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煥到底是不是被凌遲?據說明朝的檔案裡沒有記載,只是明史裡這樣說,但明史是清人寫的,又不能全信?

a_nuo_1996


清人所編撰的《明史》雖某些記載的確不可信,如涉及到滿族的興起、立國等就存在著偏頗之處,但大部分記載還是較為可信的,不會錯的太離譜。畢竟以當時的環境,如果清人將明史修的過於離譜,並肆意篡改明史,這勢必會引起故明遺民的反彈,必十分不利於清廷的統治。


再者,當時清朝早已一統天下,明朝早已成為歷史,此時除了關於滿族的歷史,清朝可能需要修改,但其他的,清朝完全沒必要去過多的更改,這就是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因此,對於大規模去篡改明史一事,清朝沒必要這麼做,也不可能這麼做。

況且,關於袁崇煥被凌遲一事,除了《明史》有記載,其他的一些史書中亦有記載。如《明季北略》載:“時百姓怨恨,爭啖其肉,皮骨已盡,心肺之間叫聲不絕,半日而止”;《廿二史札記》載:“楊監奔還大內,告於帝;帝深信不疑,遂磔崇煥於市”;《罪惟錄》載:“其時群論譁言,無知之良輩爭啖其肉以食其恨”;《崇禎長編》載:“於鎮撫司綁發西市,寸寸臠割之。割肉一塊,京師百姓從劊子手爭取生啖之 ”。



可以說,關於袁崇煥之死,無論是官方編撰的史書,還是民間編撰的史書,無一例外都說袁崇煥是被凌遲而死的。由此可知,袁崇煥的確如同《明史》所言,是被崇禎皇帝下令凌遲而死的,這確是不假。

因此,袁崇煥是以什麼樣的方法死亡的,這並沒有什麼好說的。

我們現在來說說,崇禎為何要以凌遲這樣殘酷的刑罰來處死自己曾經信賴無比的袁崇煥呢?

首先,袁崇煥失去了崇禎的信任。

眾所周知,崇禎繼位後大力剷除閹黨,勤於政事,生活節儉,厲行節儉,平反冤獄,為大明天下曾六下罪己詔,是個年輕有為之君。但是,因年幼時那段不幸的經歷,造就其性格是“性多疑而任察,好剛而尚氣”,就是性格多疑,不信任何人,且容易被他人言語左右。



雖然,在崇禎在位之時,他曾感嘆:“臨朝浩嘆,慨然思得非常之材,而用匪其人,益以僨事”,就是崇禎希望能得到非常之材,但卻未能如願,常常是所用非人。崇禎雖希望能得到有用之材,可真到用人時,他往往是“任察則苛刻寡恩,尚氣則急遽失措” ,在位十七年,所殺大臣是不計其數,包括總督7人,巡撫11人,內閣重臣更替更是頻繁,先後用了五十人左右。試問就是這樣猜忌的崇禎,他如何能得到非常之材呢?

最初,崇禎的確是很信任袁崇煥的,崇禎四月登基,七月就詔袁崇煥來朝,諮以方略。在討論如何平定遼東之亂時,袁崇煥的平遼方略讓崇禎是十分滿意,為此,崇禎與袁崇煥說道:“復遼,朕不吝封侯賞。卿努力解天下倒懸,卿子孫亦受其福”,大意就是隻要袁崇煥能幫助他平定遼東,封侯拜相不在話下,其子孫更是能永享富貴。



可以說,在最初,因袁崇煥“計五年,全遼可復”的豪言壯語,所以他是很得負有雄心壯志的崇禎的信任。但是,如前文所說,崇禎雖是有為之君,但卻也是一個多疑之君,一旦在這五年間,袁崇煥出現任何的差錯,崇禎對他的信任就會蕩然無存。

事實上,最後事情的發展,也的確如上所說。

崇禎二年十月,就是在袁崇煥先斬後奏斬殺毛文龍的三個月後,皇太極輕裝簡行率軍突然繞開了袁崇煥苦心經營的關寧錦防線,取道內蒙,直逼京師,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己巳之變”。己巳之變是明與清交戰以來,清軍第一次攻擊北京,直接威脅到崇禎的安全,及明朝的國本,這個事件出現後,再加上他曾經在不經請奏就直接殺掉毛文龍的做法,其導致的最直接的後果就是崇禎對袁崇煥的看法發生了根本的改變,由曾經的寵信變成了不滿。



