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到底是被迫謀反,還是早有異心?

浮生半日閒yylsg


前言:朱元璋所冊立的太子朱標去世後,新的太子人選卻出人意料的選擇了孫子輩,那就是故太子朱標次子朱允炆。在朱元璋駕崩後,朱允炆繼位新君。不久便開始對一眾皇叔動手了,那就是啟動削藩之策,看到其他藩王或死或被貶為民,燕王朱棣打著“靖國難清君側”的口號,開始了與建文帝的對抗,最後將皇位收入囊中,成就永樂大帝的史書大名。那麼朱棣到底是被自己的侄子走上反抗之路,還是他本人早就有圖謀皇位之心?筆者以為被迫謀反的概率大些。

朱允炆削藩政策過於急切

夏四月,湘王柏自焚死。齊王榑、代王桂有罪,廢為庶人。遣燕王世子高熾及其弟高煦、高燧還北平。六月,岷王楩有罪,廢為庶人,徙漳州。

關於朱允炆下達的削藩之策後,眾藩王的情形都在《明史》中有記載,湘王選擇了自焚,其他藩王如齊王,代王還有岷王等,安分地接受了朝廷的削藩,可是換來的卻是他們的侄子朱允炆的決絕。沒削藩之前大家還都是一方的藩王,接受朝廷的削藩之後,直接變為平頭百姓了,不管是昔日跟隨朱元璋打天下有功受賞,還是受朱元璋敕封而成為王爺,好歹是皇室貴族,怎麼到了朱允炆上位後,就一下子就變成了布衣身份?

朱允炆知道燕王還是比較難對付的,畢竟有“燕王善戰寧王善謀”的口碑,他選擇讓燕王的兒子朱高熾,朱高煦與朱高燧從金陵都回到了北平,這麼做無非是想便做出低姿態給朱棣看,而對其他藩王一如既往的不留情面,典型的從易到難的逐個擊破之法。繼位後就以這樣的雷霆手段處置自己的叔叔,朱允炆顯然低估了其他叔叔的反應,畢竟按皇位繼承的規則,嫡長子繼承或者取賢者繼任,那麼多的皇叔都在,你朱允炆既不是嫡長子也不是賢明在外之人,皇叔們都沒有找你的麻煩,你上位之後倒開始清算自己的叔叔?難道和其他藩王一樣坐以待斃?

削藩給了朱棣反抗的理由

《皇明祖訓·法律》:如朝無正臣,內有奸惡,則親王訓兵待命,天子密詔諸王,統領鎮兵討平之。

這是朱元璋生前定下的規則,就是朝廷內如有宵小之徒出現,藩王可以憑藉皇帝的密詔前往輔佐平叛。可是問題來了,這朱元璋留下的祖訓是要求兩個條件都具備才能起兵,一是有宵小之徒出現。你朱棣打著“靖國難清君側”的口號,宵小之徒是誰?是建文帝帝嗎?顯然朱棣不會這麼說,那麼建文帝身邊的宵小之徒會是誰呢?朱棣指的是齊泰、黃子澄、方孝孺三人。這三人都是朱允炆身邊儒家方面的老師,意思是建文帝能有這樣的“損招”都是老師的教的,必須要拿這三人討說法!

二是有皇帝的密詔。皇帝下達的削藩詔書倒是有,就是沒有要藩王勤王的詔書,那麼朱棣為什麼自發行使清君側的行動?這“靖難”究竟是什麼意思?原來“靖”有掃除或者清除的意思,而“靖難”則代表平定禍亂,平息戰亂,掃平奸臣的意思,“清君側”則是朱棣起兵要達到的效果,就是讓建文帝身邊無佞臣,出正面朝政建議的臣子多些。那麼,既然這削藩的餿主意是他們三人出的,作為皇叔得為大明將來著想,義務掃除皇侄身邊的禍國殃民之臣沒什麼不對了。

朱棣被看得死死的

都督宋忠、徐凱、耿王瓛帥兵屯開平、臨清、山海關。調北平、永清二衛軍於彰德、順德。

這是朱允炆在朱棣門口放置的兵力部署,這樣的場面典型的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意圖很明顯,就是告訴朱棣,你要是主動順應削藩之策就一切好說。如果有異動,那麼家門口這些兵力將會大兵壓境。那麼作為藩王的朱棣該有什麼反應呢?坐以待斃還是放手一搏?很顯然朱棣選擇了後者!可是跟強大的大明抗衡,作為藩王的朱棣哪來的兵力?朱棣選擇了佯裝有病,佯狂走呼市中,奪酒食,語多妄亂。這樣的反常舉動建文帝會被矇騙嗎?顯然朱棣演砸了。因為他的王府之中出現了告密者,那就是長史葛誠,他直接密函告知金陵的建文帝“王本無恙,公等勿懈。”

