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历史人物明明很厉害,却被演义小说弱化了?

戰國君


明清时期,历史演义小说非常流行,一时间各个朝代的演义小说层出不穷。《三国演义》是其中最重要的代表。小说家为了让小说更加具有阅读性,也更加具有吸引力,会故意加入一些情节,故意制造人物矛盾。小说家经过制造矛盾,增加了小说的可阅读性。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才会出现一些历史人物被明显强化,一些历史人物则被明显弱化。比如诸葛亮、关羽、关兴等人被小说明显强化,蒋干、周瑜等人则被弱化,张士贵、苏定方等人甚至被黑化。苏定方在历史上是一个非常厉害的角色,也是一个对国家有巨大贡献的人物,但是苏定方在小说中却被严重弱化,甚至被黑化。

苏定方原名苏烈,字定方,隋唐时期杰出的军事家。唐朝时期曾经被封为邢国公,死后得以配享武庙。

年少时期的苏定方便展现了骁勇善战的一面,成为远近闻名的人物。年少时期的苏定方曾经跟随父亲南北征讨。隋末农民起义爆发之后,苏定方投奔到窦建德帐下,成为窦建德手下难得的良将。窦建德兵败之后,苏定方跟随高雅贤投靠刘黑闼,并为刘黑闼立下赫赫战功。高雅贤和刘黑闼先后被杀之后,苏定方选择归隐故乡。

唐太宗时期,苏定方被启用,苏定方在唐军帐下有了真正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逐渐成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苏定方。苏定方第一次出征,便是跟随李靖攻打东突厥。苏定方成为李靖最值得依赖的先锋将军。苏定方辅佐李靖,击溃东突厥大军。李靖、李勣在阴山之战中大获全胜,彻底击败了东突厥。不久东突厥的颉利可汗也被唐军俘虏,东突厥彻底灭亡。此战过后,苏定方因为战功,被封为左武候中郎将。

唐太宗时期,由于唐军名将众多,苏定方表现得几乎并不多。唐高宗时期,苏定方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充分发挥。唐高宗时期,高句丽、百济联合进攻新罗。苏定方率领一万军队,援助新罗。苏定方以少胜多,大败高句丽军队。苏定方因功被封为右屯卫将军。同年,苏定方跟随程咬金出征西突厥,又立下战功。

657年,唐高宗派苏定方率领军队征讨西突厥,苏定方成为西征军队的主帅。苏定方多次击败西突厥军队。阿史那贺鲁多次被打败之后,只得率领参军西逃。苏定方率领军队一直追到碎叶水附近,再一次击败了阿史那贺鲁。苏定方西征前后击败、俘虏西突厥四十多万人,灭掉了西突厥。西突厥被灭之后,中亚各国纷纷归附唐朝。唐朝控制了整个西域地区。苏定方回师之后,升任为左骁卫大将军,封邢国公。

苏定方攻灭西突厥之后,继续在西部边疆开疆拓土,曾经打败吐蕃军队于乌海。后来苏定方又一次击败了吐蕃,吐蕃多年不敢侵犯唐朝边境。659年,苏定方又在西域打败了都曼,升任左武卫大将军。由于苏定方开疆拓土成功,唐朝的西部疆域一直达到了咸海附近。唐朝的国土西部边境,也是中华历代之最。

苏定方不仅大大拓展了唐朝西部领土,还扩展了东部领土。苏定方率领军队大败百济军队,并且攻灭了百济。苏定方灭掉百济之后,以百济为据点对高句丽形成夹击之态势。660年,苏定方又征讨高句丽,打破高句丽军队,包围平壤。667年,苏定方病逝于前线,享年七十六岁。唐高宗听到苏定方的死讯之后非常伤心。史称:

乾封二年卒,年七十六。高宗闻而伤惜,谓侍臣曰:“苏定方于国有功,例合褒赠,卿等不言,遂使哀荣未及。兴言及此,不觉嗟悼。”遽下诏赠幽州都督,谥曰庄。

苏定方一生戎马数十载,对窦建德、刘黑闼和唐王朝都尽心尽力,都忠心耿耿。苏定方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卓越的军事才华一步步成为唐高宗时期最出色的军事将领。苏定方击败东突厥、攻灭西突厥、铲平百济国,打败吐蕃,开拓了大片领土。唐高宗时期,由于苏定方的努力,唐朝的版图达到了顶峰,唐朝的威名也远播中亚各国。这样一位战功卓绝的英雄,却在小说中被演绎成为卑鄙小人。

