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解剖首例新冠肺炎遗体,你认为会不会有新发现?

家乡宁陵


首先致敬三位逝者和逝者家属,致敬尸检的专家!

武大中南医院报道了两例肺癌手术切除的肺部HE病理图片,回顾病史时发现手术时患者已患上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但无症状),因此是不可多得的标本:

2020-2-17 呼吸专业影响因子第一的杂志柳叶刀呼吸病学(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在线发表了王福生院士的论文,题为Pathological findings of COVID-19 associated with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50岁男性新冠肺炎尸检结果。AB为肺,HE病理似可见透明膜、巨细胞,大量炎性渗出和炎性细胞浸润。符合ARDS。C和D为肝和心肌。

现在难点集中在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但是患者还是一个接一个的离开。可能在普通人眼中,一个陌生患者的逝去,只是意味着灰色的死亡人数又加一,跟确诊人数的增加一样,只是一个数字,顶多只会让自己“哦”一声。

但对于这个家庭来说,可能是塌了一片天。而对于医护人员,那是一个生命的离去,是阶段性失败。新冠肺炎特别是危重症患者的治疗浸透着医生殚精竭虑所耗的心血,护士们每天数小时甚至每次十余个小时(白夜班倒)不间断的高强度工作。他们还要冒着无处不在的感染风险。全国医务人员已经确诊新冠肺炎3000余例,九成在湖北。在如此辛劳和冒个人风险之下,仍无法力挽狂澜,甚至病毒已经转阴或临床症状已经开始好转时,病情又急转直下最终宣告不治,这是一种何等的挫败、无力和不甘。

我们需要对机体、病毒、疾病、病毒和机体相互作用机制了解和掌握更多,发明更好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开发更多更有效的治疗药物,最终打败病魔。我们医护人员不想在每个患者身上都要经历这种挫败、无力和不甘,患者家属更不想。

目前公布的三例都是肺HE染色图片,2例手术标本一例尸检。病毒感染引起肺内病变分成不同时期,因此三例病理有所差异,可能正好反映了不同时期疾病的不同形态,背后隐藏的个体差异,以及不同的并发症、合并症带来的影响。

第三例肺内主要是典型的急性肺泡损伤即DAD,对应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它可能反映了疾病早期阶段,这在其他病毒性如流感病毒肺炎中也非常常见。湖北金银潭解剖的两例HE染色下肺部病理特征都是比较典型的病毒后感染,呈现炎症—增殖—纤维化多种表现并存的复杂局面。像第一例有多核巨细胞和细胞内的病毒包涵体,它不仅可以见于巨细胞病毒感染,其他病毒,包括SARS冠状病毒同样也可以引起。第二例除了肺泡腔内炎性渗出之外,增生和纤维化更多一点,肺间质纤维增生,内有成纤维细胞灶(fibroblast foci)存在,提示纤维反应的激活。这种成纤维细胞灶分布在间质内,不像特发性肺纤维化的成纤维细胞灶靠表层一些,更吻合病毒感染后新形成的纤维增生。

由于肺间质增厚,相当于肺泡变厚变硬,就像一个气球变成塑料球,吹不动还很费劲,可能导致临床上人机不协调、气道压高或潮气量不足、弥散功能下降,通过病理生理改变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不利于患者的预后。

假如第二例的继发性纤维化更重,就完全有可能是继发纤维化是患者重要死因、导致患者的离世。

如此一来,继发纤维化可能是一部分患者在中后期疾病加重或不治的原因。他她可能扛过了第一波病毒的进攻,但在抗击外敌过程中自己内部也形成高风险事件,导致严重后果,就好比一个国家为了打仗大印特印钞票,仗打赢了经济也崩溃了。为了避免纤维化的形成和后果,对抗纤维化就有可能是一部分患者中后期治疗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并且这些纤维化不一定会很快吸收完全,好转出院时肺内有可能会存留一些纤维化病灶,这时候可能就需要考虑短期服用一些抗纤维化药物。第二例的HE病理也让我们确信,一些新冠肺炎患者在疾病过程中的确可能形成肺一定程度的纤维化改变。那么如果患者胸部CT发现比较明显的纤维化迹象(比如纤维条索伴有牵拉性支气管扩张),这完全有可能作为抗纤维化治疗的指征。从这样一个例子,就能看出病理对疾病判断、临床—影像联系和临床治疗,都有可能发挥重要意义。

