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的根源是哪本經典書籍?

國學紫微


中華文化的根源不在文獻的書籍中。我為什麼要這樣說,就是因為本題目提出的是文化的根源,並不是文化的起源。根源和起源是有差別的。所謂的文化就是把文明的語言用文字進行的整理,編寫出來的文獻書籍。但是有一個前提,那就是文字完善後才進行整理和編寫出來的。它的根源是來自於文字沒有完善之前一些文明的語言進行整理,但是在這裡面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在整理的過程中有或多或少的誤解了,文明的語言這就出現了錯誤的文獻和書籍。在文字完善後,用文字整理出來的文獻和書籍,這隻能說是文化的起源,它並不是根源。比如說有史記記載之後的為史記,在史記之前為史前。文化文獻也應該是這樣,在文字完善之後的文獻和書籍應該為文化的起源。在文字沒有完善之前的文明語言後來又有文字進行整理出來的文獻文化應該為文化的根源。這樣說才能夠體現出中華5000年的文明。


程林4721


《易》,被稱為群經之首。可以說,中國文化就是發源於《易》。今天我們所說的《易》,事實上包括了三部分,劃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伏羲氏、周文王(易經)和孔子(易傳),所以才有了《漢書》上說的“人更三聖,世歷三古”,也就是伏羲創立了“易”,周文王發展了它,孔子給它做傳,等於給他插上了翅膀《十翼》。

從“八卦”到“六十四卦”,《易》不僅僅是占卜之書,也是地理環境和社會發展,人類發展之書,更是哲學思想。《周易》的“周”,不僅僅是指周文王或者周朝,它的意思是“周普,普遍”,是易道很大,無所不包,週而復始的意思。

易,從字面來看,也可以拆分成“日,月”兩個字,這恰好是“陰,陽”的來源,用“陰陽二爻”組成的八卦符號,兩兩重合又成了六十四卦,構成了萬物。這種樸素的哲學思想奠定了我國古代的勞動人民簡單的奮鬥思想和處世思想,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先賢,形成了多種多樣的思想文化,構成了今天博大精深,豐富多彩而又包容並蓄的中華文化《易》是公認的我國文化的源頭,從古至今,多少學者在裡面找到了自我發展的動力和探索人類發展的奧秘。


生涯教育文史讀書士子


越是深入學習中華歷史和文化,就越會發現,真正奠定中國民族精神和文化本質的內容,都是在先秦(春秋戰國)以前便已經出現過了。

一般對中國歷史稍有研究的都知道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出現過大規模的學風思潮和思想碰撞過程,即所謂的“百家爭鳴”,也有後人歸結為“九流十家”(即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小說十家,九流去小說家,餘同)。下面我就來簡要概括一下這“九流十家”中最具代表性的“儒、道、法、墨”四家的主要思想和對中國文化精神的影響所在。

首先是佔據了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文化領域半壁江山的儒家:

要明確的是,儒家同現代所說的儒學、儒教並不是一類東西,儒家在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前,其所展現的精神綱領與宋明之後的程朱理學是有本質區別的。先秦儒家可以說開創了中國學風方面的兩個派系,一個是經學,一個是理學。

所謂的經學,就是考據先朝典籍,追古索舊,可以說在這一點上,歷代儒家經學大師於保存中國文化典籍這方面功不可沒。後世訓詁學、考據學、分類學等也是由經學衍化而生,在這一方面,儒家的代表經典有《五經》,即《詩經》、《尚書》、《禮記》、《周易》和《春秋》五本典籍的合稱,在這《五經》之中,我們可以看到儒家對於早期口述史的嚴謹記錄態度及先朝文化信息蒐羅記錄的博學與通覽,這是影響中國後世治學文化的奠定基礎。

另外所謂的理學,就是儒家總結出的一系列社會關係與相應的社會道德規範,總結起來就是一個“禮”字。儒家用《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和《孟子》)概括了他們理想中社會秩序所應具備的一切禮法規則,這一部分是中國封建制度文化乃至宗族文化的理念發源。

接下來說一下道家:

如果說儒家經典是支撐了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廟堂秩序的基礎的話,那麼道家的思想就是中國人精神追求與藝術浪漫的源頭所在。道家不同於道教,主張的是“休養生息”,無論是老子的《道德經》還是莊周的《莊子》,體現的都是順應自然,“道法自然”的思想理念。可以說道家養成了中國人順應時勢,知白守黑的傳統性格,尤其在藝術文化領域,道家的飄逸、靈動、不拘一格形式無處不在。

接著說法家:

自漢武帝獨尊儒術以來,中國封建社會的體系架構一直是“外儒內法”,即所謂的禮數綱常用儒家,秩序治法用法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作有商鞅的《商君書》,韓非的《韓非子》等。後世儒生攻擊法家,多斥責法家著作“多嚴刑酷律”,這是不正確的。法家經典奠定的思想基礎是中國整個吏治文化的根基,即所謂的“以吏為師”、“以法為教”、“法不阿貴”。可以說中國法家文化造就了中華文化中最可貴的精神之一即實用主義精神,法家思想也為後世的階級更迭、基層吏員推動高層變革等歷史轉折提供了思想依據。

最後說墨家:

如果說儒家主要影響的是中國學界,道家影響的是出世者和藝術家,法家影響的是吏治,那麼墨家主要影響的,是中國真正的民間匠人與勞苦大眾。

與以上幾家或洋洋灑灑或慷慨激昂的經典不同,墨家的經典《墨子》即便如今讀來,也非常接地氣,墨家習慣用最平直的語言向普羅大眾傳授知識與道理,總結下來墨家的經典思想有“兼愛”、“非攻”、“節用”等,提倡的是注重實效、反對鋪張與奢靡的物質追求,倡導人人平等、互利互惠的普世價值雛形。故而墨家曾經是與儒家齊名的“顯學”之一,其思想哪怕在如今看來,也非常有吸引力。

除以上四家以外,其餘十家中也頗有能代表中華文化先進思想的具體理念存在,比如縱橫家的“近攻遠交”、“合縱連橫”等外交手段;名家的哲學辯證思想啟蒙;小說家的文化陶冶等,也是中華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希望大家能在我的回答中獲得一些知識上的啟迪,對中華文化對一份好奇與尊重,多瞭解一些古人真正的智慧,為今世所用。


繭破


與上面許多同仁一樣,我也認為《易經》(周易,易傳)是中國文化的根源。

首先從它的來歷說起,所謂人更三聖,上古人皇伏羲,孔子認為的聖人周文王,還有至聖先師大聖人孔子。據說是伏羲從星象、河圖中發現八卦,文王推演六十四卦,孔子做十翼。不管是否真是這三位聖人所做,至少能從側面說明《易經》在中華文明中所佔的地位。

從《易經》中流傳至百姓生活中的俗語、典故有許許多多。

1所謂“變卦”“八卦”“九五之尊”就來源於《易經》,是個中國人都知其含義,也會在生活中用這個詞。

2“滿招損,謙受益”是說謙卦的,六十四卦中那怕是乾坤(天地)二卦也是有某一爻不是吉祥的,而只有謙卦每一爻都是吉的,所以說中國人的謙虛的傳統美德可能也與《易經》的爻辭有一定關係。

3.“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在百姓中的流傳。

4.中國人所重視的“陰”、“陽”“八卦”等哲學思維來源於《易經》。

5.《易經》中的詞彙融入了中國許多城市的地名。如西安的三爻村……

…………

還有許多許多,數不勝數。


坐井談天闊


中國文化的根源在《道德經》這本書籍裡面

文而化之,道以立德。《道德經》是偉大著作,在中國哲學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時移世易,社會進步。當今社會,無論是商人還是官員、農民還是工人,都知道《道德經》,都認同其博大精深。卻不知《道德經》與道教密不可分,而與中華本土文化深深相連、並具有鮮明中華特色的道教的文化傳承,卻瞭解甚微,更不知道對我們中國古代文化藝術及民間風俗、手工、五穀種植、建築、醫療等諸方面都產生過深遠影響的文化的根源,到底在哪裡?

甲骨文

先從中國文字及書法說起。學術界普遍認為,中國歷史上最早流傳至今的實物文字就是甲骨文,而最早在甲骨上刻文的人是道士,因為甲骨是占卜用的,而演繹八卦的是周文王,周文王的老師是道教真人姜子牙。

姜子牙遇文王

大文豪歐陽修蘇東坡黃庭堅等所臨寫的書法碑帖---《瘞鶴銘》,其作者陶弘景,(關於該碑的作者考證,見本人拙文《惶兮惚兮其中有仙---千古迷碑〈瘞鶴銘〉臨考》一文)他是南北朝時期的道士,死後化仙,《神仙傳》有其名。仙氣十足的《靈廟碑》也是南北朝時期,名道寇謙之的弟子寫的。

