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河历史碑刻

旧时牌坊

牌坊主要分为嘉奖官员和表彰节孝女子两类。据县志载,旧时在县城的主要牌坊有:承宣坊、桂林毓秀坊、紫诰重封坊(为许国秀立)、龙章三锡坊(为李成性立)、飞腾坊(为李宗立)、青霄坊(为申志立)、世科坊(为申志立)、鸣阳坊(为赵有初立)、鸿胪坊(为胡光立)、彰善坊等。另在普通店、褡裢、册井、三王村、新城、安河、中关、毛庄、全呼等村也有一些为节孝妇女立的贞节牌坊。今日均已不存。


孔天铎墓碑

原碑位于北俎村孔氏墓地,系明知县方豪撰文。碑文记述了方豪因治水来此见古碑覆地,翻而读之,系元孔氏茔记,心中凄然,越六日复来,找人凿沟立界,撰文立碑之事。今碑早已不存,县志中有碑文。

孔庄神女庙新铸铜像碑

位于孔庄圣母宫,明万历三十二年立。该碑载临漳人铸铜神女像赠小西天老根营的经过。并载(明)顺(德)温(阳)人建神女祠于山顶。传神女姓张,母王氏,女生而神灵,长而颖悟,年十九偶开灵智,而成仙,远近多有慕名来拜求的。此碑为本市为数不多记述凡人成神女的古碑。


孔庄铸造碧霞元君圣母金像记

位于孔庄圣母宫内。碑曰“襄国西南有栲栳红山,为邢州胜地,上有碧霞元君圣母神祠,香火几遍畿南。山下四十里名孔庄,风俗淳美,多有君子居之,乡人建圣母行宫,僧人焚修从事已远,先有僧觉西……余为诸生时司业于孔庄之禅院……知僧官永祚恪守五戒,精明内典,堪于焚修,”便“偕两庠诸生白于太守”,“太守准令永祚诣孔庄”,“人皆悦之”。孔庄“有善人曹万譲者,素有善名,好义乐施,与余弟任希蛟结社会盟,南谒武当,北走五台,数年不倦”。一日归见祠内梳妆楼三楹未完,便“捐财呼役,建成棚楼三楹并神龛”等,并准备镕金为像,便“施银二十两及米薪之费”,僧永祚广为筹措“募金数百斤,择吉日下炉铸成圣像”,该像几乎“毫无缺陷,略加雕琢宛如天成……奉之神龛中,金碧辉煌。”为使后人不忘僧人永祚和施财者曹万譲,特立石叙其始末。崇祯五年(1632年),邑进士任尹斋撰文。现该碑仍大体完好。


卢忠烈公祠记

清杜灏撰文,原碑位于沙河城北关准提庵东南卢忠烈公祠内,今不存。碑载卢公祠原位于城南十里铺,即小黄粱处,其地旧有双星阁、王母殿等,卢忠烈祠建于清初,有顺治年间县令冯源写的碑记。然到乾隆年间,当地已是白沙弥望,雍积成丘,而原有之建筑均已移至别处。碑文极力称颂卢象升的功劳,称“公不死明之宗社或不至于亡”,又云“公于顺、广、大三郡,生日家设一坛瞻祀,死合谋除地为祠岁时奉祀。”看到公祠湮废已久的状况,杜灏乃捐俸若干,购北关准提庵东南之闲屋三间,缭以周垣,敬妥公位于中,重建卢公祠。从中可见封建统治者对前朝英烈的敬重。


柳泉郝氏祖坟石神主碑

位于东柳泉村北郝氏祖坟,石质方柱状,上小下大,侧面近梯形,上边长73×70厘米,下边长90×83厘米,高70厘米。顶面阳刻莲花图案,碑正面左上方刻“郝氏宗祖之图”六字,居中刻“正神主”三字,其下为郝义李氏二男,再下面分别为长郝整李氏二男和次郝忠朱氏五男,再以下则分别是郝成、郝良、郝进、郝直、郝宽、郝信、郝敬七位及其妻子某氏。最下面是郝才进和郝思政两位。一旁为“(洪武)年岁次戊寅十一月二十三日壬寅下葬主郝义”和“(正统)年岁次已末三月初三日戊午承凶下葬主郝成、郝进”的字样。这类石神主碑在本市已不多见。