HE染色只是最初步的病理检查方法。

我们需要进一步的病理检测提供更多信息。比如检测肺内的病毒,可以核酸原位杂交法直接检测肺内病毒,也可以用新开发的针对病毒成分的抗体进行病毒抗原的免疫学检测。比如观察病毒感染灶内免疫细胞数量和分布有何特点,可以采用免疫荧光法或免疫组织化学法对组织切片进行染色,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再用激光扫描细胞仪(laser scanning cytometry)进行定量计数分析。

新型通过体内Spike蛋白与ACE2蛋白结合,从而入侵上皮细胞。但在相同防护条件下同样暴露在新冠病毒中的医务人员,有的人不染病,有的染病甚至离世,那么有没有可能病者或逝者的肺上皮细胞表达ACE2特别高,特别方便病毒入侵?

这问题对于病毒、疾病和病毒与人体作用机制的认识非常重要。从预防医学角度,假设人与人ACE2表达水平有别,而这又会导致一些人不容易感染冠状病毒,一些人容易感染(就像乙醛/乙醇脱氢酶影响人的酒量),那么针对普通人群,有可能抽个血检测一下ACE2基因表达水平,就能够断定他她是否易感人群,提前采取不同的预防策略和措施。同时一个关键性蛋白的表达与致病的关系,对于药物开发同样非常重要。比如有争论ACE受体拮抗剂能否抑制病毒入侵上皮细胞。如果能总结若干例尸检肺内ACE2的表达和分布,就有可能帮助明确ACE2是否可以作为很好的靶点。如果不是,药物开发人员就没有必要把这个靶点当宝贝,在它上面空耗时间精力和金钱。

除了上述组织病理和分子病理观察外,还可以进行超微病理观察,即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和亚细胞结构。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在微米级别,而电子显微镜是纳米级别。这样就能够在更细微的层面,全面了解病毒入侵导致组织细胞损伤的形态变化,进而推测其病理生理机制。这同样有可能为确定患者治疗重心和药物开发提供一些旁证。

HE染色只是个开头。完成所有以上这些工作,都需要不少时间。

耐心等待吧。就算最后所有结果都出来,没有能够提供多少核心信息,或者病理跟SARS完全相同,那也是全新病毒的全新发现。此外这还只是肺的结果,人体那么多器官病理改变为何,是否可以导致患者死亡,其各自的病理改变和机制为何,对临床诊疗又有哪些提示意义?

我们不应该以固有眼光看事情,17年后的今天,我们的技术手段更为先进,我们对疾病和病毒与机体相互作用的方式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分子流行病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发展,为疾病本质的认识提供了更先进的武器。结构生物学和分子药学的发展、高通量平台的建立建设,也让治疗药物的开发更加省时省力,高效快捷。同时,临床诊疗手段和技术水平也不知道进步了多少,比如ECMO的使用,有创通气时PEEP的滴定,呼吸机参数和模式的优化。临床上这些诊疗技术和药物的进步,常常有赖于基础科学的进展,以及对疾病本质认识的不断深化,包括病理学表现和机制。病理学科本身也在飞速发展。

由此可见,同样是尸检,今天新冠肺炎的尸检很可能比十七年前SARS的尸检能够挖掘更多有价值的信息,更能从基础机制和临床应用两个主要方面,促进对疾病的认识和临床诊治,从而在这一个角落推动医学科学的发展。

如果有人凭这个病毒跟SARS亲缘性极高,就认为它跟SARS的病理一定一模一样,这是想当然。如果因为尸检全部结果出来的确如此,好像什么名堂都没有干出来,而对尸检冷嘲热讽,借以显示自己的全知全能,那更是跟科学的态度南辕北辙,只能显示自己的无知无能。