其次,在已經讓崇禎不滿的情況下,袁崇煥在沒有徵得崇禎的前提下,擅自與後金議和的事情又被人揭發,他曾“遣使報之,崇煥欲議和,以書附使者還報”。此後,在“己巳之變”後,皇太極又放出風說,他繞過關寧錦防線,是與“袁巡撫有密約”,其兵困京城是為了迫使朝廷同意袁崇煥與後金的和談。此外,皇太極為了讓這個謊言能更加真實,他還故意讓被俘“獲明太監二人”偷聽到袁與後金私下交易的信息,然後故意讓他們逃走,以此讓他們有機會“詳奏明帝”。

如此,隨著這些事情的發生,這更是讓崇禎由不滿直接變成了猜忌。



隨後,在崇禎完全不信任袁崇煥的情況下,再隨著朝中重臣和民間百姓都認為袁崇煥可殺的局勢下,袁崇煥不可避免的就走向了死亡。當時,在該如何處置袁崇煥時,崇禎曾徵詢閣臣及文武諸臣的意見:“卿等已知之,今法司罪案云何?諸巨頓首惟命”,而當時多數重臣的回答都是:“其罪不宥”。同時,當時,不但是朝堂上支持殺袁崇煥,在民間亦也是支持殺袁崇煥,自己巳之變發生後,民間一直都有著“都人驟遭兵,怨謗紛起,謂崇煥縱敵擁兵”的傳聞,因此,基於這個說法,時百姓都認為袁崇煥是咎由自取,而正是因為大多數百姓都秉持著這個想法,也才有了“於鎮撫司綁發西市,寸寸臠割之。割肉一塊,京師百姓從劊子手爭取生啖之 ”的景象。



最後,在袁崇煥下獄後,部將祖大壽、何可綱率數萬關寧兵譁變,崇禎詔諭祖大壽,讓其安撫兵士,可“祖大壽拒不從命”。後,崇禎又讓孫承宗去安撫譁變兵士,“孫承宗亦令遊擊石柱國馳撫諸軍”,可袁軍亦然是不聽命令,且更是“持弓刀相向”。而就在這關頭,皇帝聖旨都不能安撫譁變將士的時候,袁崇煥一紙手書居然就能讓袁軍停止譁變。想想看,對於崇禎來說,這是何等的屈辱,將士們只知有袁督師而不知有崇禎帝,袁督師的一紙手令竟比聖旨還能奏效,這讓崇禎如何不憤怒,如何能放過袁崇煥?所謂“諸有利於封疆者,皆不利於此身者也”,自此袁崇煥的命運可想而知。

如此,正是基於崇禎對袁崇煥起了猜忌,認為袁崇煥在欺騙他,在愚弄他,再加上兵變這件事,而後滿朝文武,及黎民百姓又都認為袁崇煥該殺的情況下,袁崇煥不可避免的就走向了毀滅。崇禎三年(1630年)八月,袁崇煥被崇禎下令凌遲處死。


澳古說歷史


你說不信明史,那我就從《明實錄》來給你推斷,袁崇煥一生汙點也有很多,更多的是殺毛文龍,《明實錄》記載“庚戌, 袁崇煥至雙島, 毛文龍進謁慰勞甚。 至戊午 矯制殺文龍”可以看出文龍還是比較天真的,文龍就開始訴苦和建議了,然後就GG了,是什麼原因讓袁崇煥殺毛文龍呢?

