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书法风格,继续临帖对自己还会有什么帮助?

假作真来真亦假


形成自己的风格了?什么算自己的风格?

我的反问不是怼,是让你清醒,不清醒,你将会在误区及越陷越深,最终就是不能自拔!

在书法功力没有达到炉火纯青前,不要盲目地追寻自己的风格。如果一定那就,你最终结局就是对书法的认知浅薄,即便是成名的所谓大家都是如此,我说的大家不是指现代的,是指宋以后得大家。

宋以后的书法家绝大多数都犯了苏东坡的毛病,也可以说是苏东坡的误导造成的,尽管苏东坡犯的毛病不大,可是,他把整个书法给带偏了!也就是写自己的书法才是正确的方向。正常说写自己的书法是绝对没错的,只是,错在功力不够就追求自我上。在苏东坡以后得书法家还有几个功力够的?在我看来,也就米芾与王铎两个人了!或许还有,之前我不知道。

咱们回到题主的问题,形成自己的风格了还要不要临摹?王铎形成自己的风格了,可是,他说,一日求索,一日临帖!如果认为自己高于王铎了,你或许可以不临帖,没有的话,你最好是老老实实地临帖!


一笑貫长天


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书法风格还要临帖吗?

临帖依然需要,因为书无止境,无论是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笔意风格,还是没有形成,都必有继续临古人经典。

随着书艺的提高,对古典的书墨有着更高的理解与感悟。同时随着年龄阅历经历的增长,会有不同的艺术的深度颖悟。

临帖贯穿一生,古代文征明八十多岁依然晨起克勤两千字。

大凡有成就的书家都是不断的汲取前人的优秀笔墨,来完备自己笔墨丰腴。不断完善自己的情性表现与形质笔墨臻格。

这是大家都有的体验,书艺再进,必有不断的砥砺丰富自己的用笔纯熟敛达。同时临帖令人情志具有一次次盎然,对于文意与笔意有一个升华的过程。从而触类旁通,奇妙之想象,依然纷飞与萦绕脑际,更加创作参加新意的笔墨风采。

由此可见临帖的重要,是为每一个书者的一生的课程。

一个道理,艺术无涯,学习也就没有停止的理由。若要书艺再进,必须具有日日不离不弃对古典的浸染与汲取。



狂喜淡墨a


虽然有了自己的书法风格,但是风格是否有根?如果有根,可以将自己的风格延续下去,如果无根,那就必须继续临帖改掉书写习惯!

第一,有根临帖。

根就是指的是书法法则。笔者的字,如果早已经过帖学的洗礼了,而且字很取古法,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了,那么我建议可以继续完善自己的风格。

那么还需要临帖吗?当然需要了。我们学习书法就是要取百家之长的,先临一家把一家吃透,然后再换,一定要学习多家才能让自己的书法越来越有高度!如果临帖,只是临摹一家或者两家的话,还是远远不够的,也无法吸取其他书家的精华。

另外,即使是临过百家了,那么如果是为了追求更好,那么也应该继续临帖,因为学无止境嘛。

第二,无根临帖。

如果自己的风格就是自创体,从来没有临过帖的话,那就更要临帖了!书法的好坏不是自己说的算,而是大众加书法专业人员说的算的。

没有根的书法,就是传说中的“江湖体”。这种书体都是自创的,没有根据法帖走,而是跟着自己的感觉走的。这样的书法是没有灵魂的,没有生命力的!

如果想让自己的书写习惯改变的话,那就必须要从临帖开始学习,忘掉自己的书写习惯,认真临摹每一笔,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的书法清新脱俗!

综上所述,强哥认为,不管是已形成风格还是没有形成风格,不管是有根还是无根,都需要临帖,因为只有不断临帖才能让自己的字写的越来越好,只有临过百家千碑方能创体,否则就会把自己的路堵死了!

我是“强哥书画”,以上内容仅强哥一家之言,如有说的不好的地方,还请书友指正!