科学绝不是想当然。而有时候证明一种方法的失败,或者一条路走不通,对科学同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如此一来,人类从此就可以继续探索别的更有希望的道路和未知领域,没有必要在这个岔路上继续白白耗费精力和金钱。一个例子是心脏干细胞修复心脏,连同心脏干细胞本身的存在都被最终彻底证伪,人类从此就没有必要在不存在的东西上面倾注希望。

病理报告上常常有大段的描述性文字,病理诊断有时也只能给出一个描述性诊断,而不是具体的什么什么病。

这个不假。但是绝不能因此仅仅把病理学理解为描述性的科学,认为它可有可无,忽视它的重要性。恰恰相反,病理学既是现象和特征的描述,同时病理学的更重要任务是阐明这些现象和特征背后的机制,从根本上为医学服务。

我很喜欢病理学,以前在呼吸内科轮转的时候也常常需要跟肺癌、间质性肺疾病等高度依赖病理学的病种打交道,但仍然对病理重视不够,知道的不够多。这是我利用业余时间翻译临床病理书稿最大的反思和体会。

期待后面能有更多有价值的发现。中南医院这两例病理结果的获得非常偶然,在确诊新冠肺炎之前做的肺切除手术,这种标本可遇不可求。

而且患者当时没有症状,病理也不一定典型。希望更多逝者家属能够理解尸检的重要性,把对家人的爱,以及无尽的遗憾和不甘,升华成为大爱,为还在跟疾病苦苦搏斗的其他患者、医务人员,提供一个通过尸检更加了解疾病和病毒的机会,从而提高更多人生还的希望,也让人类彻底攻克这种疾病以及其罪魁祸首——冠状病毒,提供一些帮助。如此而来,亲属去世之后能够以尸检的方式实现大善,为科学之真贡献力量,这或许是对逝去的亲属一种最好的告慰和纪念方式。

真诚希望所有人的所有善意和努力,能够多挽救哪怕是一个人的生命。


一枚心内科医生


2020年2月16日凌晨,在获得家属同意以及法律的允许下,第一例因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而去世的患者遗体在武汉解剖完成,负责解剖工作由当年参与非典解剖的医学专家刘良教授主导;并且在当天下午,第二例患者遗体也解剖完成。

预计病理报告将在10天内获得,也就是2月26号左右。

刘良(左侧)

通过对患者遗体的直接解剖而获得的病理结果,为我们研究此次新型冠状肺炎的病理机制,以及将来对疾病的治疗会提供很大帮助,毕竟通过外部手段进行间接分析能够得到的信息是不完整的,如果没有病理解剖,那么人类对该种疾病就不会有全面系统的认知。

本次因新型冠状病毒而死亡的患者已经多达一千八百多例,但直到16号之前,医学专家们都没有获得一例病患遗体进行解剖,虽然也有大量患者已经痊愈出院,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已经全面了解了这个病毒,而对遗体进行病理解剖,将会找到很多临床症状上的病因。

虽然本次疾病被称为新冠肺炎,但临床上有些患者并没有表现出呼吸系统的症状,相反的倒是其它系统出现了异常,比如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等(近两天还发现的该病毒可能会对男性的肾脏以及睾丸进行破坏)

总的来说,进行新冠肺炎遗体的解剖,会对我们更加深入了解疾病机制以及未来的治疗带来很大的帮助。

期待您的点评和关注哦!


赛先生科普


对于新型肺炎遗体进行解剖,是非常有必要的。但在这里我想纠正一件事,到目前为止,准备的来说,是有两例新冠肺炎逝者遗体完成了解剖工作。

为什么要纠正这样一件事?

很简单,这是对逝者及家属的尊重,感谢他们为我们社会做出的贡献。

当然,不学医的大家可能不太清楚。事实上,即使到了现在我们医学如此发达的今天,尽管尸体解剖的价值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但仍未被广大公众所接受,我们仍然受到“人,生要全肤,死要厚葬”、“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医乃仁术,不宜刳剥”等等传统观念影响,尸体解剖被视为对死者的不尊。临床上,我们就发现有一些死者在生前已经同意捐赠遗体,但是到了届时有不少亲属就不同意,而只要有一个亲属不同意,这遗体就没法捐赠。所以,哪怕在平时,尸检率都是非常低的, 10%以下。

那么,我们为什么会那么强调对新冠肺炎患者进行遗体解剖,到底会有什么新发现吗?

