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搶米、搶菜到哄搶雙黃連|疫情之下的稀缺心態和非理性購買行為

01

新冠肺炎突然襲來,全民“禁足”,但全國人民一刻都沒閒著,從口罩到雙黃連,人們都忙著搶購、囤貨,購物的熱情絲毫不遜色於購物節。網上流傳著這樣一個段子:

初一搶口罩

初二搶米

初三搶酒精

初四搶護目鏡

初五搶紫外線燈

初六搶手套

初七搶雙黃連口服液

分析一下,這其中搶口罩、搶消毒液尚且可以說是理性行為(因為目前真的缺),而搶大米、搶雙黃連口服液這些則完全是缺失了理性的購買。我們來回顧一下這次的搶雙黃連事件:

首先是1月30日晚起,“上海藥物所、武漢病毒所聯合發現中成藥雙黃連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狀病毒”的消息“轟炸”了朋友圈。很快,微博話題#雙黃連可抑制新型冠狀病毒#就衝上了熱搜。

所有人蜂擁而上開始搶購雙黃連。

很快,各大線上藥店的雙黃連口服液均已顯示無貨;

從搶米、搶菜到哄搶雙黃連|疫情之下的稀缺心態和非理性購買行為

給家禽治病的獸藥雙黃連都被搶購一空;

從搶米、搶菜到哄搶雙黃連|疫情之下的稀缺心態和非理性購買行為

甚至連名字稍微有點像的雙黃蓮蓉月餅也售罄。

從搶米、搶菜到哄搶雙黃連|疫情之下的稀缺心態和非理性購買行為

這場搶購風波最終在各大官方媒體的闢謠聲中褪去。

我們現在回顧當時人們的購物行為,一定會覺得 “怎麼這麼瘋狂?”“這麼不理性”;然而事實上是,每一次重大災難面前,我們人類都會出現諸多非理性的購物行為。

2011年,日本福島核電站洩漏,沿海居民瘋狂買鹽,據說有居民買不到鹽就買了一堆醬油;

2003年,非典期間,人們搶購板藍根、醋。

幾乎每一次危機事件,人們都會哄搶大米、蔬菜,這次也不例外。然而其實只要我們稍稍思考一下、觀察一下、查查資料,你就能發現,其實我們的城市(武漢另當別論)並不缺少這些。

從搶米、搶菜到哄搶雙黃連|疫情之下的稀缺心態和非理性購買行為

02

為什麼每一次危機中,人們都會出現這樣的非理性購買行為?

哈佛大學終身教授、麥克阿瑟天才獎獲得者塞得希爾· 穆來納森和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埃爾德· 沙菲爾在其合著《稀缺》一書中提出了“稀缺心態”這一概念。

稀缺心態又稱“稀缺俘獲大腦”、稀缺思維,是由事物稀缺形成的一種稀缺心態。不過這種“稀缺”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稀缺,而是指人們自我感覺到的資源水平和理想的資源水平之間存在差距。通俗一點說就是“你以為很缺,但實際並不缺”,就是“擁有”少於“需要”的感覺。比如我們搶購大米,是我們真的缺嗎?核電洩露時,沿海居民搶購鹽是真的缺鹽嗎?現在,我們又真的缺雙黃連嗎?其實並不是!所以“稀缺心態”具有很強的主觀性

從搶米、搶菜到哄搶雙黃連|疫情之下的稀缺心態和非理性購買行為

03

稀缺心態會對我們造成什麼影響呢?

情緒上,稀缺心態會直接導致我們恐慌。我們想要的與所有的資源有差距(自認為的),別人有,我沒有,人們就會感覺受到了威脅。這樣的感覺會直接導致我們焦慮、恐慌。為了緩解這種焦慮、恐慌,我們又會採取行動加入搶購大軍,在搶購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別人也在搶,物資真的在逐漸減少,也就更加加劇了對“稀缺”感知,進而進一步恐慌。這就陷入了一個循環。

從搶米、搶菜到哄搶雙黃連|疫情之下的稀缺心態和非理性購買行為

恐慌還會導致我們高估小概率事件風險,比如人們常常喜歡購買航空險就是這個原因,實際上,在眾多的交通工具中,飛機的安全係數相對較高,出事故的概率比較低。但相對其他交通險,人人往往更願意購買航空險,這是因為飛機一旦失事就是災難性的,也一定會有媒介宣傳,因此人人往往會對飛機失事的概率高估。

