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疫情拐点”很重要,我们的“心理拐点”同样重要

等“疫情拐点”的我们

距离这次疫情的发生已经过去20多天,这些天,估计大家都是早上起来就刷手机的最新数据,看看新增确诊病例、新增疑似病例、死亡率、治愈率,然后开始看各种关于疫情的新闻,因为我们太想在新闻中等到一些好消息,所以每当有专家提到“拐点”这个词的时候,我们都会特别激动,赶紧奔走相告,转发朋友圈。

我们在等待“疫情拐点”到来之时,先来深入了解下什么是“疫情拐点”,以及对我们的意义。

一、何为“疫情拐点”

<strong>①拐点

说到“疫情拐点”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下,拐点是什么意思,出自哪里。

拐点(inflection point)原本是数学名词,拐点在数学上指改变曲线向上或向下方向的点,直观地说拐点是使切线穿越曲线的点(即曲线的凹凸分界点)


科普:“疫情拐点”很重要,我们的“心理拐点”同样重要

<strong>②那么何为“疫情拐点”

疫情拐点,是指在经过这个“点”之后,确诊病例曲线还会继续上升,但增速放缓,并在达到最高点之后开始降低。

<strong>③“疫情拐点”的意义

疫情的拐点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拐点的出现,将会给卫生政策制定、病情控制方案、乃至大众的日常生活都带来影响。

<strong>④“疫情拐点”何时出现

至今为止,并没有任何专家学者明确表示拐点已经出现,为什么?

因为拐点的出现会根据流行病学模型来得出,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拟合新冠肺炎的累计发病数据,来推测发病高峰、发病持续时间、累计发病人数,并绘制出流行曲线,掌握疫情动态。

但是,模型中的分析及预测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比如人和人之前感染疾病的可能性差别不大、传播途径易于实现及综合预防指数相对不变。这些前提条件中的任何一项发生改变,都会影响到流行高峰及流行态势的变化。

科普:“疫情拐点”很重要,我们的“心理拐点”同样重要

由此看出“疫情拐点”的判定是非常复杂的,但是近日看到很多人断章取义一些专家学者的话,并大肆宣传“拐点”已经到了,这是非常危险的。

科普:“疫情拐点”很重要,我们的“心理拐点”同样重要

例如:2月16日,央视专访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院长、雷神山医院院长王行环,有媒体援引王院长里的话称:“真正的疫情拐点已经来到。”并且在看不到原视频的情况下,会有很多人因此放松警惕,甚至认为疫情已经结束了。

王院长的原话:“我观察到的近五天以来,我们自己几个点,我看到的数字,是在消耗存量的过程中。这个数据跟能力有关,可能外界看着数字在增长,但我认为目前是在消耗存量,所以我是很有信心的。发热的数量在下降,它是有坡度的稳稳的在降,没有反弹过。”

“我认为疫情拐点已经到来,只是,还有很多的存量。”

我们的每个人都在等着好消息的出现,但是一定不能在没有得到权威认证之前肆意宣传,要耐心等待。

我们的“心理拐点”同样重要

转而看我们自己,<strong>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理也需要拐点,甚至比疫情本身更加重要,本次疫情属于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不同于一般的自然灾难,我们可以看到各个地方都非常重视,防疫措施做得特别严格,我们每个人也非常紧张。

疫情已经到了非常重要的时期,我们的心一直跟着起伏,现在大部分人还没有完全复工,有的在家办公,有的直接是在家休息状态。

处理好自己情绪很重要,疫情需要拐点,我们心理也需要拐点。

科普:“疫情拐点”很重要,我们的“心理拐点”同样重要

何为“心理拐点”即在环境下,出现紧张,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时,能够快速调整心态。

当人长期在一个环境下保持一种状态时,会出现负面情绪——焦虑。

焦虑是一种很特别的情感——它是一种一定会被觉察到的情感,它是一种对于未来会有发生危险的担心。

我们在这种有些紧张环境下的焦虑其实是属于由现实焦虑转向神经性焦虑。

现实焦虑:

