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为什么说孟尝君是“鸡鸣狗盗之雄耳”?

郁一文


这句话说的非常狠,但从王安石的个性来看,说出这话也不算稀奇。

对于孟尝君的这种评价,虽然有几分偏激,但并不是没有道理的。作为战国的四大公子之一,孟尝君在战国中后期的名气,非常大。

孟尝君,是田氏宗族的人,但属于没落的一支,因为和齐国君主沾亲带故,因此,虽然没有掌握太大的权力,却也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随着战国中后期“养士”之风的兴起,孟尝君田文也开始自己养士的经历。

鸡鸣狗盗之徒的作用

孟尝君养士的特点,和许多人不一样。历史上对于孟尝君养士,总结了一个字“杂”。

也许,是和田文的性格有关系,这个人,生性风流倜傥,又养尊处优,但偏偏性格方面有几分豁达豪爽的侠客气度。因此,对于投靠他的人,并没有太多的门槛。有一些像是冯瓘一类比较有才学和能力的人,也有一些市井之徒。鸡鸣狗盗之徒,就是其中的代表。

虽然当时的舆论对这种“养士”的方法并不认可,但当孟尝君出使秦国,鸡鸣狗盗之徒,的确通过自己的偷窃水平和学鸡叫的水平,让孟尝君得已逃出,没有被秦国扣留。

这一段故事被载入史册,成为一段佳话。而鸡鸣狗盗之徒的表现,也证明了,田文养士,还是有用的。

孟尝君的”养士“风格

但从历史最终的评价来看,孟尝君在四公子中,地位并不很高,如果不是春申君死于非命,很有可能会排在倒数第一。这就体现了孟尝君一个特点,小事精明,大事无能。

对比信陵君和平原君,这两位的能力相当强,而且可以独当一面,威震天下。即使稍有不足的春申君,在合纵的大业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而孟尝君,对于权力,并不特别在意。虽然他养士很多,足以撼动齐国的君权,但对于实际权力的争夺和齐国的走向,孟尝君实在缺乏足够的驾驭能力。

面对秦国的攻势,孟尝君缺乏信陵君的锐气,也缺乏平原君的韧性。看似什么事情都在参与,实际上没有起到决定性作用。孟尝君自保的本事,远大于积极进取的本事。而这种其中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养士”风格的影响。

孟尝君的”养士“缺陷

战国时期的游学士子,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傲气,越是有本事的,越是傲气。而这些傲气主要体现在,要让这些公子失面子。比如侯嬴。这是一个有能力的士子的底线和尊严。

这种底线和尊严也是相对的,公子选择游学士子的时候,士子也会选择公子,当那些有本事的人发现公子身边的人,良莠不齐,虽然都有些本事,但才不堪大用。这就反过来,会影响到对于公子,比如孟尝君审美以及品味的怀疑。虽然有些以貌取人,不太理性,但第一映像永远很重要。因此,孟尝君在豁达养士的过程中,无意中流失了很大一部分有能力的人。

对于孟尝君这种养士风格,王安石有一些非议,也是很有道理的。我们常说,世界上没有无用之人,只有没有用好的人。所有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放在合理的地方,会发挥极大作用。但这并不是说,所有人都可以为我所用。我们必须要知道自己的斤两,也要明白,自己到底要做什么事情。很显然,孟尝君知道自己的斤两,但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对于目标的模糊,让孟尝君无法真正明白,养士的重要性。


旧书斋


你好,我是阿卿聊历史,很高兴为你回答这个问题。"鸡鸣狗盗"原来是指卑微的技能,现在指只会旁门左道、投机取巧的人。"鸡鸣狗盗"指的不是孟尝君本人,而是说他的门客。我来给你具体的谈一谈吧。

战国末期以"养士"著称的有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和楚国的春申君黄歇,这四个人都是王公贵族,被后人称为"战国四君子"。