苏定方在《说唐》系列、《兴唐传》、《隋唐演义》等小说中被严重弱化,也被严重黑化。小说中被弱化与黑化的不仅苏定方一个,还有苏定方的儿子以及苏定方的孙子也被小说黑化,成为小说的反面人物,并被定型化。

小说中的苏定方原是窦建德手下的一员大将,也是苏定方的“四方良将”之一。小说中的苏定方也有一定能力,不过远不及历史上的苏定方。小说中的苏定方是一个阴险狡诈的卑鄙小人。窦建德进攻燕山之时,苏定方与罗艺交战。双方打斗中,苏定方用暗箭射死了罗艺,害死了罗家第一代。窦建德支援王世充时,苏定方、梁廷方、杜明方、蔡建方四人联合围攻秦叔宝,杜明方、蔡建方被杀,苏定方、梁廷方逃走。窦建德兵败洛阳之时,苏定方没有拼死保护窦建德,而是撒腿就跑。苏定方后来又成为刘黑闼手下的元帅,成为刘黑闼的“狗头军师”。

刘黑闼进攻唐朝之时,罗成成为阻挡刘黑闼大军的重要屏障。罗成进攻刘黑闼之时,苏定方用暗箭射中罗成的腿部,导致罗成受伤。唐朝二王,故意陷害罗成,打了罗成四十军棍,导致罗成战斗力大大减弱。苏定方向刘黑闼献上毒计,罗成中计陷入淤泥河内。苏定方提前埋伏了两千名弓箭手,将罗成乱箭射死。苏定方又设计害死了罗家第二代。

后来,李世民在紫金关前见到了苏定方,非常喜欢他。唐军将苏定方团团围住之后,李世民对苏定方说:

“苏王兄,你们大势已去,如投顺孤家,不失公侯之赏。”

苏定方料定刘黑闼必败,所以毫不犹豫地放下武器,投降李世民。苏定方投降之后,立即与旧主为敌,并且斩杀了梁王沈法兴。剿灭刘黑闼之后,李渊封苏定方为锡国公。

苏定方也是《说唐后传》中的重要反派角色,也是唐朝阵营中有名的奸臣。苏定方的两个儿子苏麟和苏凤也是“官二代”中的反派,并且形成了苏党。罗通扫北之时,罗通斩杀了苏麟,苏凤逃走。罗通驰援木阳城时,苏定方阻止罗通进入城内。苏定方为了借敌人之手出掉罗通,让罗通冲杀四门。罗通冲杀四门之时,已经筋疲力尽,险些命丧木阳城下。后来苏定方的奸计被识破,在逃跑之时被罗通捉拿,最终遭到剖腹掏心而亡。罗通终于报了祖父罗艺、父亲罗成被害的大仇。

苏定方被杀之后,苏家并没有停止“作孽”。苏定方之子苏凤,逃到西方番邦。后来苏凤生下苏锦莲和苏宝同。苏宝同也是后来薛丁山征西里的大反派,西凉国的大元帅。

随着隋唐系列小说广泛流传,苏定方的“恶名”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人们甚至忘了历史上真实的苏定方。近些年,隋唐系列的影视剧也越来越多,无论在哪一版隋唐系列影视剧中,苏定方都以反派角色出现。由于影视剧的影响,苏定方在现代人眼中也是一个反派人物。其实这对苏定方非常不公平。苏定方拥有卓越的军事才华,而且曾经为唐朝立下无数功劳,为唐朝开疆拓土,不应该永远背着如此恶名。


依稀说史


1,唐朝第一个太子李建成,历史上的李建成不管是人品人气,还是朝中的支持者一点都不亚于李世民,换句话说,李建成的势力并不亚于李世民,又是名正言顺的太子,只是不如李世民心狠手辣,当年魏征劝李建成除掉李世民,李建成顾念兄弟之情,不忍心下手,后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以后,之所以急着杀掉李建成,就是因为有其一大批的支持者正在马不停蹄的赶来救援,李世民怕到时候干不过他们,所以就杀掉李建成,断了他们的念想,但是后期很多小说演义中,把李建成不是弱化就是丑化