第一, 对于新冠肺炎患者的真正死因肯定是有更进一步的明确作用的。大家都知道新型冠状病毒主要累及我们人体的肺部脏器,会导致病人呼吸困难,最后因呼吸衰竭而死亡。但这其实只是一个相对比较笼统的解释,对于死者到底是因为何种原因、造成何种伤害等导致的死亡,其实是需要进行尸体解剖,进行死亡分析的。

这样解释可能大家还不是特别清楚,我举一个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临床例子吧。比如一名脂肪肝患者因过度饮酒导致酒精中毒而死亡,这酒精中毒就是该患者的直接死亡原因,而脂肪肝只是他的辅助死因。

同样道理,一名新冠肺炎患者发生死亡,严重肺炎会引起呼吸衰竭而导致病人死亡,但是会不会存在其他器官的损伤呢?目前也有报道说新冠肺炎还会引起人心脏、肾脏等部位损伤,而这些损伤都有待尸体解剖进一步明确,而且这些损伤对于新冠肺炎患者的死亡到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同样是需要尸检才能进一步明确的。

第二, 对进一步提高新冠肺炎的诊断准确率有作用。即使是现在国内水平较高,国外条件再好的医院,仍存在10%左右的漏诊率和6%以上的不符率。

没错,现代化的免疫检查、CT、MRI等影像学检查,还有肝脏穿刺、内窥镜等活体检查,大幅度提高了我们疾病的诊断准确率,但是这些检查手段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我们医生可以给你找到病灶,但是有时候你会发现你问我们医生这个病灶怎么来,以后会怎么发展等等,很多时候我们是没法准备回答的。

像这次的新型肺炎,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们通过核酸检测做不到100%筛查,而仅靠CT确诊新冠病毒准确率也才76.4%。而通过尸体解剖,能够进行一个全面的病理学检查,对新冠肺炎会有更多的了解,这对提高疾病诊断准确率是肯定有提高的。

第三, 对现存的新冠肺炎患者的治疗、疾病的预防等等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大家可能觉得现在我们也都知道引起这次新型肺炎的凶手就是我们的新型冠状病毒,但是事实上,这其实对于疾病的预防,治疗还是远远不够的。

新型肺炎作为一种突发的强传染病,之前我们科学家是对它毫无研究资料的,而且对它还会不会有哪些独特的特点,比如是否真的存在粪口途径传播等等,都是我们目前所不清楚的。

通过尸体解剖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新型肺炎有哪些新的特征、人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具体的发病机制是怎么样的以及整个疾病的病理变化过程,会对哪些脏器、组织以及细胞造成损伤;对肺损伤的具体部位、如何侵犯损伤的过程等等。而这些都会为我们医生在下一步治疗新冠肺炎患者,尤其是重症病人提高重要的帮助,提高救治能力,降低病死率。

同时也会让我们公众因对新冠肺炎更加了解之后,更能坦然面对,直面新型肺炎!

当然,具体会有哪些新发现,大家很快就会知道,目前新冠肺炎逝者遗体解剖病理已经送检,专家也表示预计会在10天以内可以得出结论。

不过,在这里,我还是要提醒大家一点,仅仅依靠两例尸体解剖得出的结论往往还是有局限性的,因为数据太少、个体还存在差异性等等。要想真正了解更多的新型疾病,必须要有更多的尸体解剖数据,然后进行多方面研究,相互佐证,才能让我们更接近真相。


医学小侦探


我是医心雕龙,我来回答!我国解剖首例新冠肺炎遗体,你认为会不会有新发现?昨日在法律政策允许并征得患者家属同意后,两例新冠肺炎逝者的遗体解剖工作已经在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完成,对于此次遗体的解剖工作,我认为可能会找到一些对付病毒的新方法。

其实在这次新冠病毒爆发之初我们就已经掌握了大量的资料,比如率先在一些重症患者的体内分离出了病原体,并且完成了基因测序及拍摄了电镜照片,可以说非常及时,但这些工作毕竟只是在体外完成,并没有完全窥及病毒的实质,还没有真正做到知”彼“。

病毒侵扰人体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它的结构是一方面,对人体的组织破坏是另一方面,现阶段我们最缺的就是病毒如何破坏人体方面的资料,比如我们都知道病毒首先攻击的是人体的肺脏,但人的肺脏结构复杂,病毒到底攻击肺脏的那一部分?这些我们还不知道,有研究表明,人体的肺泡病毒分布量很大,但病毒是如何伤害肺泡的,这些我们也不知道!