齐国孟尝君名气最大,他热情好客,仁义慷慨、平等待人,凡是投奔他的门客,不分贵贱、国别和能力大小都一视同仁,甚至连那些从其他国家逃亡而来的犯人,他也一概接受。据说,他府上的门客多达3000人,而他尊贤好士的名声,也因此传遍列国。

公元前299年,孟尝君出使秦国,秦昭王见到孟尝君以后,十分欣赏他的才华,想让他留在秦国做国相。孟尝君虽然没有答应,但是他送上了一件名贵的白狐裘送给了秦昭王。秦国的大臣们嫉妒秦昭王对孟尝君的赏识,很多人在秦昭王面前说孟尝君的坏话,有人说:"大王,孟尝君是齐国人,而且还是齐王的同宗,如果担任了我朝国相,以后如果发生了什么事,他一定首先考虑齐国的利益,要是这样,秦国可就危险了。”秦昭王听后,觉得很有道理,但是转念一想,这么好人才不能为我所用,如果回到齐国,将来是个大祸患啊!于是秦昭王下令把孟尝君软禁了起来。

孟尝君可着急了,他想了个办法,派门客去求秦昭王最宠爱的妃子燕姬帮忙,燕姬有一个条件,就是送她一件一模一样的白狐裘。孟尝君伤透了脑筋,这个白狐裘天下无二啊!这时他的一个门客说:"您别着急,我有办法,明天天亮之前,一定给你弄回一件一模一样的白狐裘。果然,天还没亮,那个门客就把一件白狐裘拿给了孟尝君。原来,这个门客很善于钻狗洞,他趁着夜色,摸进了秦国王宫,在秦昭王的藏宝室中偷出了这件白狐裘。 孟尝君赶紧把白狐裘献给了燕姬,燕姬得到如此华美无比的白狐裘,十分高兴,便到秦昭王面前说情,秦昭王禁不住她的花言巧语,终于答应不在软禁孟尝君了,不仅撤走了看管孟尝君住所的兵士,还答应过两天要亲自为他践行。

孟尝君获释后,自然心花怒放,但也归心似箭。因为他知道秦昭王是一个反复无常的人,万一他反悔了怎么办?于是孟尝君带着门客连夜逃走了,他们一路快马加鞭一直逃到了函谷关,只要过了函谷关,就彻底摆脱秦昭王了。可是,函谷关的关门紧闭,原来按照惯例,守关侍卫要等到公鸡打鸣才能打开关门。大家正犯愁了,忽然听见几声公鸡的叫声,原来这是孟尝君的一个门客,他十分善于学鸡叫,他仿效公鸡大叫,引得附近的公鸡都叫了起来,守关侍卫听到鸡叫声,以为时辰到了,并立即开启了关门,孟尝君等人迅速出关,逃回了齐国。秦昭王果然反悔了,急忙派兵追赶,可是追兵到达函谷关时,孟尝君已出关多时了,追兵只好无功而返。

总结一下,这就是"鸡鸣狗盗“的故事,现在的"鸡鸣狗盗"比喻没有大才,只会用一些微不足道的本领。可是在这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开创伟大的事业,需要各方面的人才,要善于短中见长,抓住各类人才的闪光点用人,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阿卿聊历史


齐国的孟尝君田文是“战国四君子”(魏国信陵君魏无忌、赵国平原君赵胜、楚国春申君黄歇)之一,但是却被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称之为“鸡鸣狗盗之雄(雄即首领、头目)”。

在《读》一文中,王安石仅用四句话,八十八个字轻松驳斥了“孟尝君能得士”的传统观点,无可辩驳地把孟尝君归到了“鸡鸣狗盗”之徒的行列,并将之推为鸡鸣狗盗之徒的首领。

为方便起见,将原文附于此处: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王安石的这篇文章不到100字,但却创造了一个历史,它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篇驳论文。在这篇文章当中,王安石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论证手法反驳了“孟尝君能得士”的传统观点,他认为“如果孟尝君真的善于得到人才,凭借齐国的强大力量,他只需要得到一个真正的人才,就可以帮助齐国南面称王、制服秦国,根本用不着这些鸡鸣狗盗之徒效力”。言外之意是,既然齐国那么强大,你孟尝君又善于得到人才,那怎么没有帮助齐国制服秦国呢?既然不能制服秦国,就说明你不善于得到真正的人才,只会吸引一些鸡鸣狗盗之徒鸠占鹊巢。

