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三段击和欧洲的排队枪毙是不是相同战术,而不同的只是称呼呢?

闪击伯爵2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选择上来说,三段击也好,排队枪毙也罢,都属于前膛火器的线性射击战术。

中国早在明代就有沐英开始使用三段击。而欧洲进入火枪时代以后各国都在使用线性射击战术。

这是火器发展的一个必然现象,并不稀奇。

同时代的日本也流行三段击,织田信长就是用三段击消灭了强大的武田家。

线性战术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前膛火枪的射速太慢。

火绳枪时代,火枪射击必须清理枪膛、装药再压实、装弹再压实,瞄准,射击。

这套流程很繁琐,即便优秀的火枪手一分钟最多射击二三发而已。

自然,这大大高于火门枪的二三分钟一发,但用来打仗还是有缺陷的。

大家都知道,弓箭的优势在于射速很快。

训练多年的弓箭手,可以在一分钟内精确的射出七八支羽箭。如果这是类似于火绳枪一样采用覆盖性 高角度射箭,弓箭手就可以达到三四秒射出一支箭。

弓箭手保持这样的射速,才能满足实战的需要。

而火绳枪的射速太慢,他的火力投射量不足。

最直接的危险是,即便对方完全使用冷兵器,也可以采用《投名状》舒城之战的方法,以人海战采用果断冲锋肉搏的方式,将火枪打垮。

所以《投名状》中,太平军六采用了三段击,打死了不少清军。如果太平军不是只有200支火枪,可以彻底消灭冲锋的清军。

但明军和清军的三段击,同欧洲的线性战术还是有一定区别。

欧洲军队在完全淘汰了长矛兵以后,以火枪作为唯一武器,以几条步兵线交替射击,实现战场活力的持续投射。

但明军是有所不同的。

明军时代,火力装备量还是有限的,而且北方的明军多准备三眼铳等火器,而不是火绳枪。

所以,明军的三段击只是局限于如神机营这种大量使用火器的部队,对于全军的影响有限。

至于到了满清时期,由于忽视火器,直到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装备火枪最多的部队,装备率也不过百分之五十。

所以,三段击并不是明清军队的主要战术,使用面很有限。


萨沙


“三段击”与“排队枪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战术,它们之间有着本质的差异。

“三段击”战术流行于火绳枪时代(欧洲在三十年战争(1618年-1648年)后淘汰,改为更加先进的燧发枪,而远东地区一直使用到19世纪前期),这种战术可以有效弥补火绳枪射速缓慢的弱点,最大程度实现火力的持续输出。但火绳枪手还不能脱离冷兵器单独作战,他们需要长矛兵的配合,西班牙大方阵是火绳枪兵的典型。

线列步兵战术,顾名思义就是让士兵结成宽而浅(一条线列有2至4排士兵)的密集线列阵型,发动火力齐射,直到彻底击溃对方。这种战术因为要直面敌方的枪口,故而被戏称为“排队枪毙”。”排队枪毙”的两个基本条件是燧发枪和刺刀,这意味着火枪兵可以脱离冷兵器的辅助独立作战,火器因而成为战场的主宰。

附图,线列步兵时代的典型代表——英军

“三段击”战术

“三段击”战术是火绳枪时代普遍使用的一种战术,无论是在欧洲还是在中国、日本都曾使用过。

这种战术将火枪兵大致分成三队,一种方法是(人动枪不动):第一队射击,第二队准备射击,第三队装填弹药。第一队射击完毕后退至原第三队后装填弹药,成为新的三队,原第二队变成第一队进行射击,原第三队变成第二队且装填完毕准备射击,如此循环往替;另一种方法是(枪动人不动):第一排射击后迅速将火枪传递给第二排,同时从第二排手中接过装填好的火枪;第二排再从第三排接过装填好的火铳,同时将未装填的火铳传递给第三排装填;如此反复轮换。



附图,明军的火枪手

根据史书记载,最早使用此战法的是明朝的大将沐英,他在云南征讨麓川首领思伦发时,为对付敌军的大象而采用了三段击战术。后来,明成祖征讨交趾和蒙古时亦采用了此种战法,并且经过改良以对付机动性更强的骑兵。

以明朝的火器部队——神机营为例,为保持射击的连续性,明军通常将士兵分为三排,第一排位于第1、3、5、7、9、11等位置的士兵首先射击,再由位于第2、4、6、8、10、12等位置的士兵射击。第一排的士兵射击完毕后将火铳递回中间一排的士兵,同时从中间一排的士兵接过装好弹药的神机铳。中间一排的士兵从前排士兵的手中接过射击后的火铳,并向后传递给第三排的士兵装上弹药;同时从第三排士兵的手中接过装好弹药的火铳,并向前传递给前一排的士兵,如此反复轮换。