栾卸建校碑记

位于栾卸学校。1984年由中共沙河县委和县政府合建,碑中对该村重视教育,在全省率先自筹资金建教学楼,并高薪从全国招聘教师的举动给予大力表彰。


明洪武年间《户部员外郎》匾

木质,长约5尺,宽约2尺,正面阳刻“户部员外郎”五个行书大字,前有“洪武二十二年”,末有“李智”等小字,面漆多已剥 落,但整块匾仍十分完好。现存册井东北街李家,是本市仅存的一块明初官员的匾额。


明渊公和尚墓志碑

于漆泉寺,高约1米多,宽约0.6米,正面刻“明故亲教渊公和尚墓志”及万历二十三年十月二十四日立等字。背面刻有该寺僧人宗派字序:智慧普印文,广玄德至洪,善开清净道,维妙法圆宗,通达能具演,性海湛然澄,真如戒定济,周隆继祖登。


孟氏祠堂

位于孟石岗村。县志载“明末六十一世孙有宏儒、宏治者为避兵乱,自邹县迁至沙河,后嗣繁衍。清同治六年,经亚圣裔世袭五经博士孟广均查明,令入正谱,行文原籍,优免差徭,在本村建立祠堂,岁时奉祀”。村志载,同治七年山东亚圣府行文保定藩台,保定行文沙河县,沙河县正堂即下发免差徭行文。同治八年,在该村孟氏祠堂修造蠲免碑等。当年该祠堂斗拱飞檐,雕梁画柱,门额上书“当大事”三字,内供孟子神像。过亚圣祠堂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五十年代后祠堂倾圮。1980年后重建,但已没有了往日的气派。旧时祠堂内有銮驾、执事、龙头、大扇、伞、牌及金瓜、斧钺、朝天凳、彩旗、铁炮等。今日仍保存有一部分。另外同治六年刻印的《孟子世家流寓支谱—沙河县支谱》,也是本市保存较好、历史较久的家谱。


菩萨罗汉洞碑记

此碑乃北盆水菩萨罗汉洞口石壁上的摩崖刻碑。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刻,全名“直隶顺德府沙河县下郑社北盆水新建菩萨罗汉洞碑记”。碑载“北盆水山围四面,水出一方……乃杨氏一族独居于此,佃客蜂攒……祖讳俊昭,宣德年间,从赵泗水来此剪削树木,开垦山田……善士杨福……见南山古洞一所……乃舍家财造观音罗汉像”,以及其家田产四至情况。这是难得的一块开荒建村的历史场景碑记。并且可知当时赵泗水属下郑社。


青介遗址

位于青介村西南约1公里处,1955年发现。遗址北靠水渠,西北是林场。大约在南北2公里,东西1.5公里的范围。地面暴露有石斧、石铲、石刀、刮削器、兽角、鹿角、残蚌及绳纹、篦纹、兰纹陶片和残乳形足鬲口沿、鼎、罐等物。亦为商代后期遗物。


清户部执照和国子监监照

李石岗村发现清咸丰六年,该村李有贵由俊秀在捐铜局捐京钱壹佰玖拾伍吊,在户部领到捐款执照,从而得到国子监发给的监照,成为监生。两张执照均为纸质,印刷体黑字,紫红官印、朱红批示。监照的全文是:“国子监为请旨给发监照事,准户部知照,李有贵系直隶顺德府沙河县人,捐年二十岁,身中、面白、无须,由俊秀在捐铜局捐输,准作监生,相应给予监照,以杜假冒等弊,须至监照者。三代曾祖景仓,祖天义,父得魁。右给李有贵收执。咸丰六年伍月二十六日给”。