王安石的论述立意新颖且居高临下,层次分明又议论周密,因此非常有说服力。但是,这也只是一家之言,只是王安石为了发表自己对人才的看法借题发挥而已,并不能因此认为孟尝君不能得士,就是“鸡鸣狗盗之雄”。

恰恰相反。按照“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说法,孟尝君就是传统认知当中最具有知人之能的贤明君子。此外,孟尝君能和魏国信陵君魏无忌、赵国平原君赵胜、楚国春申君黄歇等三人并称“战国四君子”也足以证明其确实有过人之处。

那么,孟尝君究竟有什么过人之处?历史妞认为,孟尝君此人最牛的地方就在于他有气度、能包容、善得人!

被誉为“影响中国20世纪的20位奇才怪杰之一”的“厚黑教主”李宗吾就曾评价道:“孟尝君一生的成就,说到底就是得益于他善于挂着仁义道德的招牌来网织人才,然后再借助这些人才的力量来实现他的抱负。实际上,越伟大的抱负越需要别人的帮忙。此即唯有善于借梯者才能登高望远。”李宗吾的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孟尝君善于得士。

其实,通过很多成语故事就能够说明孟尝君善于得士,比如:焚券市义、狡兔三窟,这两个成语的主人公都是冯谖,此人难道不是真正的人才吗?孟尝君在齐国担任相国数十年而没有杀身之祸,可都是因为冯谖的计谋啊!

即便是王安石非常不齿的“鸡鸣狗盗之徒”,孟尝君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才能。退一步讲,将这类“鸡鸣狗盗之徒”收之门下就算不能作为“孟尝君能得士”的证明,也可以视作是孟尝君“乐善好施”的表现。正是因为孟尝君的收留,他们才可以不必再做偷鸡摸狗之事谋生,这难道不是一件助其改邪归正的好事吗?

当然,王安石所说的“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并非没有道理。在某种程度上来看,这些鸡鸣狗盗之徒确实可能阻碍真正的人才的到来。

但是,反过来讲,孟尝君“人尽其才”,让这些无能的“鸡鸣狗盗之徒”得以在其门下占有一席之地,难道不是更有利于招揽那些真正有才的人吗?比如前面我们提到的冯谖,他就是因为听说孟尝君善于得士才投奔其门下的!

清人龚自珍的著名诗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用来形容孟尝君再合适不过,因为他就是“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典范!倘不是如此,孟尝君恐怕早就在虎狼之秦丧命了!








左宗䕋


从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来说:孟尝君不过只是鸡鸣狗盗之徒的首领罢了。可以看出来,王安石还是不太瞧得起孟尝君的。首先,王安石并不认为孟尝君手下的“鸡鸣狗盗”之徒算得上真正上得了台面的人才。再者,他同时也认为孟尝君的才能也不见得比这些人高出许多,只能算是他们的首领。王安石所处的宋代是一个偃武修文的朝代,文人士大夫在朝中的地位很高。连枢密使、太尉这些顶级的军事官员大都是由文人担任。因此,对于武人,这些饱读诗书的文人自然是看不起的,更何况是常人眼里不学无术的“鸡鸣狗盗”之徒?

