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後主李煜在位15年,一直奉大宋為主,為何大宋還要狠心滅南唐毒死李煜呢?

泉泉小先生


稱臣也就是藩屬國,藩屬國也是國啊,宋太宗一代雄主,怎麼能容忍國中之國存在啊?再者,江南富庶之地,嘴邊的肥肉怎麼能捨得啊。最後,民心思統,經歷了長時間的混亂之後,都想要安穩下來,畢其功於一役,以後就天下太平了


桃之夭夭81464967


古代統治者都會為繼任者掃除阻礙。

南唐擁兵數十萬,更曾攻閩越,侵犯淮南,差點滅了楚國,這樣的實力,如果有英明的主君,將會對宋朝形成巨大的威脅。

若南唐統一江南,與北宋劃江而治,在外部還有遼國鐵騎的威脅下,北宋也就處於腹背受敵的狀態,加上內部的節度使勢力,趙宋王權很難維繫。

何況南唐還有巨大的經濟基礎,令宋太祖垂涎欲滴,南唐經過三代發展,匯聚天下財富,魚米之鄉實至名歸,加上便捷的航道運輸,是北宋極為缺少的。

因此宋太祖趙匡胤滅南唐,既是想為子孫後代消除隱患,也是集結南唐的物資財富全力攻略遼國,因此南唐必滅!


多臻貴


宋太宗毒死李煜,由頭不僅僅是李煜的一首詞。 李煜是宋軍攻克南唐都城金陵的次年(976年)被押解北宋的京師開封的。當時宋太祖還健在,封李煜為“違命侯”、左千牛衛將軍。同年宋太祖在一個大雪紛飛的夜裡去世,留下了“燭影斧聲”的千古疑案。繼位的宋太宗對於被滅亡的敵國君主李煜是不會放心的,雖然李煜成了籠中之獸。我們經歷過上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迭次政治運動的人,都還清楚記得,當時有一句很流行的政治語言:“地主階級人還在,心不死”。

自古以來,新上臺的統治者對於被推翻的統治者都特別警惕,生怕他們東山再起、捲土重來。從肉體上消滅被推翻的統治者,成了歷史上新上臺的統治者的首選之策。宋太宗自不例外。 據南宋初年王銍《默記》記載,宋太宗曾派歸降的南唐舊臣徐鉉去看望李煜,名為探望,實是偵察。太宗問徐鉉:曾見過李煜嗎?徐答:臣哪敢私自去見他!太宗說:你只管去,就說朕命你去的。徐鉉乃前往李煜住處。李煜紗帽道服而出,抱著徐鉉大哭,哭完後默不作聲。忽長嘆一聲說:“當時悔殺了潘佑、李平。”潘佑、李平是南唐忠臣。其中潘佑任內史舍人。

據《新五代史·南唐世家》記載,“煜性驕侈,好聲色,又喜浮圖,高談不恤政事”。李煜不但驕奢淫逸,而且喜談佛法,不理政事。潘佑上書極諫,李煜將其打入監獄,潘佑在獄中自縊而死。李煜言下之意是,當初如聽了潘佑、李平的話,南唐未必會滅亡,他作為南唐國主,未必會成為俘虜被軟禁開封。就是這句話,犯了大忌。 對於這句話的後果,《默記》有這樣一段記載:“鉉既去,乃有旨再對,詢後主何言。鉉不敢隱,遂有秦王賜牽機藥之事。牽機藥者,服之前卻數十回,頭足相就如牽機狀也。又後主在賜第,因七夕命故妓作樂,聲聞於外,太宗聞之大怒;又傳‘小樓昨夜又東風’及‘一江春水向東流’之句,並坐之,遂被禍雲。”徐鉉看望過李煜後,宋太宗立即召見了他。在皇上追問下,徐鉉只得如實報告李煜對他講的話。加之李煜在42歲生日那天(七夕),命江南帶來的歌妓歌唱彈奏,被太宗聽到;李煜作了一首《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詞,抒發亡國之痛和故國之思,內有“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及“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被人報告給了宋太宗。宋太宗便認為李煜成了階下囚還不老實,還在做復國之夢。於是向李煜算總賬,將其毒死。

