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现在还愿意看纸质书的是什么样的人?

易宗禅


我就是坚持看纸质书,看到你的问题,很心动,简单谈谈我的看法。

首先,喜欢看纸质书的人多半不喜欢看电子书。我也看过电子书,但看着很累眼,眼睛不舒服。

其次,电子书不方便做读书笔记整理。每个人的看书习惯不同。我喜欢边看书边做记号,看到喜欢的句段,字词,会划横线或者圆圈做标注。这样便于过后做摘抄笔记。电子书不太适合这种看书习惯。

最后,看纸质书会让内心更安静。我喜欢边看书边饮茶,喜欢这种看书的氛围。喜欢手捧一本书,纸张通过指尖一页页翻过,在字里行间中找寻最令人怦然心动的句子,那种感觉很美妙!

上述三点,是我看纸质书的一点体会。

我觉得现在还愿意看纸质书的人,都是内心沉稳,有情怀,懂浪漫的人。

他(她)们不急不躁,有条不紊捧读一本书在看的样子很浪漫。与书本约会,内心才能安静祥和。看纸质书的过程也是修心的过程。

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下,手机不离手,用手机阅读电子书也很方便。但还是对阅读纸质书情有独钟。喜欢纸质书中散发的淡淡油墨香味。

也许现在还愿意看纸质书的人多半都是喜欢慢生活的人吧。





雪凝时间


现在还爱看纸质书的人,应该就是被大浪淘沙淘出来的真正的读书人了吧?

我出生于60年代,我喜欢看纸质书,而且是百看不厌,(红楼梦)想起来看一遍,(苔丝)(红与黑)(飘)(战争与和平)这些世界名著我都有纸质的,实在无聊的时候,就拿起书,重温一遍。而且每次看,都有不同的收获:关于优美语句的,关于风土人情的,关于人性美丑的,关于历史背景的,总能在书中受到启发和教育。我写作能力强,就是得益于我爱看书,而且是边读,边想,边记笔记那种。

儿子生于80年代,他也爱看书,爱听书,都是从网上下载的,那些“快餐书”。听过了也就忘记了,纯粹是消磨时光。我建议他找点纸质书看,他笑我老古董,说我不嫌麻烦。

其实,我觉得还是阅读纸质书有营养,用眼睛看文字,用脑子想情景,记得牢,写作时也用得上。

真正的读书人,还是喜欢读纸质书。


静水深流691


现在还愿意读纸质书的人必是有“情怀”人。

1,阅读习惯的情怀。

他们对纸质书情有独钟,喜欢纸质书的油墨书香味道,他们拿起纸质书都会产生身心的愉悦,对纸质书更有一种敬畏之情。

因为我就是这种人,虽然电子书我也看,那有时候是为了方便和打发时间而已。真正有空的时候,我会毕恭毕敬地端坐于书桌前,摊开一本名家名作,逐字逐句阅读,旁边放好了笔和本子,遇到美句,便摘抄下来;这是一个享受的过程,并不追求读书的速度,这算是我主动娱乐的方式。,特别是好的作品,一定要买了看纸质版,那和看电子书的感觉是绝对不一样的!我看电子书的时候也做笔记,都是复制后粘贴到了电子笔记中,虽然方便,但是总没有读纸质书和记纸质笔记本的感觉。

2,文化使命感的情怀。

有一句话说的好,生活在进步,今天比过去好,人不一定。那文化就更不一定了!快餐文化时代,碎片化的泛娱乐化文字也许更能吸引人的眼球,有态度的电子媒体平台更是凤毛麟角,而还愿意看纸质书的人,也许就是这个时代的一股清流了,他们大多是有文化使命感的,也有文化不高的,但他们一样的坚守,证明了他们是有着向上追求精神的文化使者。

当然,纸质书的内容也有好有坏,一些不会用电子产品的人也许是被逼无奈读的“快餐式”的纸质书,但是我觉得,纸质书的藏污纳垢能力还是有限的,因为它只有想象化的视觉体验,而视频音频的冲击力会大得多,所以纸质书这种媒介大概只适合留存伟大的作品,边边角角的“伪文化”一定会被这种媒介淘汰。

也许有一天,纸质书将很少见到,那时候,纸质书一定是非常贵重的东西,因为还能藏于纸张中的文化作品必是精品,而且每一本都是珍藏版印刷,只适合作为礼品相送了。那时还能坚持读纸质书的人真的难能可贵,而读纸质书就变成了一种奢侈了。

趁着现在纸质书还能买得起,我们还是多看看纸质书吧!


