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好格律诗的发展前景吗?

刘诗任


格律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值得我们去继承发扬的。

人们都知道,历史是进化的,人类文明是进化的,任何文化体裁都不可能适应永远的时代。格律诗作为—个时代的产物,它当然不能例外。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文言文形式巳被散文化所代替。作为文言体式的格律诗,自然失去了历史的优势,缩小了运用市场。格律诗是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代表的是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它的繁荣是那个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特定条件促成的,其中至关重要的—点就是科举取士制度。也可以说,是科举取士制度成就了—大批诗人,成就了唐诗的高峰。

今天,我们鉴赏它,学习它,继承和发扬它,让它古为今用,是每个炎黄子孙的责任。祖先的好东西不能在我们手中丢失。然而就其功用而言,格律诗所发挥作用的圈子无疑是很小了。所以笔者要说的是:不必计较有没有前景,只要继承它,不让它就此消失就好。至于能否发扬光大,其实大可不必与唐争美。就象百花园中的鲜花,有那么—朵还在绽放就好了。

记得毛主席说过:诗应以新诗为主,旧诗也可以写—些,不宜在青年中提倡,因为这种体裁束缚思想,又不易学。当然,有古文基础和诗词爱好者完全可以把它作为—种高雅艺术来参与。比如今天央视的诗词大会,民间存在的各种诗协,诗刋,他们都在作很好的尝试和努力。国家现行的教科书也有加大这方面的内容。因此可以说,格律诗的前景还是光明的,笔者对此持乐观态度。

作为爱好者之—,愿意全身心加入这—行列。不求有成,但尽余心。


原卉诗词


不是看好,是格律诗本身就有发展前景。

不管是老祖宗留下来的精华不应该被遗忘,还是格律诗属于中华魁宝应该被继承,都是格律诗有很好发展前景的应当理由所在。

一、 什么是格律诗

格律诗是由先秦古代汉语诗歌慢慢演化而来,经过数代文人推敲进化,不断进步到唐代最为盛行,第一次出现格律诗,也被称为近体诗, 格律诗根据句式可分为绝句和律诗,又可以根据字数分为五言和七言。

二、 格律诗的特点

格律诗本身是有特点可寻的,根据分类就能看出这种诗体的篇式和句式都有一定的规格,并且结构严谨,行,字,声都有一定的限制,尤其字与字之间都是有着对称,对仗,同类,相似,或者相反的特点的,在写这种诗体的时候应该严格遵守这些规则。

律诗最基本的规律是平仄和押韵、押韵和对仗。

例"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诗体出现,甚至格律诗也一度流传到国外,就比如西方的十四行诗,五行打油诗、四行诗、西班牙的八行诗、意大利的三行诗等的出现,极大的丰富了这种诗体的内容和形式。

三、 格律诗的的代表

在我国格律诗代表杰出人物有很多,最初有初唐四杰,他们的诗虽然有齐、梁诗体的影子,但所做诗歌题材在他们手中得以扩大,五言八句的律诗形式也由他们开始初步定型。

后来的李白杜甫等,更是达到高潮鼎盛时期。

经过时代的变迁和诗体的演化,格律诗在近代形成了自由体为主的新诗。过度阶段出现过新格律诗、象征派诗等的不同形式体裁。

代表作有新月派的闻一多、徐志摩等。

因此,格律诗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也是中国文学诗词歌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文体,未来的发展前景是不容置疑的。


诗词小夭


我不看好格律诗的发展前景。原因有二。一是学习格律师,首先要懂音韵、平仄,古人从幼学启蒙开始,就必须学习声律、言韵,对于平仄,对仗可以信手拈来,所以古人写格律诗比较容易。而今天,别说学生了,就是大部分语文老师,对于声律,音韵,平仄也没几人能懂,学生对于这种传统知识基本上一无所知。他怎么写得出格律诗,怎么发展格律诗?二是某一特定的文化要有植根的土壤才谈得上发展。今天的传统文化正遭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各种文化形式的粉墨登场冲淡了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衷爱。格律诗在现实生活中正与人们渐行渐远,不被淡忘己属不易,就更别说发展了!