既然被建文帝識破,那就等於撕破臉了。於是就假借投降之名,主動要求建文帝所派武將查點投降人數,被朱棣王府中的伏兵所殺,開始了正面與建文帝的對抗。在起兵後的二十一天時間裡面,朱棣陸續拿下北平周邊的兵力,自己的隊伍則迅速增加到數萬人。自己攻城掠地是一回事,能不能守住既得成果就是另外一回事,於是朱棣南征北戰之時,留下長子朱高熾留守北平,結果沒有讓朱棣失望,他的燕王世子還真不是空架子,愣是替他守住了大本營。無後顧之憂的朱棣,則一路南下目標直指金陵。

朱棣順道奪兄弟寧王的朵顏三衛

《明通鑑》卷十二:壬子,燕師南還,寧王同行,寧妃、世子皆從,悉以三衛配北軍,大寧城為之一空。

朱棣在南下的路上經過寧王的藩地大寧,假裝要歸附建文帝,希望寧王從中斡旋說和。寧王對朱棣的說辭是寧王信之。朱棣則在寧王府居住數日,這期間朱棣倒是沒有閒著,就是花大價錢賄賂其朵顏三衛的將士,陰結三衛部長及戍卒。等他要走之時,想達到的結果自然如他所願,大寧的軍隊易主了!

朱棣怎麼想到要奪自己兄弟的軍隊?因為他要讓對手相信,他這麼做是想緩解北平的壓力,結果建文帝所屬的李景隆所部中計,朱棣如願看到了想要的結果。在幾位藩王被削為庶民之後,能幫助自己成事的顯然還有寧王,確切的說是他背後的軍事力量,對於日後的結果,朱棣還是有過承諾的燕王謂權,事成,當中分天下。

結語:<strong>從到底是被動削藩還是主動起兵抗衡,朱棣能成功登的帝位,似乎將苗頭都指向他早有疑心,可是要知道他能放開手去抗爭,是因為建文帝的削藩政策發出來之後,朱棣的兒子們被悉數放回,他也就沒有了後顧之憂!畢竟他的那些已經接受削藩的兄弟,下場或死或為一介白衣,這顯然不是朱棣所能接受的,那麼久一條路可走,那就是抗爭到底,所以說朱棣的是因為大概率的被迫而反!


相關史料:

1.《明通鑑》

2.《明史》

3.《明太宗實錄》


農夫說歷史


這個問題不用去查史料,憑藉基本邏輯就可以分析出來,朱棣本就不安分。可以反向思維一下,靖難之役的為什麼是老四?永樂帝的繼位與漢文帝不同。劉恆是在周勃等剿滅呂氏後,被迎立的。而朱棣是自己打出來的。

按照朱元璋的佈局,把兒子都封為藩王,給予非常高的政治地位。除了俸祿之外,還允許各王府設護衛,少則幾千人,多則上萬。對於鎮守北方邊界的藩王,給予的軍權更特殊。即九位塞王:遼、寧、燕、谷、代、晉、秦、慶、肅。能力突出的燕王朱棣還被授予“節制沿邊士馬”的權力,這是後來朱棣起兵的基礎。靖難之役從建文元年到四年,最終的翻盤勝利,及永樂年間的國家治理,已經充分證明了朱棣作為國家領導人的能力的。這樣的優秀人才,從小就不會自甘默默無聞。

老爹在位,太子朱標活著,偷偷掂量一下,估計也搞不過,於是只能忍了。結果大哥意外死了,機會來了。畢竟朱棣作為老四,能力和品德口碑上比老二老三還都優秀。但是老爹認死理,決定傳位給侄子,朱棣也只能再忍了。侄子朱允炆一繼位,關係就複雜起來,朱棣一直在等機會,當然可能是等上一輩子。但很快侄子先坐不住了,開始對叔叔們下手,一口氣廢了“周、齊、湘、代、岷”五個王爺,而本質上是對準備實力最強的四叔。這給了燕王很大壓力,於是加上自己的一直以來的小心思,成功轉化為動力,拼了!

皇位是個充滿魔力的東西,所有親情友情愛情在這裡都會被打折出售,所以才有了“最是無情帝王家”的說法。手裡有兵權的皇子們都很難控制對它的慾望。


幾葦渡


看到這個問題我就激動,我以前專門寫過一篇文章分析過靖難之役,我認為朱棣造反,根本就是被迫為之,那麼他為什麼會被迫呢?

首先說說朱允炆這個人,歷史上,很多人都說他恭孝賢良,性情敦和,但事實上,他真的是這樣的人麼?