强哥书画


风格本身也有拙劣、精糙、高下之分,临帖会使个人风格更纯熟、剔透、奇绝。风格不仅仅只是辨识度,更重要的是精气神。


(一)风格说到底还是从笔法字法之中来,是有章可循的。书法的风格是由书法线条的形态来呈现的,而线条本身的刚直曲劲、正侧斜欹是深不见底的大学问。不少临摩一段时间的书友也许会对原帖有“不过尔尔”的感叹,其实结构轮廓似乎很像了,但境味气韵差得远,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线条的张力还远远不及。所以,需要深度临摩揣悟的东西还多得很。



(二)风格不是一劳永逸的事,它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之中。风格才是书法者真正的标签。文徵明暮年时翻看自已年轻时的习作,感到俗不可耐不忍直视,但在普遍人看来,似乎差别并没有多大。书法水平上了境界,高手斗法往往只在毫末之间,换句话说,即便是微乎其微的差别,其背后可能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面壁之功。颜鲁公初年书觉魏晋,多见二王笔法,但后来逐渐变化求新,改“斜画紧结”为“平画宽结”,创立了颜体楷书。



(三)风格一样需要不断的丰润与打磨。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说的学无止境,不光是广度,更在于深度。书法艺术本身就是精益求精的事,对个人风格的丰润打磨上不封顶。田英章虽然被书圏有些朋友嘲讽为印刷体,但其有句话我很欣赏,他说“有的人才临了三两年的帖子,就不再练习笔画了,我到现在仍然是在老老实实的练习笔画”。再说文征明小行楷,年轻时就已具备了方圆兼具的风格,到老仍然是方圆兼具,只不过更富于变幻,笔法字法也更为纯熟。因此,即便自己已融塑出个人风格,临摩仍然是不可废弃的。



抱庸浅谈。插图为抱庸硬笔习作。


抱庸詩書


要讨论这个问题,必须弄清楚两个前提概念。即:

一、什么是书法的风格?怎么才算形成了自己的书法风格?

什么是书法的风格?

不必掉书袋,从历史上的书法现象看,是否形成了个人的书法风格,要看是否满足以下三个重要标志:

1、代表性

代表一个时代的风尚,创造出不同于既往的书写法则和书写模式。

是否为一个历史时期的,创立书法风尚的代表人物。如晋韵,唐法,宋意,明清态的代表书家。

2、排他性

在书法技法四要素中,在笔法,结构,章法,墨法中有无可替代的,突破性的贡献者。

比如二王“增损古法,裁成新体”,改前人的章草为今草,开创了内擫和外拓书法风格;

比如颜真卿引篆入行,开创了雄浑大气的书法风格;

比如张芝,张旭,怀素,黄庭坚辨识度极高的大草风格;

比如元赵孟頫把汉字造型美观优雅的一面推向极致;

比如明张瑞图,傅山对比鲜明的内擫,外拓风格;

比如明王铎的涨墨,董其昌的淡墨;

比如清末民国时期,碑帖结合,个性特征鲜明的不同风格的书法家群体。

等等。

凡仅仅满足于尾随模仿前人,或者稍有变化,历史上同期的知名书家,为数不少。但难免被讥为“奴书”。“奴书”之诮,相比如今人们唾骂的“丑书”,不至是贬斥,直接是侮辱。

和“奴”字相关的词汇,奴才、奴婢、奴化、奴性、奴役、奴颜婢膝等等。没一个好词。

对许许多多有很高书法造诣的古人,尚且如此。可见风格之难之贵。

3、传承性

风格,风格,风行于世的高格。判断一种书法风格的风行与否,有一个基本的原则,那就是向后看。也就是后世的公认度和传承性。

如果一种写法,不足为后世法,或者后世习学者寡鲜,说明它仅有个性或者习气,不具备风行后世之格;

比如宋徽宗的瘦金体;比如郑板桥的六分半书;金农的漆书。

与前人相类似的写法,被合并同类项到这种风格的创立者名下,而被忽略,被淘汰。后世在传承的选择上,当然就高不就低。

比如徐浩,薛绍彭,李建中等等。

以于右任在近现代书界的地位和水平,多年心血创造的《标准草书》,到了晚年,都自认不足为范,从其传承性来看,现在都有谁在学?