施东方


大家好,我是秋水文澜原创,非常高兴回答这个问题。如果国家重视传承几千年的格律诗,前景一定会好。就怕现在写格律诗的都是一些中年人和老年人,年轻人几乎都是玩游戏。我写的诗词我儿子都不看,问我说写这些东西有啥用?我说兴趣爱好,儿子说他有他的兴趣爱好就是玩游戏。

我认为格律诗之所以美,就是语句凝炼,韵味悠长。需要炼字炼句,比如说:王安石作《泊船瓜洲》,第三句最初写作“春风又到江南岸”,觉得不好,后来改为“过”字,读了几遍,又嫌不好;又改为“入”字,然后又改为“满”字,换了十多个字,最后才确定为“绿”字: “春风又绿江南岸”。

在举个例子,贾岛“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历来传诵的名句.“推敲”两字还有这样的故事:一天,贾岛骑在驴上,忽然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初拟用“推”字,又思改为“敲”字,在驴背上引手作推敲之势,不觉一头撞到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随即被人押至韩愈面前.贾岛便将做诗得句下字未定的事情说了,韩愈不但没有责备他,反而立马思之良久,对贾岛说:“作‘敲’字佳矣.”这样,两人竟做起朋友来.这两句诗,粗看有些费解.难道诗人连夜晚宿在池边树上的鸟都能看到吗?其实,这正见出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正由于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老僧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或是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噪动,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了.作者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倘用“推”字,当然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了。

看看一字之差效果就不一样了吧,这就是语言的魅力之处。这是诗歌所达不到,当然我不是说诗歌不好,感觉诗歌从西方引进过来的在加以本土文化有点不伦不类的,就像上衣穿西装下身穿唐装一样。

东方文化讲究含蓄,不可直说。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世上有“有我”的境界,有“无我”的境界。“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是所谓“有我”的境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是无我的境界啊。有我的境界,凭借自己为参照物观察事物,所以不管事物还是自己都有主观臆断的成分。无我的境界,凭借事物本身为参照物来观察另一个事物,所以不去分清那个是自己,那个是事物。古人作词,描写有我境界的比较多,但是也不是不能写无我之境,这完全在于杰出的诗人敢于独树一帜。

现在年轻人如果认识不大汉文化博大精深,就会出现文化断层,这需要国家教育部要重视这些问题。就像这次日本援助标语“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古汉语运用纯熟,恰到好处。也让国人认识自己的文化原来有这么美的诗句。不能只会喊“加油”。

重视国学,诗词联,重视民族传统节日,不要让西方那些圣诞节,什么情人节,愚人节横行于东方。重视唐装汉服,重视国粹戏剧京剧豫剧黄梅戏等。我想将来格律诗发展一定会前途光明。希望我的回答能令你们满意,谢谢!






新文化运动以来由于推广了普通话,加上引入西方的自由主义思潮,现代诗逐步走进了詩坛,也出现过一批詩人。如徐志摩等人,写出了一些比较好的作品,也曾经风靡一时。但是和唐代的詩歌比起来,那就不值一提了。俗话说"李杜詩篇万古传",唐代的詩歌真的是名扬万里,享誉中外。多少有点名气的国外作家詩人,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所感动,简直佩服得五体投地。

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诗出现了五花八门的流派,衍生出了各种各样的形式,别的咱先不去谈论了,就说所谓的"朦胧詩 "派,让国人大部分人都看不懂,就是没有标点符号,也不合辙押韵,没有任何之美的一堆文字,胡乱的堆砌,连作者也不知道要表达的什么意思,把现代诗一路带入泥沼,再也少人问津了,朦胧詩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又走回了有音乐美有押韵的路上。

虽然说现在不流行文言文了,但是在孩子中还在推荐国学教育。为什么后人写得格律詩,老是没有与李杜的齐名之作,就是普通话写詩,怎么也不如文言那样的精辟,那样的凝炼,那样的有表现力。

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不能在我

们这一代人手中,变成了文化遗产,我们要不移余力的去继承发展。可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不断推陈出新,把中华文化的传统发扬光大。格律詩只会越来越好,也必须要有大的发展,才能使中华詩坛再一次攀上高峰。

谢大家的鼓励支持!