本來朝廷想設置監察官員,毛文龍就不情願了,我在這好好的,打打游擊,突然你就給我塞個人,管著我,文龍就上書說不希望有這制度。

老袁就去找文龍,本來喝酒看軍營,雖然中間袁崇煥說出了朝廷的意思,但也挺好的,文龍也有點心動了,然後就袁崇煥接著說幾件毛文龍違法做的事,毛文龍與其爭辯,袁崇煥厲聲斥責毛文龍,下令將毛文龍的冠服去除並捆綁起來,毛文龍表示不服,袁崇煥於是列數毛文龍的十二條罪狀,拿出尚方寶劍,將毛文龍斬殺。

《明實錄》是這樣寫袁崇煥的意思,崇煥自出都門至寧遠,專主款;於寧遠捷後,即令番僧往清軍中唁問,意欲議和。會罷歸,未就。迨再出,陛見日,許上五年復遼;既而懼上責效,欲復修款議。惡文龍擾之,乃決計斬文龍。

意思就是老袁想議和,文龍老阻礙他,然後文龍就死了,而袁崇煥寫給崇禎殺文龍的意思是,文龍突至登州想謀反,還有文龍不聽指揮。文龍的作用就是按兵不動,打打游擊。

鬼才相信什麼想要進攻三岔河,結果被風吹到黃縣。八月開洋,傻子都知道,遼東適合航海的時間,一年之內只有一月,八月已屬秋季,海風狂暴,片帆不敢入海,他毛文龍借這個機會出兵三岔?有病?

所以這是袁崇煥想弄死毛文龍,他想議和,毛文龍一死,遼東直接全面崩,滿清家裡沒人了,這不就嗨起來唄。

你說好好的遼東最後一條底線了沒了,崇禎什麼想法。袁崇煥本來說是五年平虜,沒說怎麼攻,怎麼守,然後你就想議和?就這個議和,死時也不會多好。

偏偏凌遲死後,百姓爭搶吃他的肉,就知道這哥們做的好不好。

所以我認為他是死於凌遲




聽雨落雕簷


袁崇煥是不是被凌遲處死,明朝檔案裡設有記載,據說是明史裡說的,但明史是清朝人寫的,應該不是杜撰吧。也應該是清乾隆時期所寫,對記載前朝歷史史實應當公正。凌遲之刑在滿清後期最多,是清廷對太平天國將士使用的最殘酷的刑法,也是一種對敵人最憎恨的一種手段。據記載翼王石達開被清軍凌遲處死剮了二千多刀,其它重要將領全部都是處以凌遲之刑。。。明初藍玉以謀反罪處以剝皮之刑,算是悲慘。袁崇煥被崇貞以通敵賣國罪處以凌遲之刑,怕明朝並無先例,是崇貞別具心裁?總共剮了三千五百四十刀,極其悽慘,百姓爭相搶購生啖其肉。有模有樣有數記載,不是剮了又怎能生啖其肉呢?把明末的鋼鐵長城,中流砥柱當成漢奸、賣國賊,使英雄無淚。袁崇煥是歷史上最悲催最無辜的英雄人物!





劉坤忠120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點,在滿清歷史中,對明朝確實做了許多的抹黑工作,所以正史中對於明朝的諸多記錄,並不真實可信。

但是,綜合歷史史實,我覺得袁崇煥被凌遲,可能並非虛言,畢竟在民族危亡時刻,被誣陷為賣國賊,從而被凌遲處死,很合情合理。


那麼,為什麼袁崇煥會被凌遲處死呢,主要有以下幾個情況。

一、擅自作主殺了毛文龍。

話說毛文龍也不是個好鳥,儘管名義上受明朝節制,但是實際上卻是一方霸主,土皇帝。但是,這個人的存在確實一定程度上給滿清入關造成了牽制,由於害怕腹背受敵,滿清始終不敢下定決心入關作戰,對大明始終做不到放手一搏。

但是,袁崇煥看不上毛文龍,於是找藉口將毛文龍殺了。沒有了毛文龍,滿清就沒有了後顧之優,因此可以放心入關了。因此,袁崇煥殺毛文龍,確實間接幫助了滿清。

二、滿清災荒之年,袁崇煥以糧資敵

話說袁崇煥這個人,說聰明也確實聰明,也確實有能耐,但是他做的有些事情,卻是讓人很看不懂。

為了讓蒙古王族站在大明一邊或者保持中立,袁崇煥許諾資助蒙古錢糧。此時,恰逢滿清雪災嚴重,滿清不說入關了,一時間生存都成了大問題,這個時候蒙古也以雪災之名向袁崇煥要錢要糧,且樹目明顯超出了蒙古自身需求,然而,袁崇煥還是一一允諾。


