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有一神獸,懂人言知人性專門吃貪官,到清朝卻消失無蹤了

很多人都不知道獬豸是什麼,但這個名字一聽就象是某種神獸,那麼,它具體是一種怎麼樣的神獸呢?傳說,它體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類似麒麟,全身長著濃密黝黑的毛,雙目明亮有神,額上通常長一角。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它擁有很高的智慧,懂得人言知人性。

中國古代有一神獸,懂人言知人性專門吃貪官,到清朝卻消失無蹤了

對於此,在《艾子雜說》中,有這樣一段話可以說明,齊宣王問艾子曰:“吾聞古有獬豸,何物也?”艾子對曰:“堯之時,有神獸曰獬豸,處廷中,辨群臣之邪僻者,觸而食之。”艾子對已,復進曰:“使今有此獸,料不乞食矣。”這段話翻譯過來的意思是這樣的:

齊宣王問艾子:“我聽說古時有獬豸,那是什麼?”艾子回答:“堯時期有一種神獸叫做獬豸,在朝廷之中,能分辨臣子之中的小人,抓住他們並且吃掉。”解釋完獬豸的出處之後,艾子又來了一句神補刀:“如果獬豸活到今天,那麼,他肯定是不缺吃的了。”

中國古代有一神獸,懂人言知人性專門吃貪官,到清朝卻消失無蹤了

貪官汙吏奸佞小人,是為正人君子深惡痛絕的,《艾子雜說》雖然可能是蘇軾附會之作,但是,我們從齊宣王艾子問對中,也得以一窺,獬豸的形象其實很早就在官場中出現了。提到艾子,可能有很多人不知道,但是,齊宣王這個人說起來大家應該還都是很熟悉,畢竟他就是那位大名鼎鼎的鐘無豔的夫君。

齊宣王可能算不上什麼傑出的明君,但是,他對歷史的影響還是很大的。《史記·田敬仲完世家》中就記載了:“宣王喜文學遊說之士,自如騶衍、淳于髡、田駢、接予、慎到、環淵之徒七十六人,皆賜列第,為上大夫,不治而議論。是以齊稷下學士復盛,且數百千人。”

齊宣王實際是百家爭鳴的大力扶持者,也可以說他是國立大學的首創者。中國人都知道的“濫竽充數”的南郭先生,他一開始就是齊宣王的門客。

中國古代有一神獸,懂人言知人性專門吃貪官,到清朝卻消失無蹤了

這裡,我們簡要的介紹過了齊宣王,就該來說神獸獬豸了。

按照艾子的說法,雖然,齊宣王不是個昏君,但是,朝堂上的貪官汙吏奸佞小人還是不少的,所以,獬豸根本就不缺吃的。獬豸這種神獸的形象,時常出現在古代的一些書籍之中。比如:經典版《三國演義》中那個被張飛暴打的督郵,他戴的就是“獬豸冠”。

其實,在漢朝時期,所有執法官吏都戴獬豸冠,捱揍的不知名督郵可以戴,勸降馬超的知名督郵李恢可以戴,甚至,兼任司隸校尉的張飛、兼任中護軍的趙雲也都可以戴。漢朝的官帽都是仿照獬豸的形態而製成,而獬豸冠在古代,也正是是執法官員的一個標配。

這種官員佩戴獬豸冠,以表明自己公正廉明心底無私的情況延續了很久。一直到了明朝,官員的帽子,還尚且留著許多獬豸冠的痕跡,有關這一點,從很多考據細緻的講述明朝故事的電視劇中都可以看到。如果說,電視劇是藝術作品,並不能作為考據歷史的憑證的話,我們還可以查看一下明朝名臣的畫像。

中國古代有一神獸,懂人言知人性專門吃貪官,到清朝卻消失無蹤了

比如:最有名的嚴嵩和徐階,他們都擔任過內閣首輔。由他們就可以看出,不管是奸臣還是忠臣,也不管當沒當過御史,他們的所佩戴的官帽,都保留了獬豸的痕跡。可是,到了清朝,官員佩戴獬豸冠的傳統就消失了。清朝時期無論是臣子還是奴才,全都是清一色的紅纓大帽頂戴花翎。

中國古代有一神獸,懂人言知人性專門吃貪官,到清朝卻消失無蹤了

所以,這不禁使人產生一些疑惑:獬豸冠為何從清朝開始消失了?是清朝君臣都畏懼神獸獬豸不敢佩戴,還是神獸獬豸吃不勝吃,在清朝就撐死了?

有人說,如果獬豸在清朝時期尚且存在,一定會被撐死。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朝堂上的貪官汙吏奸佞小人太多了,獬豸即便竭盡全力,可能也吃不完。關於獬豸在清朝會不會被撐死,我們不得而知,所以,在這裡不如來討論另一個有趣的話題:如果,獬豸在清朝時期,它是先吃乾隆,還是先吃和珅?