《明史》卷92:至明成祖平交阯,得神机枪炮法,特置神机营肄习。
《国朝献征录》卷5:“英乃召诸将校谓之,曰:“定边受围巳久,若不即破贼,设定边失守,则贼势益张。彼徒恃其象,以恐慑我军。今方少以骑士挑之,已获一象,又何足畏乎?吾知所以破之之术矣,可多置火铳神箭于前,作三行参差。而阵伺彼象近,则前行之铳箭齐发,象若未退,则第二行者继之,第三行又继之,使铳声不绝,象必惊而却走。然后以大军乘之,破之必矣。””

除了明朝,日本人也独立的使用了这种战术。火绳枪在16世纪早期由葡萄牙人传入日本,当时日本人称之为铁炮。在1575年的长篠之战中,织田信长采用三段击战术击败了武田家的精锐骑兵,铁炮从此扬名日本。

从实际效果来看,火绳枪仍然是一种比较原始的火器,其最大的缺点是火绳枪的火绳是明火,火枪兵面临想当高的风险。此外,火绳枪手亦不能单独作战,他们需要长矛兵的配合。

附图,典型的线列步兵,普军,18世纪中期,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


线列步兵战术

线列步兵是欧洲国家在17世纪——19世纪时最主要的步兵战术,最早可追溯到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

在三十年战争(1618年-1648年)中,古斯塔夫二世放弃了传统步兵的方型阵型,代之以扁平化的线列阵型,同时以簧轮式火器武装他的陆军,并且大幅减少了军中的长矛手。这一系列战术革新为他在三十年战争中带来了辉煌的胜利,至17世纪中期,主要欧陆国家的步兵已经广泛采用了这种战术。

线式战术一般将步兵排成宽而浅的密集线列,然后齐射。这种战术与军事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当时步兵的主要装备——燧发枪精度极其有限,同时缓慢的装弹速度意味着只有密集阵型的近距离射击才能最大限度地造成敌军的伤亡。

刺刀发明以后,装备了燧发枪和刺刀的线列步兵在遭到骑兵包围时,能够迅速转换为方阵(即空心方阵)对抗之,这意味着线列步兵可以独自对抗敌军的骑兵。1689年,奥地利陆军首先废除了长矛兵;1703年,法国陆军也废除了长矛兵;同时,彼得大帝将俄国步兵几乎全部转变为线列步兵。从此,线列步兵成为欧洲陆军的主力,这种情况直至19世纪中期。

附图,线列步兵的对决

“三段击”战术强调火力的连续性,而线列步兵要求齐射,达到火力的最大性。这种转变的背后是军事技术的进步,火绳枪时代的火枪兵需要与长矛手配合作战,而装备了燧发枪和刺刀的线列步兵可以单独作战。热兵器从此成为战场的主宰。

欢迎交流与讨论!求赞加关注!


我没忘记home


没有听说过欧洲有三段击,电视剧和电影中就是傻瓜式的双方直面射杀!

广泛认同的三段击有中国三段击和日本三段击!

不如拿日本和中国的三段击来对比:

中国的三段击是换人不换枪:

根据《明史》记载,明朝初期平定南方(云南)的将领沐英首先在使用火器对付叛军大象等野兽兵种时有感于火药装填速度太慢而改进的一种战术射击方式。[1] 具体是由三人为一个小组,先由最前面的火枪手射击,然后退至队伍后方专心装填弹药,由第二名士兵上前开火。三人交替装弹、开火,使原本射击一次需要一分钟甚至更久的火绳枪效率提升三倍!近似于欧洲的半回旋战术[2] 。

日本的三段击是换枪不换人:

日本战国时期,长篠合战中织田信长的铁炮(火枪)队以三段击的方法击败了武田胜赖的骑兵也是其中一例。他首先安排三千名火枪手在阵前安置防马栅,然后安排士兵三个人一组,让其中射击精度最高的士兵充当射手,其余两个则负责枪弹和火绳的装配工作。




颍川vlog


不一样的!但是两者有少许相似之处。

东亚三段击:

一、明朝时期的三段击。

在史书中最早出现在明初,沐英镇守云南时,云南土著藩王谋反,为了对抗数百战象,沐英将火器排列成三排(含火炮),施行相互掩护射击,其中火枪队的运用是由三人为一个小组,先由最前面的火枪手射击,然后退至队伍后方专心装填弹药,由第二名士兵上前开火。三人交替装弹、开火,这样提升了装填和射击速度。有点类似后来欧洲的瑞典回旋式装填射击模式。

但是这种战法并非是沐英所创造的,根据后来史学家的考究,发现早在北宋中后期,为了抵抗北方骑兵部队的进攻,北宋王朝将弩兵分成三排,交替掩护、不间断式地发射箭弩。

沐英只是对火枪队需要装填的模式与弓弩装填模式不一样而进行的改进,这种三段击其实并不算很先进,原因有二:

一、是当时的明朝军队中火器的装备,还不能占据主导地位,三排射击的弹幕还是不足于占据战场优势,依旧有所纰漏。

二、明初的火器是早期的火绳枪,射程较短,比较考研战士的心理素质,这是为什么到了明中后期,这种战术并没有成为明朝军队的主要战术。

再则到了明中后期,明朝的火器科技走了另外一条道路,与欧洲追求的大口径、杀伤力不一样,明朝追求的远程和精准度,最终导致了火器在第一时间致死率上并不高。

二、日本战国时期的三段击:

长篠合战:

信长野望在阻击武田胜赖的骑兵时使用的一种战壕式三段击,主要模式是换枪不换人,三人一组,精准度较高的射手负责射杀,后面的两个人,一个负责传递枪械,一名负责装填,从而实现不间断射击。

滨松围城战:

大久保忠世在袭扰武田军时的战法,模式是火枪队分为四队,大久保忠世喊口令后,第一队就全体射击,然后蹲下装填弹药,随后第二队听从口令继续射击,以此类推,这样就形成持续不断的弹幕,给予敌军认为有较大的一支火枪队在阻击。

欧洲的线性火枪队战术:

蒙古人在进攻欧洲时,可不仅仅带给了欧洲和中亚地区战火及屠杀,还带去了科技与使得欧洲复兴的机遇。

元朝建立后,蒙古帝国分裂,在随后的对峙和通商中,欧洲人获得了印刷术及造纸术、火药等技术,在随后的百年里,欧洲通过一系列的改制、改革中逐渐蜕变,并形成民族意识,最终形成单独自主的国家(在此之前,只能说当时的欧洲只有封君,并没有国家意识)。

在这百年时间里,欧洲在火器的发展极其迅猛,尤其是战术及科技上。

类似于东亚的三段击,其实在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期时,西班牙也发明了这种战术,随后的战争中,欧洲以及中亚的强国也有一段时间进行运用,但是他们称呼为回旋式战术、三段射击战术、“古斯塔夫雷霆”战术。(《马尔伯勒时期的战争艺术》)

即,士兵分成3-6排,第一个士兵射击后,回旋到阵后装填弹药,第二名士兵上前射击,以此类推。又或者是将三个阵型分成一组,第一个阵型率先射击随后装填,第二个阵型在第一阵型装填时射击再进行装填,随后是第三阵型,以此类推下去。

后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火枪开始装备刺刀后,守护军阵的长矛兵退出了历史舞台后,欧洲的军队火枪占有比例成为了绝对性,随后各种火器战术也应用而生。

早期的线性火枪战术:

开始时,欧洲各地区都无法接受西班牙的三线射击战术,很多地区大都是将士兵排成四排而非三排,主要因素还是兵员的素质(雇佣兵因是职业军人,因此在瑞典雇佣兵则是排成三排居多)。

直到18世纪中后期,随着职业化军人的出现,各国军队才逐渐接受三线排列队形。

但同样出现一种情况的发生:

一、射击时,第一列跪着,第二列弯腰半蹲着,第三列则完全站着——瑞典雇佣兵发明的战术,可是这种战术在混乱的战场中,经常会出现第二列士兵的锁骨很容易被击伤。

二、第一列仍跪着,第二列完全站立,第三列移动一下,从第二列士兵的间隙进行射击。可又因为战场的混乱,经常致使士兵因紧张、伤亡等等情况之下,造成第三列士兵射击时又很容易伤着第二列士兵的手和胳膊。