清末贺匾

上关村发现一块光绪二十六年沙河县教谕祝贺李辛考中秀才的贺匾。木质,长四尺半,宽二尺,正中阳刻“汉廷推毂”四个大字,边上另有“钦命文林郎特授沙河县教谕萧文治为恭贺李老先生令郎入泮鸿喜”等小字,还有汉满两种文字的“沙河县儒学图”的官印。该匾保存基本完好,只是面上的漆已退色剥落。


清知县张思诚题匾

田安博物馆收藏一块清山东泰安进士,嘉庆十六年至十七年沙河知县张思诚题字木匾,长130厘米,宽63厘米,匾底色已脱落,但刻字仍清晰可辨。匾正中刻“靳骖荣桓”四个大字。左题“赐进士出身原沙河知县张思诚为”,右题“恩赐九品顶戴李万行立,道光六年秋七月谷旦”字样。


清恩赐国子监学正墓碑

位于册井北岭,双龙缠尾碑首,高约2.3米,宽约80厘米,名曰“呈请钦赐国子监学正张公墓志铭”,碑文由陕西洋县知县,永年常廷璋撰写,楷书。在简介了张养心的家世后,叙述了他志在青云,却连遭变故,从而备尝辛苦,但他矢志考取功名之志却从未稍懈,从二十多岁一直考到八十岁,才被恩赐为举人,八十一岁又被赐为国子监学正,耆耋之年终于成为享誉乡里的张翰林。该碑立于清同治五年,现保存完好。


石岗争水官司碑

原位于刘石岗和孟石岗村之间的旱池旁,后移至孟石岗村内。高0.9米,宽0.4米,厚0.14米。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春旱,孟石岗和刘石岗因争旱池水而引发诉讼,知县张思诚经实地勘察,调和平息争端,并亲书碑文,立碑为诫。文曰“水火用以济人,行路之人尚所不禁,何况谊系亲朋,岂无相周相济之意,后各归和好,不得因池水诉讼。”


石神兽

似狮又似豹的石刻神兽,头上有一角。高约90公分,长有1米多,其身上还刻有翅膀状物。该石兽是九十年代从留客村北约2千米的铁路边地下挖出的,大体完好。经专家判断,名曰天禄,是古代墓前镇守避邪之物。现存市文保所。另本市还发现有石羊等墓前石兽。


苏庄宋代墓志铭

《宋故赠大理寺丞张君墓志铭》,近年出土于苏庄村附近。由太常博士、宜州通判丘舜元撰文。铭文记述了墓主人张再荣的简历,对子女的教诲、获封及入葬、撰铭的情况。该墓志铭刻于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是本市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墓志铭。从铭文可知当时苏庄叫苏家村。


宋重修冶神庙记

原碑在綦阳村北玄帝庙东侧,刻于宋宣和四年(1122年)。碑载“顺德之在河朔,为朝庭一襟要,其地多隆岗秀阜,坑冶之利自昔有之,綦村者即其所也……皇佑五年始置官吏……冶之旁旧有神祠……冶吏监侯张率联事者彷徨庭下……即故址而新之……”全碑约400余字。由于该碑已毁,有的书载宋张抟撰文,有的载佚名。该碑对了解沙河宋代的铁冶业十分重要。


宋璟墓神道碑

位于东户村中学院内,此地原为宋璟墓地,碑高2.4米,宽1.5米,厚0.4米,仰首龟趺座。半圆形碑首刻双缠尾四龙浮雕,碑额篆书阴刻《大唐故尚书右丞相赠太尉文贞公宋公神道之碑》。碑文由颜真卿撰书,楷体,正反两面写于唐大历五年(公元770年),碑侧补写于大历十三年。共约3500多字。字体雍容大度,雄浑豪放。其内容对研究宋璟的生平及补正新旧唐书的记载,有重要参考价值。该碑受到历代文人的称颂,赞为“人、文、字”均为绝妙的“三绝碑”。 该碑在宋代已断裂,明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沙河知县方豪起断碑于荒草之中,熔二百斤铁贯而续之,用二百多人将碑重新树起。后历代多有修葺。1983年被列入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已申请列入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宋藏主宝和尚塔