之所以把乾隆和珅兩個人提出來讓獬豸先吃,是因為這兩個人有一個共同特點:都很善於侵吞善款。糟踐別人的愛心,這在罪大惡極裡也算是頭號種子選手了,更別說還是皇帝領頭,主僕二人沆瀣一氣這種令人歎為觀止的操作了。

中國古代有一神獸,懂人言知人性專門吃貪官,到清朝卻消失無蹤了

在歷史中,就有這麼一段:

話說,乾隆之母(就是那位大名鼎鼎的甄嬛)過世之後,乾隆皇帝為了顯示自己的孝心,乾隆決定鑄造一座金髮塔,以保存母親生前掉下來的頭髮,寄託自己對母親的思念之情。乾隆可以說是個“敗家子”,很會花錢,在想要鑄造這個金髮塔之前,乾隆就早已經花光了雍正留給他的數千萬兩庫銀。

然而,乾隆就是這種花樣百出的人,沒錢還要造作。思來想去,乾隆決定向臣子和奴才們募捐,募捐的首倡者就是和珅和致齋。在和珅的倡議和鼓吹之下,所有的官員和奴才至少要掏出一個月的俸祿。在古代,官員們俸祿並不是多麼的豐厚,更何況官場生活花錢如流水。

但奈何這事兒是皇上的授意,在此威壓之下有的官員即便被逼無奈上當鋪典當細軟,也要向皇帝表忠心。但是,這些錢募集來之後都幹什麼了呢?當然沒有全都拿來鑄造那座塔,甚至,連百分之十都沒用上,而是被乾隆和珅兩個人分了。

中國古代有一神獸,懂人言知人性專門吃貪官,到清朝卻消失無蹤了

比照“一丈六尺,用金一萬一千一百一十九兩九錢”大金塔鑄造的金髮塔,現在上秤一量,只有三千兩,且用的是根本就不純的六成金。而當時向臣子和奴才募捐的金銀多達幾十萬兩,就是說按照這個標準,所謂的金髮塔就是個藉口,那些官員從當鋪換來的善款,有九成以上都被乾隆和珅挪作他用或私吞了。

如此看來,和珅乾隆這主僕二人吞得盆滿缽滿腰包鼓鼓,如果,獬豸還在,那麼,它還不得張開大嘴,把這君臣二人一口吞掉?即便如此,和珅、乾隆二人的貪慾遠不能止步於此。如果,覺得侵吞超九成的善款就是他倆能幹出的最離譜的事兒,那就太小瞧他們的胃口和貪腐能力了。

《清史稿·列傳一百六》記載:“和珅柄政久……剝削其下以供所欲。鹽政、河工素利藪,以徵求無厭日益敝。”和珅貪起來,是肆無忌憚的,不管是修治河道還是賑濟災民,就沒有和珅不敢動的善款。而他之所以什麼錢都敢動,就是因為他“上面有人”。

有乾隆皇帝罩著,和珅貪多少都沒事,反倒是彈劾和珅的官員一個個倒下了。

中國古代有一神獸,懂人言知人性專門吃貪官,到清朝卻消失無蹤了

歷史上,所謂的“紀曉嵐智鬥和珅”、“劉羅鍋智鬥和珅”,在歷史上根本就不可能發生,因為他們倆自己也沒幹淨到哪裡去。至於紀曉嵐貪不貪,正史中並沒有提及過,但是,他確曾因包庇貪官而被充軍發配。史書上有:“前兩淮鹽運使盧見曾得罪,昀為姻家,漏言奪職,戍烏魯木齊。”

至於劉墉,他還是個知府的時候,其下屬就沒少侵吞公款,劉墉還因此被免職充軍,但是,因為他是劉統勳的兒子,是動不得的官二代,所以,沒過多久就官復原職,繼續步步高昇了。這樣看來,獬豸吞吃了乾隆和珅之後,要是順便也咬劉墉紀曉嵐兩口,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如此看來,像劉墉紀曉嵐那樣,普羅大眾眼中“青天大老爺”都尚且在獬豸可吃之列,試想一下,清朝官吏中,哪還有一個不可吃的?如此看來,獬豸倘若當真生在清朝,被撐死也是在情理之中了。清朝以後,獬豸便從官場中喪失了蹤跡,而乾隆也被美化成了“有道明君”。

中國古代有一神獸,懂人言知人性專門吃貪官,到清朝卻消失無蹤了

甚至,電視劇裡的和珅看著也一點都不可恨,在某些電視劇裡,和珅甚至被塑造成了正面人物,只要能說會道,他貪了多少,都沒有人過問了。和珅沒有被獬豸當作奸佞吃掉,但卻被嘉慶皇帝當作肥鴨子吃掉了,乾隆死後若干年,甚至,連墳都被別人刨了。

他們生前貪婪如碩鼠、貔貅,罔顧江山社稷,著實可惡。他們雖然逃過了獬豸之口,但是,卻沒有逃過天理昭彰。

【《艾子雜說》、《史記·田敬仲完世家》、《清史稿·列傳一百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