反之,一种风格,能为后世广泛传承,从其创造的模式中,孕育出新的创造与发展因子;一种风格,其基因延续千年,脉络不断,才是传统意义上的书法风格。

比如取法颜真卿后,化育出杨凝式,米芾,苏轼,黄庭坚,王铎等等特立迥异的新风格。

如果达到上述标准,毫无悬念,就是形成了自己的书法风格。

二、当前的现实,讨论书法风格,还遥不可及

书法风格是如何形成的,不是本话题讨论的重点。扯到这个问题上,一本大书都言之不尽。

但需要明确的一点,发现历史上各种风格的代表书家的艺术理论,艺术思想,求学历程,凡是风格鲜明的书法家,有谁不是在广泛深入的学习前人的书法遗存的基础上,同时又不唯前人鼻息是仰,亦步亦趋唯前人马首是瞻的学而能变者。无一例外的,他们的书法风格,都是在独立的艺术思想和见解的基础上,历尽艰辛,苦苦求索,半生勤奋实践而来。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三十年的文化断层,当前的书法传承,处于模仿古人,还不会模仿的阶段。繁荣热闹,只是表象。乐观的说,模仿而得古人十之六七,已属不易,已是高标。

例子:学习二王一系书法的,不要说通临,通读过几遍《圣教序》的都寥若辰星;十卷本的丛帖之祖《淳化阁帖》,能不借助释文,通读原帖的,万不挑一;没有听过,没有见过的,不知凡几;能在历史上的书法遗存中,分辩出内擫,外拓两大系统不同的代表作品,不同的表现手法的,寥若晨星。

真正的传承,是在前人基础上的创造,而不是把前人已有的东西复制一遍。大多数人连这个常识都无视;连必知必通的书法术语、概念都一知半解,何谈风格。即就是复制古人,也是奢望,风格二字,真的无从谈起。

对照前述,反观现实自我,我们当前讨论书法风格方面的问题,是否显得过于奢侈,过于空洞?

这样看来,继续临帖的问题就不是问题。而是临什么,怎么临的问题。

路漫漫其修远兮!还须上下而求索!


快乐书法营


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书法风格,继续临帖|对自己还会有什么帮助?

书法风格的形成,从一开始选帖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发展的方向,这是潜意识的审美观。在潜在的审美取向主导下,从确立起自己的书法风格到最后的形成,是个缓慢的过程。而风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个人的书法,一生之中都在寻求改善。改善靠什么?临帖。临帖,就是改善自己书法水平的最佳途径。



中国文化讲的是传承。在书法方面尤其突出传承。初级的临帖,是为了学习规矩。中期的临帖,是为了吸收养份。后期的临帖,是进行微调。每个阶段的临帖侧重点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每一本字帖都按初级的临摹去学规矩的话,倒真的可能成了“邯郸学步”。


我们要清楚的一点是:书法不是大杂烩。不是简单的把前人的书作拼合在一起。学颜真卿,就要体悟其筋强骨健,庄严质朴,不怒自威的气质。学欧阳询,则要表现出明快爽朗,劲利劲疾的清秀之态。

有人说,我就要把这两种不同用笔,不同风格的书法融合在一起。其实我告诉你,没有人尝试成功。前面就已经说过。人的审美观是潜意识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想改变固有的意识形态,很难。

我们在选择临帖的时候,都是选择自己喜欢的字帖去临。为什么喜欢?就是自己的潜在意识。就象喜欢一个人,一种颜色,一种音乐,一种口味……不需要给出任何理由。喜欢甜味的人,让他们吃又麻又辣的菜品,他们的肠胃接受不了。书法的风格也是一样,用笔具有不可调和的矛盾。不用担心临帖对已经形成的书风没有帮助。恰恰相反,临帖,是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书法水平必不可少的手段。