徐鉉是李煜的舊臣,正是這位舊臣害了李煜。但徐鉉並非有意要害從前的主子,他不過有點書生氣罷了。據《新五代史·南唐世家》記載,宋太祖出兵南征前,李煜曾派徐鉉赴開封向宋太祖求饒。徐鉉很有才學,又很自負,自以為能說動宋太祖。他對宋太祖說:南唐國主以小事大,如子事父,沒有過失,為何要討伐南唐呢?宋太祖說:你說大宋跟南唐就像父子,父子分兩家行嗎?徐鉉無言以對。

《默記》所說“牽機藥者,服之前卻數十回,頭足相就如牽機狀也“,這是講牽機藥毒性發作時的症狀:全身痙攣,踉踉蹌蹌,頭腳縮到一起。“前卻”即進退。“相就”即互相靠攏。有的文章說,所謂牽機藥,即中藥馬錢子,其中的毒性成分是馬錢子鹼。現在的滅鼠藥主要成分就是馬錢子鹼。 宋朝皇宮政治謀殺及朝廷處置它懷疑和認為的“不庭之臣”(叛臣),需要相當數量的毒藥。宋朝制定了地方向朝廷進貢毒藥的制度。據蔡京之子蔡絛《鐵圍山叢談》一書記載,北宋皇宮後苑附近,有一座毒藥倉庫,俗稱“苑東門庫”。該庫所貯,“皆二廣、川、蜀每三歲一貢。藥有七等,野葛、胡蔓皆與,鴆乃在第三,其上者鼻嗅之立死”。毒死李煜用的牽機藥,當來自這座毒藥倉庫。

李煜在寫《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時,怎能知道宋太宗已為他準備好了牽機藥。—— 附: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Hai子君


…李煜在位確是15年。其生平(937一978),歲壽41年。他是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961年嗣位,史稱南唐後主。……作為國君,他只求一味苟安,不知體恤民困,又縱情聲色,嬖周後姊妹。但作為文人,他著述甚豐,據傳有《雜說》百篇,時人稱之可與曹丕《典論》相媲美,惜今已不存。…又精於音律,曾為周後聆制舞曲,又整理過唐朝的《霓裳羽衣》,然時人則以為是亡國之兆。另外詩、文、書、畫,皆所擅長,小詞尤為精美。………975年,宋軍攻破金陵,後主倉皇中仍不忘禱於神佛,盡焚藏書,尚作詞雲:“……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垂淚對宮娥”。(《破陣子》)。………出降於宋,至汴京被受封“違命侯”,囚居。此後度日,日夕以淚洗面。太宗(趙光義)時使其舊僚往探李煜降後的境況,後主常抱持(舊僚)哀慟,又曰:“恨當時悔殺潘”。潘佑為南唐時的諫臣(忠良)。舊僚據實告之太宗,太宗銜之。至後主七夕生辰,太宗命李煜故伎作樂,創以歌詞需寫亡國悲恨。後主則傾寫了《虞美人》一詞(春花秋月何時了…)向太宗謹呈,太宗才借賜生辰酒,內置牽機藥毒殺了李煜!………後主的這首《虞美人》,也成了他與世訣別的最後絕唱!…[贊]…[玫瑰]…[祈禱]…[……月朦情遣心不碎,玉憐緩醉!]


桃花塢裡桃花扇


當年南唐後主李煜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本來是對大自然的美好讚美,可希望春花不要再開放,表現出李煜反常的心理和異常的生活遇境。看到春花秋月就想起往事,和對故國的懷念,以失國之君的口吻直抒亡國之恨。最後用發人深思的設問,點明抽象的自己的愁,用奔流的洶湧翻騰的江水比喻滿腹的愁恨。《虞美人》成了李煜的絕命詞。

春花秋月何時了,

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

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

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老帥民間文化


古代統治者都會為繼任者掃除阻礙。

每南方數十萬人,多攻福建嶽,違反淮南,幾乎是楚國,如果有這樣的力量,明智的主軍,那將對宋國構成巨大威脅。

若南唐統一江南,與北宋劃江而治,在外部還有遼國鐵騎的威脅下,北宋也就處於腹背受敵的狀態,加上內部的節度使勢力,趙宋王權很難維繫。

何況南唐還有巨大的經濟基礎,令宋太祖垂涎欲滴,南唐經過三代發展,匯聚天下財富,魚米之鄉實至名歸,加上便捷的航道運輸,是北宋極為缺少的。

所以宋朝時趙匡胤摧毀了南唐,兩人都想消除對後代隱藏的危險,還聚集了南唐的材料部攻佔遼,所以南唐將會消亡!


