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高赞:女友认为年薪50万是平均水平,怎么办?


知乎高赞:女友认为年薪50万是平均水平,怎么办?

我经常和读者们接触。时至今日,依然有不少想法让我觉得不知该从何说起。


比如最近,一位读者和我聊起“行业瓶颈”。


他说,还是你们搞互联网好,我在船业干到30来岁,年薪才20万。


我说,年薪20万挺不错的了。


他发来个叹气的表情:“和你们没法比啊,互联网的人动不动就是年薪50万、100万。挺后悔选错行的,不然混到30岁,估计至少有个三四十万吧?”


我:。。。


突然想起朋友曾提过她表妹,在银行当柜员,工资不到6千。


同学聚会时大家都起哄让表妹买单,理由是:你做金融的,肯定收入很高啊,请客也是应该的嘛。


我在网络上见到不少帖子,类似:


  • 30岁没有存100万,是不是就得打一辈子光棍?
  • 35岁,年薪没有50万,是不是很失败?
  • 40岁没有财务自由,是不是loser?


有数据统计,应届毕业生平均年龄23岁,工作0-5年平均收入8000左右,就算不吃不喝,也要10年后才能攒下100万。


再看“年薪50万”。


这种收入情结经常出现在网络上,甚至被人以为是某种“标配”。我在知乎上看到一个浏览量超过千万的热门问题:


“女友认为毕业以后年薪五十万是正常水平,但我个人对此怀疑,认为钱不是这么好赚。发生矛盾,该如何解决?”


知乎高赞:女友认为年薪50万是平均水平,怎么办?


对上班族来说,这绝对是金字塔顶尖了,就算是在互联网行业,如果你不是高管,也只有大厂or有潜力的创业公司才有可能。


哪儿来的“毕业以后年薪50万是正常水平”?


缺乏判断力,只会让一个人迷失在虚幻的臆想世界中。


知乎高赞:女友认为年薪50万是平均水平,怎么办?

统计学上有个说法,叫“选择偏倚”。是指我们在统计时容易用局部样本代替了总体的随机样本,导致对总体描述出现偏倚。


我先问个问题:你认为国内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数,目前占比多少?


答案是:不到4%。


知乎高赞:女友认为年薪50万是平均水平,怎么办?


当时美团王兴说出这个数字,众人一片哗然。有较真的人从国家统计局网站上下载了1998年以来本科以上毕业生数据,核实后发现,确实没超过4%。


再问个问题:你猜中国有多少人没坐过飞机?


答案是:10亿。


知乎高赞:女友认为年薪50万是平均水平,怎么办?


为什么许多人都觉得“本科多如狗,硕士满地走”?


因为它完全由你所在环境决定的。


假设你本科毕业,意味着你同学肯定也是本科生;假设你公司把本科以上作为录用标准之一,意味着你同事也都是本科以上学历。


不好理解的话,我再放个问题上来你就明白了:


知乎高赞:女友认为年薪50万是平均水平,怎么办?


你想啊,回复这问题的人,能有不后悔的嘛?


“幸存者偏差”的老话题了。


人么,习惯将看到的误认为是真相,哪怕只是站在墙角一隅,又总觉得围城外的风景更迷人,于是加了不少主观臆想。


就像开篇说的,年薪50万到底算什么水平?


不夸张地说,几乎碾压了99%的上班族。


给你们看几组数据。


知乎高赞:女友认为年薪50万是平均水平,怎么办?

知乎高赞:女友认为年薪50万是平均水平,怎么办?


有数据显示,上市公司高管平均年龄达到48.59岁,平均薪酬为44.72万元,20万至50万的占比接近31%(顺便说下,有近半女性高管薪酬不足20万元)。


只是,这些案例首先被过度放大,变成形形色色的网络装X谈资,然后又有太多人匿名编故事,于是成为了一个格外魔幻的新世界。


吓得你啥也不敢说、啥也不敢问,躲在角落瑟瑟发抖。


知乎高赞:女友认为年薪50万是平均水平,怎么办?

我自己是理工科出身,习惯用数据论证。数据这东西不带感情,虽可能有所偏差,但比凭感觉要靠谱得多。


人们对主观的东西,有时会产生莫名其妙的自信与笃定。


  • 你看到朋友圈几张海岛游照片,以为大家都这么轻松;
  • 你看到几位朋友聊起创业,以为人人都在创业;
  • 你看到几个毕业才1,2年的年轻人买房,以为买房很容易。


想要摆脱这种“管窥滤镜”,有3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1、就事论事


2018年5月,小米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根据小米招股书,5500员工分得500亿股权,人均近1000万美元。


“一夜诞生1000个千万土豪”之类的新闻,顿时横扫全网。


有个制造业的朋友说,还是互联网最有钱途,虽然996,但熬几年就上千万了,值!


哎,大兄弟:


多年996,一夜1000人化身千万富翁的有小米;多年996,年薪不到20万甚至不到10万的,有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默默无闻的,永远是大多数。


很多时候,就事论事就好,因为特例它成不了普遍。


“王总给员工发了5000块年终奖”、“张总给大家包了200块红包”,这类事情根本上不了新闻呐。


2、动动手,找数据


前几天我看到一条女司机交通事故的新闻,啧啧,评论区满屏都是对女司机的冷嘲热讽。


可你知道么,男司机比女司机出事故的概率,要高得多。


据《新华网》整理报道的数据显示,7成交通事故由男司机引起。100名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的驾驶员男女占比为——99:1。


为什么人们总认为女司机开车很恐怖?


问题出在,新闻报道中。


知乎高赞:女友认为年薪50万是平均水平,怎么办?


媒体整天都爱写“女司机出车祸”的新闻,哪怕男性司机出交通事故,也爱用女司机这3个字关键词蹭蹭热度。


我想说的是:这种数据,其实网络上随便搜索下就能找到。


但多数人宁可跟着起哄,也懒得花几秒钟解锁真相。久而久之,无论大事小事,他们都习惯地听风便是雨,自然离真相越来越远。


3、多从几个角度看问题


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说:“任凭怎么解释,世人也只能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事情。”

许多人哪怕只看一眼,就忙不迭地下结论。


然而,一件事是多面体,你看到的那一面未必就是事实啊。


别急着下结论,多从几个视角看,方可还原真相。


知乎高赞:女友认为年薪50万是平均水平,怎么办?

互联网是个集市,林子大了,什么样的鸟都有,幻想亦层出不穷。


有人估计说,我认识的某某某真的就是轻松年入百万,我没说谎啊。


OK,就算这是真的,可你知道么——


越是表面看到的直观事物,越是“你以为”;



越是你看不到的水面下的冰山,越是“实际上”。


我学姐创业做电商,不太熟的人闲聊说,

“那谁谁月入20多万啊,真有钱”。


事实是怎样的呢?


她公司有7,8个人,每月要发工资、垫付货款、还有不少五花八门的支出。“月入20万”是有个月公司账面收入超过20万而已,刨掉开支只能算勉强维持。


还有人说,人与人之间最大壁垒,是认知偏差。


我觉得,这话只说对了一半。


偏差从何而来?从面对直观感受的态度而来。


每个人都喜欢合理化自己的解释,喜欢证明判断,而不是去验证判断。

时间久了,眼前的现实就仿佛被刷上磨砂,愈发模糊。


所以说啊,看到的不重要、听到的不重要、感受到的也不重要,只有冷静分析+逻辑自洽,才可能脚踏实地地看清你所在的环境。


真相固然可贵,而懂得看清真相的能力,更可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