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疫战后,农村殡葬的仪式感、铺张浪费可否借势抑制,从简而实在?

洞庭砖叔


我是山东淄川的一个农民,我们现在村中厚葬的现象已经基本消失了。大部分的人都选择了一切从简。有以前的三天变成了现在的两天,甚至有的人半天就结束了。铺张浪费的情景已经有所缓解。

我认为疫情之后,对,出殡的仪式不会有太大影响。礼仪的简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由人们的经济情况和思维观念的转变所决定的。疫情中许多人迫不得已选择了简办丧事,但是内心仍然认同原来的方式,疫情之后应该会恢复原样。

推动丧事简办的活动,还是需要政府,村委会,比较开明的农民,继续不断的努力。


老农大伟


正好正月十五过后一个发小肝癌晚期走了,发小生前是很喜欢热闹的,在他去世前一天我还给他说必须扛过这次疫情,要不然只能悄悄的把他送上山了,结果他说肯定扛不过,悄悄的就悄悄的吧,不能给政府添麻烦;他刚去世几小时,政府和村委会的就上门做工作,大家都是明理人,就自家的至亲、几个好友及三二个道士就把他送上山了;要是平时,外地的侄儿侄女、堂兄弟妹、老表亲家、七大姑八大姨等等的都会来,肯定得热闹两三天后风光大葬;毕竟中国几千年的礼仪不能一刀切吧,特别是老人;在这次疫情这么严重的情况下,国家为什么要求喜事停办白事从简呢,没有一杆子说白事都停办呢?说明白事是不能缺少的,但近几年的烟花、乐队、歌舞团表演这些确实属于是攀比、铺张浪费应该制止;至于请道士做个道场、锣鼓队敲锣打鼓的,只要不影响周边居民,不应该取消,毕竟这是流传了几千年的葬文化;在逝者追悼会前后举办的接待亲朋好友的饮食上,应根据每个地区的经济情况由当地政府给出一个参考范围,严禁盲目的大操大办,让有的逝者家属举债办葬礼;总之,按农村目前的情况看,葬礼的仪式感、亲朋好友齐聚的场面肯定不能抑制,但在烟花爆竹、歌舞表演、饮食上可以借此机会禁止铺张浪费,当然这要靠咋老百姓自觉肯定不行,还得要政府发力才行。


农工结合拜哥


举例1:我们这有很多不成文的规定;就连家里老人还没过世,建好坟冢,立块碑,都要摆一次宴席,收些份子钱。

举例2:前几年隔壁村有一户人,可能是家庭比较困难,自家猫下了几个崽也办了个宴席,嘴里嚷嚷“孩子满月酒能办,猫下崽也是喜事,咋不能办”。后来亲戚邻居都拎着一袋猫粮随份子,整的主人家好是尴尬,还弄了几桌好酒好菜,让本是不怎么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

举例3:在这疫情期间,我们这的丧事,一切从简;红事一律推迟,等到疫情过后再办。其他一切宴席都不准办。

就像乐天,以前坚决抵制,现在成都牛王庙口那的乐天广场也快修建完成了,周围的人我没听到说乐天的话了。


芴忆儿


我这里是北方的农村,就在前一阵村里一位老人去世,因为疫情,家里就出了10个人从简而办,也没办酒席,第一天发生的事,第二天就入土为安了。至于原先农村的仪式感和铺张浪费,可能也就在这疫情期间能收敛,等一切恢复正常,还是会出现上述情况的。

农村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不管是红事还是白事,在牌面上绝对是要面子,几乎是能有多铺张就有铺张,过去农村白事基本就是喇叭唢呐吹一通,然后守灵3天,摆酒席也就摆一天,毕竟那时候条件不好麻,有的棺材都是用几块简单的木板钉一下就入土了。反观现在的农村白事,大吹大唱三天那是基本条件,棺材都是用上等的梓木、楠木,有条件的还会用铜柩、石柩,酒席就更不用说了,过去都是一个小土包就堆起个坟,现在最少也要圈块地,然后大修,弄得跟小公园似的,极其奢侈。就在去年夏天,我三奶奶去世,大爷家光修墓就花了10多万,真的是让我们这些后人压力山大。