輿論從來都是同情弱者的,歷史輿論也一樣,因為在靖難之役中,朱允炆失敗了,所以後世一直都以一種同情,可惜的目光來看待他,而他的形象,也在這樣的目光中,變得越來越光輝,這些年有關靖難之役時期的電視劇,幾乎都把他塑造成一個敦厚老實,無比親和的皇帝,他可以說是被輿論洗得最乾淨的皇帝了。

朱允炆的性格,史書上記載得太偏頗,不能全看史書,得從他做的事情上來分析,他做的又愚蠢,又暴露他自己性格的事,就是削藩了。

藩王勢大,歷朝歷代都有皇帝削藩,這本來無可厚非,但是朱允炆削藩太心急,也太心狠。

朱允炆上位之初,一邊抹著眼淚將朱元璋下葬,另一邊派人去查自己的幾個王叔們造反的證據,查不出來的,就羅織,罪名羅織得差不多,就開始削藩了,實際上這離他上位前後不到兩個月,他連板凳都還沒坐熱呢,就開始收拾他的叔叔們。

之所以說他愚蠢,並不是針對削藩這件事,而是針對他的做法,他太心急就算了,第一個以造反為藉口進行削藩的親王,竟然是周王朱橚(速),為什麼我要說竟然呢?因為朱橚是所有親王中,最不可能造反的。

朱橚這個人,他是出了名的賢王而且他還是個醫學愛好者,編著了多本醫學著作,有《保生餘錄》、《袖珍方》、《普濟方》、《救荒本草》等。可以說是為我國的醫學事業做出了傑出貢獻的。

人人都知道他是最不可能造反的親王了,但是朱允炆偏偏說這個最不可能造反的人第一個造反,我覺得他之所以會這樣說,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第一,因為朱橚好欺負,人家是醫學愛好者,自然沒時間管軍事,拿他開刀,相對起來容易些,事實也確實如此,朱橚根本就沒反抗,直接被貶為了平民,發配到雲南。

第二個原因,也許是他想對朱棣示威,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朱橚和朱棣是同一個妃子生的,也就是他們是同父同母的親兄弟,這是其他親王都不具備的關係,朱允炆第一個對付朱橚,應該就是想對朱棣亮刀。

但是他蠢就蠢在這兒,他最不應該的,就是對朱棣亮刀。朱棣因為長期在北方抗擊蒙古人的反撲,所以他手下掌握著重兵,而且全都是常年征戰的百戰精兵,朱棣如果這個時候造反,朱允炆根本沒時間再削別的親王,靖難之役,說不定一年的時間就打完了。

但是朱棣並沒有造反,看到自己的親弟弟被削藩不說,還被直接貶為平民發配往苦寒之地,他很心痛,但並沒有惱羞成怒,只是上書為朱橚求情,對於他說的意見,鐵了心削藩的朱允炆當然是不會採納的。

他繼續進行著削藩的行動,先後將代王朱桂,湘王朱柏,齊王朱榑(福),岷王朱楩(駢)都給削為平民,要不說他心狠呢,所有親王,他全部都用造反的名義將他們削為平民,全部發配往苦寒之地,這是自己吃肉(當皇帝),連口湯都不想給叔叔們喝啊。

值得一提的是,朱允炆派人去抓湘王朱柏的時候,朱柏拒絕承認自己造反,一把火把自己的府邸燒了,帶著老婆孩子丫鬟僕人全部自焚而死。

看到這裡,大家還會覺得朱允炆是一個恭孝賢良的,性情敦和的皇帝麼?

看到這麼多兄弟被削藩,朱棣也害怕了,但是這個時候,他還是沒有想造反,為了證明自己沒有造反的意圖,他任由朱允炆將自己的三護衛兵馬調走(這是朱棣的親軍)。

還把自己的三個兒子都送到了朱允炆身邊,要知道,朱棣就只有這三個兒子,他已經表明了他不會造反的決心,但是朱允炆還不相信,或者說他相信,但是他不想承認,因為如果他承認了朱棣沒有造反的心思,那麼他以什麼名義來削藩呢?

可是朱棣不知道啊,他不知道自己這侄子是鐵了心要搞他,為了讓朱允炆相信自己不會造反,他還裝瘋,裝到什麼程度呢?大街上調戲良家婦女,還吃屎喝尿,弄得整個北平城的人都知道他瘋了,但是朱允炆依舊沒有放棄要削他的念頭,在暗中進行著他的削藩計劃。

朱允炆調走了朱棣的親軍之後,又將北平所有和朱棣有關係的官員全部調走,換成他自己的人,而這一切,朱棣都看在眼裡,但並沒有做出任何反抗的舉動,他還在希望朱允炆能放他一馬。

但是一個人的到來,徹底打碎了他的夢,這個人叫張信,他被朱允炆派到北平任北平都指揮使司的官員,目的是為了秘密逮捕朱棣。

但是朱允炆沒想到,這個張信竟然是朱棣的舊部,他知道了朝廷的計劃之後,連夜告知了朱棣,這個時候的朱棣,才知道自己根本就沒有迴旋的餘地了,所以,他打起了“奉天靖難清君側”的名號,正式開始造反。

之後的事,大家都知道了,朱棣靖難成功,朱允炆下落不明。不過這裡我想說一點,之前我看到一位朋友說在靖難之役的時候,朱允炆下令手下將領不能殺自己的四叔(朱棣),朱允炆確實下過一條命令,但卻不是這麼說的,原話是:

“勿使朕揹負殺叔之名!”

