工作:植物保護小組開會——2小時25分。

休息:給伊戈爾寫信——10分;

《烏里揚諾夫斯克真理報》——10分;

列夫·托爾斯泰的《塞瓦斯托波爾故事》——1 時25 分。

基本工作合計——6小時20分。

日記裡,我們完全看不到它主人的喜怒哀樂,只能看到它主人時間的去向。這種冷冰冰的時間日記,它的主人從27歲一直寫到生命終點,跨時56年,經歷過婚姻、戰爭、喪子、被撤職等種種大事,但日記從未中斷,冰冷的風格也一以貫之。

柳比歇夫用這種方法分析和管理時間,並稱之為“時間統計法”。《奇特的一生》的作者格拉寧把這種方法比喻為鏡子,柳比歇夫憑藉這面鏡子,看到並抓住了試圖悄悄溜走的每一分鐘。

《奇特的一生》:冷冰冰的時間統計,溫暖多彩的柳比歇夫

現代人幾乎都在抱怨自己忙,也許看到我們在前面展示的那篇日記時,甚至有人會感覺柳比歇夫的日工作時間好像遠沒自己長

。不過,這極有可能是個錯覺,若以柳比歇夫的方式記錄和統計時間,您可能會被統計結果震驚。

美國經理們的科學導師彼得·德拉克做過類似的事情,他曾經讓秘書記錄自己每天的時間支出。一段時間之後,看到記錄和統計結果的他,幾乎是在大叫:不可能!我知道我浪費了很多時間,不過不可能有那麼多!

“時間統計法”讓柳比歇夫一生高效、多產,他一生寫了70多部著作,字數甚至超過了很多專業作家。甚至在生命的最後幾年,他的工作精力和思維效率也絲毫沒有降低,他在77歲那年還寫了1500頁文稿、洗印了420張照片。

《奇特的一生》:冷冰冰的時間統計,溫暖多彩的柳比歇夫

02

溫情而多彩的人生

歷史上有很多胸懷大志的英雄,他們似乎天生沒有或刻意剔除了普通人身上的“貪嗔痴”,甚至也拋棄了普通人的正常需求和追求,一生都在心無旁騖地為目標而戰。

例如,印度“聖雄”甘地一生都過著苦行僧一般的生活,而清朝“中興重臣”曾國藩甚至會為夫妻間的床笫之事而自責。

《奇特的一生》:冷冰冰的時間統計,溫暖多彩的柳比歇夫

我欣賞和崇拜這樣的聖人,但又覺得他們距離我們普通人太遠,無法真正理解他們的喜怒哀樂,無法像喜歡朋友那樣喜歡他們

由於柳比歇夫的冷冰冰的“時間統計法”和豐碩的成果,我一度以為他應該也是這樣的聖人,甚至是更為冰冷的聖人。但事實不是這樣,他喜歡歌劇、愛護家人、愛交朋友,他是有著普通人溫度、感情和激情的可愛“聖人”

柳比歇夫的兒子在戰場陣亡,這個不幸沒有中斷他的冰冷日記,也沒為他當日的日記裡注入一絲悲傷。但那個時期,在他寫給友人們的信札中,滿是他的喪子之痛和對愛子的哀思

《奇特的一生》:冷冰冰的時間統計,溫暖多彩的柳比歇夫

不僅是悲痛,有時幸福也會讓這個寫著冰冷日記的怪人心猿意馬。他的第二次婚姻給他帶來了盼望已久的寧靜安謐,這個幸福的人寫信給朋友說“純粹是家庭中的融融之樂,……,使我的學術興趣也陡然低落了。”

生活裡的他,熱情洋溢,愛交朋友。在他已經取得了極高的學術地位和聲譽後,他仍然願意花大量時間寫信,與三教九流的人交流探討,他的朋友裡有科學家、年輕學者、園藝師甚至囚犯

他自我剖析時,說自己刻薄、偏執、喜歡與人“鬥智”,和許多謙遜的學者一樣,他這個自我批評明顯用力過猛。但從這個自我評價上,我們似乎更能看出他作為性情中人有溫度、有激情、有缺點的一面

《奇特的一生》:冷冰冰的時間統計,溫暖多彩的柳比歇夫

甚至在他鐘愛的科學研究上,柳比歇夫也不是個心無旁騖的人。他正式的身份是昆蟲學家,但經常會為一些與他本職工作毫無關係的事物著迷,不時踅入“岔道”。

例如,1953年,他似乎是毫無來由地撰寫了一部700多頁的著作《論李森科在生物學中的壟斷》;1969年,他突如其來地寫下了《科學史的教訓》《論敘拉古戰役在世界史上的意義》《論叔本華的格言》。

