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蝗虫来到中国,我们国家有什么好的方法治理?

大东北食品机械


首先,这次成灾的沙漠蝗虫想要来到中国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蝗虫来到中国有难度

这批蝗虫起于非洲沙漠地区,属于非洲沙蝗,它们来到东南亚,但是想进入中国还是有难度的。 因为在我国与印度之间有着世界上最高,最年轻的山脉一一喜马拉雅山脉,平均高度达到6000米以上,这道凌空的屏障无畏的阻挡着蝗虫的进攻。

在喜马拉雅山脉南缘有着我们的另一道天然防线一一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高寒特征让蝗群止步。

若是蝗虫不从东南亚入侵我国,而是转飞哈萨克斯坦有可能进入我国吗?

可能性也小,我国与哈萨克斯坦早就进行治蝗合作多年,双方边境地区蝗虫发生平稳,连续十年没有发生蝗虫大面积跨境迁飞成灾的现象。

若是蝗虫直飞缅甸老挝,有可能进来中国吗?

也很困难,缅甸有大片热带雨林,雨林潮湿温热,沙蝗群不适应这样的环境,也许到达云南时已经剩下很小一部分了,而等待着他们的则是我国的灭蝗飞机群。

如果蝗虫来到中国我们会怎么办

首先呢,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蝗灾频发的国家,黄河流域,西北牧区等广大地区都曾深受其害。

蝗灾和瘟疫一样,是千百年来人类无法彻底攻克的难关。

直到今天,我国局部蝗灾是很有存在感的,之所以没能成灾成害,是因为我国生态学巨匠马世骏先生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就对蝗灾问题进行了艰苦卓绝的研究,在调查了蝗区的自然环境特点,飞蝗种类数量动态和迁徙扩散行为,又结合了我国千百年来的蝗灾记录,终于搞清蝗灾形成的原因,从而提出系统的治蝗方案。加上我们灭蝗工作人员谨慎的工作作风和踏实的工作行为,才使得局部蝗灾没有泛滥成祸。

可以说我国的治蝗技术是领先于世界的。


我们假设一下,如果蝗虫来到我国,我们会怎么应对呢?

现在我国的运用现代化器械科学灭蝗,运用我们的遥感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能准确预测和确定蝗虫的行进路线。

如果蝗虫飞过高原,越过雨林,突破所有天然防线来到了进入我国川藏,云南地区,那么等待他们的不是美味可口的庄家,而是一架架武装到牙齿的灭蝗喷洒飞机和乘以百万计的灭蝗无人机,这些飞机可以随时在灭蝗飞机专用机场起飞工作。

想想我们国家对待疫情的反应速度,恐怕蝗虫来到我国还没有开始吃庄稼就死的差不多了吧。

另外还有对口农药熏杀法,诱杀法,除卵法等等。

机械化灭蝗和生物技术灭蝗多重手段,车轮上场,蝗虫可控可治。

结语

蝗灾可怕,但是我们要有信心,随着我们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灭蝗手段的多样性,“飞蝗蔽空日无色,野老田中泪垂血。”的情景我们力争不让它再出现。

灭蝗不仅是为了保证我们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更是为了全人类的福祉。


笔白书雄


问这个问题的人,一定没听过说“马世俊”这个人。

<strong><strong>

还有很多人不知道,我国历史上曾饱受蝗灾侵害,这个问题直到建国后,马世俊先生回国才得以解决。


蝗灾,是造成我国古代人民各种饥荒灾难的三大元凶之一,其余两项是水灾旱灾

我国在古代封建社会的历史上,曾经是遭受蝗虫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也有人说没有之一,是最严重的国家)。

有人做过统计,

大约2000年前的秦汉时期,平均9年发生一次蝗灾;

宋朝(南宋北宋)平均不到4年发生一次;

元朝平均不到2年发生一次;

明清大约不到3年发生一次;


所以从这个数据上来看,蝗灾在我国封建社会发生的频率是非常之高的。


关于黄河流域频发蝗灾的主要原因,基本上是因为先发生了旱灾,无水裸露的河床比较适合蝗虫繁殖,如果当年冬天是暖冬而且第二年多雨的话,那么蝗虫卵就大量生长,从而形成蝗灾。


1951年马世俊历经3个多月,才得以辗转回国


1951年,马世俊取得了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

同年,他利用去荷兰阿姆斯特丹参加国际昆虫学大会的机会,离开了美国。后又从荷兰去了比利时、奥地利、法国、英国等地,从英国坐渡轮到了香港。

1952年初,马世俊到北京参加了中国科学院昆虫研究所的筹建,并创建了我国建国后国内的第一个昆虫生态学研究室。


马世俊和他的团队伙伴们,通过各种实地调研、定点观察、室内试验、数据分析等方法和手段,明确了蝗虫爆发的原因:主要原因是旱灾、水灾的交替发生,其次是社会的不稳定和贫穷落后。


马世骏的治蝗方案,是从生态地理学的角度提出的,即改造洪择湖和微山湖一带的生态结构,使其不利于蝗虫生殖和繁析的条件转化,这一方案,从环境与生物相生相克的理论出发、从而达到了通过改造环境去除蝗虫发源地的目标。


并且逐渐在各种灭蝗实践中发现,杀虫剂对灭蝗的帮助是非常有限的。


【在马世俊的指导下,他的研究生盛承发利用生态地理学这一理念,对治理第二代棉铃虫灾害也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

<strong>

通过各种努力,曾经祸害我国两千多年的蝗虫灾,终于从根本上得到了治理。


夏酱Summer


啥?吃掉蝗虫?别搞笑了!