还有,据目前掌握的数据来看,病毒攻击的并不仅仅是肺,很多患者还出现心脏、肾脏方面的问题,这间接反映了病毒可以攻击这些脏器的可能,但具体机制我们还不知道,只能通过这次遗体解剖找到答案。

毕竟通过遗体解剖可以掌握大量的一手资料,尤其是对人体组织破坏的过程,通过解剖可以清晰的观察到,这里不得不提解剖学对于医学的重要性,从重要性上来说,解剖可以算得上是医学之父,很多临床上难以解决的问题都可以通过解剖找到,目前医学上很多的治疗方案都有解剖学作为依据。

所以,我认为对新冠患者的遗体进行解剖,很有可能会找到对付病毒的新方法。


医心雕龙


什么叫新发现?首例解剖看到的一切都是新发现。

新冠状病毒肆虐神州这么久,对疫情和病理、药理的各种研究一直在加紧进行,并且有很大进展。但迄今为止,没有任何因新冠状病毒感染死亡解剖的案例可供参考。

对新冠病毒感染疫病的了解,似乎像一张拼图,在科学家们的精心对接下,开始渐渐显露出本来面目。但由于拼图缺少病理解剖这样一块重要部分,就完整不起来,人类就无法真正全面了解这个病,从而也无法给出真正最优的应对治疗方案。

这个最后的拼图终于在2020年2月16日在武汉金银潭医院得以完成。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法医病理学教授刘良领导的三人团队,承担了这次的2例解剖的重要任务。刘良讲述:“我从1月22号开始不停呼吁对新冠肺炎致死的遗体解剖,但推动起来太难了。”

这次解剖的主要任务是病理取材。

就是把遗体一些可能病变组织切下来研究。

由于病毒要灭活,取下的材料要放在药水里浸泡一段时间,然后切片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看看细胞和组织结构有什么变化。

随后的一段时间,科学家们要对这些组织和细胞进行详细的病毒学、病理学研究,并且与以往的一些病毒感染组织样品进行对比分析,找到本次冠状病毒肺炎与以往病毒感染,比如SARS感染的不同或相同之处,以找出最好的应对治疗办法。

刘良指出,过去这样的研究至少需要一两个月,但鉴于此次疫情的严重性和解决问题的迫切性,研究员人员将会日以继夜的钻研,力争10天左右得出较大进展。

会不会有新发现这样的问题,是幼稚可笑的问题。

通俗的说,对疫病遗体的病理解剖本身,就是看看这个疫病对人体组织造成了什么样的伤害,病人最终的致死原因是什么。

新冠肺炎过去没有过解剖,这次解剖的是有史以来的第一第二例,这本身就是新发现,不存在有没有新发现的问题。

当然,只解剖2例病例,可能可以了解到很多新冠肺炎对人体组织的破坏,但是不可能完全弄清楚一切细节。因此今后如果再有解剖,才是有没有新发现的问题。

结论:这次解剖看到和发现的所有情况都是新发现,将对今后防治新冠肺炎起到重要作用。

借此机会,我们不但要感谢承担这次任务的科学家们,还要诚挚感谢捐献遗体的病逝者和他们的家人。这种无私的奉献与探索,才是人类战无不胜的根本所在。

<strong>


时空通讯


大家好,我是一名主治医生,致力于用最通俗的语言讲解医学知识,想了解更多医学知识,请关注我,如有疑问,欢迎留言,有问必答

可以肯定是一定会有新的发现,病理解剖是诊断疾病的金标准,举个例子我们诊断肺癌,我们在肺部CT上发现了一个白色的团块,医生给的报告是:肺部占位,肺癌可能,那怎么去确诊呢?必须把这个白色的团块取出来做病理检查,病理检查发现符合肺癌细胞的特征,就可以确诊了。

病理解剖会有什么新发现呢?