可是,袁崇煥並沒有料到,蒙古索要的錢糧全部都是資助滿清的。所以,袁崇煥又再一次成了滿清的救世主。

三、袁崇煥上任前,說五年內平滿清

袁崇煥上任前曾許諾,五年內平滿清,好吧,大家看到了,五年內他不僅沒有平了滿清,還屢屢以這樣那樣的方式幫助了滿清。作為前線主帥,袁崇煥確實有通敵嫌疑。

好吧,恰好,我們崇禎皇帝本身也並非一代雄主,空有一身報復,但是御下能力確實不怎麼突出,和大臣的矛盾也一度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加之滿清造謠,說袁崇煥是滿清在大明的奸細,於是便造就了袁崇煥的悲劇。

史書記載,袁崇煥被凌遲處死時,大明百姓爭食其肉,個人覺得這可能是真的而非滿清瞎編。


史海鉤沉


雖然《明史》是清朝人寫的,但並不代表就會特意抹黑明朝,其主編者為四代帝師張廷玉,出身於“以科第世其家,四世皆為講官”的桐城張家。


一門四傑,張廷玉為其中的佼佼者,乃清朝漢臣配享太廟唯一一人

張廷玉的父親張英是康熙朝進士,以性情溫和,不屈身討好著稱,深得康熙皇帝重用,著名的《六尺巷詩》就是他寫的。其母親姚氏也是當地有名的賢妻,照顧還沒發跡的丈夫和四個兒子十分得當,即使是張英做了文華殿大學士後,姚氏依舊勤儉持家,康熙皇帝就對其很賞識:“張廷玉兄弟,母交之有素,不獨父訓也”。

而張廷玉本人也是剛正不阿,深得雍正皇帝器重,即使做到了軍機大臣、大學士後,他還是保持著一貫低調避嫌的作風,像其子張若靄在雍正十一年科舉時中了探花,張廷玉卻執意不讓兒子享有名次,原因就是:張若靄是我兒子。即使是雍正皇帝多次勸說,張廷玉還是不許,搞到雍正最後只能把張若靄降為第四名,開除出了三甲,才算是讓這位剛正的重臣勉強接受了。

所以以這樣一個正直的漢人大臣來說,靠著在前朝史料中抹黑前朝皇帝和武將來取悅皇帝,似乎是不太可能的事,而且就算張廷玉這樣做了,他在皇帝面前攢足了面子,難道民間的漢人勢力會放過他嗎?可張家的名聲卻一直享譽了一百多年,評價也是一片倒的叫好,這未免奇怪了點吧!

《郎潛紀聞初筆》——自祖父至曾玄十二人,先後列侍從,躋鼎貴,玉堂譜裡,世系蟬聯,門閥之清華,殆可空前絕後矣。

而且《明史》中其實並沒有對明朝過於抹黑:

  1. 袁崇煥被凌遲處死,兄弟妻子被流放,“無子,家亦無餘貲,天下冤之”,這相當於說袁崇煥是真正的忠臣,是極高的評價了;
  2. 前一個同樣是“天下冤之”的則是千古名臣于謙:“死之日,陰霾四合,天下冤之”,這待遇可是連打下大明江山的藍玉等名將都沒有,反倒是出自這兩位文官身上;
  3. 對於皇帝,《明史》也沒有過多的抹黑,造成大明由盛轉衰的明英宗朱祁鎮,是公認的昏庸之君,無才無能,可《明史》也沒過於放大其土木堡之變、殺于謙等汙點,而是寫他“在位二十四,無甚稗政”(沒啥大過錯),還讚美他廢除殉葬、釋放建文帝次子,其盛德之事可讓後世效法等。
  4. 同樣的,對愛玩的明武宗朱厚照、對暴戾恣睢的明世宗朱厚熜的評價也還算公正,只是在對四十年不上朝的明神宗朱翊鈞,有一句“明之亡,實亡於萬曆”之語,雖然有點牽強,但也是還有一定道理的。

以張廷玉個人的人品,以及《明史》的記載而言,它對袁崇煥之死的記載是可信,袁崇煥確實是被凌遲處死,家人流放三千里的。


明朝檔案沒記載?