殡葬习俗是几千年的习俗了,至于抗击疫情过后能否从简,这个基本是不可能的,但政府一直都在推行殡葬从简的制度,毕竟社会资源有限,逝者已逝,还是想把一些土地、资源留给后代子孙,毕竟这中国是人口大国,如果都实行厚葬,那么浪费的土地将会非常大,对于后代发展是有阻力的。所以殡葬从简是一种趋势,跟这次疫情没有什么关系。


布衣小农人


在我们这里婚丧都从简了,比如结婚的,路近的来一辆电动车接走,其他人都不去了,我们自己家有个姑娘嫁到城里,都沒有通知我们,我们根本不知道,后来才听说的,关键是不让串门,新郎开车接来了也不能进村,在村东头接的,从简吧!



巨鹿阿爽


中国是个多民族组成的国家,因此各地的农村殡葬风俗习惯都会不一样,这些都是祖祖辈辈留下来的习俗,是不可能说没有就没有,或者说是改变就改变的。农村的殡葬风俗都不简单,而是很隆重的一件事情。在这次的肺炎疫情期间,在农村一样有老人去世,在这样的特殊条件下,一般就是特事特办,简化流程,简单办理。

农村殡葬的习俗

我老家湖南那边,老人还没有去世前,女儿们就会准备好老人要穿的寿被,寿衣,寿鞋袜,寿帽子等。这个是由女儿准备,没有女儿的,可以由家里的侄女准备好,老家那边流行土葬,寿材也是要提前准备好。如果知道老人会去世了,还要提前准备好鞭炮,纸钱,蜡烛,火盆等这些。鞭炮一响,附近的邻居就知道老人去世了,就都会过来帮忙,安排入棺仪式。所有亲戚到场,在入棺前看最后一眼。盖棺后,道士会挑选出殡的日子准备仪式,然后等待1-2天的样子安排接下来要做的时候,道士安排丧事仪式,有个坐库房的主事人管理收支开销和安排本家的人员办些杂事,就是那些吃喝拉撒的事情,并且每天晚上要有子女守夜,随后一般是响锣鼓2-3天,最后一天就是抬棺材上山(我们那边叫发丧,发丧后的第二天由子女过来复土)。我们这边流行吃流水席。一般是响锣鼓的前1天本家人和亲戚就开始过来吃饭了一直吃到发丧后的中午(这顿叫发财饭)。但是我们这边的正席是发丧的前一天晚上,这一顿饭就是所有的亲朋好友都过来吃。吃完后烧些纸房子等很多祭品,然后就就是端着老人遗像在沿路都是火堆(一般是由木屑和煤油混合点燃的)的路上走一圈,回家后在道士的主持下还有很多的仪式,这个过程一般要持续到晚上11点结束。这边的丧事一般要7天左右,整个过程下来是很累的。丧事是亏本的一件事情,因为连续几天的流水席加上道士的费用,整个的开销很大。但是家家户户都是这样。

我们这边的简化流程也就是敲1天锣鼓,其他的仪式一样都少不了,例如入棺仪式和发丧仪式。摆酒席这种事情也少不了,都是大家庭,亲朋好友那么多,这能怎么省?不像城市里面,1-2天就搞定了。


湘女朱丫头


五天前发小的姥姥逝世了,一时间村子里的微信群里都在传播。可是大家除了惊讶,又能怎么样呢!在疫情蔓延时刻,做好病毒防控比什么都强。毕竟要为所有人安全着想,葬礼俭约倒显得很是冷清,近80岁的老人逝世,按理说儿孙满堂,家族较大,应该说是“喜丧”吧!可在这非常日期,得为大家着想不是,所有的一切只能从简办理,没有亲戚朋友吊唁,更没有准备酒席,连守夜的人员,也是选取了几位本家的叔叔,就此事的发生村干部也报备了乡政府。

老人逝世在家里只停留了两日,第三天便草草下葬了事。小儿子一家人这几年一直在北京打工,老人逝世之后大儿子第一时间给兄弟电话通知,小儿子一家人得知母亲逝世后驱车数千公里赶回家奔丧,可到了村口,被检测点人员拦下,经过讲解宣传疫情防控指南,小儿子一家人没有进村。小儿子哭的很是伤心,把检测点值班的员也看的泪水外流。但念及村里人安全,送丧时小儿子也没有参加,只能在村外果园里的杂物间里隔离。

