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修《明史》所描繪的萬曆政治基本癱瘓,為什麼明朝最終還能延續六七十年之久?

明右史


這個說法還真是有點冤枉《明史》了,《明史》裡只說萬曆遠隔深宮,不理大臣,並沒有說萬曆不處理政務,政治基本癱瘓。在《明史·本紀二十一》中記載的萬曆中後期的文字裡也沒有這些說法,只是最後的帝王生平總結裡用了“

繼乃因循牽制,晏處深宮,綱紀廢弛,君臣否隔。於是小人好權趨利者馳騖追逐,與名節之士為仇讎,門戶紛然角立”這樣的句子。對萬曆的指責是因為君臣不溝通,造成小人上位,黨爭並起。

其實我現在也沒找到萬曆一朝政治癱瘓,朝堂一空這個說法的準確出處,《明史》和《明實錄》中都沒有類似記載。《明實錄》中倒是常見萬曆給群臣勸架的記載。下圖是我在《明實錄》中節選萬曆四十六年十月的一段,戶部就兵餉不到位一事上書,萬曆回覆這是國家大事,大夥就別再扯皮了。萬曆四十六年已經是他執政晚期,按照傳說他該是萬事不過心的,可是《明實錄》中的記載並非如此,並且還在給大臣勸架。


另外說萬曆不批覆官員升遷變動,造成政治體系失靈的問題我也沒太看出來。他不怎麼批覆堂部以上的京官缺補,但作為執政骨幹的中層官員任免挺勤快的。萬曆不對京官進行缺補,很大程度上應該是他在刻意處理冗官問題,另外也可能是被這幫朝臣吵煩了。我同樣可以用萬曆四十六年的《明實錄》證明他在官員補缺上是有作為的。畫藍色線為官員降職,紅色線為升職或補缺,這還只是萬曆四十六年十月的一小部分。一個月的一小部分就升了三個,罰了兩個,在人事任免頻率上是比較勤快的。

其實不需要上面這些枯燥的文字證據,我們動腦子想想也能明白萬曆一朝沒有政治體系癱瘓的問題,一個經常組織大規模軍事行動的朝代,怎麼可能政治癱瘓,那樣是連基本的後勤問題都解決不了的。

所以,其實題主的問題並不存在,萬曆一朝並沒有到政治完全癱瘓的地步。那麼明朝延續幾十年的統治自然順理成章。造成這個問題的原因,老朽只能說,萬曆確實被黑了,至於被誰給黑了實在沒什麼證據。我只能證明《明史》和《明實錄》沒有黑萬曆,起碼沒黑到那種程度。

老朽知道的就這些啦,喜歡的留個贊在走唄?拜謝!


奉天老朽


且不論從那裡算出的六十七年,也不說《明史》所描述的是否客觀公證。有一點必需承認,想要推翻一個經營上百年的政權是一個複雜漫長的過程,並不是付諸軍事行動就可以解決於朝夕之間。因為,即便這個朝代如何的腐朽,但是它不會坐以待斃,也不會束手就擒,更不會拱手讓人。相反當遇到動亂或是入侵,它會本能的去抗爭,去做最後的掙扎,雖然有時候是徒勞的,最起碼要選擇一個有尊嚴的死法。



毋庸置疑,政治的腐敗是一個朝代滅亡的導火索,也是根源所在。因為政治的腐敗結果就是百姓遭殃,百姓的日子過不下去,就會起來造反。同時政治腐敗,還會給有野心的人一個乘勢而上的機會,因為它們的崛起必須要有一個可以渾水摸魚的環境。如果,這個朝代政治清明、人心向善,所有的不利因素都會扼殺在萌芽狀態。

縱觀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每一次社會的變革莫不如此,而且都需要經歷一場曠日持久的血雨腥風。東漢未年,從公元184年的黃巾起義到公元264年的天下歸晉,經歷過近80年的諸侯紛爭。唐朝從公元874年黃巢起義,到公元907年的朱溫自立,也經歷了三十多年的動盪。再比如說蒙古滅宋、朱元璋滅元建明雖然都是大勢所趨,但不可能都是一蹴而就。



除明朝廷自身的矛盾,導致國家滅亡的兩大誘因就是國內的農民起義和關外的後金崛起。而明朝最早的農民起義爆發於1627年,後金的公然對抗明朝是在1618年,萬曆皇帝都沒有趕上國內的農民起義。面對突如其來的內憂外患,明朝採取了積極的應對措施。對付農民軍,崇禎皇帝派出了楊嗣昌、洪承疇、孫傳庭等大將全力圍剿。對抗後金,天啟皇帝任命袁崇煥為遼東經略,修築堅不可摧的關寧錦防線。這樣一來,有效的挫傷了農民軍的銳氣,也成功阻止了後金的猛烈攻勢。儘管明朝最終還是滅亡了,但是這兩項重要的舉措,無疑成為了推遲明朝滅亡的最後一根稻草。

感謝朋友點贊、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看法!