位于漆泉寺,八棱八面形,高近1米,径宽约0.4米,三面有字,主面上刻“藏主宝和尚塔”,中刻阿弥陀佛坐像,下刻大宝楼阁八字真言“唵、摩、呢、哒、哩、吽、叭、咜”。左右二面是碑文,大意是:宝和尚是邢州沙河县柳泉村人,俗姓郝,元丰二年(1079年)出家,七年剃度,元佑四年(10**)到漆泉寺,七年到南方云游,绍圣三年(1096年)又回到漆泉寺,曾参于造法堂、经楼等,崇宁二年(1103年)正月圆寂,享年50岁。此塔由其门徒立于宋政和二年二月。从中可知,至少在宋代沙河县已有柳泉村,且该村已有郝姓村民。


沙河县界碑

1、老爷山巅天桥处有清乾隆年间的沙河县和武安县的界桩碑石。

2、在九家铺村北距沙河城17里的御路房,有清道光三十年立的沙河县和邢台县的界碑。上刻“沙河县北界”。碑高约2米,宽约1米,厚约0.3米,现已断,存市文管所内。


善下遗址

位于善下村西北约1公里处。1974年曾挖出石刀、石镰、石镞、残蚌、鬲足、绳纹罐口沿、兰纹陶片、黑色陶片等。该遗址近似正方形,边长约百米,文化层厚度在0.3米至0.7米之间。初步研究大部遗物属商代后期。人传此处原有人居住,称为“于岗。”


泰山石敢当

多位于宅墙冲路口处,此俗在我国由来已久。传春秋时已有人书“石敢当”三字以守门户,敢当是所向无敌敢于抵当之意。唐代有碑曰“石敢当,镇历鬼,压灾殃,官吏福,百姓康,风教盛,礼乐张。”明确指出了其作用。后由于道教盛行,泰山是五岳之首,人们认为泰山威力无边,便将石敢当慢慢变成泰山石敢当,有人说此泰山石即代表泰山神,也有人说石敢当乃一石姓将军。至今此俗在我市农村仍存在,不少村庄有石刻的“泰山石敢当”碑。


唐孔汉墓志铭

原墓位于沙河城北二里处。请初尚存墓志铭,后失传。孔汉,字承贞,鲁国人,孔子之后。其曾祖华,字德饶,唐朝请大夫,襄国郡开国候;其祖处信,唐朝议郎,岷州当夷县令;其父亲知年,唐岚州参军事,上骑都尉,安史之乱时,曾避难广阳山,后落籍沙河北俎村,(见人物部分唐知年条)。孔汉因封袭而居沙河。他轻岁月而重游侠,贵一诺而贱百金。三十二岁终于私第。该墓志铭中有唐代武后时所制之字,如“、、、、、、、、、曌”等,据考证即今日的“国、人、年、岚、月、风、日、载、互、照”等字。


唐漆泉寺碑

今断碑存于寺庄农户中。全名《大唐广阳漆泉寺故觉禅师碑铭记》,由检校兵部郎中兼邢州剌史侍御史元谊撰文,前凉王府参军兼翰林院侍读学士王少康书丹。碑载该寺唐贞观五年敕建,此碑大约立于唐贞元十二年,碑载惠觉系新罗僧人,渡海入唐后,在漆泉寺修行数十年,曾拜著名高僧神会为师,系名播远近的一方名僧。


陶井壁管

出土自南汪村附近,直径1.2米左右,如圆环状,高有二十多厘米,厚约2厘米,陶质。制作和泥时中间掺有秕谷草籽之类,所以烧成后中间多孔,可渗水,类似今天的透水井管,系古代砌井所用。


