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英雄是自己的事,请把医护当凡人一样呵护

摘要:她们剃去长发,不是当英雄,是专业防护的要求;她们逆行而上,不是当英雄,而是职业天命所系。记者拍几张照片就出去了,起个煽情的标题。外人在键盘上喊两个字:英雄,泪眼朦胧一下,然后转身过去继续自己凡人的生活,而她们在被隔离的病房中,一直面临着凡人的种种焦虑,病毒不管你是英雄是医护还是什么,一样地感染。替他们卸下那种英雄主义的重负,首先去考虑他们作为凡人的防护吧,真正站在他们角度考虑每一种凡人需求。


当英雄是自己的事,请把医护当凡人一样呵护


 曹林|文


医护人员的逆行姿态一直让公众热泪盈眶,他们的奉献,他们的牺牲,他们在生死一线与病毒赛跑的背影,让人心疼。这种心疼转化为一种不安,这两天舆论对那种不顾医护的现实需求而自我感动地将医护人员“英雄化”的种种渲染,颇为不安:不管是不是缺物资和防护,只负责派发“英雄”标签;不管她们是不是愿意头发剃成那个样子,用宏大的英雄主义阐释遮掩爱美者的泪水。不能让英雄的形象成为她们的负担,苛求英雄是残忍的,请把医护人员当凡人一样呵护。


众多热血沸腾的英雄主义叙事中,国家卫健委一位官员的良心话让人感动,在做客《新闻1+1》节目访谈,谈到3000多名医护人员感染病毒和他们的安全时,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焦雅辉说了这样一段话:在这一次疫情防控中,我们不需要任何“英雄主义”的号召,很多医务人员都是自觉投身到疫情防控工作中。在我看来,防护的关键在于防护用品供应要保障充足到位,同时让医务人员有合理的工作负荷,可以进行轮替,这样才能真正保障医务人员的安全。


说得多好啊,不需要任何“英雄主义”的号召,这是医务人员的工作。我理解的是,不是不要英雄主义,更不是不要英雄,做英雄是英雄的事,我们能做的是,把医护人员当凡人,把他们当凡人一样呵护。英雄可能只是局外人的文学想象,对于身在危险环境中的医护人员来说,他们跟凡人一样会受到病毒感染,甚至因为身处一线,更容易被感染,他们有凡人的怕,凡人对家人的思念,凡人对美的追求,凡人常处这种环境中所产生的焦虑甚至抑郁,要设身处地地考虑他们的凡人需求。


英雄,可能只是外人“自我感动”的一种赞美,哪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她们剃去长发,不是当英雄,是专业防护的要求;她们逆行而上,不是当英雄,而是职业天命所系。记者拍几张照片就出去了,外人在键盘上喊两个字:英雄,泪眼朦胧一下,然后转身过去继续自己凡人的生活,而她们在被隔离的病房中,一直面临着凡人的种种焦虑,病毒不管你是英雄是医护还是什么,一样地感染。饮食的保障,能保障体力恢复的睡觉时间,防护物资的到位,不能让她们一直处于这种高负荷状态下,她们也有自己的孩子、自己的父母,必须有不断的轮替换下疲惫的她们。


相比那些颂歌,那些英雄主义史诗般的赞美,那些把她们拔高的比喻,医护人员更愿意听到焦雅辉局长的这段话,用凡人的角度考虑她们的爱与怕,关心女性的每一个生活细节,卫生巾,心理疏导。他们要的是专业口罩,不是那些口号;他们要的是防护服,不是英雄的华服。


是啊,当我们在谈英雄时,我们在谈什么?这种话语是一个置身事外的视角,我不喜欢那种旁观的赞美视角,坐在安全而舒适的地方,鼓励别人当英雄当烈士。或者是用英雄主义的大词,回避物资的缺乏。为什么钟南山说“武汉是座英雄的城市”时,我们都流泪了?钟南山自己是一个逆行者,他让别人“能不去就不去武汉”,但他自己去了,把那里的现实情况告诉了世界。他没有苛求别人当英雄,英雄是英雄自己的事。


前段时间一段颇具批判和反讽的话在网上流行。有口罩吗?没有。有防护服吗?没有。有消毒水吗?没有。有护目镜吗?没有。有困难吗?没有。有信心吗?有。这种反讽听起来有点刺耳,却把战疫下某些官僚主义的盲目信心,表现得淋漓尽致。信心,应该建立在物资的充分保障上,前线物资告急就要竭力去保障,不能鼓励医护人员的信心“裸奔”。英雄是个人自己的追求,每个人都可以选择去当英雄,作为旁观者,我们能做的是把医护人员当凡人一样呵护。


哪有什么英雄,不过是如你我一样平常家的儿女,穿上了白大褂,必须面对职业的召唤。疫情当前,替他们卸下那种英雄主义的重负,首先去考虑他们作为凡人的防护吧,真正站在他们角度考虑每一种凡人需求。这几天媒体都在呼吁给殉职者烈士的身份,不能亏待做出巨大牺牲的医护人员,有部门已经作出真诚善意回应。我知道,这些平凡如你我一样的人,不想看到身边的战友成为烈士,他们要的是,一个不少地安全归来,正像我们出门时,父亲的目光母亲的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