國史春秋


《明史》據說是清朝修訂的,我們且不論它是真是假,明朝萬曆時期朝政衰落是坐實的。雖有張居正改革,但萬曆皇帝的德能卻是衰弱的,這就不可避免都造成明朝走在下坡路上。

明太祖朱元璋是從下層走上來的強勢皇帝。朱棣也不是他選定的接班人。但是後代的皇帝大多不諳政事,權力鬆弛,形同戰國時代的周朝皇帝。但是這樣的平庸皇帝卻可延續王朝命脈百年之久。何故?因為王朝持續了幾十年後,早已在朝野心目中根深蒂固,非有德君子可以撼動其地位。朝廷的官僚武將只有保護皇帝才能保住自己的地位。天下一亂自己地位福祿就凶多吉少。下層百姓不能產生出厚德君子蒙天揀選,就只能忍受苦難。這樣,即使皇帝昏庸無能,也沒有有德君子可以撼動其地位,大家都是一樣德行,上天何必棄他選你呢?這種平庸君主可以僥倖混下去了。

但是,君主如果有聰明智慧,還是要有效地進行政治管理,去除弊政,懲治腐敗,體恤民生。否則,百姓受苦久了,還是會產生,只要在逼迫下產生一個能夠依賴上天的君子,昏君就混不下去了。

歷來開國君主都是有德有智的,否則上天不會選拔他。王朝建立之後,王朝的政冶管理官僚體系形成了,皇位按繼承法的程序新皇上位。這個新繼位的皇帝是否有德有智呢?這是無法確定的,他只是按部就班地履行皇帝職責,往往卻是德不配位的。而中層的官僚管理階層卻有充份的人選,往往是德能配位的,卻是為自己階層謀利的。王朝發展到後來便發生了畸形,皇帝無力調控中層管理階級,任由管理階級盤剝底層百姓。這種狀況會長久持續下去,直到底層或中層偶然地產生有德君子,即所謂的英雄人物。

歷史發展是由偶然和必然的兩種因素交相作用而決定的。人為與天意共同運作,人只有順應天意才能主宰歷史。天道無親,惟德足輔。


獨一幽靈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大概是說,為什麼要等到崇禎皇帝的時候明朝才滅亡,而不是幾十年不上朝的萬曆皇帝把明朝弄崩潰完蛋;這個問題隱含的意思是無為而治好,還是過於殷勤的亂幹好?個人認為,明朝滅亡,崇禎皇帝有很大一部分責任。崇禎皇帝一上臺,年輕氣盛,不顧國家天災人禍的實際情況,一面要剿滅農民起義軍,一面要消滅關外的八旗軍;兩條線作戰,最終,內外交困,一命嗚呼!怎麼就不學習《水滸傳》裡面朝庭招安水泊粱山打方臘!?怎麼就不學攘外必先安內!?萬曆雖然不上朝,但是知道孰輕孰重。


古河洋橋


明朝萬曆皇帝朱翊鈞貪財惰政,曾經二十八年不問朝政。這在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皇上貪瀆,朝臣效法,地方官吏可想而知。社會腐敗,民怨沸騰。按說這樣的朝廷已是朝不保夕了,為什麼還能苟延殘喘六、七十年呢?答案是百足之蟲 死而不僵。歷史經驗告訴我們,要推翻一個政權,即使是一個腐敗不堪的國家機器,也絕非易事。比如滿清,早在鴉片戰爭之前,已經是腐敗透頂了,就是那樣!還免強維持了五、六十年,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才告壽終。,這也是明、清兩朝歷史的相似之處。歷史是現實的一面鏡子,大有可以鑑正之處。


老頑童374236889


清修明史,把很多明朝的皇帝奇葩化。

貶低前朝。以利於自己的統治。

從另一個角度告訴百姓前朝氣數已盡,自己是天權神授,拯救萬民與水火。

其實這種貶低前朝的事,各朝各代都有,以清朝為最。


靈迅風水出謀劃策


修史的研究,很多時候上都是因為後朝推翻了前朝,把前朝描寫的一塌糊塗,尤其是政治黑暗,民不聊生,貪官汙吏等等,但在萬曆年間,制度上的有效運行,加上張居正的施政策略,使得萬曆年間並沒有出現明顯的頹廢,有句話叫二流的制度,大於一流的人才,制度完善,符合時代潮流,就能維持下去,明朝如此,現代社會也是如此


宋明年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


清晨123321


那時太封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