在這次疫情中,人們的恐慌情緒也加劇了我們對“買不到菜/米”這樣事情的高估,實際上這麼多年我們國家一直糧食儲備充分,除武漢等地交通限制外,絕大多數地方也菜量供應充足。

被高估的還有被感染的風險。我們看到現在已有6.8萬人確診,1600多人死亡(截至2月16日10時),這讓我們感覺很多人生病,但實際上放到全國範圍內看,我們可以理性的評估一下這個概率,全國14億,6.8萬人中除去武漢感染的人數是3.9萬,武漢人口按之前其市長通報有900萬人在城內,大約13億9000萬人中2.9萬人生病,這個概率並不算高。當然,這是在我們做好防護、做好隔離基礎上的情況。所以,只要我們堅持做好防護、少出門,被感染的風險還是很低,不必過度恐慌。

在認知上稀缺心態會讓我們的注意變得狹窄。當我們的大腦被稀缺俘獲的時候,我們會專注於解決稀缺狀況,這個過程是無意識的,這樣會導致我們認知上出現注意變窄。這裡注意變窄又是一個心理學詞彙,它是指人們的注意範圍顯著縮小,主動注意減弱。

從搶米、搶菜到哄搶雙黃連|疫情之下的稀缺心態和非理性購買行為

看這個示意圖,如果說正常情況下,左邊是我們能看到的事物範圍,那麼稀缺心態下,人們的大腦無意識地被加了界限(兩道槓),讓我們只注意到其中的一部分。

有句話說,你只會看到你想看到的,我們在飢餓的時候也更容易注意到周圍的食品店,在口渴的時候更容易識別出與飲品相關的詞彙。這些其實就是注意變窄。

在行為上,稀缺心態會導致我們的自控力降低、讓人變得更加衝動。自控能力降低、執行控制能力減弱最典型的表現就是我們會去做一些平常自己不會做的事情。就像雙11、雙12,我們看到東西打折,就會總要買買買,實際上就是執行控制能力減弱。前面我們講稀缺心態會導致我們的注意變得狹窄,而注意變得狹窄導致的後果就是我們的信息加工能力變得侷限,因為注意狹窄時人們的反向反饋通道會被關閉,我們不會去思考。

在雙黃連搶購事件中,人們的注意力都聚焦在了“我沒有,我能不能搶到”這個事情上,而不(會)去想,這個東西是否真的對我有效?實際上,媒體在報道研究成果時,一直說的就是“雙黃連可抑制新型冠狀病毒”,稍微想想,什麼叫“抑制”?就是首先你得有這個病!而搶購雙黃連的人卻是一群沒生病的人,他們也都非常清楚自己搶購的目的是為了預防。在注意變狹窄的情況下人們往往不具有平常的信息加工能力,也就是缺乏理想的判斷,從而變得自控能力降低,產生衝動購買行為。

04

那麼,在這次搶購雙黃連事件中,我們到底在“稀缺”的是什麼?

在人們搶購雙黃連的2月1日,已經有1萬餘人確診,死亡200餘人。其時,人類面對全新的未知病毒,還沒有搞清楚它的危害到底有多大、傳染途徑有哪些、死亡率有多高(當然現在也還沒完全清楚),這些直接讓人們沒有控制感。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念,我們知道這是關係到我們的生存需要和安全需要,而這兩層是最基本、最底層的需要,所以我們人人自危。換句話說,我們搶大米、搶菜、搶雙黃連實際是因為我們“稀缺”安全感,是出於我們的生存需要。

從搶米、搶菜到哄搶雙黃連|疫情之下的稀缺心態和非理性購買行為

05

我們如何應對疫情之下的這種稀缺心態呢?

首先,我們要堅定信心、保持樂觀的心態,春天可能會遲到,但不會缺席。目前,全國人們都已經“禁足”在家中20餘日,隔離的效果日漸體現,我們不要高估風險。另一方面,我們要相信科學、多角度的思考問題,不信謠、不傳謠。

其次,我們要轉移注意力。每天可以花1小時內的時間瞭解相關新聞,但不要長時間不停的刷手機看相關報道。在此之外,全心投入到閱讀一本自己喜歡的書籍、看一部電影、多陪陪孩子、學習充實自己、去做做那些想做但一直沒有做的事。

第三,補償控制感。可以通過玩一些比較容易贏的小遊戲來獲得控制感,但注意把握好度,不要沉迷於遊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