多爾袞愛新覺羅


宋太宗趙匡義這個人不靠譜,心胸狹窄,見利忘義,志大才疏,眼高手低。李煜死他手裡,不心疼


空想千年


為何大宋要狠心滅南唐毒死李煜。

趙光義沒有他哥心胸大唄。

公元975年11月,李煜奉表出降。被俘至汴京,封為右千牛衛上將軍、違命侯。發現了沒,早在975年,南唐就已經滅亡,所以不存在“滅南唐”的問題,現在存在的是“毒死李煜的問題”。

李煜投降後,他按照北宋的要求,率領王公后妃、百官僚屬經過數月的艱難跋涉,來到開封,朝覲北宋皇帝趙匡胤,得到了一個帶有極大侮辱性的封爵“違命侯”。接著就是漫長的軟禁的日子。有個地方住,待遇也好不到哪裡去,天天被監視著,你晚上睡覺幹了啥都有人監視的那種。細思極恐。

畢竟李煜更加適合當個詩人,皇帝的身份只是為了更好地施展詩人的才華而用的。“夢裡不知身是客,一響貪歡”,他想說啥?我在宋都城開封待遇不好吶,大家都來看看,我沒有基本的尊重啊,這日子和我當皇帝時比差多了。趙光義兄朝他翻了個白銀:“不知道自己現在是啥身份了是不”

李煜繼續作: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明月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內心獨白:哥,我只是文人墨客常規式發牢騷,我並不是想回去當皇上。

趙光義:別的咱也看不懂,也不想深入研究你的內心思想。哥我只看到“故國不堪回首明月中”,貌似這句話是說你想回去當皇帝的意思。那既然這樣,你就自便吧,自便就是給你一杯酒自己看著辦。

公元978年的乞巧節。夜,光義兄秦王趙廷美借代表他前去祝壽之時,用一劑“牽機鴆”的藥酒,毒殺李煜。

順便吐槽一句,誰說會寫兩句酸詩酒可以當皇帝了,當皇帝需要的是心懷百姓,hold得住一眾文臣武將。小人君子無縫切換。天時地利人和把握得住。李煜兄,實在不適合。


我愛我自己me


在趙匡胤準備攻打南唐時,李煜曾派使臣求和,表示臣服,納貢,還要放棄南唐皇帝身份,改稱“江南國主”,而趙匡胤直接拒絕,並以“自己床邊哪有讓他人打呼嚕的道理”為由發兵。最終滅掉南唐。

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七夕節,李煜在其42歲生日那天與后妃們聚會,寫出膾炙人口的《虞美人》,這首詞可以看作是他臨終前絕命詞,據說這首詞中抒寫自己的悲恨和懷念故國,吟詠感嘆自己的身世和遭遇,訴說自己的悲劇命運和人生的愁恨,追懷往事,懷念故國,表達了亡國之痛。宋太宗再也不能容忍,賜毒酒毒死李煜,因而這首詞成為他被害的直接原因之一。


極點歷史


南唐後主李煌是一位傑出的詩人,偉大的文學家,千古詞帝,但是他不是稱職皇帝,沒有政治才幹,歷史上雄才大略的政治家都力在統一天下,勝者王侯,敗者寇,偏居一隅夢想過太平世界簡直是痴人說夢。沒有政治眼光,沒有軍事才能,焉能做個好皇帝,趙匡胤是一位雄才大略的一代帝王怎樣塌臥之側聞他人鼻息。

統一天下才是他的遠大理想,弱肉強食是大自然的法則,自古以來都是拳頭大是真理,滅南唐在明正言順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