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大数据建设,让基层疫情防控不再依靠“人海战术”

目前,全国通过大数据、人脸识别等技术精确识别高危人群,大大提升了前期“找到人”的效率,但在社区村镇等基层一线,“管住人”的防控末段靠的仍旧是“人海战术”“登记填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一、大数据平台存在基础薄弱的问题

抓好大数据建设,让基层疫情防控不再依靠“人海战术”

基础工作存在短板

由于前期住户信息搜集不准确,加上目前手机端App没有相应数据录入模块,所以基层干部只能在农村、社区、高速入口等防控重点区采用“土办法”,对居家隔离户采取24小时轮班“盯梢”;传递信息靠电话”等等。有的基层网格员,只能采取”跑断腿“的方法,对应几十甚至上百户群众开展宣传防控,使得效率低下,且面临被感染风险。

科技支撑能力有限

基层在精准“找到人”后,在末段防控上普遍遇到能力短板。

(1)数据交互存堵点

大数据信息交互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许多基层干部、社工、志愿者采集个人信息、体温只能靠手工,完了还要整理了整录入电脑,通过邮箱等传统手段上报。使得基层干部不得不处于应付表格、数据的事务性工作中,占用了本应该参与更多服务的时间。

(2)应用设计有缺陷

目前各地还没有一个数据化的”疫情防控信息收集平台“,传统使用的部门系统数据平台用都没有这类模块,看似有了智慧终端,但却用不上。

(3)临阵开发有难度

一些地方还没有着手建立完善的用户体系、原始数据积累等,所以无法在短时间内在已有平台上快速开发、迭代,使得基层不得不采用原始方式防控。


抓好大数据建设,让基层疫情防控不再依靠“人海战术”

、对策及建议

当前的抗疫工作中,如何用科技支撑解放基层战斗力,提升防控效率,做好应对服务?有几个建议:

一是在应对特大突发事件中,要进一步下沉技术、数据到基层,提升基层智能设备的应对能力,不仅防止基层干部在群防群控中产生二次感染,还真正为基层”减负“。

二是要推动政府数字化转型,公务用户上线率,要第一时间推动应急程序开发、应急团队组合,真正以科技武器提升基层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水平。

三是早日启动打破行业数据”壁垒“的现状,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数据体系,提前建立、动态更新数据储备,需要数据时,精准为各项工作服务,让基层干部和群众少跑脚,让数据多运动。

四是在社区、高速路口、企业厂区出入口、单位上班地点等公共场合推广使用扫描“健康码”,通过卫健、公安等多部门后台数据和相关数据的比对、分析,及时提示对应通行、14天居家隔离和7天居家隔离等状态的相关信息,让居民生活、群众工作、企事业单位上班等告别出入证,同时使公众的隐私得到保护,又能大力配合疫情的群防群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