這話啥意思,就是說別讓我背上殺我叔叔的罪名,他可沒有說不能殺朱棣,畢竟他對那些沒有反抗的親王都那麼狠心,對帶兵討伐自己的朱棣還能仁慈?他只是不想讓自己背上殺叔叔的名聲,但這就代表朱棣不會死了麼?並不是,他還可以“自殺”,還可以“死在亂軍之中”,甚至可以像朱允炆一樣“失蹤。”

看到這裡,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出來我想表達什麼,古代的帝王,心眼兒多得很,朱棣即便不直接死在朝廷手中,他還可以有很多種死法,反正不要讓我背上殺叔之名就行了。

我甚至覺得,靖難之役時,朱允炆其實早已經死在了皇宮之中,但是朱棣也和他一樣,不想背上“殺侄之名。”所以給他弄了個“失蹤。”

不過這當然是我的猜測了,大家笑笑就罷,畢竟已過去數百年的事情,無人能說得清楚。


但是靖難之役這件事兒,朱棣確實是走投無路了。


勝馬笀鞋


小小小百科全書觀點

朱棣的造反可以說是蓄謀已久,但也可以說是被逼無奈。但我認為,得知朱標死後朱棣確實起過爭奪太子之位的念頭。但是朱元璋迅速的把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立為了太子。雖然朱棣十分的不服氣,但也無可奈何,只能接受。即使他是朱元璋的親生兒子他也不敢忤逆朱元璋的意思。畢竟那個時候忤逆過朱元璋的人都已經投胎去了。而後來朱允炆草率的實行削藩既讓朱棣感到了壓力,又讓朱棣看到了希望。


朱標當太子的時候就不用多提了。出朱標誕生之日起就註定了他將會是朱元璋的繼承人。而且長大後的朱標也十分維護自己的兄弟姐妹們。就連朱棣都數次被朱標所維護。所以朱標在兄弟之間的威信很高。除此之外,朱元璋認準了朱標是太子。如果哪個兒子敢起了爭奪的想法。估計分分鐘就會被朱元璋送去投胎了。

朱標因病去世後,本來太子之位就空出來了。按理說大兒子去世了。接下來其他兄弟都有機會了。但是還沒等他們互相之間開始爭奪,朱元璋就立馬立了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太子。一方面是因為朱元璋愛屋及烏。另一方面是因為朱元璋嚴格的遵守了皇位只傳長子嫡孫的說法。長子朱標死後,那麼嫡孫朱允炆自然就成了太子。但朱允炆的繼位肯定引起了其他朱允炆叔叔們的不滿。朱標當太子他們毫無怨言,但朱允炆有什麼資格當太子?但他們也只敢心裡面埋怨一下罷了。沒人敢質疑朱元璋的決定。



朱允炆繼位後雖然表面上看明朝歌舞昇平一派祥和的氣氛。但是朱允炆卻沒有那個好心情。雖然在他繼位前朱元璋已經把功臣們殺的差不多了。但是各地的藩王們卻個個位高權重並且手握兵權。因為朱元璋時期為了抵禦胡虜曾大肆分封藩王們鎮守一方。其中又以秦,晉,燕,寧,周,齊,代諸王的實力最強。朱允炆繼位前秦,晉二王已經去世。但其他諸王依舊存在。所以為了穩固自己的統治地位,朱允炆繼位之初就決定要削藩。


朱允炆深知“柿子先撿軟的捏”這個千古不變的真理。所以朱允炆繞開了實力強大到燕王朱棣。而選擇了實力相對弱小的周、代、岷、湘、齊諸王先後削去實權。朱允炆的做法使得各地藩王人人自危。但無奈朝廷勢力太強。他們根本就不是對手。所以不管反抗不反抗都是死路一條。而這個時候的朱棣雖然同樣的也感到很危險。但他敏銳的發覺這也是一個機會。如果朱允炆真的搞得天下藩王起兵造反,那麼他就很有可能染指皇位了。所以朱棣心中既害怕又興奮。


終於朱允炆的削藩激起了眾怒,藩王們之間開始相互串聯準備推翻朱允炆。因為只有這樣才可以確保他們大多數人的利益。而實力最強大的朱棣自然被他們推舉成為頭領。之後朱棣打出為國鋤奸平定霍亂的名義進攻朝廷大軍。這也就是“靖難之役”的開端。


