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大數據建設,讓基層疫情防控不再依靠“人海戰術”

目前,全國通過大數據、人臉識別等技術精確識別高危人群,大大提升了前期“找到人”的效率,但在社區村鎮等基層一線,“管住人”的防控末段靠的仍舊是“人海戰術”“登記填表”。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一、大數據平臺存在基礎薄弱的問題

抓好大數據建設,讓基層疫情防控不再依靠“人海戰術”

基礎工作存在短板

由於前期住戶信息蒐集不準確,加上目前手機端App沒有相應數據錄入模塊,所以基層幹部只能在農村、社區、高速入口等防控重點區採用“土辦法”,對居家隔離戶採取24小時輪班“盯梢”;傳遞信息靠電話”等等。有的基層網格員,只能採取”跑斷腿“的方法,對應幾十甚至上百戶群眾開展宣傳防控,使得效率低下,且面臨被感染風險。

科技支撐能力有限

基層在精準“找到人”後,在末段防控上普遍遇到能力短板。

(1)數據交互存堵點

大數據信息交互還存在一些問題,如:許多基層幹部、社工、志願者採集個人信息、體溫只能靠手工,完了還要整理了整錄入電腦,通過郵箱等傳統手段上報。使得基層幹部不得不處於應付表格、數據的事務性工作中,佔用了本應該參與更多服務的時間。

(2)應用設計有缺陷

目前各地還沒有一個數據化的”疫情防控信息收集平臺“,傳統使用的部門系統數據平臺用都沒有這類模塊,看似有了智慧終端,但卻用不上。

(3)臨陣開發有難度

一些地方還沒有著手建立完善的用戶體系、原始數據積累等,所以無法在短時間內在已有平臺上快速開發、迭代,使得基層不得不採用原始方式防控。


抓好大數據建設,讓基層疫情防控不再依靠“人海戰術”

、對策及建議

當前的抗疫工作中,如何用科技支撐解放基層戰鬥力,提升防控效率,做好應對服務?有幾個建議:

一是在應對特大突發事件中,要進一步下沉技術、數據到基層,提升基層智能設備的應對能力,不僅防止基層幹部在群防群控中產生二次感染,還真正為基層”減負“。

二是要推動政府數字化轉型,公務用戶上線率,要第一時間推動應急程序開發、應急團隊組合,真正以科技武器提升基層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水平。

三是早日啟動打破行業數據”壁壘“的現狀,建立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數據體系,提前建立、動態更新數據儲備,需要數據時,精準為各項工作服務,讓基層幹部和群眾少跑腳,讓數據多運動。

四是在社區、高速路口、企業廠區出入口、單位上班地點等公共場合推廣使用掃描“健康碼”,通過衛健、公安等多部門後臺數據和相關數據的比對、分析,及時提示對應通行、14天居家隔離和7天居家隔離等狀態的相關信息,讓居民生活、群眾工作、企事業單位上班等告別出入證,同時使公眾的隱私得到保護,又能大力配合疫情的群防群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