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得失尽在此书: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历代得失尽在此书: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应该算是一本“性价比”极高的书,不到200页,这本书虽然薄但却很有“分量”。回看历史,我们会发现历史发展的轨迹有许多相似之处,过去遇到的问题,略改面目又会重新遇到,许是因为困扰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来来回回就那么几个,只是在不同时期表选出不同的时代特色罢了。参考前人的解决之道,着手解决当前的问题,又为后人留下一些有价值的东西,这大概是“以史为鉴”的价值所在了。

历代得失尽在此书: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以本书为例,作者所处时代背景是一个“破旧立新”大变革时代,然而所谓的“旧制度”是否真的黑暗专制、一无可取之处需要完全摒弃,新的制度又需要怎样建立,是人们所必须面对的问题。面对当时“制度决定论”及排斥一切的旧文化、旧传统的社会环境,作者心平气和的对传统文化、政治进行检讨,力图消除人们对传统文化之误解。这应是作者写作之目的所在。


历代得失尽在此书: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这本《中国政治得失》可读性极强,可能因为是讲稿修改而成,所以读起来很是顺畅,亲切自然,娓娓道来。内容上作者选取了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的政治制度为主要的讨论对象,分别从“政府的组织”、“考试和选举”、“赋税制度”、“国防与兵役”四个方面来对政治制度做以分析评说。整体来看,钱穆先生对这五个朝代的评价与传统的评价一致,推崇汉唐,认为宋代积贫积弱,明清则专制加强。但具体细看,又有区别,作者对汉代的地方政治给予极高的评价;唐代的贡献则主要在制度的建设方面;宋代“宋之于唐,只好像说东汉之于西汉,有事而无政。有形势推迁,而无制度建立”;到了明代政治制度有所退步;及至清代已经谈不上什么制度了,“只能叫做事件或者法术。”

历代得失尽在此书: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虽然是本从宏观角度梳理政治制度的书籍,但却没有只关注制度,而是同样注重制度的落实,制度和人事的结合。 作者强调制度的建设,认为“汉光武帝自身是一个好皇帝,明帝、章帝都好;然而只是人事好,没有立下好制度。因此皇帝好,事情也做得好。皇帝坏了,而政治上并不曾有管束皇帝的政策……这是东汉政治制度上的一个大问题,也是将来中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个大问题”。仔细一想,正是因为对于皇权约束制度建设的不完善,一代代中国普通农民,只能“盼明君”,把希望寄托在出现一位圣明君主,但显然,这种事得很随机,并且早年英明神武的,晚年多半也昏庸多疑。


历代得失尽在此书: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讲明代时候,作者举例张居正的例子,也是说明如此问题,建章立制、名正言顺之重要,“张居正是一内阁学士,不是政府最高领袖,不得以内阁学士而擅自做宰相。这是明代政府最大的法理,也是明代之所以异于汉唐宋之传统……虽然他在当时有很大建树,但当时清议并不讲他好话,这就是因为认为他是一个权臣而非大臣。这不是专就他功业而言,而是由他在政府之地位上的正义言…张居正并未能先把政治制度改正,却在当时制度下曲折谋求事功,至少他是为目的不择手段,在政治上有利弊不相抵之所在”。

历代得失尽在此书: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张居正生前权势滔天,他一死,全家就被抄,若在唐宋,张居正可算得上是一代贤相,但到了明代却落得全家惨淡下场,着实可惜。但追根到底是明代与之前制度不同了。从这也能看出建章立制之重要,有时候我们很难说是结果正确重要还是程序正确更重要,但可以肯定的是,只是追求结果正确可保证一时,程序正确才是根本所在。正确的程序虽不能保证结果一定正确,但正确的结果却多数来源于合理、合法、合规的程序。

历代得失尽在此书: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尽管钱穆先生抨击中国古代越往后,皇权不断加强,相权衰落,但亦不得不承认这种趋势并未一人或者一朝可以形成。唐代宰相上朝尚可有座位,并赐茶,到宋代宰相也一同站着,“据说当时宰相是为了避嫌起见,为了表示忠诚拥戴新皇帝起见,所以过自谦抑,逊让不坐,这样才把政府尊严皇帝尊严渐渐提起,渐渐恢复了。就事论事,这也该有可愿。固然这也是当时大臣不知大体,又兼之以一种心理上的自卑感,才至于如此。若使在唐代,由门第传统出头的人来处此局面,他们决不会如此干。又像西汉初年一辈朴讷无文来自田间的人,也不会如此。那是晚唐五代进士轻薄传下的一辈小家样的读书人,才如此做。但他们当时的用心,终还是可原谅的。不过事情隔久了,这事情演变之本原意义忘失了,后人便只见得皇帝之尊严与宰相之卑微了。”


历代得失尽在此书: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钱穆先生对此段分析,很是精妙,把中国文化中以及传统中国人心理那点“不可捉摸”、“不好直言”传达的很是到位,尤其是对于晚唐进士的心理把握,仔细一想也确实如此,古代是,现在又何尝不是?战乱多年,最不好过的是普通穷苦人家的读书人,一介书生无用武之地,生活上也紧紧巴巴。宋代,好不容易熬出头了,但却一下子被推举到众人面前,又没有家势撑腰,于是官场上难免胆怯、战战兢兢、小心翼翼、兢兢业业、生怕一步走错,丢了来之不易的机会。


历代得失尽在此书: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钱穆先生在书前言中列举了讨论政治制度所应注意,其中第六点对我们至今仍有重大启示。“我们讨论一项制度,固然应该重视其时代性,同时又该重视其地域性。推广而言,我们该重视其国别性。……制度是一种随时地而适应的,不能推之四海皆准,正如其不能行之百世而无弊。我们讲论中国历史上的历代制度,正该重视中国历史之特殊性。若我们忽视了这一点,像我们当前学术界风尚,认为外国的一切都是好,中国的一切都要不得,那只是意气,还说不上意见,又哪能真切认识到自己以往历代制度之真实意义与真实效用呢?”


历代得失尽在此书: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