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人性本善。孟子說人性不善不惡。苟子說人性即惡。你們認為哪個說的準確?為什麼?

踏劍尋雪


無論你是贊成哪一方。有效監管都是必不可少的。否則你就會自食其果,被別人奴役!


森林野狼30801284


所謂的人性善惡論,本是爭論人之初是利己主義的,還是利他主義的。但是世人卻糊里糊塗地把利己理解成利己主義,把利他理解成利他主義,這就使得人性善惡論的前提就錯了,才使得原本簡單的問題變成了千百年來被爭論不斷的哲學問題。

首先利己和利己主義不是一回事。利己其實是每個人的生物本能,人的任何一個舉動都是以讓自己更開心、更舒適、感覺更好為動機的,比如喝了要喝水,餓了要吃飯。中國的古人之所以無數次辯論人之初是善還是惡的問題卻無果,其實就是因為弄錯了這個前提,那就是用一個社會人道德的概念去定義一個人類純粹生物性的階段是毫無意義的。

事實上,正是利己的生物性才保證了各種生物能在殘酷的自然競爭中生存下來,絕對正確,無關道德。

記得當時很多人提出了很多反例,比如為何有人要選擇最痛苦自殺?我的答案是因為生不如死,對他來說活著比死去更痛苦;再比如,為何人明知道吸毒是不好的,但還是要吸毒呢?我的答案是他認為吸毒不好不能吸的時候往往都是他吸完滿足的時候。當毒癮發作的時候,他的真實內心是先吸完這一口再說,所以他就去吸了,因為不吸還不如死了呢;再比如,為啥泰坦尼克號的男豬腳要無私地把生的機會給女豬腳呢?一樣道理,因為男豬腳會覺得這樣做才能對得起他偉大的愛,死了都比獨活開心;再比如那個終極問題,父母對子女總是無私的吧。抱歉,本質上也是出於讓自己感覺更好的動機。你看,他們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你吃吧,看你吃是我最開心的事情。對不對?

那麼,為什麼我們又要以道德的名義來批判利己主義呢?大家都知道,從單個生物的角度來說,人是很脆弱的,即便將利己的本能發揮到極致也好不到哪裡去。之所以能奇蹟般的存活下來,還活的挺滋潤,就是因為人發現了集體協作的好處,於是社會的概念也就出現了。那麼社會中的人如何和諧相處,並且在和諧相處的前提下還能保證利己效果的最大化呢?在實踐中,人們發現你要幫助別人,別人才能來幫助你,每個人都為集體付出,集體中的每個人才能過的更好,於是道德出現了,而集體意識更是道德中最重要的根基。後來,以道德底線為根本的法律制度也出現了,於是,人類進入了文明時代。

在文明時代,人們都知道利己主義往往存在於道德缺失者身上,表現出來就是隻為自己,不考慮他人和集體,最終集體的損害又會影響到每一個人。所以,利己沒有錯,但利己主義卻是錯誤的,是應該被批判的。而很多人正是分不清這兩者的界限,理所應當地做著利己主義的事情而不自知。

為啥要捋清利己與道德、個人與集體之間的關係?為了正三觀吶!用大學生來舉個栗子:讓你去開會,你說NO,因為你覺得不開會更舒服;讓你去開會,不去扣學分,你肯定會去,因為你覺得去的話會讓你享受到不被扣學分的快樂,扣學分會比去開會更痛苦;讓你去開會,去的人每人發一個大紅包,你跑的比兔子還快地開心的去了。為啥你的想法會完全不同,就是因為你對開會這件事的認識變了,因此動機也就變了。

沒明白?再舉個口感更好的栗子:就像是捉對打牌,在自己的牌不好的時候,你寧願把自己的牌給打爛都要送對門先走,為什麼?因為你知道你倆是一個集體,他先把牌打完,你倆就都贏了,這個時候利他、利集體就是最大的利自己。而很多人正是意識不到他們對集體利益的破壞會對自己帶來什麼樣的負面影響,所以最終變成了利己主義的簇擁。如果他們意識到道德滑坡的結果可能是當自己遇到困難時,也不會得到大家的幫助,或者當他們認識到利他、利集體才是真正的利己的時候,我相信他們的三觀才會發生變化,利己的動機也會發生變化,行為也會發生變化!