但我们也需要客观地看到,孟尝君所处的时代和王安石是不同的。孟尝君田文所处的是“礼崩乐坏”的战国时代。这是一个为达目的不折手段的大争之世。孟尝君所以养士,就是希望这些在某些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能够在关键时刻起到关键的作用。

事实也确实如此。提到“鸡鸣狗盗”,最有名的事情就是:孟尝君田文在入秦被囚禁期间曾经依靠手下善于偷盗的门客将已献给秦昭王的狐皮盗出再次先给了秦昭王的宠妃,从而得以靠宠妃说情逃离了咸阳。后来,秦昭王反悔,他又依靠手下门客学公鸡打鸣骗开了函谷关的城门得以彻底逃离了秦国。手下的门客能够救他于危难,不能不说是在关键时刻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另外一方面,也需要冷静地理解王安石背后要表达的意思。孟尝君在齐国任职的时期,正是齐国国力急剧衰弱的时期。彼时秦国国力已经对山东六国中的任何一个形成了碾压的态势。六国要生存,唯有抱团取暖“合纵”抗秦。然而,实力较强的齐国竟然一直为秦国所蒙骗,加入“连横”,与秦国结成了同盟。眼见其它五国被秦国逐渐削弱却无动于衷。孟尝君虽然手下门客众多,但最终没有一个能够贡献出匡扶社稷于危急的大才。不要说商鞅这样的改革家,就是连齐国先前出现的田忌、孙膑这样的良将也没有过。这点或许也是他不能不被后世文人所诟病的原因。


子夜羌笛


借古喻今而已,只是利用“孟尝君”来骂他的政敌们是“鸡鸣狗盗”之辈。你说他是在指桑骂槐也可以。原文如下: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俊哥说谈


孟尝君是战国四君子之一,排名靠后,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孟尝君田文和母国齐国齐闵王关系交恶,跑到魏国任相,而且联合五国伐齐,这叫后人见了觉得过分了!鸡鸣狗盗确也是孟尝君从秦国逃回齐国时,函谷关还没开门,田文害怕走不了,下面士人提前学鸡叫,其它鸡也一起打鸣,函谷关守卫以为天亮了,提前几个时辰开关,田文才逃走!


九哥57143


看到这个问题了,我想说说自己的一点看法,王安石这样说孟尝君也不是没有道理。

孟尝君何许人也,战国四公子之一,其中有信陵君魏无忌、春申君黄歇、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 是为战国四公子。 信陵君第一,春申君次之,孟尝君第三,平原君居末。

再说孟尝君田文,齐国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甚至有人说他超过了齐威王田地。就是这样一个身份显赫,声名远播的人,其门下食客万千,能人异士多得是,就连只会偷鸡摸狗的鸡鸣狗盗之徒他都收到门下,可见田文的心胸宽广,爱惜人才呀!

当时战国时期连年征战,各国都想称霸,甚至灭其它的国家。这样就需要人才了。秦国也不例外,秦昭襄王嬴稷邀请孟尝君田文入秦为相(因为当时还是闵八子和魏冉当政呢,魏冉早就对秦国丞相的位置有预谋了),这个过程当中,孟尝君田文不但丞相之位不保,还差一点就命丧秦国,还是鸡鸣狗盗把他给救了。

所以,王安石才会说孟尝君是“鸡鸣狗盗之雄耳”。


jflnex


国家没有科举制,官员的选拔其实很混乱。

比如战国时期实行的其实是公子和门客。

比如孟尝君手下有3000门客,这3000人就相当于后备储蓄的预备役官员。

而孟孟尝君入秦,结果被困的秦国有生命危险。

关键时候手下门客学鸡打鸣,找到狗洞钻出去,用不入流的方式救了孟尝君一条命。

虽然后来人夸奖他,手下门客各种技能都有,不拘一格收养人才。

可是作为国家储备官员,孟尝君手下的门客,却会一些鸡鸣狗盗的方式,这些人难道是未来的官员吗?

这种官员预备役合格吗?

所以也有人对孟尝君这种鸡鸣狗盗的门客十分看不起。

没有大才,只有小才怎么能够平天下,所以秦国平定了天下,而孟尝君他们没有。


武安君学历史


孟尝君门客三千,只图虚名,故招收些多是鸡鸣狗盗之辈,大才不多,虽然在危机时刻救过孟尝君的命,但终难成大事业,故有此称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