文庙古碑

旧时,县文庙内古碑很多。主要有:宋大观年间御制的大观圣作碑,碑额书《大观圣作之碑》六字,内文大约是八刊八行条制。末题“尚书左仆射、中书侍郎、上柱国、魏国公食邑一万一千二百户,实封三千捌百户,臣蔡京题额”。该碑文革初被毁。另有元董朴撰书的《宣圣庙前廊记》碑。明崔铣撰文,朱裳书丹的《沙河县修学记》碑。还有董威撰文的《沙河县重修学记》碑,李起元撰文的《沙河县重修学记碑及周若棠撰书的《重修圣庙碑记》碑等。这些碑刻均已被毁。


下郑创修河神庙碑

位于下郑村北与淮庄至南高公路交界处。2007年挖沙时发现,乃明正德四年(1509年)所刻。碑高105厘米,宽50厘米,厚17厘米。碑阳上刻河神庙宇及水官大帝,水母大圣,河伯将军。碑文记载下郑村民路全等人因本村自弘治到正德四年以来常遭水侵,故并力修建河神庙之事。从中可知,下郑村当时临近沙河。碑阴的四至中载,东至北大册,西至南高村,南至下郑村,北至温全庄。从中可知,当年本县有个叫温全庄的村落。


西左村南大井记事碑

位于西左村,已断为数块。清乾隆二年立,阳面刻“乾隆元年四月初七日为××事讼,荷蒙本府正堂朱老太爷(指顺德知府朱鸿绪)断明此井系公井,合乡吃水,谕街树不许人来损坏铭石垂后”等字。碑阴刻“记事”,大致内容是,左村居山岗,井水为难,此井合乡吃水不记其年,丙辰(为井之权属起争端),由朱老太爷断明此井系公井,村民感谢不尽,协力将井台重修,后世不得逞强霸井,刨树毁井台等。


希公桥重修碑记

位于上申庄,明万历三十五年立。碑文记载了该村立庄以及万历八年申氏村民秉承二世希颜公之志,捐资初建希公桥,以及本次重修的情况,对了解该村的历史及建设有一定的帮助。(附该桥长54米,高7.5米,面宽3至5米,全部用青石垒砌,孔高2.5米,宽3米,至今仍存。)


显应寺碑记

位于全呼村,明嘉靖四十年县丞丁存仁、典史梅伯恢等立。碑文约800余字,叙述了全呼本名丛鹄,并云“故老传言,旧有铁冶司、贸易市,人烟广大,居民富足”,“村北古寺基一所,惟有石香亭一座,上造大宋政和五年重修佛殿”,至明佛殿毁圮,但基址苍柏犹存。村之善人岳乾、岳志学、郝文德等人发起重修寺院,使之面貌一新。该碑文由邑隐士李仲实撰书,邑进士郑国彦篆额。


响堂坟遗址

位于北俎村西约500米处,七里河南岸。该处曾出土乳形足鬲、绳纹陶罐、残陶豆和卜骨等。


云风山佛岩寺碑

位于石盆村后云风山腰古佛岩寺处,明万历五年立,由南吏部尚书王本固撰额,碑文记载了赵熊捐资修仪夷、渡口、辘轳三川桥梁及整修佛岩寺等善举。


跃进大石桥碑记

位于石岭水库前渡口川上的跃进桥头,此桥是沙河兴建的第一座永久性公路桥,为当时连通渡口至石盆公路的咽喉工程。该碑共500多字。叙述了从1957年冬到1958年冬,干群同心、热火朝天修建该桥及渡口公路的经过。碑文最后署名为中共沙河县委书记于有才和县长石修志。时间为1958年11月30日。


移民迁建碑

位于市区新杨庄村,该碑高约4尺,宽近2尺。正面有“永志不忘”四个大字,及“新杨庄村民委员会,一九八六年立”字样。背面碑文记述了该村原名杨庄,位于县西乌门川南岸,三面环山,一面临川,东里许有名闻千里的温泉,村中间有三人合抱的大槐树,村旁有果树飘香、松柏参天的温泉寺,环境优美,生活幸福。为修朱庄水库,该村百姓为了下游居民免受旱涝之苦,响应号召,毅然抛离故土,从1973年到1986年在褡裢村北三公里处另建新村,取名新杨庄,县政府为他们划正招和普通店村土地三百多亩,以保他们的生产生活。此碑为移民迁建新村中树立较早的碑,有一定存史价值。