2,北宋大将潘美(潘仁美),现实中的潘美是一个能征善战的大将军,跟随赵匡胤陈桥兵变以后一直为大宋南征北战,开疆拓土,后来因为杨业(杨继业)的战死,觉得是自己指挥不当造成的,便绝食而死,后来的作者不知道跟他什么仇什么怨,完全把他塑造成一个奸臣的模样,

3,明朝开国六王之一的开平王常遇春,历史上的常遇春特别能打仗,俨然就是一个战神,可惜英年早逝,传说南京燕子矶上有一个脚印,就是当年常遇春攻打南京登陆时,一脚踩出来的,但是到了倚天屠龙记里面,却平常的很


影子人生路



《三国演义》把刘备的军事指挥能力极大的弱化了,刘备的军事指挥能力相当的高,在三国时期属于最顶尖的那一部分。

事实上三国时期,刘备和董卓、吕布一样是“边地武人”代表,而在东汉末年,“边境武人”本身就象征着一种有别于中原作战方式的军人集团。

东汉与西汉最大的一个区别就是东汉时期中原王朝与边境游牧民族的冲突规模上虽然小了,但是数量上却增多了,而且从西北到东北全方位的冲突。

西部地区羌人与东汉纠缠了一百多年,山西一带则是和鲜卑人作战,东北涿郡地区则是与乌丸人、鲜卑人作战。

在这种长时间军事冲突中,边地武人形成一整套与中原地区完全不同的作战方式,总结起来大概是:集中少部分精锐(步兵或者骑兵),直接冲击对方主帅本阵,或直接斩杀对方主帅,或者造成对方阵营混乱,然后乘机大军合围。

这一套战术完全是东汉边境冲突下的最优解,因为无论是塞外游牧民族还是中原边军都很难聚集大军团作战,经常是小规模作战,比如护鲜卑中郎将一共也就5000人左右,所以这种规模作战下,精锐突袭就很经济的做法。

而且由于边境冲突频繁,也锻炼了边境武人作战能力,至少在他们进入中原之初,无论是曹操还是袁绍,这些中原军事家是吃了大亏的,比如曹操就在讨伐董卓作战中全军覆没过。

几十年后,张辽在逍遥津依靠这套战术,带着800人打败了孙权10万大军。

刘备毫无疑问,这套精锐突击战术他也使用的十分娴熟,而且战绩相当辉煌。当然,面对曹操大军,刘备也经常吃败仗,但是不要忘记,刘备进入中原时真正依仗的是关羽、张飞为首的几十年“恶少”以及几百乌丸杂胡骑兵。

时先主自有兵千余人及幽州乌丸杂胡骑,又略得饥民数千人。——《三国志·先主传》

要知道此时刘备主要活动地点在今天徐州、山东南部一带,距离涿郡有相当距离,这些胡骑和“恶少”可以说是他当年带进中原的真正班底,也就是说刘备真正军队不过千余人。


而刘备带着这一千多人取得了哪些战果呢?


杨奉、韩暹寇徐、扬间,先主邀击,尽斩之。

曹公遣蔡阳击之,为先主所杀。

事实上在很长一段时间,刘备是以“善战”闻名于东汉诸侯的,陶谦、刘表、刘璋之所以对刘备另眼相看,并不是因为刘备人格魅力,而是因为刘备“善战”。这和陈宫为首的兖州士大夫背叛曹操,迎立吕布是一回事。


当然,刘备也没有辜负他“善战”的名声,他在荆州地区对于没有接触过边地武人战法的荆州士大夫来说,简直是无敌的存在。

先主表琦为荆州刺史,又南征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长沙太守韩玄、桂阳太守赵范、零陵太守刘度皆降。

金旋字元机,京兆人,历位黄门郎、汉阳太守,徵拜议郎,迁中郎将,领武陵太守,为备所攻劫死。

一千多年后的明末,辽东关宁军入关围剿农民军,在最初,对于农民军来说,辽东关宁军也是无敌的存在。

当时宣大总督卢象升对辽东关宁军简直满意到了极点:

援剿之兵,惟祖大乐、祖宽所统辽丁为最劲,杀贼亦最多。

所以,从这个角度说,《三国演义》把刘备塑造成了一个仁义君子,忠厚长者,但真实历史里的刘备则是杀伐果断,类似祖大寿、吴三桂这样的边地战将,他也不是靠“仁义”闻名诸侯,而是靠“善战”受到各路诸侯的青睐,甚至可以说,刘备在很长一段时间就是东汉的“佣兵之王”。


兰台


本人喜欢读《三国演义》,今天就拿《三国演义》中的一个“忠厚长者”来说事儿吧!