原本朱棣的軍隊和朱允炆的朝廷大軍相比起來可以薄弱的很。但朱允炆手裡無大將可用。人才基本上都被朱元璋殺光了。而朱棣自身就是一個戰功彪炳的大將,而且一路上所過之地朱棣的舊部也都聞風投降了朱棣。再加上朱允炆用人不當導致朝廷大軍數次慘敗。最後優劣勢逆轉。以朝廷軍隊大敗,朱允炆失蹤。朱棣獲勝而結束。

從整個削藩事件到靖難之役最大的受益者就是朱棣。靖難之役是明初圍繞皇權鬥爭日趨激化的必然結果,朱棣起兵之後不僅奪得了皇位。而且靖難之役後北方藩王基本上都損失殆盡。也就是說朱棣藉著朱允炆的手實現了削藩。最終還奪取了他的江山。造化弄人,如果朱允炆沒有那麼迫切的削藩而是選擇皇位穩固之後再拉一批削一批的話,那朱允炆的皇位將穩如泰山。朱棣即使造反也不可能奪了他的天下。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支持一下。歡迎大家留言探討


小小小百科全書


沒有誰天生就是陰謀家。朱棣的靖難並非不能避免,這條造反之路,如果說與朱允炆的逼迫毫無關係,顯然是否定的。

朱元璋還在世時,朱棣並沒有想過造反。大明是朱元璋一手建立,他對整個王朝的軍事、財政、外交等都擁有絕對的控制權。而朱棣年輕時就被派到了北平,遠離了權利中心,他對朝中的影響力可以忽略不計,相比當年的李世民,沒有任何可比性,因此造反這種自不量力的事是完全不會發生的,想都不敢想!

老朱去世,朱棣連洪武遺詔是什麼都不知道,奔喪的時候還被趕了回去,經歷了屈辱的一幕。假如真的想反,早就該積極準備,並且把兒子都留在身邊以免掣肘。更不該那麼輕易的就被朝廷把北平的兵馬都抽調光了。

朱棣的造反之心,實在是被朱允炆團隊給逼出來的。正是因為朱允炆一再的對親叔叔們下手,不斷的刺激朱棣的神經,才最終激化了朱棣心底的恐懼,徹底點燃了造反的慾望。

漢時削藩,最多就是剝奪一些土地,而朱允炆,卻直接把人送進大牢,這讓那些掌握著大軍,享受著超然地位的王爺們怎能不心懷恐懼與怨恨?直到湘王朱柏慘死,這種削藩仍然沒有停止,這不就是在逼迫其他還沒有遭到清理的王爺們往絕路上走嗎?


吃飯不刷碗1


明成祖朱棣想不通為啥老爹朱元璋在自己大哥死後,還是沒想到把皇位穿給其他幾個兄弟,朱元璋就是個寵孫狂魔,自己七個兒子中,秦、晉、寧、燕四個藩王是這幾個兒子中最有潛力的,老大朱標去世後,老朱他首先想到的就是立皇太孫,朱允炆就是這麼被自己的奇葩爺爺寵成皇帝的。



大家好,我是搜史君,喜歡歷史就點個關注吧!

一、奇葩爺爺為何傳位孫子

朱元璋白手起家打下天下,七個兒子都是在打天下的時候生的,也不能算是徹底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而朱元璋還是遵從古老的長子繼承製讓朱標上位,但是朱標命不好,還沒熬到朱元璋退位就撒手人寰了。



朱元璋晚年可能也像平常的老年人一樣寵愛孫子,直接把皇位傳給了朱允炆。 我也不曉得這朱元璋在做啥子麼,你把還沒長大的小老虎放在森林中,自己的藩王兒子各個都是豺狼虎豹,搞不好小老虎朱允炆還沒長大呢,就被自己的叔叔們玩死了,這在後世也得到了印證,朱允炆沒當多久皇帝,就被自己的叔叔朱棣個拉下來的。

二、朱棣是否真心反

朱棣是真心想反嗎 現在說這個朱棣是不是真心想反,還真沒有多大意義,但是我繼續代大家來分析分析。 朱棣不管想不想反,只要朱允炆開始削藩,就是不給各地藩王活路,所以朱棣也就不得不反。 朱棣在朱元璋的幾個兒子算是精英了,但是朱燕子最終還是把皇位傳給了朱允炆,而朱允炆雖然有大志,想從各位叔叔的手中收回權力,可惜的是他根本沒有那種實力。



我們來這樣看看:

最初朱允炆想要削藩,派自己的人到叔叔朱棣身邊想要收回北平的軍權,派了好多人到自己老叔朱棣身邊,可是畢竟朱棣可是跟著爺爺守天下的。



當年朱棣鎮守北平,曾經兩次遠征北元,還得到了幾次極大的勝利,從這一些地方我們能看出朱棣絕不是一個庸碌王爺,而是有實實在在的真本事的。

朱允炆想要削藩,必然觸及各大藩王的利益,而他只想著削藩,並沒有想如何才能和平削藩,這就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假如朱棣當時並沒有造反之心,而朱允炆的強硬削藩必然會引起朱棣的反彈,就算朱棣不願意造反,也是要被小侄子逼得造反的。



為啥我這麼說呢? 首先朱棣應該是老老實實的當藩王,某一天小侄子看各位叔叔都不順眼了,就像把兵權收回來。這就不行了,叔叔我把兵權交出去,小侄子你不是想把叔叔咋樣就把叔叔咋樣嗎?(萬一你有什麼非分之想,叔叔我可能就晚節不保了)事實也沒這麼嚴重,其實就是朱允炆可能把自己各位叔叔請到都城,讓他們當個閒散王爺。這樣的生活或許會有人願意,但是朱棣絕對不喜歡這樣的生活,試問一個能在沙場上浴血奮戰的人,能夠突然歸於平靜。 至今我們國家處在和平年代,但是依舊有很多人喜歡熱血的生活,我們國家依舊有人去別的國家,參加外籍軍團,這就是對生活的追求。

朱允炆要斷了朱棣的追求,朱棣能不和他急嗎?所以說不管朱棣心裡最開始到底想不想反,只要他朱允炆削藩,朱棣必反!



三、如果朱棣早有異心

朱棣在靖難之役幹掉侄子上位,皇家中子殺父,弟弒兄都是常見的事,朱棣真的為皇位殺侄子也不是不可能。



但是我們看如果朱棣如果造就想反,朱元璋在位應該多多少少會有些動作,畢竟皇位都給孫子了,不給孫子把路鋪好,絕對是不行的,而朱元璋就是沒對朱棣有什麼行動,說明朱元璋很信任朱棣。 所以我個人認為朱棣最開始應該是沒有想要造反的。


歷史中簡堂搜史君


2019年是戀愛之年

因為愛你已久

愛你依舊

讓你久等了

大家好,我是清歡渡racing,我為自己代言。初次見面——請大家多多關照。

建文元年,這一年是朱元璋的孫子朱允炆即位的第一年。說到這點,也許有人就要問了,朱元璋難道沒有兒子了嗎,居然要把皇位隔代傳給自己的孫子?事實上,朱元璋原本的打算是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大兒子朱標的,只不過天有不測,一場意外帶走了朱元璋最看重的大兒子。出於對朱標的喜愛,朱元璋便決定不傳位給自己的其他兒子,而是直接傳給朱標的兒子朱允炆。而這一舉動,也正為日後朱棣與朱允炆的決裂埋下了最深重的伏筆。



同年六月,在與燕王朱棣勾心鬥角周旋了數月之後,新任皇帝朱允炆終於決定要對他的親叔叔下手了。此後,朱允炆的心腹大臣齊泰在第一時間作出了逮捕朱棣的決定,並派出北平都指揮使張信前往捉拿朱棣。但齊泰沒有想到的一點是,張信是由朱棣一手任命的官吏,因此派他去擒拿燕王無論如何是不妥當的。

不出所料,張信不僅沒有成功捉拿住燕王朱棣,甚至還把朝廷要對其動手的消息傳達給了朱棣。但就在這個時候,齊泰又下出了第二步棋,他派出了張昺和謝貴率軍圍堵捉拿朱棣。然而面對大軍的包圍,朱棣不僅沒有一絲慌亂,反而在最短的時間內想出了最好的解決方案。朱棣先是放鬆了張昺和謝貴的警惕,然後成功地把他們騙進了自己的王府,在王府中,朱棣摔杯為號,就地斬殺了兩名來將,至此正式宣佈舉兵謀反,與朱允炆徹底決裂。



讓我們把時間回溯到朱允炆剛登基一個月的時候,這個時候的朱允炆在兩位心腹大臣黃子澄和齊泰的勸說之下,認識到了自己的叔叔朱棣懷有謀反之心這一點,並且決定對其下手。但在目標的確定上,黃子澄和齊泰產生了不同的意見。最後,朱允炆採納了黃子澄的建議,決定在對朱棣動手之前先拿其他藩王開刀。

然而朱允炆的這個決定,卻正好中了朱棣的緩兵之計。事實上,在此之前,朱棣雖心有不甘內心深處潛藏著一絲謀反之心,但卻從未公開表露過。甚至在朱棣本人看來,謀反對於他來說是弊大於利的,因為對於朱棣來說,他的人生幾乎已經達到了圓滿,可謂是要錢有錢要權有權。又何苦再賭上全部的身家性命去做這掉腦袋的勾當呢?



