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城县疾控中心宋雨水:冲在战"疫" 最前沿的疾控人


郯城县疾控中心宋雨水:冲在战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每当疫情报告电话响起时,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的就是疾控人,流调、采样、密接排查、现场消毒,都必须在最快的时间内完成,以便更快速查明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郯城县疾控中心防疫科科长宋雨水,就是冲在战"疫"前线的疾控人。

郯城县疾控中心宋雨水:冲在战

身先士卒疫情防控的急先锋

疫情就是冲锋号,防控就是使命担当,始终牢记初心。宋雨水亲历2003年抗击"非典"全过程;在2008年手足口病防控、2009年甲型H1N1流感疫情处置的工作中,无论是流行病学调查、确定感染者、排查疑似病例、密切接触者的追踪和管理、还是聚集性病例的处置,这些急难险重的工作中都有他的身影。

1月20日,临沂市疾控中心专家来到郯城县第一人民医院现场督导预检分诊、发热门诊、物资储备情况后,他的工作就开始忙碌起来,随时关注新冠肺炎疫情动态,及时进行疫情分析、风险评估和研判,制定防控方案和技术方案,开展防控知识培训和桌面推演,充实物资储备,为全县及时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储备力量,做好充足准备。大疫当前,他身先士卒,奋战在抗击疫情最前沿。

披星戴月疫情前沿的逆行者

1月22日,宋雨水根据县疾控中心关于尽快摸底排查全县武汉返回人员信息并对这部分人采取管控措施的要求,立马就设计相关信息表格,并迅速建起"郯城县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工作信息联系人"工作微信群,用最短的时间,把全县各乡镇和县直有关单位的联系人拉入群里,及时开展全县武汉返郯人员摸底排查工作。

针对疫情的无情肆虐,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尤为重要。不管对确诊病例还是疑似人员都要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详细了解旅居史、接触史,宋雨水通过他的专业、敬业、职业,尽全力排查传染源,在流调现场时,他必须做好全身防护,因为面对的都是可能的感染者,在完成现场流调任务和采样后,又要第一时间将样本送到临沂市疾控中心实验室做核酸检测,排查确诊疑似病例。1月24日是大年三十,郯城县连续接到2起密接接触者协查函,为此需要做很多工作,他先是核实密切接触者的基本情况,然后去现场进行流调和标本采集;随后马上把标本送到临沂市疾控中心。为赶时间,他没有陪家人吃年夜饭,就急匆匆回到办公室,撰写流行病学调查情况汇报和密切接触者的协查报告,新年的钟声响起,他在办公室中度过。

1月25日,大年初一。临沂市人民医院报告郯城县第一例病例,并要求紧急做密接接触者的调查。一大早,县疾控中心兵分多路展开工作。宋雨水带领科室工作人员历时两个多小时,完成部分密切接触人员的标本采集工作;为节省防护服他们又急速去乡镇对一协查密切接触者进行标本采集,并立即送临沂市疾控中心进行检测,直到下午5点他们没吃一口饭没喝一滴水。像这样连续工作已经成为常态,夜里无论多晚,只要接到疫情电话就要赶赴防控一线,有时刚坐下来,电话就又开始催促了。

头顶星辰日月,身披雨雪风霜。1月30日凌晨3:39,他放在枕头的手机响了,接到县第一人民医院报告,有从武汉市回来9月龄的孩子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病情十分危急。他立即给领导汇报,随后召集带领卫生应急队员赶赴现场,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标本采集、现场消毒,当再次返回单位时,天已蒙蒙亮,顾不得休息他就在科室整理流调资料,并及时将标本送市疾控中心,一切工作流程结束时,已早上8时了。

郯城县疾控中心宋雨水:冲在战

守土有责防疫战线的老战士

宋雨水今年整55岁,在防疫战线上已工作34年。在这么多年工作中,他深深体会到了作为一个疾控人的责任,既要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老防疫精神,又要有"比、学、赶、帮、超"的积极向上态度。正是这种责任、这种精神、这种态度激励着他一直前行,永远在路上。

春节原本是万家团圆的时刻,今年严峻的疫情夺走了年味,阻击疫情刻不容缓,宋雨水24小时值守,每报告一例疫情都需要最快速度进行处置,昼夜工作,回家对于他已经成为"奢侈品",其实他工作的单位到家最多不过500米的距离,然而他却成了离家最远的人。

全市的疾控同行都称他是"老当益壮",他的信念则是"生命不息,战斗不止!"他每天早上从家里到单位,给妻子说的一句话:"你要照顾好自己,我要去继续战斗了!"连续多天白加黑的连轴转,他沧桑的脸上难掩疲惫,可当谈起疫情防控的时候,他的眼光立马变得异常敏锐,对疫情中的任何细节他都细细推敲,就像一名"刑警",不放过一丝可疑线索。在蛛丝马迹中分析判定密切接触者,找寻可能的感染者;向身处外地的密切接触者所在辖区发送协查函,跟进落实;对外省市发来的协查函进行追踪、反馈,逐一落实,即便是大海捞针,他也从不放弃。

心中有爱、肩上有责,则无所畏惧,为人民值守第一线,他是冲在战"疫"前沿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