子衿书法


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书法风格,临帖还会对自己有什么帮助?这个帮助当然大了。我很赞成上面抱庸老师说的,这个风格虽然形成了,但这种风格还有好坏、优劣之分,“丑书”、“射书”、“乱书”也是一种风格,但却被人嗤之以鼻。

一个人的书法风格,就像一件艺术品一样,需要不断地打磨,而这个打磨的过程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我们来看看赵孟頫的书法形成过程吧,这样举例来说可能更好理解。

上面一张图是赵孟頫二十八岁时所书的《杜甫秋兴八首》,而下面一张图是赵孟頫四十年之后又作的题跋:

“此诗是吾四十年前所书,今人观之未必以为吾书也。子昂重题。”

赵孟頫说这幅作品是他四十年前所书,如果现在人看了,不一定会相信是我写的。说明赵孟頫的书法风格一直在不断地自我变革。赵孟頫四十五岁之前是一种风格,四十五岁至六十岁是一个时期,六十岁之后又是一个时期。

前期赵孟頫是以宋高宗赵构及钟繇、智永《千字文》为根基,中期又进一步深入学习二王及李北海的行书,开始形成比较成熟的书法风格。晚年则是取法柳公权和魏碑的一些笔法,形成了碑版楷书的代表作《胆巴碑》。

赵孟頫这么大的一个书法家,一生都在临帖不断,不断地自我修正自己的书法风格,我们一般人还是老老实实地继续临帖吧。

同样的问题颜真卿也是这样,颜真卿著名的作品《多宝塔碑》就是他四十多岁时所书,然后跟他晚年的《勤礼碑》来比较的话,很难相信是一个人写的。可见一个书法家的书法风格在人生的历史长河中,是多变的,不是说一旦形成就不再变化了。

当书法风格有一定形成之后,还需要继续临摹古人的经典作品。随着自己的眼界的提高,你会对书法风格的要求也会提高。但这个时候的临摹跟一开始学习书法时候的实临是有些不同的。

启功先生的临帖观对我们的启示

启功先生早期的临帖也有实临的阶段,但是后期临帖的时候就逐渐放弃了实临阶段对笔画要求形似的追求,进一步开始关注碑帖当中的用笔,既笔势的问题。用笔势贯通于点画之间,但有不完全被古人点画的心态所囿,追求一种自然书写的状态。

启功先生的书法受董其昌的影响还是很大的,这种影响体现在临帖上就是有着与董其昌相似的临帖观。我们去看董其昌存世的一些临作,如《淳化阁帖》、《临宋四家》等,与原作的相似程度都不高,但是董其昌的这些临作在用笔和体势上都带有浓重的个人风格。

董其昌《临苏轼书》

董其昌在他的《画禅室随笔》中曾道出他的临帖观:

“临帖如骤遇异人,不必相其耳、手足、头面,而当观其举止、笑语、精神流露处。庄子所谓‘目击而道存’者也。”

因此启功先生和董其昌都是在有了自己的一定书风之后,再临摹古帖的时候,就加上了自己对古帖的理解进行练习,取古帖中能为自己所用的东西,融入到自身风格中去,而放弃了对古帖笔画外在形态的追求。

启功《临玄秘塔碑》

刘熙载在《书概》中说:

“书贵入神,而神有我神他神之别。入他神者,我化为古者,入我神者,我化为古也。”

当有了一定的书法风格后,从古帖的精华中有选择地吸取营养,化为自己风格的一部分,然后再用自己的风格对古人的东西进行改造和吸收,为我所用。启功先生后期的这种临帖思路,值得题主借鉴。