中央领导人为范子侠牺牲五十周年题词碑

位于大安山脚的范子侠墓地。

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题词:

“为真理和正义苦斗一生”。


原中共中央副主席李德生题词:

“抗日民族英雄,模范**员”。

原国防部长秦基伟题词:

“为国捐躯,虽死犹存”。

原新华社社长朱穆之题词:

“这里安葬着一位死重于泰山的人,中华民族子孙后代将永远敬仰和怀念他”。


左村木制龙王銮驾

清末西左村有个长工从山西辽州请来一副木制龙王銮驾,供于左村东的大王庙中,人传该大王护村佑民颇为灵验。后在时代变迁中,几经周折,保存至今。该銮驾高约30厘米,一副庄重威严的官员模样。


张文谦墓神道碑

原碑位于葛村西,由元翰林侍制、直学士李谦撰文,约1400字,县志中有碑文,俗称此碑为响铃碑,今碑不存。[另]邢台董村有《张氏新莹记》碑,系元奎章阁学士、翰林侍制虞集撰文。乃张文谦子张晏嫌其坟地土薄水浅,购得邢台西八里董村的好地。掘六十尺始及泉。乃于天历三年,将张文谦等先人的灵枢迁葬至董村。新莹记约800字。该碑今也不存。


周选卿墓表碑

该碑本在善下村周家墓地,八十年代移至普通店村睡公庙内。高约7尺,宽约2尺半,蟠龙碑首。碑阳大书“仪型端粹”四个字,并有民国三十一年冬立等小字。碑阴的碑文由孔照华撰写,共610余字,由邢台著名书画家白寿章(白锡庚)书丹,行草体,俊美流畅。内容记述了周先生的生平简历,(见人物部分。周璋条)说他仪表堂堂,有才有德,受到士林百姓的同声赞美。从文中可知周先生和白寿章的五叔有金兰之交,所以白对其十分了解,称“每与同坐,笑谈蔼然,如坐春风”。该碑不仅对了解周璋的生平十分有用,而且对了解白寿章的书法也提供了一件很好的实物资料。


真泽观元碑

位于赵泗水真泽观内,现只剩几个碎块。但拼在一起,仍可见碑文大概。时间为泰定元年甲子正月(即1324年),撰文者已缺失,书丹为蒙古教谕贺也先,篆额为乡贡进士陈士贤。内容大略是沙河县南二十里南中村园林绮秀、田沃民纯,里有古二仙祠,稽先贤之碑刻乃崇宁年间追赠真泽庙,真神长曰冲惠真人,次曰冲淑真人,云俗姓乐氏,商汤微子之后,祖父乃潞州壶关县紫团乡益阳里人,真人额迢秀发、紫齿青头,主五气之光,握十螺之阀,与麻姑作伴,王母为邻,霞衣凤钗,羽盖霓旌,龙辇虎符,周游各地,兴雨布雨,解灾去难,神通广大等等。文后二十句献辞每句七字,叙事清晰,词藻优美,是它碑不多见的。从该碑可知真泽观之历史。也可知元代赵泗水名南中村。还可知当时沙河县已有温阳之称,是我市不可多得的一块古碑。


章村遗址

位于章村南的一片台地上,1986年发现,面积约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3~1.5米。发现4个灰坑,暴露物有石环、石璜、泥质红陶、黑陶、夹砂红陶等。红陶中有彩陶也有素面篮纹。属于仰韶文化时期遗物。


漳河神坛碑

宋《太平环宇记》载“汤山在(沙河)县西北七十一里,下有径铜马庙,”有碑曰“漳河神坛”。《水经注》云,东汉光武庙侧有碑载张导为巨鹿太守时,漳津泛滥,他与人一起原其逆顺,揆其表里,修防排通,以延水路,功绩有成,民为此立漳河神坛碑。该碑早已不存,因系旧县志内记载的本县最古老的碑,故录此。


沙河历史碑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