因此朱棣最終的謀反和與朱允炆的決裂,和朱允炆的決策逼迫是有很大關係的。倘若朱允炆在登基之後不是那麼急切地想要除掉朱棣這一眼中釘,那麼朱棣很可能根本就不會起兵造反。

但從另一方面來看,朱棣的謀反與他本人的野心又有著不可分割的密切聯繫。對於大哥朱標,朱棣是心服口服甘願為其臣子的,但對於朱標的兒子朱允炆,朱棣很是輕視。在朱棣看來,自己無論是文韜還是武略都不在朱允炆之下,更何況他還有著朱允炆不可能擁有的年齡和輩分優勢。對於朱元璋隔代傳位的這一行為,朱棣一直以來都是耿耿於懷的。



另外,洪武十八年,朱元璋從民間選取了十位僧人並讓他們跟隨各位藩王。在這十位民間僧人之中,朱棣卻一眼就相中了謀反之心甚為濃厚的道衍和尚。在此後道衍跟隨朱棣的十幾年日子裡,他沒有一天不曾勸說朱棣起兵造反的。由此可見謀反,或許正是朱棣埋藏在心底最大的一個秘密,他只不過是在等待一個恰當的時機。

綜上所言,燕王朱棣的謀反不僅僅是他野心的體現,也有著建文帝朱允炆政策逼迫的原因在內。但真要追究起來,想來應該是他本人的野心終究埋藏不住了吧。


清歡渡racing


朱棣的“靖難”改變了明朝的發展軌跡,也創造了永樂盛世。

“靖難”,說白了就是謀反,謀的是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反。

但我認為朱棣的起初是沒有謀反的意思的,而是建文帝的步步緊逼,才被迫走上“靖難”之路。

朱允炆做過哪些逼迫朱棣的事情呢?



首先,“建文”這一年號可以看出朱允炆就是要和自己的爺爺洪武皇帝朱元璋對著幹的,事實上,在方孝孺等人的教唆下,朱允炆廢除了朱元璋好不容易才建起的一些制度,企圖“復周禮”。

幾個只會空想的脫離現實的所謂“大儒”就這麼把大明往坑裡帶。

最重要的是,他們盯上了戍邊的各路藩王,於是皇帝下令,各藩王交出兵權。

朱棣交了兵權,這說明他沒有蓄意謀反,至少在當時沒有,還指望著侄子給他一條安穩的後路。

接下來,禁止藩王回京祭祀先皇。這有違常倫,但朱棣還是忍了。

但接下來的事情,讓朱棣不能在坐以待斃了。

周王被貶為庶人。



朱橚,朱棣的同母弟弟,編著有《保生餘錄》、《袖珍方》、《普濟方》和《救荒本草》等醫學著作,一生沒有任何野心,埋頭醫學,是有名的賢王。

但朱允炆覺得他是個軟柿子,就拿周王開了刀,以謀反罪將這位醫學家王爺貶為庶民,發配雲南。

接著,齊王、代王相繼貶成了庶民。

好一手打草驚蛇之舉,但,此時的朱棣還沒有下最後決心,還在一忍再忍。

因為他覺得自己為人低調,又帶領士兵一次又一次戰勝了北元,因此還覺得閘刀不會落在他的頭上。

這次,為了表明自己真不想反,他帶著自己兩個兒子,一起回京城表明自己衷心於皇帝。

這真的不是裝的,誰敢拿自己腦袋和兒子的性命開玩笑。

一心削藩的朱允炆又犯了婦人之仁,沒有對朱棣不利,反而放了朱棣父子回了北平。

接下來,北平的兵權真正的被朝廷派去的指揮使接管,朱棣都十分配合。

直到暗中得知,朝廷的部隊準備抓他回京,才在被部隊圍了王府後,來了個摔瓜為號,殺了北平的都指揮,匆匆起兵造反。

笑話,刀都架在脖子上了,再不反還得去閻王爺那報道去了。



所以,朱棣靖難造反,可以說是朱允炆步步緊逼,讓朱棣在被逼迫的中對這個侄子漸漸失望到絕望。

當然,這也多虧了建文帝關鍵時刻的兵圍燕王府,才讓朱棣把這種絕望最終化作一場驚世的“靖難之役”。


關注明離子,看更多歷史故事。


明離子


朱棣雖然反了建文帝,但是朱棣很明顯是被逼反的,如果說其蓄意反,是事後諸葛亮的說法。

先看看朱棣反建文帝的條件,其實壓根就沒什麼條件可言。朱棣雖然封燕王,統兵北方,號稱10萬之眾。但建文帝削藩削兵權以後,朱棣的大部分兵權已經被解除了。也不外乎其後靠裝瘋賣傻積蓄實力,他要有那個實力何須裝瘋賣傻保命?

