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可咋辦吶?我還沒活夠呢”:疫情之下,要給孩子做好心理防護


“這可咋辦吶?我還沒活夠呢”:疫情之下,要給孩子做好心理防護

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很多人都感覺措手不及。尤其是疫情還發生在春節期間,影響的不僅僅是成年人,還包括孩子。

今天看到一個視頻,視頻裡的小男孩躺在床上,手捂著眼睛,帶著哭腔說:“這事兒太大了,這可咋整啊,我還沒活夠呢!”

原來,這是孩子第一次經歷大規模疫情,他以為世界末日到了。視頻裡我們還可以聽到母親的笑聲,很多成年人都覺得孩子這樣的反應很好玩兒,實際上,這正是孩子缺少心理防護的一種表現。對於孩子來說,這不是一個笑話,真的是一場災難。

孩子的人生閱歷還有知識經驗都還不是很豐富,父母突然告訴孩子,“你不能去淘氣堡了,不能到樓下去玩兒了”“外面都是病毒,在家也得酒精消毒”,孩子感到十分奇怪。

“這可咋辦吶?我還沒活夠呢”:疫情之下,要給孩子做好心理防護

就像是我兒子之前就一直問我,“媽媽,怎麼前幾天沒有病毒?病毒突然間就出現了呢?”

現在很多專家都在給成年人做心理支持服務,其實,孩子作為一個相對比較脆弱的群體,更需要做好心理防護。而且幫助孩子做好心理防護,對孩子抵抗病毒也十分有意義,《人民日報》就曾提出:“情緒狀態與免疫力密切相關,穩定的情緒是抵禦病毒的強有力屏障。”

01 要給孩子做好科普,不要隱瞞孩子,更不要讓孩子什麼都不懂

面對疫情,父母千萬不要讓孩子知其然,更要讓孩子知其所以然。

我就在視頻裡看到過一個小女孩寫的作文,在作文裡她寫道:“媽媽說,武漢生病了,病情很嚴重,還會擴散傳染,所以我們只能呆在家裡,哪裡都不能去。”而小女孩也說,“自己瞬間明白了”。

“這可咋辦吶?我還沒活夠呢”:疫情之下,要給孩子做好心理防護

如果父母覺得自己講解的不是很清楚,就可以藉助一些工具,比如繪本或漫畫。現在,關於新型冠狀病毒的繪本和漫畫現在有很多,而且通俗易懂,非常適合給孩子閱讀。

除此以外,有些孩子可能經常聽大人的交談,也會對疫情有所瞭解。所以,孩子也會問,“媽媽,現在已經確診多少例,死亡多少例了呢?”

聽到這樣的問題,父母也不要擔心,完全可以很鎮定地告訴孩子真實的情況。當然,父母可以給孩子講解一下,比如,這次疫情就像流感一樣,剛開始的時候,大家不是很瞭解,所以被傳染的人就會多一些。但是,隨著對疫情的瞭解程度逐漸加深,疫情對我們生活的影響就會越來越小。

只有這樣,孩子才會理解父母的行為,明白怎麼做才可以預防病毒傳染,如何才能更好地保護自己。而在做的過程中,孩子的心裡也會感覺很踏實,畢竟“面對恐懼最好的辦法就是直面恐懼”,而且應該是用最科學有效的方法來應對。

“這可咋辦吶?我還沒活夠呢”:疫情之下,要給孩子做好心理防護

但是,這裡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父母在給孩子講解的時候,一定要注意篩選信息,不要將一些道聽途說的消息也告訴孩子,更不要一味地傳遞負面信息,而是應該在給孩子傳遞客觀詳實的信息的同時,儘可能地給孩子傳遞正能量,幫助孩子穩定情緒,堅定面對疫情的信心。

02控制好自己,不要將成年人的焦慮傳遞給孩子

很多父母也擔心孩子會出現恐慌情緒,於是就總是安慰孩子,“沒事兒的,很快就過去了”“別擔心,有爸爸媽媽保護你呢”。

可是,父母一邊這麼說,一邊自己不停地刷信息,看到一些不那麼好的信息和數據,就唉聲嘆氣,之後瘋狂地用酒精擦拭家裡的物品。

父母覺得自己已經是在保護孩子了,可實際上,父母卻在用自己的行為傳遞著另一種信息。而孩子不僅會因為看到父母的做法而感到焦慮進賬,還會因為父母的表裡不一,更加覺得這件事情非常嚴重,從而引發更多的焦慮。

“這可咋辦吶?我還沒活夠呢”:疫情之下,要給孩子做好心理防護

孩子對世界的感知往往來自於父母,他們就透過父母的情緒和行為來感受這個世界。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紅蘋果效應”。這個效應來源於一個有趣的心理實驗:主試將參與實驗的母子分成兩組。告訴A組的母親將兩個紅蘋果中的一個給兒子,並告訴他:“這個蘋果一點兒也不甜,你不能吃。”之後,母親拿著另一個蘋果,離開房間。