封护胜463


格律诗是汉语诗歌的顶峰标志,与西方诗歌相比,就如同中国京剧和西方歌剧的区别。但格律诗在当代诗坛,却难以成为主流。

毕竟有着四言八句,平仄韵律的严苛约束,当代人若反映新时期国家民族的改革建设和政治经济生活,再用格律诗的形式就会感到力不从心了。格律诗抒发小我情感,山水田园可以胜任,但却无法超越唐诗宋词。君不见,当一些力图反映当代社会的格律诗在被讥笑为老干体后,却不见后有来者,能拿出自己的格律诗XX体,来超越和取代老干体。而批评今人写格律诗没有古人味的复古者应当清醒,你们自己也不过是搬运古诗词汇,装扮成古人的现代人而已。

古今中国诗坛,一直都走在改革的路上。所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唐诗宋词元曲过后,是现代白话诗,新格律诗和新民歌,再之后是舶来品朦胧诗和魔幻诗等,今天则是比大白话还俗气的口语诗甚至口水诗。但不管如何变化,中国诗歌都是在围绕着其在发展的方向上,是该以西方诗歌为中心,向诺贝尔诗歌奖进军为终点呢?还是坚持复古,或在向古代诗歌和西方诗歌学习的基础上,创作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当代汉诗来展开激烈争论的。

格律诗发展到今天,其描写当代题材确实遭遇到很大的局限性。改开初期,我用四川石油钻井队奔赴伊拉克的题材,写过一首《中国,轰响在波斯湾的钻机》。这种工业诗歌若采用格律的形式,就不如自由体潇洒自如,更能抒发豪迈奔放的感情。

不可否认,古典格律诗是中国诗歌的宝库,可以展望的前景是,在其古典诗词的基础上继承发展,创造出具有中国风格的现代汉诗。比如,某单相思的小伙,若用四言八句的格律诗给暗恋的少女求爱,就会显得古板守旧不合时宜。其求爱效果可想而知,没准会适得其反。若采用当代语言的新格律诗,将东方的格律和西方的自由融为一体,再用发短信或摄像朗诵的形式去求爱,就会更能打动少女芳心。诗歌也有实用功能,但要让读者看懂。

《因为你来了》

我是一泓沉寂渊默的深潭,

你是活泼的小溪蜿蜒在山间。

你来了,闯入我平静的岁月,

激起我心中阵阵波澜······

·

我是一叶翘首探寻的风筝,

你是慵懒的云朵在空中悠闲。

你来了,飘过我期盼的双眼,

带走我风中的眺望和追恋······

·

我是一方博大辽远的蓝天,

你是皎洁的新月挂上夜晚。

你来了,傍着我宽广的胸怀,

勾起我一往情深的思念······

·

我是一扇窗,半开又半掩,

你是一阵风,掀动我窗帘。

你来了,撞进我孤独的空间,

可将我爱情的空白填满······

·




默金cc


格律诗还有发展前景?

白话的语言体系已经彻底巩固,成熟。

格律诗的基础是文言文。

旧瓶装新酒貌似可以,但味道到底不一样。

现在玩格律诗的都是一帮老学究,抱着平平仄仄苟延残喘。

大市场里早就没有他们的摊位。


任加唇


对格律诗的发展前景不看好,但是历史文化遗产须有人研究继承,这些人大部分都是诗人和学者。对普通诗词爱好者不应千篇一律都写格律诗。我不是诗人,不敢妄评。下面是对诗词的个人品悟,以吐为快,莫论诗体:

痴情任性应为安,

各有意境自谋篇。

品茶论酒偷闲度,

万般情怀几称全?

诗坛应容千百态,

一个模式理不该。

揽尽天下意无尽,

百花存异莫轻谈。


王南戴河


飞歌议而康愿回答这个问题。我认为格律诗以后的发展会好的。原因先说三个。

首先因为它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现代诗代替不了格律诗。就象照相机和西洋油画永远代替不了国画一样。格律诗传承千年,走向衰落也就不到百年,怎么能说它一定衰落?格律诗节奏优美,抑扬顿挫,言简意深,讲求格律,雅俗共赏。优美到无法替代。怎么它能够衰落?

其次格律诗被淡忘是因为其高深,现代人不会。

格律诗不受现代推崇,很大原因是现代人对传统文化学习不够,理解不深,不会运用而已。简单说就是不懂不会,所以不学不写。所以随着时间推移,传统文化逐渐回归,格律诗会让更多人欣赏和理解,并以其独特的魅力感染更多的诗词爱好者。

第三,事物发展规律是螺旋式上升。

当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会有怀旧情结回归并上升的阶段。届时格律诗会再次风行。具体什么时候虽不清楚,但不会太远。是当国人能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慢下来开始思考的时候,是国家把中考,高考中格律诗比重加大的时侯,是家长开始重视孩子写字的时候,是国人普遍爱读书的时候,是年轻一代开始淡化那些偶像的时候。

新体诗和格律诗并不矛盾,它们应该共同发展,相辅相融,而绝不应该非此即彼,顾此失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