孫思邈《千金要方》

其次是中國古詩詞最早是用於慶典祭祀廟會,古詩詞中的古韻及民間戲曲的一唱三嘆皆與古代道教祭祀讚頌禮儀有關。現在,中華古曲古韻己頻臨失傳,但道教祭祀音樂流傳有序。

舜帝

再次,炎黃子孫能夠在歷史戰亂長河中生生不息,自力更生、利人濟物,養人”民間手藝七二行“,其發明傳承人亦是歷代的高道真人!如:軒轅黃帝留下棉花造衣、玄女娘娘留下織布保暖、孫真人留下醫術治人、楊武仙師留下畫工藝術、鄭元子留下泥象雕塑、吳道子留下丹青翰墨、房玄真人留下船舟渡人載物、洞賓先師留下做黃酒養人、蒼頡先師留下字跡記史、華陀先師留下刮骨療傷、文伯仙師留下燒磚瓦造壺器、徐庶留下地雷火炮、孔明留下火攻戰策、魯班留下石木二匠修房造屋、蔡倫仙師留下造紙、淮南子留下做豆腐熬糖、袁天罡留下算命卜卦、麻衣仙師留下看相測字、周公留下風水羅盤、神農留下草藥……

再而,中國歷史上,諸聖賢帝王拜師,其師也多是真人仙家。如:堯王拜廣成子為師,舜王拜赤松子為禹王拜真定子為師,湯王拜尹喜子為師,文王拜姜子牙為師,周易王拜袁天罡為師,漢高祖拜張良為師,光武拜鄧中華為師,劉玄德拜孔明為師……

中國第一本勸善之書《太上感應篇》,是《道藏》經典,宋後歷代道士為之宣講不息,佛門泰斗印光長老畢生推崇,倡印數量亦在佛經之上!以上部分列舉,不但看出中國文化在道教中的傳承,更加說明了道教的人間化,普世化。

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文化的源頭---道教文化,何時才能振興?近年,各種媒體都在呼籲重視普世價值觀,反對坑蒙拐騙,倡導善心善行。而提倡善心善行、中國五千年文化的支柱---道教,則希望得到更多有識之士的重視,這也與當今中央提倡深入弘揚傳統文化,提升全民道德修養不謀而合。

路漫漫其修遠兮,弘揚道教文化任重道遠,此文粗淺,權作拋磚引玉,希望有更多的道教及道學愛好者參與討論,一起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小輔料大生意


《易經》乃群經之首,是人類始祖伏羲氏傳承給後世子孫最偉大的遺產。作為炎黃子孫,黃帝文化自然不可或缺,《黃帝內經》、《黃帝四經》,都是人間絕學。還有被世界尊為萬經之王的老子五千言《道德經》,更是家喻戶曉。這四部經是中國文化的根基,不可不知。





研幾


文化是經歷上下五千年行成一種符合當代人文思想與主義科學的。

從禹舜湯時代開始就已經形成文化,經歷時代變遷,慢慢演變成統治階級的思想。

到現代,便是華夏文明。

文化是不斷髮展的,是由子子孫孫推動的。

只有人類聚集產生國度,慢慢形成一種思想,演變成文化。

文化的根源:人的思想,促進時代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根本。

(寫的不好,請多指教)



葉溫


易經~道德經~四書五經

體、相、用。

道是體、德是相、用是萬有。

道是本體,無形無相,靠悟,去除分別判斷取捨心;德是道的相,進入這三維加時間(時空),靠思維可以感知,即一(有),道(無)生一,所以有生於無;用是指萬有,皆是生於一,而一源於無。

所以,悟道,即是迴歸本源,心入無為法,合德歸道,即天人合一。

一翳在目,千花亂空;

一妄在心,恆沙生滅。

本自清淨,本無生滅。

悟則剎那間,迷經千百劫~


順其自然杜科斌


在中國文化史上,《周易》歷經數千年創作而成,被譽為群經之首。

《周易》的創作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卦畫的產生;卦爻辭的產生;《易傳》的產生。一般的認為,伏羲作八卦與六十四卦的卦畫;文王作卦爻辭;孔子作易傳。據文史專家的研究表明,文王作卦辭,周公作爻辭。而《易傳》主要作者是孔子,後又經其弟子補充。即便爻辭確實是周公所作,而文王乃周公之父。周公將授自父親的爻辭補入《易》。稱卦辭和爻辭均為周公所作,也不為過。同樣孔子傳《易》於弟子,弟子們將孔子所授之精義補充進《易傳》,補充的內容亦是孔子之言。說《易傳》為孔子所作,亦不為過。

故曰:《周易》歷時三古(上古、中古、下古),人更三聖(伏羲、文王、孔子)而成。《易經》原本是部占卜之書。孔子為其做傳後,成為《周易》。賦予了其深刻的哲理和高貴的品格。《周易》大義,一言蔽之——一陰一陽之謂道。懼以始終,其要無咎。與時俱進,適時變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