我们知道,在我们的头脑中,只有自我是直接和外部世界发生联系的,意识、感觉、知觉、记忆、情感、思想等这些都是自我干的活儿。当我们感觉外部世界可能会有一些危险时,自我会发出一个信号,来警戒头脑,以保护自己,这个信号就是焦虑。

害怕一个外部世界的东西,如电梯失控或失去控制的汽车等都是现实焦虑,像担心作业做不完影响成绩这一类的焦虑也是现实焦虑。

神经性焦虑:

它某种程度上是建立在现实焦虑的基础上的。当你觉得自己的某种本能(位于本我中)会带来现实的危险时;或者因为欲望和恐惧(位于本我中)太过强烈,假如被释放会使自我无法承受、自我的功能可能会被损伤、自我会崩溃;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自我会发出警示信号即焦虑。

复杂而神秘的地方在于,因为这种本能、欲望和恐惧是位于本我中的,也就是说,它们还在你的潜意识里,你其实完全还没有意识到自己有这些本能、欲望和恐惧。你只会感到莫名的、没有理由的、挥之不去的焦虑,但并不知道自己在焦虑什么。

科普:“疫情拐点”很重要,我们的“心理拐点”同样重要

比如,在家没工作的我们,会想自己的工资怎么办,会联想到自己最近一段时间的物质生活;作为父母的我们会担心孩子的学习到底能不能在家学到效果;一些个体户,会想自己的生意,从而产生现实焦虑,当现实焦虑出现之后,我们会经常想这些问题,我们会觉得害怕,但是又不得不去想,对什么都产生怀疑,产生神经性焦虑。

面对焦虑状态,我们怎么办?

<strong>①认知重建——重新认识自己的想法

尝试把自己焦虑的想法看成是“猜测”,而不是“事实”。当你焦虑时,其实是你的头脑在尝试保护你,它希望能够预测出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从而减少如果真的事发对你造成的冲击。不过,未来“有可能”发生,并不等于未来“一定会”发生。

不要让自己和自己的想法绑定,比如,作为父母面对在家学习的孩子,我们不要总是觉得他们学不好,我们可以在陪伴他们的时候,来进行检验,和孩子一起想办法解决困难而不是想象出困难把自己吓到。

<strong>②想得更大更远——不纠结于现在

对于你当下的处境,你是不是看得太过狭隘了?是不是只看到了负面的部分,而不是看清楚整个图景?焦虑会让我们只能注意到眼前的威胁,而无法从更大的角度思考。 眼前这个情境,真的像你的焦虑告诉你的那样重要么?5年,甚至10年以后,你还会如此在意眼前的这个问题么?

我们要学会反问自己,现在疫情在眼前,但是他不会持续到永远,我们可以自己查阅以前的疫情情况,给自己正面的信息。

<strong>③转移注意力——干点儿别的试试

当我们为同一件事反复纠结,找不到解决的办法,这时,如果你还死盯着这件事,就会陷入恶性循环。因此,不妨先开始做一些其他的任务,比如在纠结工作时候,可以先看点儿闲书或者做个饭。

不要以为这是在浪费你解决问题的时间,往往当你重新开始面对自己的问题时,你会发现自己有了不一样的感受。

科普:“疫情拐点”很重要,我们的“心理拐点”同样重要

专家将负面情绪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strong>酝酿阶段:经过疫期冲击后,社会大众的心理显得较为敏感,总体表现为“表面平稳,暗流涌动”;

<strong>释放阶段:部分民众在自身诉求迟迟未得到回复,或外部信息与自身意愿相差过大时,容易出现非正常甚至过激言行;

<strong>觉知阶段:随着抗击疫情取得阶段性胜利,社会情绪将慢慢回归理性,公众心态趋于冷静或继续释放,内心开始觉知思考,衡量利益得失。

这场“战役”,我们不仅仅要等待“疫情拐点”,更要做好自身的“心理拐点”,让我们一起等待春暖花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