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地日记」“里应外合”工作模式,一举多得


通大附院援湖北武汉医疗队

「战地日记」“里应外合”工作模式,一举多得

战地日记37


2月17日22:10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顾俊(队长)


武汉雪后放晴,一扫前几日阴霾,坐车去上班的路上尽情沐浴着阳光,感觉从未如此这般的喜欢紫外线。


很巧,我和陆舒16日都上白班,这里的工作模式和普通病区不一样,穿着防护设备操作电脑很不方便,护目镜的雾气也很影响视线,我们一般采取“里应外合”模式。我和另两位医生在清洁区交完班后穿着防护设备进入污染区,负责病人查房、临床操作、新病人收治等,通过工作手机将查房情况利用语音传输至清洁区。


陆舒和另三位医生在清洁区操作电子医嘱系统,根据语音指示对医嘱做出调整、完成相关医疗记录,并将一些重要的检验检查结果通过语音反馈给查房医生,这样既能保证医疗质量、提高诊疗效率,又能减少医务人员高风险暴露机会、减少防护物资的损耗,一举多得。


每日每班医生都会对整个病区的运行情况,包括病人总数、病重病危病人数、生命体征监护仪使用情况、无创有创呼吸机使用情况、需进行咽拭子病毒核酸检测病人数等进行统计,随时更新,每晚20:00将数据汇总上报。


「战地日记」“里应外合”工作模式,一举多得


17日武汉继续放晴,大雪的痕迹在阳光下已难觅踪影,全体队员身体精神状态良好,御寒衣物充足,医疗防护物资由支援医院提供,目前有保证。今天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一位重症新冠肺炎患者在大家共同努力下病情明显好转,肺部病灶明显吸收,符合出院标准,顺利出院,这也是我们江苏医疗队接管C8西病区后好转出院的第一位患者,大家由衷地为她高兴,并对后面其他病人的治疗充满信心,春暖花开不会远了!


「战地日记」“里应外合”工作模式,一举多得


「战地日记」“里应外合”工作模式,一举多得

战地日记38


2月16日23:50


在武汉的第十四天,我们早已适应了这里的工作和生活节奏。虽然每天都有转危重型甚至死亡的病例,但是连日新增病例数的减少和治愈出院人数的不断增加,尤其是湖北以外省份的疫情趋于好转稳定,我们内心甚是欢喜。


近日,72岁的前湖北健美冠军邱均老先生因感染新冠肺炎不幸去世。一身强健的体格,平日从不生病的他尽然没能挺过去,吓得我丢掉了手中的哑铃。


疫情期间该怎么运动和健身呢?我们知道健身后,尤其是大重量器械训练,会造成机体免疫力下降3-24小时不等。此时,中等强度的有氧训练可能更适合新冠期间仍需要外出工作的人群,尤其是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警察和社工们。在这里我推荐HIIT(高强度间歇训练训练),在家一张瑜伽垫基本可以徒手完成,不仅能提高体能和增加心肺功能储备,同时还能增加基础代谢率,有利于减脂。每周不超过两次,每次30分钟即可,其余时间可以做原地踏步慢跑之类的低强度有氧运动,运动以后注意补充水分、均衡营养摄入以及充足的睡眠。


此时我最担心的是因疫情不能正常去医院就诊的老病人们,有时我可以给他们一些线上咨询。对于病情重又难以及时安排住院的病人,我感到非常心痛。


目前湖北的疫情仍然严峻,短期内可能无法撤离,而后方的伙伴们同样在坚守。相信每个人的努力都不会白费,胜利离我们越来越近。希望大家都能平平安安,待到春暖花开时,定是回家团圆日。


「战地日记」“里应外合”工作模式,一举多得


通大附院援湖北黄石医疗队

「战地日记」“里应外合”工作模式,一举多得

战地日记39


2月17日 22:00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冯健(队长)


来黄石的第七天,经过前期紧张的准备,我们队员陆续进入医院开展救护工作,大家的工作热情很高,都想着尽快熟悉流程,积极投入战斗!我在中心医院的隔离病房工作,早上参加了中心医院防控工作指挥部的大交班,该院全体院领导和各职能部门的同志,以及我们的黄院长、感控的同志以及科主任参加了会议,提出问题并给出解决办法,进一步完善防控工作。


经过这两天的磨合,我和中心医院病区医生都比较熟悉了,该院医护人员对我们都很热情,相互交流起来也比较顺畅。今天我们自家医院又给我们寄来了许多物资,队员们非常感动,有通大附院大家庭的鼎力支持,我们信心满满!今天黄石天气很好,路上景色也不错,相信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能尽早享受明媚的阳光、怡人的景色,胜利是属于我们的!