先看此人的一段讲话:“……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唯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变,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成多务也,……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这番话,是不是像极了诸葛亮的《隆中对》,但其实这段话的原创者,实在是出人意料啊!他就是有“忠厚长者”之称的鲁肃。

厉害了,我的哥!

鲁肃不就是一个“笨伯”吗?那“笨劲儿”,真真得没谁了!尤其是草船借箭时,被孔明当枪使,耍了一气又一气,笨得都有点让人心疼了!

其实,历史上的鲁肃,是个很有眼光的政治家,还是一个很有才能的战略家。孙权很器重他,周瑜死后,孙权任命鲁肃为大都督,成了东吴军政方面的头号人物。

在大家熟知的《单刀赴会》的故事中,鲁肃被关羽问得哑口无言,“魂不符体,被云长扯至江边。”但历史真像是“肃欲与羽会语,诸将疑恐有变,议不可往,肃……乃趋(前去)就羽”。他见到关羽,义正辞严,据理力争,关羽自知理亏,哑口无言,经过这一次会晤之后,刘备归还了东吴三郡。

冒险赴会,争取政治解决,不要诉诸武力,以至破坏孙刘联盟,从这件事,体现出鲁肃的“志气与其苦心。”





杏林帅哥


牛皋,河南人,比岳飞大十八岁,智勇双全,作战勇猛,屡立战功,岳家军都统制之一,是岳飞最倚重的重要将领。岳飞遇害后,牛皋也被秦贼的爪牙田师中害死。牛皋在演义中和评书上被演绎为一个有点二的人物,实在是不应该。



夏夜星空29557468


在我国古代的演义小说中,有许多人被弱化,也有许多古代的忠臣良将被抹黑。比如说,杨家将中的潘美,这可是大宋帝国第一名将,战绩要比那个曹彬好看太多,这是宋朝建立之后,仅次于赵匡胤的厉害角色。

还有就是说唐演义中的张士贵,这也是一个厉害的人。但是被抹黑的最厉害的还是苏定方,苏定方是一个传奇名将,在唐朝建立之后,这位苏老兄,要么不出手,每次出手,地球上就会少一个国家,每战必灭一国。

这个人不仅是内战内行,外战更是行家里手,在唐太宗和唐高宗时期,苏烈,苏定方的战功仅次于大唐双李!在他刚出道的时候,他是一名勇将,在刘黑闼等人的领导下,立下赫赫战功。

当唐太宗继位之后,苏定方才开始为唐朝效力,在讨伐突厥的战役中,他成为了当世名将李靖的左膀右臂。在消灭东突厥的战争中,在那场决定东突厥生死的阴山突袭战中,卫国公李靖让苏定方率领200名骑兵作为先锋,趁着茫茫大雾,偷偷的潜行至突厥驻地。

在距离突厥的营地只有一里时,天有不测风云,天上的大雾,居然散了,可是这也让苏定方看到了前方不远处突厥的牙帐。这意味着此地有大鱼,于是苏定方决定趁敌不备,向敌人发起突袭,敌人猝不及防,被这支力量突的溃不成军。

东突厥最高首领颉利可汗只带了几十号人逃跑,大批的突厥士兵向唐军投降。这一战唐军战果极为辉煌,可以说一仗打残了东突厥。险些被敌人活捉的颉利可以说是被吓破了胆,完全没有当年在渭桥上勒索李世民的那股指斥方遒的劲头,很快就再次被击败,最终被张宝相活捉。

他的国家就是灭亡,土地成为了大唐的领土,李世民用短短的几年时间,就让突厥以亡国灭种的代价,洗刷了渭桥上的耻辱。这一战是苏定方人生的第一次灭国,从此以后他的人生就像开挂一样,灭国成为了常态。

唐高宗时期,朝鲜半岛的政权高句丽又开始不太平了,攻打唐朝在朝鲜半岛上的代言人新罗。唐高宗勃然大怒,派遣苏定方出战。苏定方和程名振总共就带了一万人马,又是远道而来,高句丽人欺负唐军人少,主动迎战大唐军队。可是他们低估了敌人的实力,同时又高估了自己的能力。