因此,如果不是建文帝的強行削藩,無論朱棣何其英武,何其能幹。不削藩或緩削藩,朱棣是不會反了建文帝的。反建文帝,有一成一敗的幾率,而等著削藩,基本難逃厄運。因此,朱棣其實是被逼的。

但是朱棣失敗的風險是很大的,前期王府、北平城內,朱棣都極有可能被敗擒。只是南方諸將實在太無能,導致其出北平。後期基本上就是勢如破竹了。



蘇綻


建文元年,這一年是朱元璋的孫子朱允炆即位的第一年。說到這點,也許有人就要問了,朱元璋難道沒有兒子了嗎,居然要把皇位隔代傳給自己的孫子?事實上,朱元璋原本的打算是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大兒子朱標的,只不過天有不測,一場意外帶走了朱元璋最看重的大兒子。出於對朱標的喜愛,朱元璋便決定不傳位給自己的其他兒子,而是直接傳給朱標的兒子朱允炆。而這一舉動,也正為日後朱棣與朱允炆的決裂埋下了最深重的伏筆。

究竟是被逼無奈還是早有野心淺談燕王朱棣與朱允炆的決裂

同年六月,在與燕王朱棣勾心鬥角周旋了數月之後,新任皇帝朱允炆終於決定要對他的親叔叔下手了。此後,朱允炆的心腹大臣齊泰在第一時間作出了逮捕朱棣的決定,並派出北平都指揮使張信前往捉拿朱棣。但齊泰沒有想到的一點是,張信是由朱棣一手任命的官吏,因此派他去擒拿燕王無論如何是不妥當的。

不出所料,張信不僅沒有成功捉拿住燕王朱棣,甚至還把朝廷要對其動手的消息傳達給了朱棣。但就在這個時候,齊泰又下出了第二步棋,他派出了張昺和謝貴率軍圍堵捉拿朱棣。然而面對大軍的包圍,朱棣不僅沒有一絲慌亂,反而在最短的時間內想出了最好的解決方案。朱棣先是放鬆了張昺和謝貴的警惕,然後成功地把他們騙進了自己的王府,在王府中,朱棣摔杯為號,就地斬殺了兩名來將,至此正式宣佈舉兵謀反,與朱允炆徹底決裂。

究竟是被逼無奈還是早有野心淺談燕王朱棣與朱允炆的決裂

讓我們把時間回溯到朱允炆剛登基一個月的時候,這個時候的朱允炆在兩位心腹大臣黃子澄和齊泰的勸說之下,認識到了自己的叔叔朱棣懷有謀反之心這一點,並且決定對其下手。但在目標的確定上,黃子澄和齊泰產生了不同的意見。最後,朱允炆採納了黃子澄的建議,決定在對朱棣動手之前先拿其他藩王開刀。

究竟是被逼無奈還是早有野心淺談燕王朱棣與朱允炆的決裂

然而朱允炆的這個決定,卻正好中了朱棣的緩兵之計。事實上,在此之前,朱棣雖心有不甘內心深處潛藏著一絲謀反之心,但卻從未公開表露過。甚至在朱棣本人看來,謀反對於他來說是弊大於利的,因為對於朱棣來說,他的人生幾乎已經達到了圓滿,可謂是要錢有錢要權有權。又何苦再賭上全部的身家性命去做這掉腦袋的勾當呢?

究竟是被逼無奈還是早有野心淺談燕王朱棣與朱允炆的決裂

因此朱棣最終的謀反和與朱允炆的決裂,和朱允炆的決策逼迫是有很大關係的。倘若朱允炆在登基之後不是那麼急切地想要除掉朱棣這一眼中釘,那麼朱棣很可能根本就不會起兵造反。

但從另一方面來看,朱棣的謀反與他本人的野心又有著不可分割的密切聯繫。對於大哥朱標,朱棣是心服口服甘願為其臣子的,但對於朱標的兒子朱允炆,朱棣很是輕視。在朱棣看來,自己無論是文韜還是武略都不在朱允炆之下,更何況他還有著朱允炆不可能擁有的年齡和輩分優勢。對於朱元璋隔代傳位的這一行為,朱棣一直以來都是耿耿於懷的。

究竟是被逼無奈還是早有野心淺談燕王朱棣與朱允炆的決裂

另外,洪武十八年,朱元璋從民間選取了十位僧人並讓他們跟隨各位藩王。在這十位民間僧人之中,朱棣卻一眼就相中了謀反之心甚為濃厚的道衍和尚。在此後道衍跟隨朱棣的十幾年日子裡,他沒有一天不曾勸說朱棣起兵造反的。由此可見謀反,或許正是朱棣埋藏在心底最大的一個秘密,他只不過是在等待一個恰當的時機。

綜上所言,燕王朱棣的謀反不僅僅是他野心的體現,也有著建文帝朱允炆政策逼迫的原因在內。但真要追究起來,想來應該是他本人的野心終究埋藏不住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