其實是有的,明末清初的史學家張岱,在其著作《石匱書後集》中就明確提到袁崇煥是被凌遲的,而且其肉還被百姓分食,死狀極度悽慘:

四月,磔袁崇煥於市,京師百姓爭啖其肉,頃刻立盡。
  • 張岱此人出身於官宦之家,崇禎八年鄉試失利,終一生不思做官,遊歷山水,詩詞歌賦都有很高的造詣,被譽為“明代范仲淹”;
  • 張岱所寫《石匱書》和《石匱書後集》,分別記錄了朱元璋至天啟年間、崇禎年間及南明那些不入正史的邊角料,可靠性比較高,可用作正史輔助,在明亡後受谷應泰邀請編纂《明史紀事本末》一書,是很重要的研究明朝歷史書籍;
  • 張岱此人不喜歡做官,也不喜歡錢,為人隨心所欲,明朝滅亡後隱居山中,拒絕朝廷徵辟,康熙朝開設的鴻學博儒科名單裡應該就有他的名字,所以他的著作自然就不存在獻媚清朝帝王的可能,是可以相信的。

除此之外,根據南明弘光朝所編《崇禎實錄》來看,袁崇煥是在崇禎二年被捕入獄,次年八月處死,其中並沒有詳細提到袁崇煥的死法:

癸亥,殺督師兵部尚書袁崇煥,處以殊死。……今特流其妻子、兄弟,餘不問。

《崇禎實錄》和《明史》都記載了袁崇煥的妻子、兄弟被流放的情況,不同的是《明史》明確說明是“流放三千里”,而《崇禎實錄》沒寫明流放多少裡。可是《大明律例》裡寫得很清楚了:

《刑律》:凡謀反謂謀危社稷及大逆謂謀毀廟卜陵及官闕,但共謀者不分首從皆凌遲處死,知而不首告官者杖一百,流三千里。


袁崇煥之所以被殺,其原因為:

  • 《明史》所記的擅主和議、專戮大帥兩事,指的是崇禎元年,袁崇煥鎮守遼東時,期間為了拖延清軍進攻的時機而和皇太極私下議和,然後才把這事告訴了皇帝;以及次年袁崇煥以尚方寶劍殺了違法亂紀、但同樣也有尚方寶劍的皮島都督毛文龍;
  • 崇禎口喻所記:託付不效,專事欺隱,指袁崇煥誇下海口“五年復遼”一事;市粟謀款不戰,散遣援兵,指毛文龍死後,袁崇煥為了穩定其部下,向朝廷要求增加軍餉,可這樣還是有不少人逃跑,其中最出名者莫過於毛文龍的義子孔有德和耿仲明,這兩人可是清初四大異姓王;潛移喇嘛僧入城,指袁崇煥保衛北京勤王之時,引西藏喇嘛僧侶入城商談,有引間諜的嫌疑。
  • 此外還有:勤王時要求率軍入紫禁城駐守,朝野不從,百姓甚至認為皇太極軍是袁崇煥引來的,要裡應外合拿下紫禁城了;為了解決朝廷拖欠軍餉問題,袁崇煥上書要崇禎動用小金庫勞軍,崇禎不得已才拿出一點等。


這上面隨便拿出一條都是死罪了,僅擅主和議一條,朝廷就能打袁崇煥一個“謀逆”的罪名,何況是要帶兵入城,開大明以來未有之例,明朝庭連藩王帶兵勤王都信不過,更別說袁崇煥這個外姓人,他要帶兵入城,那大明可能就亡了。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史書上血淋淋的武將謀反案例屢見不鮮,崇禎自然是不敢和袁崇煥打這個賭了。

