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志成城,共同抗“疫”,這些人將被歷史銘記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自強不息、凝心聚力、永不服輸的偉大民族,細數5000多年的文明歷史,多少輝煌事蹟歷歷在目,挺過多少難關才成就如今的泱泱大國之風範。


面對2020年伊始的這一場新型冠狀病毒的“浩劫”,傾舉國之力共克時艱,無數仁人志士高喊著“武漢加油、中國加油”奔赴武漢,實乃我輩之楷模,歷史不會忘記他們。


眾志成城,共同抗“疫”,這些人將被歷史銘記


1、最早疫情預警被訓誡,卻感染離世——李文亮


英雄醫生李文亮,因最早於2019年12月30日向外界發出防護預警消息,而被稱為疫情“吹哨人”,卻因”在互聯網發佈不實言論“與其他8名武漢市民被轄區派出所訓誡。


眾志成城,共同抗“疫”,這些人將被歷史銘記


不幸的是,李文亮醫生因感染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於2020年2月6日晚去世。人們終將為無知付出代價,如果大眾第一時間聽信李文亮醫生及其他8名傳播者的“謠言”,或許會是另外的樣子,願早日消除病毒,告慰其英靈永駐!


他們是可敬的,雖為時已晚,英雄千古,他用生命告訴全世界,“我是對的!”


2、抗擊非典第一人,再戰新型冠狀病毒——鍾南山


17年前的那場“非典”彷彿就在昨天,同樣因野生動物引起的新型冠狀病毒再次蔓延全國。


眾志成城,共同抗“疫”,這些人將被歷史銘記


作為抗擊非典型肺炎的領軍人物,此役再次臨危受命,奔赴武漢抗疫第一線,指導開展醫療工作,時刻關注著疫情發展情況,為國民健康安全盡職盡責。


出身於醫學世家的鐘南山,“懸壺濟世”紮根於心,發聲“沒有特殊情況,不要去武漢”的忠告,讓別人不要去,80多歲的他卻義無反顧,不顧舟車勞頓,趕赴武漢重疫區,他用科學告訴全世界,“病毒是可控的”。


3、巾幗不讓鬚眉,建議“武漢封城”第一人——李蘭娟


國士有雙,曾在非典疫情做出傑出貢獻的李蘭娟院士,也披掛上陣馳援武漢,展示了何為巾幗風采。


眾志成城,共同抗“疫”,這些人將被歷史銘記


本可以頤養天年、兒孫承歡膝下的年紀,如今卻奔波於抗疫第一線,爭分奪秒的埋頭研究,面對不斷從武漢擴散出的“病毒攜帶者”,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李蘭娟建議“武漢封城”,抑制病毒擴散,這一建議也讓全國其他省份認識到疫情的嚴重性。經過潛心研究,李蘭娟團隊發佈了多種藥物可以有效抑制新型冠狀病毒,無疑振奮了許多人的心,卻也遭到了小人的猜忌。


從馳援武漢到研究疫苗,從建議封城到怒懟謠言,70多歲的李蘭娟依然堅守使命,她用仁心告訴全世界,“何為大醫濟世”。


4、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各方援助隊伍


自疫情公佈、武漢封城之後,數以萬計的醫療人員冒著生命危險奔赴湖北各疫區援助,他們是舍小家為大家的“最美逆行者”。


眾志成城,共同抗“疫”,這些人將被歷史銘記


疫情嚴重,不僅醫療物資緊缺,城中百姓日常生活也面臨挑戰,此刻,所有國民“統一戰線”,千方百計為湖北捐助醫療物資,蔬菜,捐錢捐物更是不勝其數,他們是舍萬金為萬民的“最美援助者”。


眾志成城,萬眾一心,四面八方的援助隊伍不斷湧入湖北,他們用行動告訴全世界,“凝心聚力,必將攻克難關”。


5、患難見真情,中柬友誼長存——洪森


在這個一切充滿未知的非常時期,我國政府得到了國際上眾多國家和地區及社會組織的友好援助,特別是我們的巴鐵再次舉全國之力馳援中國,但唯有柬埔寨首相——洪森先生,親赴中國,從多方面表達了對我國疫情狀況的關注與支持。


眾志成城,共同抗“疫”,這些人將被歷史銘記


洪森是我國疫情爆發後,第一位訪華的外國領導人,這次特別訪問對中柬友好合作關係具有重要意義,他用真情告訴全世界,“歧視中國就是扼殺本國經濟”。


6、大愛無疆,親力親為,透明公開做慈善——韓紅


作為一名公眾明星,她的歌膾炙人口,賦有能量,她的正直、勇敢、博愛,也真真正正的深入人心。


眾志成城,共同抗“疫”,這些人將被歷史銘記


從2000年至今,她一直投身於慈善事業,成立了“韓紅愛心慈善基金會”,始終關注著貧困兒童、殘疾人群體以及災區援助等,多次開展慈善演唱會,所得善款全部用於公益事業。


韓紅做慈善每一次都親力親為,且募捐錢物公開透明,此次武漢疫情,韓紅再次率領團隊奔赴武漢,將物資送到需要的地方,即使累倒了,依然心繫前方,她用大愛告訴全世界,“做慈善,我是認真的”。


眾志成城,共同抗“疫”,這些人將被歷史銘記


大難面前,方顯英雄本色。夜以繼日忙碌於抗疫一線的醫護人員、防患於未然的各地防疫工作者、無數捐助物資不計酬勞的普通人民、心繫中國募捐物資的外國友人,等等,這些所有不知姓名無私奉獻的人,都值得我們每個人致敬,都將銘記於心。


涓涓細流匯聚成海。正是這點點滴滴的援助從四面八方匯聚武漢,更增添了戰勝疫情的信心,沒有過不去的黑暗,沒有到不來的黎明,流淌在中華兒女骨肉中的那份堅韌,定能戰勝一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