农村殡葬礼仪实行多年,铺张浪费也是根据人们的经济条件决定,个人觉得对于根深蒂固的仪式感,并不会由于一场疫情,而变得简约,疫情时期除外。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提高,近些年正如提问者所描述,农村殡葬确实从在仪式感和铺张浪费,其实这也和人们的生活水平有关。但从对死者的敬爱来说,儿女们想的是死者辛苦一辈子,逝世后用一场较大仪式感祭奠九泉之下的亡灵。

从另一方面来讲,强大的仪式感和过渡的铺张浪费,除了敬畏死者为大,还从在一定的炫富显摆。譬如谁家的老人逝世后,儿子把葬礼办的多么好,像这样的闲言碎语是农村闲聊之时最常说的话语。所以在乡村陇原看来,疫情过后对于农村人来说,从简办理葬礼可能性不大。

以上是 个人观点,如有不妥,希望大家指正,点击右上角关注乡村陇原,我们一起说咱农民自己的事。


乡村陇原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通过一个这场疫情中农村老人病逝后,如何殡葬的例子,看它对疫情过后农村殡葬的形式有何影响。

正常情况下,农村老人逝去后举办的的殡葬仪式的隆重程度是惊人的,远比年轻人结婚要热闹,复杂得多。从老人咽气那天开始,到殡葬老人结束,需要3-4天的时间;这期间,需要有很多的殡葬环节,一个一个紧密连,隆重,而又充满了 悲痛的气息。

老人咽气后,本村组的有名望的老人会来到家里和老人的儿女们商量老人殡葬事宜,如殡葬的规模,告诉哪些亲朋好友,找哪里的吹鼓手,请哪里的大厨等,同时,会有左邻右舍,同村组的村民都会来拜祭,并留下来等着主事的老年人安排做事。

第二天,就开始忙碌了,老人的儿女,晚辈亲属按照殡葬的环节,一个一个进行,那些帮忙的村民们,有的在院子里支锅灶,有的帮着摘菜买东西,有的帮着缝孝衣做孝帽,有的去通知死者的亲属,忙碌而有序。同时会有大量的人在他们家里或附近看热闹,打听他们家花多少钱办理的丧事,通知了多少个亲属,能收多少礼金。

第三天是殡葬的高潮部分,老人的子女,晚辈亲属一遍一遍送汤,同时会有众多的亲戚朋友来吊唁,并送来丧礼,老人的儿女们则大摆宴席,招待那些来吊唁的亲戚朋友;整个村子的人几乎都会来看热闹,规模大的,甚至附近村子的人都来去看。热闹程度不亚于一个小型的集市。

第四天高潮落下,把老人送到地里埋葬,晚上死者的儿女们会摆下宴席,招待那些在来帮忙的人,这个过程也是热闹非凡,村民们会来围观。

用隆重的形式殡葬老人,这种风俗,自古就有,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孝道,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但到了现在,却成了活着的儿女们之间相互攀比,并借机收敛钱财的手段,就让殡葬这种特有的民俗,偏离了本质。

这次疫情导致了农村封村封路,每个农民,几乎都躲在自己的家里,窝在床上;有个老人去世了,他的儿女们一切环节从简,没有请吹鼓手,也没有请大厨大摆宴席,款待前来调研的亲戚朋友;那些亲友们送上丧金,便又匆匆回到自己家里。同村的人甚至不知道老人去世了,当人也就不会去看热闹。

这种冷清的殡葬,让那些上了岁数的老人感到心酸;但是,有些农民却觉得这样的做法很好。

首先,不会因为繁杂的殡礼,搞得自己像得了一场重病。

其次,不会因为一次殡礼花费掉辛辛苦苦挣来的几万块钱,让自己的生活承受很大的压力。

再次,虽然没有隆重的仪式,没有那么多人围观,在冷清中同样能让逝去的老人入土为安。

疫情不能让儿女为辛苦一辈子的老人,用隆重的方式把他们送走,内心虽然会有愧疚感,但却也迫使他们冷静的思考一件事:让活着的老人幸福一点,快乐一点,远比等老人离世后,为他们举办一场隆重的葬礼,更孝顺。

因此,这场疫情过后,虽然不能完全改变铺张浪费的殡葬方式,最起码会动摇儿女们在殡葬老人上的攀比心理。

同意我的观点,请点个赞;对您有所帮助,请多关注谢谢!