因此这种三排纵列的模式,虽然推广开来,可战术家们纷纷对其进行改进。

如法国,在没有进入到遂发枪时代时,将火枪阵型从三列纵队加深,扩张到6-8列,甚至是18纵列的密集厚度模式。

后来随着遂发枪的大规模运用,开始时,各国都在探索线性战术的可行性之时,普鲁士开始率先运用了线性战术。即

每个阵型(营)都是独立的射击个体,每个阵型内有八排士兵,军官在平时训练时,要求每个阵型必须做到每分钟进行5次齐射。为了保证战线的稳定性,普鲁士军队要求军队必须保持战线统一,每个阵型(营)都需要保持并列行进,保持一线——明文规定队列行进的速度为每分钟75步、各列之间的间距为5英尺、以及士兵必须做到肩并肩行进。

使用这样的战法主要因素是,德国并没有法国那样的大平原,缺乏骑兵,因此只能通过密集军阵来对抗骑兵集团的冲击,但是根据《腓特烈大帝的军队》中的说法,当时的普鲁士军队,很不情愿使用这个战法直接对抗骑兵部队,因此在这种线性阵型运动中,战术家还加入了其他因素,比如:回性阵法,即当遇到骑兵突袭时,严格训练的士兵快速构建成一个空心的正方形战阵,对抗骑兵。

正因为德国人天生的严谨刻板的精神,因此这种战法在军队中快速形成战斗力,并且在随后的战争中脱颖而出,特别是在行进中那种压迫力,和到达射击点时,密集弹幕的恐怖,使得腓特烈大帝的军队一时之间所向披靡,少有败绩。

后来英国人将这种线性排列战术学习了过去,只是英国人比德国人的刻板更为刻板,英国军方要求必须行进到30码(27米)时,才可以开枪,“看清敌人的眼白之前,不许开火!”(1759年,魁北克之战,英国沃尔夫少将被法国人击毙前下的军令),这种疯狂的压迫力,以及英国人刻板的承受力,经常使得与之对射的敌人出现恐慌。

英国革命之后,英国陆军一直都是后娘捡来养的孩子,没有皇家称谓的陆军,一直以来非常重视训练,对兵源不挑不捡,能吃苦,守纪律,再辅助皮鞭的修理和赏金鼓励,使得每个士兵如同机器人一般。

因此在英国红虾兵的推广之下,这种线性排队射击的战术,在随后的英国殖民时代逐渐推广到全世界,直到一战,德国人的机枪洗礼之下,这种线性战术才永久退出历史舞台。

另外一个题外话:

当时的满清入关后,汉八旗的火枪营,可是排成6-8排的。

图片均来源网络


史之为用


三段击的战术起源于宋代,非常依赖弩作战的宋朝军队,创出了简单的三段击,而明军所谓三段击战术,就是将火器部队分为三排,轮流依次发射,以提高射击速度。而三段击大致上分为两种。

一种是换人射击,即第一排射完之后,退到第三排装填弹药,准备就绪的第二排火枪手上前进入第一排位置射击,如此往复。欧洲军队在排队枪毙时代多采用这种战术,这种三段击,也特称“三线战术”。又因为是古斯塔夫所创,故而又称“古斯塔夫雷霆”战术。

一种是队形不便,第一排射完之后,将手中的火枪递给第二排,第二排再把火枪递给第三排,并且接过第三排装填好的火枪,安装好火绳做好最后射击准备,递给第一排,继续发射。


刀笔传神


18世纪,欧洲人最喜欢的就是排队枪毙战术,这种战术子普通人看来毫无技术可言,无异于双方互相枪毙,但是你需要了解一个事实,18世纪的欧洲大部分武器还是滑膛枪械,这种枪械不仅射速慢,而且不够精确,因此为了保证作战的强大火力,在战争时就采用了横队排齐这种看起来像排队枪毙的战术。

明代的三段击

根据《明史》记载,明朝初期平定南方(云南)的将领沐英首先在使用火器对付叛军大象等野兽兵种时有感于火药装填速度太慢而改进的一种战术射击方式。 具体是由三人为一个小组,先由最前面的火枪手射击,然后退至队伍后方专心装填弹药,由第二名士兵上前开火。三人交替装弹、开火,使原本射击一次需要一分钟甚至更久的火绳枪效率提升三倍!近似于欧洲的半回旋战术  。

这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战术。




王洪宁


明朝没有三段击。日本人才用的三段击,三段击是三人一组,只有一名射手,一名为装弹手、一名为火绳装配手,是把一个完整的装填射击过程分成三段来完成。明朝沐英曾使用过三列轮射的方法,这与西方是相类似的,但明军并没有普遍使用。


沉140769451


火绳枪就不可能排紧密的队形,谁敢在边上有明火的时候打开你的火药袋或者纸弹,那不是找死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