那麼為啥現在很多人三觀不正呢?老張覺得這還是社會的責任,是教育的責任。我們對學生進行道德的教育總是太過於虛化、泛化和口號化,卻很少跟學生解釋為啥我們要有道德,為啥這樣做是道德的,為啥道德是重要的,為啥個人和集體是一體的。我們教了太多的概念,卻很少教他們知識;我們只告訴他們什麼是對的,卻很少告訴他們為什麼是對的。所以最後就是知道卻不懂得,因為不懂所以懷疑,因為懷疑所以不相信,所以整個社會道德滑坡,私慾氾濫。這個時候僅僅去怪個體,其實對個體也是不公平的。

三觀正了,利己也不怕,因為利己的行為即便不是以利他利集體為動機的,至少也不會傷他傷集體。就寫這麼多吧。時代會變,社會會變,道德的評判標準也會變,但是我堅信有一條永遠都不會變,那就是做人做事都應該以不傷害他人為底線,否則就是錯的,不商量!



炎師心語


人生道路自己走

長於淮南是甜桔,長於淮北是苦桎,後天成長環境和教育,對人的成長影響很大,人剛生下來是赤子,如似一張白紙,後天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環境因素,在紙上繪畫著種種圖畫,美的,善的,智慧的,當然也有假的,醜的,惡的。這一些人生底色,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生底色,影響著人生的大概走向。

但人的思想觀念,行為習慣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在某種環境下,會發生變化,甚至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這也是常有的事。幡然醒悟,立地成佛,重新做人等,就是這種情況。所以文革中“老子英雄兒好漢,老子反動兒混蛋。”的血統論,是荒謬的。革命戰爭年代,多少出身於封建家庭,官僚世家的子女,成為堅定的革命者,甚至是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領袖。而一些出身工農家庭的,也有成為反動統治階級的走狗,鷹犬,劊子手。

同樣的家庭和環境,也會出不同的人,即使是雙胞胎兄弟姐妹,也會走不同的路,有不同的人生,人的複雜性就在這裡。

一般來說,一個人的性格脾性,行為習慣,遺傳因素影響大,當然也可改變,在某種因素下,似變了一個人,性格脾氣都有很大改變也有,原來暴燥的變成細緻了,原來軟弱的變得剛強了,等等,當然反向變的也有。

所以說,人的行為習慣,思想觀念,有先天遺傳的因素,但主要是後天環境因素影響,是先天和後天因素的合金。孔子的性本善,孟子的性本惡,荀子的無善惡,都有片面性,不能很正確的解釋人性本質問題,只有唯物主義的先天和後天合金說,才是科學的人性說。

人生的道路自己走,在人生這張白紙上,描紅還是描黑,是畫最美的圖畫,還是噴灑汙泥濁色,全由自己決定。











海島水仙


人性是善是惡,或者無善無惡,其實是不重要的。古代聖賢提出這些觀點,並不是基於對人的科學研究,而是為自己的理論(治國平天下方案)提供服務的。

孔子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人性都差不多,後天的習性卻差距很大。為了統一,為了規範,為了社會長治久安,孔子提出了“仁”這一主張。不分三六九等,天下臣民,統一懷一顆“仁”心,統一向“仁”發展,那麼天下歸仁,自然就是太平盛世。

孟子說:“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性都是向善的,就像水往低處流。若想人心歸附,一統天下,只須君主樹立榜樣,為萬民之模範,引導人民向善。這樣堅持下去,歸附的人民越來越多,正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長此以往,必然天下一統。

荀子說:“人之性惡也,其善者,偽也。”人性本身是惡的,不好的,那些善都是人為的。因為人性惡,所以人民需要教化,需要禮來規範,需要法來強制,如此人民自然向善,合乎規矩的為人做事,不敢做惡,天下人由此可以勁往一處使,由此可以無往而不勝,由此可以長治久安。

王陽明說;“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人性的本體是天理,天理無善無惡,有善有惡是人腦瓜子轉動的結果,這些善惡,人的良知都能分辨,都能知道,人只須照著自己的良知去做就行,堅持善的,去除惡的,這就是一切學問的根本。

所以,人性是善是惡,或者無善無惡,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人能夠向善,做善事,這才是結果,是目標。