袁崇煥之死引發的連鎖反應

  1. 朝廷進行了一次洗牌:首輔韓爌、刑部尚書喬允升、左都御史曹於汴“引咎辭職”,大學士錢龍錫被殺,接任毛文龍的皮島都督沈志祥投降滿清,袁崇煥最得力的部下祖大壽開始背棄大明,“聞袁崇煥下獄,毀山海關出,遠近大震”,給他後來投降滿清埋下了伏筆,上下離心,大明雪上加霜;
  2. 太監重新掌權,崇禎殺了魏忠賢后,本來已經壓制住了囂張的宦官氣焰,可袁崇煥事件又讓崇禎帝對武將猜忌起來,祖大壽毀關後,崇禎又開始起用太監為監軍,監督前線的軍隊。此安排造成最嚴重的一個後果:天雄軍盧象升,被西北闖軍稱為“盧閻王”,就由於監軍太監高起潛的陷害(沒行賄賂之事)而全軍覆滅;
  3. 袁崇煥被下獄之事,嚴重打擊了各地趕來勤王的軍隊的士氣,他們害怕重蹈袁崇煥後路,好一點的就故意出工不出力,嚴重的直接解散軍隊回家,其中最嚴重的山西和陝西兩路,這些士兵解散後直接就加入了當時正在西北蝸居的李自成隊伍,袁崇煥死的當年,正是李自成出山之時。

總之袁崇煥之死是一件徹頭徹尾的冤案,對此造成的影響更可以說是壓倒大明的一根極重的稻草。

總結:我們可以確定,袁崇煥是被凌遲處死的,不但清朝人記,就連明朝人也記,而且明朝人的記載還比清人的要殘酷得多,張廷玉還算是對前朝忠臣袁崇煥有點美化了,將他和西湖三傑之一的于謙並排,明確表明袁崇煥是個忠臣、名臣和民族英雄,比起明人來要厚道不少了。


作者/一貳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後亂編,喜歡點贊!


一貳一橙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統一一下史學觀。研究歷史,就是要研究以各類歷史文獻為基礎的材料,包括正史,野史,考古發現和各類史學論文等,而正史是最主要的研究材料。當其他材料記載與正史記載相吻合時,我們即可認定這段歷史記載的真實性。當然,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史書記載是否就是史實,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畢竟太史公也有自己的小心思。當其他材料記載與正史記載不吻合時,我們就要做出自己的判斷,這也就是歷史研究領域和考古研究領域有學術衝突的根源所在。簡單地說,研究三國史,我們首先要研究的就是《三國志》和裴松之的注,肯定不可能是《三國演義》這類連野史都算不上的小說。

回到本題,要研究袁崇煥是不是被凌遲處死,首先去看明史中的記載。明史是清人所編不假,但也是正史,如果不從正史著手,就會感覺無從下手,還會被龐雜的支線材料剝離得離史實越來越遠。明史中記載,袁崇煥是被凌遲處死,我們再去找其他的輔助材料,如果沒有能夠充分證明袁崇煥不是被凌遲處死的歷史材料,那麼我們寧可相信,這就是史實。

最後,每個人心中都會有自己對歷史人物的研判,或者說是幻想。袁崇煥是忠?是奸?是忠君愛國?還是傭兵自重?是沉冤未雪?還是罪有應得?您是怎麼認為的呢?





鼠眼觀世界


依照慣例,前朝歷史後朝修!歷史都是由勝利者書寫!很多時候史書記載時往往會有利於勝利方,甚至故意抹黑失敗方,讓一些歷史史實模糊不清,出現讓後人爭議的情況。

迴歸到題主所問,袁崇煥被崇禎皇帝下令凌遲處死是可信的。因為袁崇煥在“北京保衛戰”中的種種表現,讓崇禎皇帝認為袁崇煥勾結皇太極,通敵叛國。僅憑這一條,就足以讓袁崇煥遭受凌遲這樣的極刑。

備受爭議的邊防統帥袁崇煥。

袁崇煥是明末著名的抗清將領,也是一個備受爭議之人。有的人認為他堅守寧遠城,守護著明朝在關外的最後一道防線,堪稱名族英雄。而有的人則認為他通敵叛國,乃是名族罪人。



袁崇煥一生最大的功績莫過於提出修築寧遠城,並且接連取得了寧遠大捷、寧錦大捷,讓後金努爾哈赤至死都未攻破寧遠城,抑鬱而終。《清太祖武皇帝實錄》中就有相關記載:

“帝自二十五歲征伐以來,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惟寧遠一城不下,遂大懷忿恨而回。”

讓努爾哈赤這樣征戰沙場數十年、經驗豐富的英雄人物都含恨而終,可見袁崇煥的能力是值得肯定的。他對於明朝邊防做出的貢獻是顯著,不可磨滅的。



之所以讓袁崇煥背上“叛國通敵”罪名的還是因為那場“北京保衛戰”。袁崇煥進京勤王並擊退了後金皇太極的軍隊,原本乃是有功之臣。然而後金退兵後袁崇煥卻被崇禎皇帝治罪。而罪名就是袁崇煥故意放皇太極的軍隊入關,勾結後金皇太極,通敵叛國。加上袁崇煥之前擅自斬殺毛文龍,兩罪並罰,被處以極刑。



被凌遲處死的袁崇煥。

崇禎皇帝出了名的疑心重,聽信了朝中大臣們對袁崇煥的誹謗,最終下令將袁崇煥凌遲處死。

“諭以袁崇煥付託不效,專恃欺隱,以市米則資盜,以謀款則斬帥,縱敵長驅,頓兵不戰,援兵四集,盡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潛攜喇嘛,堅請入城,種種罪惡。命刑部會官磔示,依律家屬十六以上處斬,十五歲以下給功臣家為奴。今止流其妻妾,子女及同產兄弟於二千里外,餘俱釋不問。”

所謂凌遲:中國古代的一種刑罰,即民間所說的“千刀萬剮”。凌遲用於死刑名稱,是指處死人時將人身上的肉一刀刀割去,是一種肢解的懲罰,即包含身體四肢的切割、分離。

就袁崇煥所揹負的罪名,結合當時明朝末年所處的境遇,被凌遲處死也是極為正常的。據說袁崇煥所受凌遲之刑,身上割了3543刀,創造了大明律的紀錄,之後再未被打破。



一代愛國將領、名族英雄落得如此悽慘的下場,可見明朝末年的崇禎皇帝之昏庸、政府之腐敗已經深入骨髓,大明朝註定離退出歷史舞臺已近在咫尺。


月關略萌


首先說明,明史是中國最不可信的,滿清本就名不正言不順,篡改歷史那是不惜餘力,所以明史必須得分析著看,結合其他明朝書籍,但是,關於袁崇煥,反間計不可信,凌遲處死倒是也很有可能,因為誅殺毛文龍是他擅自作主,讓滿清沒有後顧之憂,對後來滿清入侵中原埋下伏筆,而且這段歷史清朝史官沒有完全否定,以隱喻的方法進行了表達,袁崇煥的傳記裡面一堆人,魚目混珠,說明清朝初期沒人把他當回事,人家孫承宗可是自己單獨立傳,孰輕孰重一目瞭然。後來乾隆這貨為了證明崇禎犯二(崇禎有血性能力也缺失一般,註定不是救世之君)才編出反間計。


西域貴族


先說你後面的問題,《明史》是清人寫的,就不能相信,那麼清人給嶽飛立為英雄,你們為什麼相信呢?史實能不能相信,不是根據誰寫的來判斷!


明朝的檔案沒記載,就去找記載“不是凌遲”的記載去否定《明史》說法,找不到,就相信著,不是根據喜好先否認了。


先定位屁股,再論述事實,這是最要不得的思想論。“實事求是”四字,是以事實為依據,實際如何,就得承認(所求是與否)。你認為清人必定詆譭明朝而已,縱然他們有說的對與不對,都應該客觀求解,不是因為他們是清人就一切信不過的。敵人也有正面說話的時候,誰說敵人的話就必定是假的?如果治學可以憑誰說話來定對錯,那豈不是太簡單了?


TonyDeng


明史被修改的面目全非,關鍵細節更是離譜,比如袁崇煥被殺是因為崇禎中了反間計,可是這個反間計是一百多年乾隆皇帝提出來的,也就是說假的可能性也比較大,因為他還在修明史的時候出主意,改改改,那明史裡的細節多少會是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