一、认识病毒在体内的分布

目前临床上确诊新冠肺炎主要是取咽拭子或者重症患者的肺部灌液样本,现在新的研究在粪便发现了病毒,那么该病毒在肠道分布的情况如何,或者在其他脏器是否还有分布,都需要等待病理的结果。

二、明确机体的病理改变

虽然死亡人数已经接近2000人,但该疾病的治疗方案没有统一的标准,其实是源于对疾病的致病机理尚不清楚,比如患者的肺CT发现了毛玻璃样的改变,那这个毛玻璃改变究竟是什么,没有人够讲的清楚,另外该疾病对心脏、肾脏、肠道都有损害,那造成了什么样损害,损害程度又如何?这些都需要取到这些器官的病理标本,才能明确。

了解各个脏器的病理改变以后,医生就能根据病理改变的结果给予更科学的治疗,比如目前很多患者的血常规表现:白细胞不高,淋巴细胞下降,按照常理来说,病毒感染应该是淋巴细胞增高,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是病毒直接攻击了淋巴细胞吗?还是病毒把生产淋巴细胞的工厂,淋巴结破坏了,不同原因,我们的治疗方案会不一样。前者我们可以采用采用促进的方式,后者只能增援了。

据说刘良教教授介绍,病理结果一般需要10天出结果,需要对病理切边进行染色处理,再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才能得到结果。

最后,需要特别特别感谢自愿遗体捐献的人及家属,是你们对人类认识新冠肺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后续病人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历史不会忘记你们,人们也不会忘记你们,你们是最美的逆行者。

欢迎大家关注、转发,如果有帮助,就帮我点个赞,谢谢大家支持。


刘医生的科普课堂


2月16日凌晨3时全国第1例新冠肺炎逝世患者遗体解剖工作完成,在2月16日18时全国第二例新冠肺炎逝世患者遗体解剖仪式完成,两例解剖工作都是在武汉金银潭医院完成,并且是在法律政策允许下,也争得了家属的同意。


参与解剖工作的法医病理学专家、湖北省司法鉴定协会会长刘良(左)

首先一定要感谢两个家庭的理解和付出,为疫情防控工作做出特别的牺牲。此次新冠肺炎逝世患者的解剖工作完成后,已经成功拿到了新冠肺炎病理。

我们清楚人体是非常复杂的,虽然现在可以通过一些医疗设备进行人体器官的扫面成像等,但这种方式就像是镜中看花一样,很多细节无法清晰地掌握。为了做出准确的判断,就需要进行实际观测。最典型的例如,新冠肺炎患者肺部通过做CT发现是毛玻璃样病变,但具体病毒是如何达到这种效果的并不清楚。



再例如病毒除了对我们的肺部有着致命危害外,对于其它器官是否有影响,这些目前都不能准确的判断。那么通过解剖就可以准确的判断出病毒在人体内每分每寸的影响。例如这个病毒在肺部中是如何分布的,它们有何“偏好”。再例如此次新冠肺炎患者表现出白细胞不高,淋巴细胞下降。但如果按照正常的病毒性感染,淋巴细胞应该升高才对。


因此这个时候就需要判断新冠病毒是否直接杀死了淋巴细胞,还是因为直接攻击了淋巴结等等问题。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于这场对抗新冠病毒的战役也是如此,要清楚的知道新冠病毒如何破坏我们的身体、并且主要破坏什么器官等等问题。而解答这些问题只能通过病理解剖显微镜观察的方式,仅仅是拍CT无法得知这些情况。

更准确的搞清楚新冠病毒的作用机制,就能给出相应的治疗应对方案,因此说病理解剖非常的重要,此次两例解剖的研究结果会在十天之后才能给出。



科学黑洞


病理解剖有利于明确新冠肺炎发病机制,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治疗。

根据报道,两例新冠病毒感染后去世的患者遗体解剖工作,已经在武汉金银潭医院完成。解剖团队经过国家卫健委的批准和支持,并征得患者家属同意后,对两名新型冠状肺炎逝者进行了病理解剖,目前解剖病例切片已被送检。

对于新冠病症逝者病例解剖的难度何在?