不管通過自我的意志力,還是教化和禮儀,或者法律強制規定,只要向善,那聖賢的話就沒白說,聖賢的目的也便實現了。





龍易國學


人性:孔子、荀子、孟子是指人的與生俱來的天然屬性(人性)是否善惡。他們所認為非善即惡,或非善非惡是不正確的。人性本無善、惡之分,何來的非善非惡呢?人性的好惡均為環境使然。好的環境(關鍵是教育和法制的作用)使人向善,而惡的環境必然使人向惡。試想下,如果偷、砸、搶、詐、騙,貪汙受賄奸不能受到應有懲罰,肯定就會有第二個效仿。隨之有第三、第四至全部人員跟上,最終倒至是非不分,黑白顛倒,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現象。只有在合理的制度和道德教化下,人性才會向善。所謂天然的非善即惡,或不善不惡是根本不存在。

就跟人的思維,是物質世界在大腦中反映,物質的發展變化,自然在大腦思維中就會產生相映變化。如果沒有物質,大腦就不會有反映,思維就更不會存在。所以,善與惡是由外部因素決定的,而非先天具有。孔子、孟子、荀子有關人性的論述缺乏依據是荒謬的。


橄欖枝26










淘金謀士


孟子,苟子說的都有可能。但,孔子說的性善論肯定是錯的。因為性善論不符合自然的優勝劣汰的法制。人類如果生下來就好善,不欺負弱小,沒有強烈的私慾的話,人類不可能發展到當今的地位。我們沒有肉食動物那樣強健的體魄,沒有草食動物那般迅捷的速度,我們擁有的就是比世界上任何動物們都要強烈的貪慾,和私心!我們強大的大腦不是為他人而生,只為自己而生!說到這份上大家還相信性善論的話,我只能祈求老天保佑你們了!不要再次成為兩腿羊。


popotantan


孔子孟子荀子都是站在人的角度看人,就根據自己的看法對人性做出結論。

孔子認為人性本善,這一說法比較博得一般人的認可,人之初,性本善,他的矛盾在於既然人性本來是好善的,還有可塑性,所以孔子的學說都是教人做人,和性本善的定論是有一定的衝突的。

孟子認為人性不善不惡,這是中庸之道,既不得罪好人也不得罪其他人,不善不惡是為中性,所以只有土石草木才無善惡之性,實際是又不善又不惡,不好不壞的人哪有?

荀子認為人性是惡的,這種觀點不為多數人所接受,人們總是對自己過高的評價,然而不管多少人反對,荀子對人性的定論是值得肯定的,確實是惡的,這是客觀存在的事實。

目前這三種觀點不是一下子就能肯定和否定,或否定之否定,需要一定的時間探討


山谷大師


幾位先賢說的其實都沒有錯!各有各的論述偏重,各有各道理精髓,而對錯又都在情理之中,我輩無法評判!

人性的善惡,首先就出至於“人性”,因為自然界的其它動物的“獸性”是從來不能用“人性”加以善惡而論的。所以,善惡只適合於人類自己。

而“人性”只是我們人類生存文明中自己創立的生存法則,對錯也只能表現在文明生存的實踐之中。

善惡都出之於心,而心性來之於生存和貪念,人性的“善”是很重要的,是人類能團結、沿續、征服自然界和其它動物的法寶!如果不是“善心”壓制了人類的“惡性”,取得善惡比例的平衡,那麼人類早就以自相殘殺方式而自由終結了。

善惡出之於時、於勢,當辯證而論。行可相同,但善惡定論不同。例如,雙胞胎爭食母乳而抓,誰善誰惡?善君討伐惡君,誰善誰惡?宰殺豬牛取肉而食之,誰善誰惡?

所以,我個人還是比較贊成孟子的“人性不善不惡”的這個說法!


牧牛農夫


善惡之分三種觀點都接近事實,沒有客觀全面地說明問題實質,一個人生性如何,應該怎樣沒有具體的評判標準,也無法作出正確的判斷。一個人剛來人間的第一聲啼哭是一樣的,但出生環境無法選擇,不管貧窮與富有人生道路由自已主宰,有的人通過奮鬥由貧變富,奉獻社會,有的人碌碌無為,變成社會負擔,遵重人生,棄惡從善,讓我的人生平凡而偉大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