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老師講成語故事之六十二:不恥下問

春秋時期,衛國有個大夫叫孔圉(yǔ),他謙虛謹慎,聰敏勤懇,善學好問,學識淵博,在衛國有很高的聲望

但是“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像孔圉這樣聰明的人,也犯了一次糊塗,改變了當時很多衛國人對他的看法。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焦老師講成語故事之六十二:不恥下問

孔圉不恥下問

原來,孔圉很器重太叔疾,一直想把自己的愛女孔姞(jí)嫁給他。魯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冬天,太叔疾逃到宋國,娶了宋國公子子朝的女兒為妻,她的妹妹隨嫁。後來,子朝因故逃出宋國。孔圉得知這個消息後,就趁機勸太叔疾休了子朝的女兒,然後把自己的女兒孔姞(jí)嫁給了他這下,孔圉的一大心願終於實現了,這似乎是一個花好月圓的美麗結局

可是,孔圉做夢都沒想到的是,自己的新女婿太叔疾特別喜歡前妻的妹妹,休妻後,一直對她念念不忘,輾轉反側,夜不能寐。太叔疾儘管娶了孔圉之女為妻,但是暗中派人去宋國,把他前妻的妹妹悄悄接來,安置在“犁”這個地方,還為她修了一所富麗堂皇的宮殿,就好像他的第二個妻子。俗話說,“紙裡包不住火,雪堆裡埋不住死孩”,這件事被孔圉聽說了,他特別生氣,準備派兵攻打太叔疾,為女兒討公道。孔子得知消息,就來勸說孔圉勿動干戈。

孔圉還是怒氣難消,就去找太叔疾,強行把女兒要了回來。太叔疾擔心孔圉會攻打自己,就再次逃往宋國。

過了沒多久,孔圉又將女兒孔姞嫁給了太叔疾的弟弟遺。

其實,孔圉作為一個臣子,想要攻打國君就是以下犯上,還隨意將自己的女兒嫁來嫁去,這都是不符合當是禮的行為。為此,衛國很多人就改變了對他一貫的看法

金無足赤,瑕不掩瑜。儘管孔圉在嫁女這件事上做得有些糊塗,但是他一生勤學好問的精神還是值得學習的當孔圉去世後,衛國國君為了讓後人學習和發揚他勤奮好學、不恥下問的精神,特意賜給他一個“文”的諡號。因此,後人尊稱孔圉為“孔文子”。

孔子有個得意門生名叫端木賜,字子貢,也是衛國人,聽說孔圉嫁女的事情後,認為孔圉不應得到那麼高的評價,對他死後被授予“文”這一諡號大為不解

。於是子貢帶著這個疑惑,去請教孔子:“先生,孔圉憑什麼被賜給‘文’的諡號呢?”

焦老師講成語故事之六十二:不恥下問

子貢向孔子請教

孔子回答說:“孔圉聰明而又勤奮好學,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人請教為恥。所以他為‘文’。”

子貢聽了,這才信服地點點頭。

成語“不恥下問”出自《論語·公冶長》,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學問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比喻謙虛好學,不介意向學識或地位都不及自己的人請教。恥:意動用法,以……為恥。下:地位、學問不如自己的人。

焦老師講成語故事之六十二:不恥下問

不恥下問圖

請注意:成語“不恥下問”必須用於向學識或地位都不及自己的人,比如長輩請教晚輩,老師請教學生,領導請教下屬,專家請教群眾等。不能用於向老師、家長、長輩、領導、同學等請教。尤其要注意:某個同學學習成績再差,也不能算作“學識或地位都不及自己的人”,因此,向這個同學請教,也不能用“不恥下問”。

錯誤用法:

1.在學校上課要認真聽講,有疑難要不恥下問,老師一定會耐心解答。

辨析:“不恥下問”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學問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不能用於向老師、家長、長輩、領導、同學等請教。

2.王麗同學從小就養成了勤學好問的習慣,遇到問題總是不恥下問地向老師請教。

辨析:“不恥下問”不能用於向老師、家長、長輩、領導、同學等請教。

3.他是教練眼中一個遵規守紀的隊員,是山東大學老師眼中一個不恥下問的學生。

辨析:“不恥下問”不能用於向老師、家長、長輩、領導、同學等請教。

4.我在這個問題上請教了很多人,都得不到解決,於是不恥下問,向葉叔叔請教。

辨析:“不恥下問”不能用於向老師、家長、長輩、領導、同學等請教。

5.學問是“問”出來的,遇到不懂的問題,我們一定要發揚不恥下問的精神,向周圍的同學請教。

辨析:“不恥下問”不能用於向老師、家長、長輩、領導、同學等請教。

正確用法:

1.孔子是個聖人,但他入太廟還“每事問”,向主持祭祀的人詢問進入太廟的禮儀。這種不恥下問的精神終於使他成為一個名垂千古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

焦老師講成語故事之六十二:不恥下問

孔子不恥下問

2. 胡適貴為上海中國公學校長,有很高的社會地位,聞名遐邇,但當他遇到不明白的知識時,敢於放下架子,虛心向餐館老闆求教,這種

不恥下問的精神是難能可貴的,值得我們學習。

3.在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之初,如果一些“專家”“院士”放下架子,不恥下問,認真向武漢一線醫務工作者詢問新冠肺炎病人的發病特點和傳染情況,及時作出“人可傳人”的結論,就不至於鬧到今天舉國防控的地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