翰墨今香


这个问题用范笑歌老师作为例子最能说明问题,范笑歌被称为百体书王,其中一半的书风是独创,并且每种书风都有深度和质量,应该说是书法史上独创书风最多的书法家。

范笑歌老师有了这么多独创书风,是否还重视临帖呢,从他在网上的话来看是肯定的。但与别人临帖不同,范老师已经采用“心临”的手法了。心临是范笑歌老师自创的词汇,也是他独有的特点,就是读帖后写出原帖风格,这与背临还不同。

很多人都知道范老师心临的轶事,一个朋友送来一本陌生字帖,范老师看过字帖一段时间就可写出这种风格。

个人觉得心临对书法学习更有好处,不会拘泥原帖,而且发挥自己头脑的能动性。有人说心临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这也是事实,但只要多锻炼,一定能掌握一些心得。这种临帖方法个人觉得可以推广,成为临帖的升级版,对于已经有一定成绩的书法家也有积极的作用。

心临不仅是一种学习书法的方法,也是一种智力锻炼,也是一种修行。











阿肯之花


怎样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

以某种法帖的用笔.结构、章法特征为基调,线条语言统一。不断融合其他法帖的长处和自己所需的风格因子,强调主体价值,强调个性,意临时还要注重体验范本神采,捕捉灵感,自由发挥,有所取舍。

比如我们以颜体行书风格为主去意临王羲之《圣教序》,对原帖必有所改动,用颜真卿行书厚重点画,结体改为开张宽博,增加涩意,增加篆籀笔意。在二帖之间形成新面貌。

己经形成了自己的书法风格,继续临帖对自已还会有什么帮助?

书法名帖名碑像是一座宝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艺无止境,只有不断的临帖,才能提高功力,提高丰厚风格内涵。不至于书艺停止不前,"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下图是笔者以颜体行书意临的王羲之《圣教序》单字,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











神韵轩书法


从提问者的问题中可以看出一件事情:就是到目前为止,提问者所临写过的碑帖数量应该不是很多。从中国有文字以来,一直到现在,历经将近4000多年,真正那些创造出自己的书法风格并且能够流传下来的人,可谓万中无一。



书法要形成自己的风格,按照传统的书法学习方式来讲,除了遍临古代碑帖之外,还需要结合自身的情趣以及结合时代的审美特点,才能在这个时代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书法风格来,并且能够流传下去。

书法风格

所谓书法的风格,就是具有某一共同特色或独具某一风格并且自成系统的人所书写的字也称为“书体”。

同样的一种字体,不同的人在书写时就会因人而异。这一种因人而异是很正常的,因为个体的成长过程中,其所处的成长环境不同,接受教育程度不同以及人生阅历不同所造成的。

但是,若是将这一种书写的与众不同当做个人的一种风格,而言之灼灼地说我已经达到了具有自己风格的书写,那就言过其实了。



书法风格的养成

我们可以看一下中国书法史中那些自成一体的书家,他们的一些学习书法经历对我们现代人的创新书法是具有很现实的指导意义。

书圣王羲之从小拜师卫夫人学习书法,长大后游览名山大川看到前人的碑刻才发出感叹:徒费岁月尔!此后便遍临诸家,进行融会贯通,才自成一体。

天下第二行书的中唐颜真卿,笔法传承自“二王”但是他的书体融入了篆籀笔意,结合了自身的性情,独创一格,才能在书法史中流传至今。使后来者或明或暗,或多或少而受其影响。



诸如此类的例子可谓举不胜举,每一位自成一体的书家莫不是遍览诸碑帖,取长补短、融会贯通而成。

另外,在书法中有句话叫做“人书俱老”,我们在历史中也看到了44岁的颜真卿的《多宝塔碑》和他76岁的《勤礼碑》风格之间的差异是很大的。



因此

即便有些天赋绝佳的学书者,在年纪比较小的时候创建了属于自己风格的书体,但是还是必须进一步对古人的学习加和继承,进行不断的完善、丰富自己的书体。

~~~~~~~~~~~~~~~~~~~~~~~~~~~~~~~~

我是书法有云,一个书法爱好者,从事软、硬笔书法基础教学,偶尔有点疯,喜欢,就关注我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