老农说乡村


您好,科学兴农为您解答。

疫情问题是目前大家最为关心的问题,疫情一天不能解除,大家的心就一天不能放下。因为疫情发展形势非常严峻,城市和农村都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措施。目前科学兴农也被滞留在了农村老家,对农村目前的一些防疫措施还是比较了解的,有朋友提出说,进来这段时间,农村的红白喜事都要求一切从简,不可造成人员聚集,如果疫情过后,红白喜事是否能够按照目前的形式继续下去?这里科学兴农就对这个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在被滞留农村的这段期间,科学兴农对农村的防疫情况也有自己的深刻体会。科学兴农所处的地方在河南中部的一个小乡村,本人这边是在农历的正月初一的下午进行的全面封村,对村里的返乡人员的详细信息进行了登记工作,并通知了相关防疫措施,禁止人员聚集,走亲戚、朋友聚会这些都要取消,同时村里面的红白喜事必须向村里告知,办理过程需一切从简,不能造成人员聚集。这一个多月里,村里确实有几家准备办喜事的,但因为疫情的问题都选择了自动推迟婚期,村里的一些给过世老人办周年的人家,几乎也都选择了推迟办理,就算没有推迟办理,也是先到村里面提交申请,开具证明,并严格按照村里的有关防疫措施进行办理的。

村里有一户人家今年刚好要给过世的老人办三周年,办理过程也相当的简单,大部分亲戚都没有来,都是通过电话、网络联系的,有小部分本村的亲戚也是象征性的到场一下,大家把礼钱、物品放下就离开了,没有再进行集中性的就餐,因为大家都对疫情的严重性非常清楚,到场时也都自觉佩戴有口罩。

像这样简单的丧事办理过程,在过去是十分少见的,可以说几乎上是不存在的。个人认为如果疫情过后,还是继续保持这样一切从简的办理过程,还是非常好的,不仅节省开支,还能节省时间。但在实际生活中操作起来可能性还是非常小的。毕竟目前处于特殊时期,采取的也都是特殊的办法。而像红白喜事这些在国人的心目中都是人生当中的大事,尤其是在农村,办这些事情太过简单,还要担心被人笑话,说太寒酸,或不孝顺之类的。所以说操作起来还是有很大的困难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就无法实施了,目前农村的红白喜事都在提倡从简办理,杜绝铺张浪费的行为,大家对此也有一定的认识,相信以后农村的红白喜事的办理一定会响着一个比较合理的办理过程演变。


科学兴农


你这个问题,和前几天有人问,这次疫情过后,还会有人吃野生动物吗?是一样的。

农村为逝去的亲人,办丧礼,其中有很多仪式。我认为这是习俗,披麻戴孝是表达对死去亲人的怀念不舍和尊重。我们这里一般都是在家停放三天,第一天没什么事,第二天来帮忙的乡亲们陆续都来了。当然要让乡亲们吃饭了。没有什么铺张浪费的,就是普通的吃碗面条。第三天就要让离开的亲人入土为安了。今天事比较多,有好多传统的习俗,以表达对亲人的尊重。

有些人说这是陋习,我不赞同这种说法。每个地方寄托哀思的表达方式不一样。不能某些伪专家说什么就是什么。他们了解真实的农村吗。他们知道有些传统不能丢吗?中华民族几千年留下来的孝道风俗不能丢。当然我也不提倡铺张浪费,普普通通埋葬了就可以了。厚养薄葬这个道理我们还是懂得的,量力而为就可以了。毕竟你说的那些铺张浪费的都是一小部分,大部分人家都是普普通通的办丧礼的。

再来说一下,这几天我们附近村庄也去世了几个人。听说都没有动灶做饭,买了棺材,找了几个亲人就给埋了。当然这种方式其实挺好的,简单,省钱省力。但是活着的人还是会觉得很遗憾,毕竟亲人辛苦了一辈子,谁都想让亲人走的有仪式感些。当然并不是提倡铺张浪费。

到底这次疫情之后,农村的婚丧嫁娶会不会借势抑制,从简而为?这个我给不了你答案,朋友们,你们觉得呢?不妨留言讨论一下你的看法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