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志成城,共同抗“疫”,这些人将被历史铭记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自强不息、凝心聚力、永不服输的伟大民族,细数5000多年的文明历史,多少辉煌事迹历历在目,挺过多少难关才成就如今的泱泱大国之风范。


面对2020年伊始的这一场新型冠状病毒的“浩劫”,倾举国之力共克时艰,无数仁人志士高喊着“武汉加油、中国加油”奔赴武汉,实乃我辈之楷模,历史不会忘记他们。


众志成城,共同抗“疫”,这些人将被历史铭记


1、最早疫情预警被训诫,却感染离世——李文亮


英雄医生李文亮,因最早于2019年12月30日向外界发出防护预警消息,而被称为疫情“吹哨人”,却因”在互联网发布不实言论“与其他8名武汉市民被辖区派出所训诫。


众志成城,共同抗“疫”,这些人将被历史铭记


不幸的是,李文亮医生因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于2020年2月6日晚去世。人们终将为无知付出代价,如果大众第一时间听信李文亮医生及其他8名传播者的“谣言”,或许会是另外的样子,愿早日消除病毒,告慰其英灵永驻!


他们是可敬的,虽为时已晚,英雄千古,他用生命告诉全世界,“我是对的!”


2、抗击非典第一人,再战新型冠状病毒——钟南山


17年前的那场“非典”仿佛就在昨天,同样因野生动物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再次蔓延全国。


众志成城,共同抗“疫”,这些人将被历史铭记


作为抗击非典型肺炎的领军人物,此役再次临危受命,奔赴武汉抗疫第一线,指导开展医疗工作,时刻关注着疫情发展情况,为国民健康安全尽职尽责。


出身于医学世家的钟南山,“悬壶济世”扎根于心,发声“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的忠告,让别人不要去,80多岁的他却义无反顾,不顾舟车劳顿,赶赴武汉重疫区,他用科学告诉全世界,“病毒是可控的”。


3、巾帼不让须眉,建议“武汉封城”第一人——李兰娟


国士有双,曾在非典疫情做出杰出贡献的李兰娟院士,也披挂上阵驰援武汉,展示了何为巾帼风采。


众志成城,共同抗“疫”,这些人将被历史铭记


本可以颐养天年、儿孙承欢膝下的年纪,如今却奔波于抗疫第一线,争分夺秒的埋头研究,面对不断从武汉扩散出的“病毒携带者”,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李兰娟建议“武汉封城”,抑制病毒扩散,这一建议也让全国其他省份认识到疫情的严重性。经过潜心研究,李兰娟团队发布了多种药物可以有效抑制新型冠状病毒,无疑振奋了许多人的心,却也遭到了小人的猜忌。


从驰援武汉到研究疫苗,从建议封城到怒怼谣言,70多岁的李兰娟依然坚守使命,她用仁心告诉全世界,“何为大医济世”。


4、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各方援助队伍


自疫情公布、武汉封城之后,数以万计的医疗人员冒着生命危险奔赴湖北各疫区援助,他们是舍小家为大家的“最美逆行者”。


众志成城,共同抗“疫”,这些人将被历史铭记


疫情严重,不仅医疗物资紧缺,城中百姓日常生活也面临挑战,此刻,所有国民“统一战线”,千方百计为湖北捐助医疗物资,蔬菜,捐钱捐物更是不胜其数,他们是舍万金为万民的“最美援助者”。


众志成城,万众一心,四面八方的援助队伍不断涌入湖北,他们用行动告诉全世界,“凝心聚力,必将攻克难关”。


5、患难见真情,中柬友谊长存——洪森


在这个一切充满未知的非常时期,我国政府得到了国际上众多国家和地区及社会组织的友好援助,特别是我们的巴铁再次举全国之力驰援中国,但唯有柬埔寨首相——洪森先生,亲赴中国,从多方面表达了对我国疫情状况的关注与支持。


众志成城,共同抗“疫”,这些人将被历史铭记


洪森是我国疫情爆发后,第一位访华的外国领导人,这次特别访问对中柬友好合作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他用真情告诉全世界,“歧视中国就是扼杀本国经济”。


6、大爱无疆,亲力亲为,透明公开做慈善——韩红


作为一名公众明星,她的歌脍炙人口,赋有能量,她的正直、勇敢、博爱,也真真正正的深入人心。


众志成城,共同抗“疫”,这些人将被历史铭记


从2000年至今,她一直投身于慈善事业,成立了“韩红爱心慈善基金会”,始终关注着贫困儿童、残疾人群体以及灾区援助等,多次开展慈善演唱会,所得善款全部用于公益事业。


韩红做慈善每一次都亲力亲为,且募捐钱物公开透明,此次武汉疫情,韩红再次率领团队奔赴武汉,将物资送到需要的地方,即使累倒了,依然心系前方,她用大爱告诉全世界,“做慈善,我是认真的”。


众志成城,共同抗“疫”,这些人将被历史铭记


大难面前,方显英雄本色。夜以继日忙碌于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防患于未然的各地防疫工作者、无数捐助物资不计酬劳的普通人民、心系中国募捐物资的外国友人,等等,这些所有不知姓名无私奉献的人,都值得我们每个人致敬,都将铭记于心。


涓涓细流汇聚成海。正是这点点滴滴的援助从四面八方汇聚武汉,更增添了战胜疫情的信心,没有过不去的黑暗,没有到不来的黎明,流淌在中华儿女骨肉中的那份坚韧,定能战胜一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