在古代,我们智慧的祖先不是没有尝试过蝗灾来时去捕捉蝗虫。

在唐朝,我们的唐太宗和唐玄宗两位皇上也是身体力行,于是每当蝗虫来临,无论是官府,还是百姓,都在积极的捕捉。

然而,成效不大,后来还会饿死不少人。

原因有三:

一是,蝗虫太多了,啃食庄稼的规模效应太恐怖。据专家介绍,蝗虫啃食一片庄稼的效率比现如今的收割机都快。

二是,蝗虫的繁殖和成长速度相当的快。从幼体到成年只需几天的时间,成虫后它们便会集体迁徙,向别处飞去。

三是,蝗虫也确实不太好抓。人们往往没收集到多少蝗虫,它们就吃饱飞走了。根本无法在几天内将它们收集起来作为“粮食”。

所以说,“吃货拯救世界”只是个段子,真想靠“吃”治蝗灾是不现实的,相当可笑。

那到底能怎么办呢?

毋庸置疑,技术的进步给了我们更多迎战蝗灾的手段。

中国的灭蝗成就便是一个极好的例子。

在大量使用化学农药之后,肆虐中国的蝗灾终于在60年代消解。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又引进了生物技术手段防治蝗灾。

1986年中国从美国引进了一种蝗虫微孢子,这种真核病原微生物不仅可以直接致死,还能极大地削减蝗虫的繁殖力,由此产生的亚致死作用限制了蝗虫的数量和集群能力。

另外,和蝗虫微孢子与之类似的蝗虫病毒、病原线虫,以及通过转基因技术产生的毒性更强的真菌,亦可以起到类似的效果。


猫眼看医史


脑洞方法一

拉电网,把电网做成稻田状态,混在在实验田地中,首先,这种是比较环保的,第二是有用电蚊拍等拉电灭虫害的例子。

脑洞方法二

直接灵活调动今年的活禽,例如鸡鸭鹅因为疫情活埋,还不如直接借给巴铁兄弟一个人群,组成不同的方队,鸡陆战队,鸭海军战队,鹅空中战队,派去灾区支援,注意了,我们只是借,战役结束养肥后,是要召回国内的,呃,擦口水,蝗虫有多大,蛋白质就有多大

脑洞方法三

有没有淘宝旗舰店,直接去当地制造加工厂,利用吸尘器捕猎蝗虫,进口卖到国内,然后换国内的大米,各区所需,评论区的吃货跃跃欲试。。。。买1袋送1袋

脑洞方法四

在国外昆虫喜欢扎堆,那么研制一种蝗虫传染病,就像此次疫情一样,靠传播速度也是立方增长,来形式团灭


熊太鸡哥


一、四个农用飞机场,可喷洒低毒农药灭杀蝗虫群。

二、农业集约化经营后,无人察打两用机集群升空,布开拦截火力网,雾化燃气弹遮障火烧蝗虫群,无翼蝗虫群体从天降,先解决养鸡饲料临时供给。


黄金时代当家


蝗虫如果能到我国,希望我们的医疗专家提前做好检疫,如果不带病毒,到中国就是蝗虫的灭绝之日!能吃的敢来中国,小龙虾、鲤鱼、螃蟹等那个不是都得人工养殖,你懂的……






龙行天下随风行


现在开发的昆虫食品中,蝗虫也是营养丰富的食品之一[奸笑][奸笑],想想怎么吃就行[捂脸][捂脸]!比如蒜香蝗虫,麻辣小蝗虫,白灼蝗虫,清蒸蝗虫,红烧蝗虫......蘸上蛋液,裹上面包糠,隔壁的小孩子都馋哭了[我想静静][我想静静]!吃了它,这个方法你们感觉怎么样?


叶齐齐的猪


我们国家是非常奇特的一个国家,什么东西我们不能吃,有多少外来物种我们吃不完,到时候我们全民吃蝗虫


宏村蜂蜜小哥


传统的办法当然是农药,再就是生物办法,比如鸡鸭鹅,鸟类等等,但在中国的话,蝗虫很难泛滥,人自己就去捕捉了,估计人都比蝗虫多!


牙医强哥


这个东西好吃,其他的重要吗?按哪个数量,一个人一斤都不够,来吧来吧,炸着吃,嗯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