冬瓜读书


现在的生活里,有太多的时间被电子设备侵蚀,即使是用kindle看书,仍会觉得自己沉浸在网络社交中,难以抽身。

不是kindle本身存在缺陷,不可否认kindle给我们的阅读带来了极大的便捷与舒适体验。但是,它无法替代纸质书。

喜欢书的人,会很享受购书拆箱的快感,会动心思想想这本书摆在书架哪个位置合适。书卷泛黄,示意着它陪伴了我们度过多少时光。正如《查令十字街84号》所写的一样。

手指翻阅书卷的感觉与触碰屏幕截然不同,一页页翻过,似乎更容易让人沉静下来。

纸质书并没有凋零的势头,你会发现近些年颇有新意的图书馆、书店越来越多,西西弗、当当阅界,风格不一但都引来不少读者。

可能在这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想要从纸质书里提取到一些澄净的文字和思维吧。


撩一撩浮世炊烟


电子书固然有它的好处,但有几点电子书替代不了纸质书:

一、纸质书方便任意风格的标记和笔记。可以画个圈,或者在某段落旁边写一段话,贴某个贴纸等。电子书虽然也有标注的功能,但功能还是比较受限。

二、有些专业书籍包含尺寸较大的图表。纸质书可以根据其内容选适合它的本子大小,换做电子书,你可能需要换一个平板或换一个显示器。

三、更重要的是,纸质书比较不伤眼。你可能说有kindle之类的设备,但是墨水屏也存在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不够流畅、翻页时刷新稍微迟钝,跳着翻更不方便了。

纸质书缺点也很多,比较贵也比较重,不方便携带。因此,根据自己需要,决定看什么样的书。与其说看纸质书的是什么样的人,不如说什么样的人有看纸质书的必要。





清无色


我认为:是一个爱学习的人,是一个静得下心的人,是一个精致生活的人,是一个有深度的人。理由如下:

首先,开卷有益。前几天宅家,我也看了好几本书,虽然不是一字一码,但现在感觉,过程挺精彩。刚开始,觉得无法阅读,但慢慢的,渐入佳境,实践起来,“开卷有益”,确实真理。

其次,魅力独特。办公室翻翻纸质报刊,或宅家角落手捧薄书,徜徉知识海洋,写写划划,摘摘抄抄,折折叠叠,偶尔还激励自己“此页回头还得细嚼”,这些,就是纸媒独有的魅力。

最后,与己对话。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等于和一位高尚的人对话。”其实,拿着任何一本墨香书,安下心,静下身,深读时,就是与高人对话。当然,另一角度看,读的不是书,读的是自己。与己对话,读懂自己,本就是任何人,一生的课题。



胡小匠


现在还愿意看纸质书的人,应该多是喜欢看纸质书感觉的那群人。

首先,与纸质书相对的就是电子书。电子书与纸质书相比,优点是通过电子设备终端可以直接阅读,更轻便,更快捷,获得更省时间。但要注意,由于电子书的载体原因,在电子设备终端和网络上同时能获得更多碎片化娱乐化多元化的信息资源,很容易使人产生注意力偏移,所获的信息或知识不容易系统化。

其次,纸质书作为载体,可以承载读书人的阅读心得或收获痕迹。读者可以通过具象的书本获得通读,细读,再读的成就感,可以用喜欢的方式标识喜欢的文字,词语,段落,可以用自己的笔记标注读后感。

最后,就是所说的感觉,其实也是读纸质书所需要的环境。读纸质书,在家可泡一杯热茶,趴在书房书桌或斜靠躺椅阳光下于其他而不顾,独享宁静;在书店或图书馆,可在清雅音乐或墨迹书香中,乐看安然。

因此,现在还愿意看纸质书的人必然是喜欢看纸质书这种感觉的人。比如本人,一本红楼梦读了三遍,还是想继续翻读下去。谢谢!



秋阳lsl


首先思考书籍的本质和意义

东汉时期的蔡伦改进了造纸术、造纸术的低廉成本和大规模生产的可行性带来了可书写纸的普及。这意味着,知识不再为少数贵族和士人所裹挟,因为当时文字是记录在甲骨、竹简和绢帛上,笨重而成本昂贵,底层群众无法触及。如此一来,纸的大规模生产和普及,必然带来文字记录、创作、思考的爆发,整个社会的知识从此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充分流动。

所以以此类推,从仓颉造字开始,每一次传播文字的工具得到创新和普及,也就意味着文字的内容、内涵和形式的更新以及量的爆发。

也就是说,到了21世纪,因为出现了电子阅读器,使得文字与知识再次涅槃,得益于技术发展和生产成本可控,文字的呈现面貌更为丰富,比如可以在段落旁创建思维导图,APP可以记录阅读者习惯和轨迹;阅读文字的方式可以不受时空限制,能更高效利用碎片时间和公共交通空间。这意味着每个人既是文化的受众者也是创作者的条件真正成熟了。