而B組的母親在對孩子說了同樣的話之後,自己卻拿起一個蘋果,一邊吃一邊離開了放假。

結果,在接下來5秒鐘的時間裡,B組有90%的孩子都沒有經受得住誘惑,和母親一樣吃起了蘋果。但A組裡的孩子卻很少有經受不住誘惑的。

由此我們不難發現,僅僅是言傳是沒有用的,它會被你的身教所影響。所以,父母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行為,不要讓孩子被自己行為帶來的焦慮而影響。

“這可咋辦吶?我還沒活夠呢”:疫情之下,要給孩子做好心理防護

03 給孩子講一些同齡人的故事,讓孩子從榜樣中感受力量

在四川攀枝花市,就有這樣一個“孤獨”的小男孩。他的父母去抗擊疫情,沒有辦法,他只能自己一個人生活。

記者去採訪他的時候,提起父母都在前線的事情,男孩也是極其委屈,他說:“自己一個人在家很不好受,感覺很孤獨。”

記者又問,“那你怎麼調節呢?”

男孩說:“深呼吸。”

僅僅是一個8歲的孩子,就開始獨立生活,靠深呼吸來撫慰自己的孤獨感。我們知道他內心的難過,但是即便難過,他也在想辦法調整自己的狀態,讓自己面對現實,讓父母安心工作。其實,孩子比我們想象得堅強得多。

“這可咋辦吶?我還沒活夠呢”:疫情之下,要給孩子做好心理防護

而就在2月1日,一個10歲的小女孩在家人的陪伴下,抱著自己沉甸甸的小黃鴨儲錢罐,來到了派出所。

她把自己攢495元零花錢全部捐了出去,還留下了一張字條,上面寫著“武漢加油”!送完儲錢罐,小女孩一蹦一跳地離開了。

面對疫情,孩子雖然是我們保護的對象,但是孩子的強大也同樣令我們感到汗顏。作為父母,我們完全可以把這些故事告訴自己的孩子,讓他們知道世界上有如此堅強的同齡然在面對著比自己更難捱的日子,一方面孩子可以向他學習,另一方面,也能讓孩子堅定面對困難的信心。

04 父母要覺察孩子的情緒,不要對孩子的情緒無動於衷

無論我們多麼小心,孩子還是有很大的可能受到疫情影響,從而產生焦慮、恐懼等負面情緒。

父母千萬不要漠視這些情緒,覺得孩子什麼都不懂,過一陣兒就好了。當我們無視孩子的想法和感受時,孩子很有可能會長時間受到這些負面情緒的困擾,從而引發更加嚴重的心理問題。

“這可咋辦吶?我還沒活夠呢”:疫情之下,要給孩子做好心理防護

2001年,就在美國的“9·11事件”發生之後,電視臺不停地循環播發美國五角大樓坍塌的畫面。這些畫面加深了孩子的恐懼,讓孩子失去了安全感,有研究顯示,這樣的行為甚至給許多孩子都造成了不可彌補的創傷。

孩子的內心敏感且脆弱,它需要父母額外地予以關注。所以,一旦我們發現孩子坐立不安、寢食難安的時候,

首先,父母要與孩子進行交流,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只有孩子表達出自己的感受,父母才會真正知道孩子在想些什麼,從而有針對性地幫助孩子進行舒解。

其次,父母要幫助孩子穩定情緒。轉移注意力是一種方法,帶孩子去做一些其他的事情,讓孩子不要一味地沉浸在負面情緒中。如果父母覺得轉移注意力的方法效果不顯著,也可以和孩子進行交流,看看孩子最擔心的是什麼,而孩子又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恐懼。父母的耐心傾聽對於孩子來講,也是一種治癒的方法。

“這可咋辦吶?我還沒活夠呢”:疫情之下,要給孩子做好心理防護

最後,父母要多多陪伴孩子。其實,與其自己刷手機看到那麼多的負面信息,父母不如把時間用在孩子身上,

給孩子講講故事,和孩子一起閱讀——既可以緩解情緒,又可以豐富知識;

把自己的特長給孩子展示一下——利用榜樣效應,激發孩子好好努力;

和孩子一起做家務,收拾屋子,做做飯——提升營養的同時,還可以增強免疫力;

父母和孩子在一起可以做的事情,實在是太多了。只有父母肯用心,我們一定可以幫助孩子驅走鬱悶的情緒。

平時工作忙碌沒有時間陪伴孩子,趁著這個時間多和孩子在一起,既可以提升親子關係,又可以幫助孩子撫平情緒,各位父母千萬不要錯過這個機會哦!

“這可咋辦吶?我還沒活夠呢”:疫情之下,要給孩子做好心理防護

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到來,讓我們與孩子一起,靜待花開!

陸北老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高級育兒師,大學心理教師,寶媽一枚;多平臺簽約作者,致力於用最直白的講述,讓父母瞭解最深奧的育兒知識,陪孩子一同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