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電商 拐點已至

文丨Tamer

新冠肺炎防疫戰已到了關鍵時期。

在國家的號召下,市民普遍蝸居家中,除了購買必需的生活物資外,儘量降低外出頻率,降低患病風險。不出門卻希冀購買必需的防疫物資,似乎成了一種悖論。對此,人們將目光投向醫藥電商,尋求破題之道。

一、發展概況

剛剛過去的春節,受益於居家概念,醫藥電商空前火爆。一方面,居民對於醫藥電商的認可度逐步提升,活躍人數快速增長。易觀數據顯示,春節期間醫藥電商活躍人數峰值達148.21萬人,平均增長5.44%。

表1 春節期間醫藥電商日活躍人數

醫藥電商 拐點已至

另一方面,居民已初步養成通過醫藥電商平臺購藥的習慣,醫藥電商的銷售額有望大幅提升。華金證券認為,2020年醫藥電商規模有望進一步衝高,預計同比增幅達61%。

表2 醫藥電商市場規模

醫藥電商 拐點已至

醫藥電商以互聯網平臺為載體,將傳統醫藥和新興互聯網技術有機結合,為用戶提供購藥、送藥等服務。其主要特點為便捷,用戶足不出戶即可享受購藥、配送、用藥等服務,一些醫藥電商甚至為用戶提供中藥熬製的服務,十分貼心。

不難發現,強大的用戶入口及配送渠道是醫藥電商的核心價值。因此,主流的互聯網公司均在此領域有所佈局,包括阿里健康、京東醫藥商城、拼多多醫藥健康館等。除此之外,一些專注於醫藥電商的企業與這些大廠相比,同樣毫不遜色,例如叮噹快藥、1藥網、健客等。

以叮噹快藥為例,叮噹快藥是一款O2O的互聯網醫療產品,其主要業務分為兩塊:叮噹快藥平臺和叮噹智慧藥房。叮噹快藥平臺主打線下送藥服務,為用戶提供7*24小時送藥上門服務;叮噹智慧藥房是其自營連鎖藥店,可提供遠程問診、線下購藥、慢病管理等服務。

、存在問題

儘管醫藥電商發展至今已有近二十年的光景,但是始終不溫不火。從一些醫藥電商企業的年報中,亦不難發現,雖然公司流量巨大,營收光鮮,但利潤連年虧損,叫好不叫座。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三點。

一是藥品的特殊性。藥品既是商品,又不同於一般的商品。一方面,藥品的使用主體是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另一方面,藥品的專業門檻較高,普通民眾並不具備豐富的藥品知識,需要通過醫生的檢查、診斷,並在醫生的指導下方可合理使用藥品,“信息不對稱性”極強。

二是居民普遍缺乏網絡購藥習慣。據《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上半年,我國互聯網普及率達61.2%。在網民的年齡結構分佈中,超過50歲的網民僅佔總數的10.5%。而醫療的主要受眾人群為年齡較大的老年人,他們不能熟練運用互聯網,仍習慣採用傳統醫院和藥店購藥的方式。

三是醫藥電商難以實現醫保覆蓋。隨著醫療保險成為居民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攜帶醫保卡購藥成為了民眾的習慣。但是,目前整個醫保體系尚未對醫藥電商開放。因此,對於居民而言,醫藥電商雖然簡化了流程,但在費用上卻增添了不少負擔。從醫保的角度看,居民更傾向於選擇藥店或醫院購藥。

三、未來趨勢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爆發後,國家衛健委多次發文,鼓勵開展遠程醫療服務,引導患者網絡購藥,以避免外出就診或購藥引發交叉感染。由此可以預見,此次疫情有望改變消費者的購藥習慣,醫藥電商春天或許不再遙遠。總的來說,醫藥電商未來或將呈現出三大主流趨勢。

一是網售處方藥帶來巨大增量。在2019年新出臺的《藥品管理法》中,明確了以包容審慎的態度,對網售處方藥開綠燈。這意味著醫藥電商在嚴格遵守線上線下藥品統一經營的標準下,可將處方藥納入銷售範圍。在當下醫院嚴格控制藥佔比考核的背景下,除了院外零售渠道,一部分藥品勢必流向醫藥電商,推動醫藥電商銷量進一步提升。

是監管力度提升。目前,醫藥電商的監管仍存在不足,由於網絡銷售難以追蹤溯源,懲治難度較大,醫藥電商成為了一部分假藥、劣藥藏汙納垢之地。隨著醫藥電商市場準入、互聯網交易行為與服務管制、醫藥電商主體規範和市場管制等相關法律政策的出臺,監管力度將進一步提升,一些不合格的藥品將徹底喪失野蠻生長的溫床。

三是醫藥產業鏈加速融合。傳統零售藥店服務模式單一,附加值較低,且隨著房租的增加和競爭的加劇,單位坪效不斷下滑。未來,實體藥店將依託醫藥電商的發展契機,從單純的藥品銷售服務轉型為以藥品銷售服務為基礎,延伸至診療服務、健康管理、金融等一系列增值服務,構建“醫+藥”健康服務閉環生態。不斷提質升級,推動線上線下協同發展,提高企業利潤。

總的來說,隨著政策的大力扶持、互聯網的快速發展、電子商務環境的不斷完善,醫藥電商的發展前景十分廣闊。但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亦需要持續改進不足之處,在法律的約束下持續穩健地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