这么看来,电子书和电子阅读器的未来十分可期。

同时,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明白,无论是纸,还是电子阅读器和APP,都是承载文字、知识和文明的载体与工具。它们都将是人类漫长历史长河中,不可忘却的文化传播工具,实际上,人类会牢牢铭记所有这些为文明星火相传的工具。

因而争论两者谁更好实在味同嚼蜡。

只要能让个体最大程度收获知识和真理,无论是纸质书还是电子书都可以皆为我所用。在这里,我们要做的就是摒弃“哪个更好”的认知偏见。

电子书和纸质书的受众群体

作为国内较有代表性阅读消费平台,来自当当网的数据显示:

  • 2018年纸质书购买群体中,30岁以下读者比例高达52.3%;
  • 数字阅读数据中,30岁以下读者比例达到53.4%;
  • 在读者性别比例方面,纸质图书的女性读者占比达到69%,数字图书的女性读者达到86.7% ;
  • 电子书阅读时段高峰分别出现在早上8.00、中午12.00达到峰值、晚上21:00~22:00,这一般是上班路途、午休和睡前的集中时间。

另外来自《2019中国图书市场报告》数据:

  • 电子书阅读时间占据所有阅读时间的1/2,纸质阅读低于1/4,听书时间则占17.5%,报刊杂志阅读时间占10.4%
  • 纸质书消费趋势是实用性。排名第一的目的是学习和自我提升,占比60%;第二则是职业发展,为了考试和升学,占比36.2%;紧接着是为孩子买书。

可以看出:

  1. 电子书和纸质书的受众群体很有可能存在交叉,同时大数据也反直觉地显示我们这一代中青年并没有放弃纸媒阅读方式;而电子书阅读一般都集中在零散时间和公共场合。
  2. 纸质书消费出于实用目的的呈现“压倒性”占比,说明纸质阅读方式更被深度阅读群体需要所青睐着,同样也说明电子阅读在帮助人们深度阅读方面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3. 如果纸媒阅读代表传统和经典,那么其对立面的现代与潮流就意味着电子书阅读? 显然不是,这几年异军突起的听书、网课和慕课等新潮流显然也在扩充和丰富我们对知识学习与文明传递方式的认知边界。这也再次说明,争论电子阅读和纸媒阅读谁更好实在很鸡肋。

纸质书or电子书or其他

我在前面两部分的介绍和梳理,已经很清晰地指出了两种阅读方式的较量实质是文化承载工具的更新迭代。纸质阅读仍然有其存在的重要意义,尤其是在帮助人们深度阅读方面还无法被电子阅读取代。同时,电子阅读虽然成本相较低廉、阅读不受时空限制,但在营造阅读感受和辅助思考工具方面还有一段路亟待探索。

况且,书籍的终极归宿在于传递知识与真理,既然明确了这点,作为读者,我们既可以手不释卷,也可以借助电子阅读利用好碎片化时间,还能根据需要听书、上网课和慕课等,何必限于窠臼,限制了自己的知识疆界呢?

衷心希望我的回答对每一个读者都有启发意义。


Husnny731


电子书的优势:[赞]

1.便于携带,随时可以看;

2.价格便宜,甚至可以在网上免费下载,成本低;

纸质书的优势:[小鼓掌]

1.纸质书更像一个承载知识的载体,给自己一种与作者神交的机会,可以闻到书香味;而电子书更像是一串数据。

2.纸质书更容易培养阅读习惯,会给人爱不释手的感觉,看书可以营造意境;电子书是碎片阅读的一种体验,很容易被周遭的各种信息所替代。

综上所述,喜欢纸质书的人更爱书,因为爱所以买,因为收藏所以买。喜欢看纸质书的人更需要阅读的意境,一壶茶,一本好书,可以让一个人放空一个下午。[思考]

最后补充,虽然我是电子书的受益者,收藏了百万余本电子书[耶],但我更爱纸质书。因为踏实和淳朴,因为感觉买了纸质书是自己的,再多的电子书也是一个文件,只不过有大文件和小文件之别。[捂脸]


金小博不学无术


愿意看纸质书的人首先是心静之人,细心,好学,有城府,有韧劲,耐得住寂寞。

还有一部分人是坚守传统习惯之人,他们怀旧,守规矩,正直。

当然,愿意读纸质书的人,多是文化人,知识分子。其中,中年以上的人占多数。这部分人涵养较深,是这个群体的主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