在柳比歇夫去世後的第一場紀念會上,三教九流的人士匯聚一堂。這些人當然早就知道了柳比歇夫的博學,但在紀念會上,他們中的很多人還是驚愕地發現,他們曾經瞭解的柳比歇夫只不過是冰山一角

《奇特的一生》:冷冰冰的時間統計,溫暖多彩的柳比歇夫

“他是能提出定理的人”,“他是數學家”,“他是哲學家”,“他是唯理主義者”,“他是幻想家,直覺主義者”,……

這些都是與他交往多年的朋友們對他的評價,我覺得,這些分歧極大的評價就是對他多彩博學人生的最大讚譽。人生如此,夫復何求!

03

《奇特的一生》給我的教育

我曾經認為,自律的人收穫更大的成功理所應當,但也會“不可避免”地失去作為普通人的很多“快樂”。《奇特的一生》打破了我的這個“刻板印象”,讓我重新認識了“自律”與“快樂”之間的關聯

《奇特的一生》:冷冰冰的時間統計,溫暖多彩的柳比歇夫

柳比歇夫的“時間統計法”嚴苛到近乎冰冷,而他的一生卻溫暖而多彩。且不說普通人可能難以理解的科研探索方面那種“高層級的快樂”,即便是看歌劇、交朋友這些“普通的快樂”,他也比普通人擁有更多

這樣人生,不僅證明了“自律”與“快樂”之間並無矛盾,而且,還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前者能為後者提供支撐。試想,柳比歇夫若不是如此嚴苛地“自律”,他怎麼能有那麼多時間研究探索、看歌劇、廣交三教九流的朋友?

當我重新認識“自律”和“快樂”的關係後,我“突然”發現,其實,無論是我們身邊的普通人,還是成功的名人,自律的人往往都更為快樂,即便是以我們普通人的享樂標準去衡量

《奇特的一生》:冷冰冰的時間統計,溫暖多彩的柳比歇夫

日本作家村上春樹也極其自律,他幾乎每天都很早起床,上午寫作4小時,下午跑步1小時。與柳比歇夫一樣,他也沒失去“普通的快樂”,他說:

“我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過著平凡的生活,坐坐公共汽車,漫無目的地散散步,在附近的商店買買蘿蔔和大蔥。”

村上春樹現在已經70多歲,創作熱情和效率未減,身體也依然健朗,這與柳比歇夫的晚年也極為相似。

顯然,自律給予了柳比歇夫和村上春樹更多的快樂,既有“高層級的快樂”,也有“普通的快樂”

心理學認為,人的持久的快樂建立於自我價值感上,沒有較高的自我價值感,人們不可能快樂。無論是我們這種普通人,還是功成名就的大人物,都是如此。

《奇特的一生》:冷冰冰的時間統計,溫暖多彩的柳比歇夫

所謂“自律”,就是對人性裡“惰性”的反抗,反抗需要投入精力。但是,也只有通過這種反抗,人們才能獲得更強的自我價值感,才能獲得持久的快樂。

所以,自律會讓人更快樂

04

結束語

我特別感謝那次偶然的機緣,讓我沒有錯過這本好書,沒有錯過深入瞭解柳比歇夫如此《奇特的一生》的機會。也感謝這本書,讓我對於“人生”“自律”“快樂”等問題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認識

若說遺憾,也許就是我曾長時間地“冷落”過這本書,再究其原因,我覺得與我看過的一些書評有些關係。這些書評過度解讀了“時間統計法”的重要性,把柳比歇夫人生的成功與“奇特”都歸功於它

在我看來,

柳比歇夫成功的根本原因在於他的自律,“時間統計法”只是這個自律的人“碰巧”撿起的一個順手工具,若他撿起的是另一個工具,他還是能夠成功。這一點,村上春樹們的成功可以證明。

《奇特的一生》:冷冰冰的時間統計,溫暖多彩的柳比歇夫

當然,“時間統計法”的巨大威力不可否認,合理利用,一定也能讓我們的人生更成功、更“奇特”。我覺得,使用這個方法的人,應該多想想格拉寧那個“鏡子”的比喻,我們要對著鏡子“正衣冠”,而非單純觀察鏡中的那個虛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