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老师讲成语故事之六十二:不耻下问

春秋时期,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yǔ),他谦虚谨慎,聪敏勤恳,善学好问,学识渊博,在卫国有很高的声望

但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像孔圉这样聪明的人,也犯了一次糊涂,改变了当时很多卫国人对他的看法。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焦老师讲成语故事之六十二:不耻下问

孔圉不耻下问

原来,孔圉很器重太叔疾,一直想把自己的爱女孔姞(jí)嫁给他。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冬天,太叔疾逃到宋国,娶了宋国公子子朝的女儿为妻,她的妹妹随嫁。后来,子朝因故逃出宋国。孔圉得知这个消息后,就趁机劝太叔疾休了子朝的女儿,然后把自己的女儿孔姞(jí)嫁给了他这下,孔圉的一大心愿终于实现了,这似乎是一个花好月圆的美丽结局

可是,孔圉做梦都没想到的是,自己的新女婿太叔疾特别喜欢前妻的妹妹,休妻后,一直对她念念不忘,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太叔疾尽管娶了孔圉之女为妻,但是暗中派人去宋国,把他前妻的妹妹悄悄接来,安置在“犁”这个地方,还为她修了一所富丽堂皇的宫殿,就好像他的第二个妻子。俗话说,“纸里包不住火,雪堆里埋不住死孩”,这件事被孔圉听说了,他特别生气,准备派兵攻打太叔疾,为女儿讨公道。孔子得知消息,就来劝说孔圉勿动干戈。

孔圉还是怒气难消,就去找太叔疾,强行把女儿要了回来。太叔疾担心孔圉会攻打自己,就再次逃往宋国。

过了没多久,孔圉又将女儿孔姞嫁给了太叔疾的弟弟遗。

其实,孔圉作为一个臣子,想要攻打国君就是以下犯上,还随意将自己的女儿嫁来嫁去,这都是不符合当是礼的行为。为此,卫国很多人就改变了对他一贯的看法

金无足赤,瑕不掩瑜。尽管孔圉在嫁女这件事上做得有些糊涂,但是他一生勤学好问的精神还是值得学习的当孔圉去世后,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人学习和发扬他勤奋好学、不耻下问的精神,特意赐给他一个“文”的谥号。因此,后人尊称孔圉为“孔文子”。

孔子有个得意门生名叫端木赐,字子贡,也是卫国人,听说孔圉嫁女的事情后,认为孔圉不应得到那么高的评价,对他死后被授予“文”这一谥号大为不解

。于是子贡带着这个疑惑,去请教孔子:“先生,孔圉凭什么被赐给‘文’的谥号呢?”

焦老师讲成语故事之六十二:不耻下问

子贡向孔子请教

孔子回答说:“孔圉聪明而又勤奋好学,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他为‘文’。”

子贡听了,这才信服地点点头。

成语“不耻下问”出自《论语·公冶长》,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比喻谦虚好学,不介意向学识或地位都不及自己的人请教。耻:意动用法,以……为耻。下: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

焦老师讲成语故事之六十二:不耻下问

不耻下问图

请注意:成语“不耻下问”必须用于向学识或地位都不及自己的人,比如长辈请教晚辈,老师请教学生,领导请教下属,专家请教群众等。不能用于向老师、家长、长辈、领导、同学等请教。尤其要注意:某个同学学习成绩再差,也不能算作“学识或地位都不及自己的人”,因此,向这个同学请教,也不能用“不耻下问”。

错误用法:

1.在学校上课要认真听讲,有疑难要不耻下问,老师一定会耐心解答。

辨析:“不耻下问”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不能用于向老师、家长、长辈、领导、同学等请教。

2.王丽同学从小就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遇到问题总是不耻下问地向老师请教。

辨析:“不耻下问”不能用于向老师、家长、长辈、领导、同学等请教。

3.他是教练眼中一个遵规守纪的队员,是山东大学老师眼中一个不耻下问的学生。

辨析:“不耻下问”不能用于向老师、家长、长辈、领导、同学等请教。

4.我在这个问题上请教了很多人,都得不到解决,于是不耻下问,向叶叔叔请教。

辨析:“不耻下问”不能用于向老师、家长、长辈、领导、同学等请教。

5.学问是“问”出来的,遇到不懂的问题,我们一定要发扬不耻下问的精神,向周围的同学请教。

辨析:“不耻下问”不能用于向老师、家长、长辈、领导、同学等请教。

正确用法:

1.孔子是个圣人,但他入太庙还“每事问”,向主持祭祀的人询问进入太庙的礼仪。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终于使他成为一个名垂千古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

焦老师讲成语故事之六十二:不耻下问

孔子不耻下问

2. 胡适贵为上海中国公学校长,有很高的社会地位,闻名遐迩,但当他遇到不明白的知识时,敢于放下架子,虚心向餐馆老板求教,这种

不耻下问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值得我们学习。

3.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初,如果一些“专家”“院士”放下架子,不耻下问,认真向武汉一线医务工作者询问新冠肺炎病人的发病特点和传染情况,及时作出“人可传人”的结论,就不至于闹到今天举国防控的地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