当时的唐军战斗力就像现在的美军一样,装备精良,个个又是身经百战,一交战就把敌人安排的妥妥当当。高句丽损兵折将,给敌人上了一课之后,苏定方就班师回朝了,凭借战功,苏定方获得了国公的封赏。

唐高宗显庆二年,苏定方再一次出征,这次的对手依然是突厥,只是和上次不同的是这次不是已经完蛋的东突厥,而是西突厥,而且唐军此战的主帅正是苏定方。

苏定方趁着大雪,踏着2尺厚的大雪,昼夜兼程,如同天兵天将一般,突然出现在了西突厥首领贺鲁的面前。在他完全没有做好准备的时候,狠狠的打击了他的军队,突厥人主力被唐军打残,元气大伤。

最后突厥可汗被手下人当成了投降大唐的见面礼,送给了唐军,西突厥灭亡。东西突厥,唐朝边境上的两大隐患,由苏定方一人攻灭,这个战功可谓是前无古人!

在此后,苏定方还奉命出征西域,率军翻过葱岭,葱岭以西国家纷纷并入唐朝版图,使得唐朝的疆域向西一直抵达了咸海,当时的唐朝可谓是既强又大!唐高宗李治比起大明风华中的明英宗朱祁镇来,大家都是富二代,怎么李治就这么出色呢?

再后来,苏定方又从西线战场回到了东线,主持对百济的进攻,消灭了百济这个主权国家,唐朝兼并了百济的领土,国家版图再次扩大!

公元667年,76岁的苏烈在西北边陲前线去世。作为一个职业军人,能够马革裹尸,这是对他最高的褒奖。

只是没有想到,一本说唐演义,将一个灭了三个国家的名将,写成了一个继贤妒能的猥琐小人,真是太悲剧了,在这里我们要还原一个真实的苏烈,一个忠贞体国,在战场上勇猛无双一代名将。


历史评说


认真地说,只要是我方阵营的,包括主角和非主角,多数都是严重弱化的。这个结论对《三国演义》不适用。


首先像《杨家将》、《说岳全传》、《兴唐传》等等,只要是非主角,基本都跟菜鸡一样。而且,武将基本都是匹夫之勇,根本不会排兵布阵,和历史事实完全不一样。



而且演义主角也是经常被弱化,包括杨六郎和岳飞。并不是作者故意为之,而是作者根本不懂打仗,搞得主角跟弱智一般。


比如杨六郎和杨宗保,都是带着好几万人稀里糊涂被西夏人骗进包围圈,然后团团围住差点覆灭。这种指挥水平,几乎就是宋夏战争中最烂的几个宋军将领干出来的事儿。


早一些的演义,写宋太祖、宋太宗也是这种套路,带着大宋全军,以及史上著名的猛将如潘美、曹彬、高怀德、石守信、呼延赞等等全都给一帮北汉或南唐的弱鸡围了,或者被无名之辈打落马下,然后不得不靠几个少年或少女去救。



还有,《隋唐演义》和《兴唐传》把唐太宗等人也照着这个逻辑去写,动不动被一个西凉小国将全唐朝的猛将精兵给围在城里,然而不得不向国内求救,然后就是打擂挂帅这种低级情节。唐朝皇帝估计都要被气死,这写的不是唐太宗,这是被困雁门的隋炀帝。


看这些小说,包括《说岳全传》在内,我都是越看越气,宋朝和唐朝这边的阵营,不管忠奸,多数都是饭桶。



倒是各个番邦人才济济,作战表现可圈可点,随便一个蛮荒小国都吊打大唐、大宋的精兵猛将。


所以说,《三国演义》虽然也虚构了不少,但至少情节还算大体上说得通,这才能称得上名著。(陶慕剑)


陶式防务评论


周瑜。

小说《三国演义》为了吹嘘诸葛亮,可以说是丧心病狂地抹黑了周瑜的性格和气量。

《三国演义》是明代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长篇。

在这部小说出版以前,周瑜的形象是什么样呢?请参考宋朝词人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这几话是何等的豪迈?三言两语就勾勒出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建功立业、席卷曹军的豪情。

但是在《三国演义》中,看看周瑜被黑成了什么样子?其中最明显的是这三章:

第五十一回:曹仁大战东吴兵 孔明一气周公瑾

第五十五回:玄德智激孙夫人 孔明二气周公瑾

第五十六回:曹操大宴铜雀台 孔明三气周公瑾


整部《三国演义》只有120回,而三气周瑜就搞出了三回,这三回将周瑜定性为一个气量狭小、小肚鸡肠的谐星形象,哪里有“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豪情?