新冠病毒疫情爆发已有一段时间,为何对病死患者的遗体的病例解剖迟迟无法开展呢?

首先就是病毒的感染风险非常大,因为重症患者身上仍存在着大量的病毒,对操作环境有要求,不能对空气或者环境造成污染,解剖人员必须有安全的防护措施,解剖过程中如果防护不当,会引起再次感染的风险。

病例解剖预计10天左右会出结果

解剖工作主要是完成取材过程,接下来会将切片放到显微镜下下进行观察,去查看感染细胞的结构和组织结构的变化。同时对切片进行各种特殊的染色,去观察它的变化。预计最早10天左右会出结果。

病例解剖会有新发现吗?

通过病理解剖研究,可以观察感染细胞的结构和组织结构的变化,根据这些特征变化,可以诊断出病情,可以弄清楚新冠肺炎的病变特点病变在脏器上的分布。希望能总结出一些新的规律和发现,提供给临床救治使用。

期待病例研究结果,武汉加油!


量子实验室


大家好,我是药学专业毕业的,人体解剖学是每个医学生或者医学相关专业的学生的必修课,以目前的医学手段,包括PET-CT(影像学检测)都无法准确的分析疾病的因素,因此出现了黄金检测标准,俗称检测金标准“病理学检测”,他能准确的反应疾病损害器官或组织的程度,通过免疫组化在一定程度上也能确认细胞哪些反应蛋白的启动,是目前最为准确的检测标准,但是病理学检测,最著名的是组织病理学检测,他医院常有的检测手段“活检”也就是“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测”,其意义差不多,只是组织病理学检测是从死者身上可以取到多个位点,运用相关的染色检测手段,或蛋白检测手段,更能准确的反映出,病毒对身体的侵袭程度,并且身体免疫细胞的的哪些抗体起了作用,更便于以后疫苗的研发,并不是简单的解剖开看一看就完事的,并且,对于操作医生影响也是非常大的,他们必须做好相应的防护机制,因为解剖过程中很可能医务人员因为职业暴露问题,而受到感染,所以相应的防护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希望大家共同努力,攻抗疫情,武汉加油,祖国加油!


杨同志说干细胞


冒这么大风险却解剖新型冠状病毒遗体,肯定是有重大研究意义的,也必将会有至关重要的发现。要不然,不仅对不起法医的所冒的风险,也对不起死者本人以及家属。在我国,讲究的是入土为安,死后不希望再被摆弄。而首例冠状肺炎死者家属同意死者被解剖,肯定是觉得这样做有意义,对整个冠状病毒的防疫有意义。


我们目前对于冠状病毒的了解还十分浅显,基本处于临床表现。比如得了这个病毒后会发热、咳嗽、咽痛、呼吸困难、肺部出现炎症、纤维化等症状,但这些症状都是宏观的,达不到细胞层面。我们身体感染冠状病毒后,病毒如何导致细胞损伤,机体又发生了那些抵御,我们在细胞水平无从得知。而解剖后,这些第一手资料都可以得到。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切片分析,从细胞层面了解病变组织的情况,明确宏观症状和围观毒理的关系。从而为特效药物筛选、病毒的治疗提供指导性意见。


而且,我们还可以知道病毒除了感染肺部意外,还会导致那些器官受损,从而推断出来患者发病的整个过程,弄清引起患者死亡的因素。这些细节可是帮助后续重症患者治疗的宝贵经验!

其实解剖这种传染性患者的遗体是十分危险的,医生面临了很大的感染风险。因为遗体体内存在病毒,而解剖的过程势必会碰触这些病毒,所以法医必须要做好防护措施,保证自己的安全。另外,取走的样品是带有病毒的,所以样品必须在福尔马林中浸泡大概10天才行。因此,10天之后,毒理学家才会加紧对脚本分析,希望造出数据,未肺炎治疗提供宝贵的指导意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