「战地日记」“里应外合”工作模式,一举多得


「战地日记」“里应外合”工作模式,一举多得

战地日记40


2月17日 22:00


经过这几天的工作,我和病人也逐渐熟悉,今天在隔离病房查房、采集咽试子时,了解到病区中有来自昆山的、淮安的病人,听说我们是江苏省医疗队的医生,他们非常激动,直言遇到江苏老乡了,心情马上好了很多。有一位来自上海的患者对我说:“我在上海,你在南通,我们就只有一江之隔呀。”当然,病房中更多的是黄石本地的患者,他们对江苏省医疗队医护人员的到来再三表示感谢,对我们不远千里赶赴湖北支援黄石特别感动,因为我们的到来,他们对战胜病魔、早日康复更有信心了。


「战地日记」“里应外合”工作模式,一举多得


「战地日记」“里应外合”工作模式,一举多得

战地日记41


2月17日 22:00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护师陈宇

工作地点:黄石


16日早上10点突然接到去医院的通知,一点儿准备都没有的我,赶紧起来收拾了头发,带上准备的防护用品匆忙下楼了。到了医院,心里的弦崩得更紧了,其他医院的老师已经开始收拾分区,我们换好衣服,加入战斗。经过一天的努力,清洁区、半污染区初见模型,大家埋头苦干,没有一个人喊饿,喊累,毕竟大家的安全才是最重要的。


今天我没有被排班,早上起来,我先照例开始消杀,房间里的角角落落都没有放过,泡腾片的味道有些刺鼻,但闻着安心。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为了下班能正确洗消,我把分区的洗消流程都写下来贴在了显眼处。家里很关心我们,每天都会询问我们的状况,有没有缺什么,只希望尽所能让我们安心,平安回家,这不,前两天统计的物品今天就寄到了,心里暖暖的。晚上同事还在医院上班,我将他们的饭都打了回来,挂在门把手上,出来了我们就是家人,互相照顾,争取早日平安返航。


「战地日记」“里应外合”工作模式,一举多得


「战地日记」“里应外合”工作模式,一举多得

战地日记42


2月17日 23:30

重症医学科主管护师张佳佳(副队长)


今天,我、春霖和炎梅终于三剑合璧一起上班了。一上班我们就立即进入状态,接待新病人、上无创呼吸机,监护仪,输液泵等各种仪器,每个病人上治疗、抽血气、血生化、吸痰拍背、到了饭点给病人们喂饭等基础护理。


在持续5小时的高强度工作中,我们没有一分钟的停顿,防护服湿了干、干了又湿,护目镜压迫由原先的疼痛瘙痒也渐渐变得感觉麻木了,当我们脱下厚厚的防护服回到酒店已经21:00了,深吸一口房间里充满消毒水味道的空气觉得真是件幸福的事情。睡前,我们仨又把今天上班的流程细细梳理一遍,把要点、重点又罗列了一下,希望下一次的夜班能做得更好!


「战地日记」“里应外合”工作模式,一举多得


「战地日记」“里应外合”工作模式,一举多得

战地日记43


2月18日 10:00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护师赵炎梅


经过前期一系列的培训,昨天第一天步入了临床,14:00-19:00的班,上班前脑子里一直在复习巩固穿脱防护服的流程及注意事项,鼓励自己,培训了那么多天,我一定可以的!没敢喝水,怕到时候上厕所……一般都需要提前一小时出发,出发前张佳佳老师反复交代我们的个人准备,里面穿什么衣服,带什么东西过去都强调又强调,我和张佳佳,范春霖老师同在中医院ICU,跟两个姐姐一起,心里有种踏实感。


因为疫情整座城市显得分外萧条,当时心里在想如果不是疫情,将会是另一种景象吧,汽车到了中医院门口,没来得及好好看看这个医院,下车就跟着佳佳老师直往ICU,ICU在四楼,我们走的楼梯,走得有点喘,看来在闲暇之余要好好锻炼身体。


开始换衣服了:洗手、口罩、帽子、隔离衣、手套、防护服……按照流程大家有条不紊地穿起来,佳佳老师再三叮嘱:慢慢穿,不能着急,确保每一个步骤穿好,尽量找到自己最舒适的感觉。我们三个互相帮忙,互相检查确保着装安全。


这个ICU病房是由普通病房改造的,病人都分散在各个房间,有一人一间,两人一间的,去的时候刚好接班,12个病人,6个有创,四个无创,两个高流量的,每个病人都要一一翻身检查皮肤,检查管道,呼吸机,治疗等等,接班后责任组长交给我们个任务:抽所有病人血气,因为病房特殊性,血气结果也由护士自己做,跟老师学习了仪器的操作,我和春霖老师就两个人配合着操作了。


没有动脉采血针,用注射器抽血,戴了三层手套、戴了护目镜面屏,手感和视野都打了折扣,为操作增加了难度。桡动脉、股动脉、足背动脉……一一摸过去,选择搏动最明显的,春霖老师真是厉害,抽的肘动脉,都是一针见血,她抽血我就去做,我抽血她就去做,两个人默契配合着,全部抽好已是1个小时后了,春霖老师时不时会伸展一下,有腰间盘突出的她肯定是腰疼了。


隔离病房的治疗都是由外面的护士送来医嘱单和冲和好的补液,然后我们核对,补液换好再签字记录,下午还收治了个新病人,一来就使用了无创呼吸机、监护仪、输液泵,病人很烦躁,一直要扯管道,只能约束起来,约束后更要加强观察末梢血流情况。


交好班,脱防护服,口罩拿下瞬间大家脸颊都有个月牙式的压迹,到了住处已经21点了,看到小伙伴挂在门把手上的饭,心里很暖。第一天上班大致了解了流程,希望明天会更好。这两天天气晴朗,希望15号的那场雪是个洗礼,能够带走疫情,希望所约而至的不仅有春天,还有疫情过后平安的大家。


「战地日记」“里应外合”工作模式,一举多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