除此以外,对于周瑜最伟大的事迹赤壁之战,《三国演义》几乎把这场战争的功劳全给了诸葛亮——

舌战群儒促成孙刘联盟的是诸葛亮;

草船借箭的是诸葛亮;

借东风的还是诸葛亮。

那么,周瑜到底做了什么呢?

总而言之,《三国演义》把周瑜的形象完全矮化了。


HuiNanHistory


答:廖化,本名廖淳。

《三国志》廖化字元俭,本名淳,襄阳人也。为前将军关羽主簿。羽败,属吴。思归先主,乃诈死,时人谓为信然,因携持老母昼夜西行。

😄!关羽诈降没有成功,身首异处;廖化却诈死成功,而且携母入川,谁说忠孝不能两全?廖化比关羽强多了……

会先主东征,遇於秭归。先主大悦,以化为宜都太守。闰月,孙权破刘备于夷陵。先主薨,为丞相参军,后为督广武。

《魏书》九月,蜀阴平太守廖淳反攻守善羌侯宕蕈营。雍州刺史郭淮遣广魏太守王赟、南安太守游奕将兵讨淳。淮上书:"赟、奕等分兵夹山东西,围落贼表,破在旦夕。"帝曰:"兵势恶离。"促诏淮敕奕诸别营非要处者,还令据便地。诏敕未到,奕军为淳所破;赟为流矢所中死。(右车骑将军廖化)

延熙元年(238年)九月,廖化率兵攻打魏国守善羌侯宕蕈驻守的营寨,魏雍州刺史郭淮派遣广魏郡太守王赟、南安郡太守游奕率兵救援,两军沿东西两面分兵合进,欲夹击廖化军。但同时兵力分散的弱点暴露,游奕军不少营寨更是驻扎在非险要之处,廖化抓住机会进攻,击败游奕,王赟亦在交战中箭身亡。

景耀二年(259年)六月,迁至右车骑将军,假节,领并州刺史,封中乡侯,以果烈称。官位与张翼齐,而在宗预之右。

《华阳国志·卷七·刘后主志》:二年,夏六月,立子谌为北地王,恂为新兴王,虔为上党王。以征西张翼为左车骑将军,领冀州刺史;广武督廖化为右车骑将军,领并州刺史。后张翼、廖化并为大将军,时人语曰:“前有王、句,后有张、廖。”

大将军?呵呵🤭!关羽充其量就是个前将军,廖化都是大将军了。差了多少?自己数吧,这就叫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张翼、廖化分别是赵云、关羽的手下,结果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汉晋春秋》:景耀五年,姜维率众出狄道,廖化曰:"'兵不戢,必自焚',伯约之谓也。智不出敌,而力少於寇,用之无厌,何以能立?诗云'不自我先,不自我后',今日之事也。"廖化的智慧善莫大焉?!

景耀五年(262年)秋,姜维率众出狄道北伐曹魏,廖化说:“用兵如果不收敛,必将自食恶果‘,说的就是伯约啊。智谋并未超过敌人,力量比敌人要弱,但用兵却没有满足,这样的话怎么能够生存下去呢?《诗经》说‘我生得不早不晚,偏偏赶上这个时候’,讲的就是现在的事。”果不其然,同年十月姜维在侯和被邓艾击败,退军驻扎于沓中。(右车骑将军廖化与大将军姜维)

景元五年(264年)春,廖化与宗预一起向内迁移前往洛阳,在中途病逝。(镇军大将军宗预)

什么叫蜀中无大将?大将军廖化就是大将!


中行偃1


关羽,正史上三国第一大将,演义中重点突出忠义形象,弱化了能力

秦琼,隋唐第一勇将,跟关羽一样,演义中只重点突出义气,弱化了能力,虚构了一大推武力凌驾也他俩之上的人物

张士贵,这个是被演义抹黑了,苏定方,也是被抹黑了

还有杨家将中的几个所谓反派,都是被演义抹黑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