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离不隔爱,杭州这个社区为居民穿的这件“心理防护服”很棒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陈锴凯 通讯员 姚元峰 李汝方

沈斌今年30岁,是大关街道南苑社区的社工。

疫情当前,沈斌始终坚持在一线。

2月初,社区街道通知,社区有一户居家观察户的家庭成员确诊为新型冠状肺炎。这户人家还接触过沈斌。

沈斌被建议居家观察,从2月6日开始,居家观察14天,目前还没有解除隔离。

“在刚开始隔离,心态确实不太好,尤其开始几天,出现咳嗽鼻塞,有点慌。”沈斌说。

沈斌最大的担心是妈妈,过年期间,妈妈刚好来看沈斌。儿子隔离了,妈妈也被留下了。

“就我跟我妈在一个屋檐下,但我只能待在自己的小房间里,也不敢出门,能不接触就尽量不接触。我当时确实出现了咳嗽,非常担心,不确定自己是不是感染了,也不确定会不会传染给妈妈。毕竟公用一个厕所,送饭时也会开个门,很害怕。最开始隔离的第一个礼拜,真的是度日如年,在房间里没事做,情绪得不到一个出口……”

社区得知沈斌情绪波动后,找来了浙江理工大学心理系副教授洪芳老师。通过积极开展心理干预,为沈斌减压。

沈斌说:“我们通过视频、微信聊天。老师会像唠家常一样跟我聊很多话题,通过这种聊天方式让我放松下来。然后我的一些疑问,比如我这样的接触方式,是不是很大几率被感染,我跟我妈妈在一个屋檐下,她会不会也可能被感染,我出现了咳嗽、感冒怎么办?这些老师会联系专业的医生帮我解答,根据实际情况,来回复我的问题。”

“当一个人处于封闭的隔离空间里时,很容易胡思乱想,又得不到一些回复,很难熬。老师用她的专业消除了我的顾虑。然后让我听一些音乐,陪我聊天,让我找到了一个情绪的出口,渐渐心情好起来了,现在状态挺好的,2月20日我就解除居家观察了。”

隔离不隔爱,杭州这个社区为居民穿的这件“心理防护服”很棒
隔离不隔爱,杭州这个社区为居民穿的这件“心理防护服”很棒

浙江理工大学心理系副教授洪芳认为,恐慌源于过度敏感,源于防疫知识的欠缺,只要信息透明,能用科学知识引导群众,就能避免产生不必要的惊恐。

为此,南苑社区心理服务站第一时间在小区宣传栏、楼道口等处张贴告示,在充分保障居民隐私的情况下,做好信息公开工作,有效堵塞了谣言滋生的空间和时间。同时,通过居民微信群、社区小喇叭等,及时科普和宣传权威人士说法,让大家科学认识病毒、加强自我防范,既不掉以轻心、也不悲观失望,更不盲目恐慌。

大关街道每天主动为居民开展心理释疑工作,并通过微信群等多种方式公开向周边居民推送现场工作情形。

截止目前,街道以洪芳副教授为核心的心理干预团队通过电话煲、微信聊等方式,了解居民心理动态,排遣居民憋闷,打开居民心结,为产生抑郁、烦躁情绪的居民开展“一对一”服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